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道日常》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花道日常》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4 00:3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道日常》经典读后感有感

  《花道日常》是一本由陈鹳潼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道日常》读后感(一):实用日式插花指导

  《花道日常》读后感(二):禅寂太远

  本周依旧忙的不可开交。还开了另一本《花的智慧》没来得及看完,先把这本工具型的消遣书看完了。

  讲的是日式花道。封面非常禅寂,觉得大概会是枯山水派的,打开是按春夏秋冬四季节气排列的,也有满目富贵金碧。

  学到了不少小妙招,比如用透明胶布贴在花器口做固定,比如麦秆和蒲棒叶的应用。

  也有非常洋气的仿佛五月花环一样的艾草端午环,就非常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了。

  当然也少不了格物一理的说教,溯源到池坊派,讲到底是念及一与多的佛理,所谓将“意念化繁为简,割除物欲,达到修身的目的。“

  ”

  当然这个已经是很难很难得事情了。

  但是又要说了,花道茶道香道,都是从中国传了过去的。

  六朝时佛前供花,唐宋兴盛,缞于清。

  天地固然一木,又有盛于一木者多矣。

  万物固然一花也,也有牡丹芍药或是伶仃花之分。

  就,非常想看一品九命花,好折待宾客的大气奢华。

  当然更想看青衫黄帽插花去的风流潇洒,比如小乙哥

  《花道日常》读后感(三):在花道中展现美

  人们都喜欢把花采回来,插在花瓶和水盘中,摆放在室内的桌子上赏玩,使这些花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呈现出艺术的美。看似这好像是一种随意的行为,其实,插花有着一定的格式和技法,才能使插花更加完美。而这一格式和技法,是经过几百年漫长的岁月发展变化才逐步确定下来的,从而形成了花道。

  说起花道,就要说日本的花道。日本人对自然的爱和对神佛的敬仰,其实,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很多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袁宏道的《瓶史》,张谦德的《瓶花谱》等,都曾在日本花道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花道后来又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自由花”和“现代化”。花道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日本喜闻乐见的国民艺术了。

  《花道日常》读后感(四):get护花心得(手账记录)

  1.插花技巧就算只是日常插花也用得上。

  2.略知日式插花的专业用具和词汇(花留,剑山,蕨手剪)。还有颜色的知识点(潘通色)。

  3.知道植物背后的故事。导致我想学制作标本啊,辨认植物之类的旁门左道。(冬青果啊南天竹啊)

  4.对美多了一种认识。植物的搭配很有趣,有与无的搭配很有趣,作品的内涵比我想象中丰富的多。

  5.get养护花的技巧,特别是绣球花戳中我的痛点。

  《花道日常》读后感(五):花道

  爱生活的人一定都是爱花的吧。

  有些人觉得买花是浪费,我闺蜜妈妈的名言就是送花不如送把菜,菜能吃,花能干嘛?

  花能干嘛呢?花能让人开心啊,还有比开心更重要的吗?

  花道,道是什么呢?哲学的最高范畴被称为道。通过插花感受自然、生命的变化,在创作美丽的作品和欣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这种以插花为手段,以提高精神世界修养为目的的学习生活方式,称作花道。大概就是一种,压抑着,身心疲惫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安静的看着一盆花,突然觉得岁月静好的感觉吧。

  很喜欢这本书里的插花作品。简约,而又充满诗意的感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简简单单的事物中蕴含乾坤。

  这本书作为花道入门,再合适不过了,从介绍详细,步骤清晰,专业,品位极高。

  随着书入门,然后根据自己的心境进行创作,简约却不简单。在卧室一隅,或者书桌或者茶几上,摆上插花,整个家的氛围都不同了吧。以节气为线索,通过花卉感悟自然。书中从花卉,到花瓶的选择,到花的造型,无一不详细解释。如长颈细长小肚选用哪种高度,哪种类型的花,广口底部收紧的花瓶又用哪种合适,哪种颜色配哪种颜色,哪些花配哪些花,都给出了建议与示范作品,可以说是一本合格的教程书。

  书中有很多的作品很喜欢,让人不禁想尝试。

  《花道日常》读后感(六):传统文化和花道的融合

  “花道,其实是源于中国六朝时代的佛前供花,兴盛于唐宋时期,而衰败于清代”,由于时代的更替,使这一文化在中国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以至于现代人提起花道,首先想到的是日本,他们保留了从前代流传下来的花道文化,在这浮世中守着从前的那一份古朴,难能可贵。真正的匠人,当加上一个花道传承者。 说到花道,其实和我们平时常说的插花有一些类似,只不过加入了“道”的成分,便显得高了一个层次。何谓道? “所谓道,其实就是指万事万物中的规律。研习花道,顾名思义,便是在植物中寻找规律,从而达到一理的境界。” 依作者书中所写,把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精气神浓缩到小小的一个花瓶里,使人看着似乎要被吸了进去,久了便是回味悠长,即为“道”之所至。蕴含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那种平衡温和协调感。 书里面干货还是有不少的,至少提供了很多插花样式的详细步骤,若是依葫芦画瓢,也可以做出一样不错的作品,但若稍变换材料,这个办法肯定是行不通,所以得把方法学去,这个在这本书里面自然是不能很好地学到,毕竟得靠自己的多练习,以及自我领悟能力的高低。 这本书的妙处还在它对植物的介绍,不是单纯把植物当成工具,而是当作有灵魂的精灵。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从而能孕育出不一样的生机勃勃。插花需要植物,但并不是每一种植物都适合插花,便于塑形的自然是很好的,长得好看的那是最好了,植物的世界也是看脸的呀。 插花时候总会有一两种最主要的植物,既然是插花,自然是以花为主。春天的水仙,郁金香,桃花朵朵开;夏天的银莲花,芍药,铁线莲,睡莲池中卧;秋天的波斯菊,小雏菊,小黄菊,菊花成为花瓶常客;冬日的海棠,茶花,腊梅,踏雪待春的季节,雪被里孕育着来年的春天。“红花还需绿叶配”,这话一点也不糙,单单的花在瓶中,若是不配上一些其他植物,总不是缺少了许多韵味,当你看到一个作品一步步完成,到最后的成品,绝对是意想不到的协调,从而生出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抓人的美,大概这就是植物在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说“道”吧。 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一本书,从植物到绘画到插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虽然作者是在日本学习的花道,但在我看来,她,是真的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了花道里,升华出另一番花道文化韵味。

  《花道日常》读后感(七):二十四节气中的花道艺术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豆邮联系本人)

  中国的花道起源很早,但是近年来却是日本将它发扬得特别光大。不过,日本的花道还是有永远不及中国的地方。我也阅读过一些关于日本花道的图书以及了解日本花道的历史,但是它们始终无法学到中国最精髓的内涵。观者可以认为这是我的爱国之情,但祖国的强大和深远的文化历史确是我们引以自豪的。

  读到九州出版社出版《花道日常》,作者是中国人,虽然从插花的风格上看很日式,但是我更愿意认为它们也是中国式的,因为作者对应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来介绍特色插花。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浪漫,既有关乎该节气时的日常小故事,又联系到插花所用主花卉的科普知识,最重要的也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还有每个插花作品的详细插制步骤,清晰大图加简明的文字讲解,让爱好插花者可以学以致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特定节令,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人们预知冷暖雨雪、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不同的节气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立春,凌波仙子水仙盛放,作者回想起每当春节,母亲买来水仙种植。在这本书里,她展示了自己的五幅水仙插花作品。有的只用水仙这一种材料,有的不仅用了水仙,还搭配了其他同节令能寻到的花枝,比如贴梗海棠。此时正是冬春交替之际,以水仙为主的插花作品传达送冬迎春之意。

  插花是有很多讲究的,插花师也像建筑师一样,讲究空间、立体,同时插花还需要懂配色,作者在介绍这些插花作品时,也讲了配色、器皿的选用等。插花是多种艺术的结合,插花不仅要对植物了解,而且更考验插花者的耐心和修养。

  花带给人们芬芳、喜悦,一件完美的插花作品将花的美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研习花道,磨练了人的心性,提升艺术品味。与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的花道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节气与植物的生长规律,而且还认识了很多花卉植物,知道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物种特性等。有的花草四季常青,有的花草只在特定时令展露。夏季绽放的铁线莲我一直很喜欢,作者在小暑这个节气制作“铁线绕连等清风”,配的是钢草,绿色的钢草,线条感清晰,绕好以后,很像绿色的铁丝,在上面斜插一枝铁线莲,再在对角的位置斜放一枝铁线莲,让上下空间呼应。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盆插花作品,却彰显了空间上的美感。

  读这本书,让人心情欢欣,花草令人忘忧,花道养生养性。书中设计的每一款插花作品,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枝条的取舍、花草的搭配、插制的角度、色彩的配合等,是值得初学者入门学习的。

  《花道日常》读后感(八):《花道日常》:在日本式花道中插入中国文化的精髓

  《花道日常》:在日本式花道中插入中国文化的精髓

  久闻花道,却不知其详。九洲出版社出版的由陈鹳潼所著的《花道日常》颇为投合我心中的口味。当时看到这本书就涌上一读为快的念头,是因为这本书的标题里特意标明了它的副题是“四季花中寻道”,就是说,他的书中罗列的花,囊括了四季中最为代表的品种,读这一本书,可以按照四季流转,去感受到大千世界里的花开花落,兴衰枯荣,一句话,多少也能够去认识一下一年四季中那些时兴应景的花草盛事,去沿着那些轮转着绽放的花朵标明的季节线索,感受一岁的生命的轨迹。而对“花道”的了解,还不是我特别留意与关心的。

  作者在著这本书时,远比我想象的更具亲和力。他深知中国读者对昌盛于日本的“花道”了解有限,在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日本花道的一些基本工具、插花原则还有一些造型规律,并且用一幅幅连环画式的图片,逐帧逐格地介绍了一件“插花”产品的增饰剪裁过程,全书所配的高清图片,几乎能让人按捺不住地想动起手来,也依样画葫芦地制作一件美不胜收的花道作品。

  作者在序言中介绍了“花道”本来源自于中国,它最早开启于中国六朝时代的佛前供花,兴盛于唐宋时期,而衰败于清代。日本大约是隋唐时代,从中国引进了花道文化。作者没有说明为什么中国的花道文化后来衰落了,我想,这应该是中国文化里讲究顺应自然、注重天人合一理念比较兴盛的缘故,中国人一直不怎么欣赏脱离了原有的自然的根脉的残花败柳,中国人即使玩弄花与草什么的,也讲究它们的自然形态,至少要让花草保持生机勃发的活着的状态。插花让鲜花脱离母体,重新拉郎配地组合成新的人为的造型,很难契合中国人追求的妙出天然的美学信仰。而日本文化中有一种追求“死亡美丽”的倾向,最典型的是日本人会在樱花的凋零中感悟到“落花之美”,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而花道里的花草的采摘,都使得这些花枝叶梗被强行地脱离了它们原来正常的生命本体,而成为一种道具,在人为的操纵下,组成了一组完成是由人工摆设成的造型与意念,烙印上了过于斧凿的痕迹,这完全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而依托于日本的“死亡亦美丽”的价值理念,花道中的脱离本体的花枝叶蔓,反而在濒临凋零的最后,用它们的余光,放射出一种最浓烈的艳丽,正符合日本人的嗜好“玉碎”的美学观。

  《花道日常》里,引入了日本的花道概念,但采用的文化营养液,却完全是中国的文化,这无疑给这本书带来极大的亲切感和亲近感。全书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成四部分,而每一部分,也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分隔,把每一个年轮阶段中的季节症候,落脚于代表性的花草,来展现一个节气里的自然的风情与风貌。这样,日本的花道,在作者的笔下,便成了中国四季轮回的微型标识,可以在这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中,去感受凝聚在鲜花与绿草之中的文化精髓。

  比如立春这一个节气,作者随行就市地撷取了中国人的传统花卉水仙这一花材,发掘水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所代表的清越飘逸、遗世独立的精神风范,并且按照水仙的这一标志性特征,去布局花道结构中的造型风姿。

  按照这样的一个节气对应一种花草、表述一种精神的叙事风格,全书大体介绍了二十四种各个时节里的应景花草,如“雨水”对应于郁金香,“惊蛰”对应于桃花,“清明”对应于菊花,等等,这些花草记忆里,有着作者的童年的回忆,使作者的这份平易近人的叙述,带上了几份浓烈的中国本土的文化烙印,而每一种花朵中交织的诗情画意,作者直接将古诗词纳入到勾勒花草精神立意的辅佐素材,更使得每一种花朵的介绍,都接榫上了中国古韵的内在节奏与审美要素。这样,本来在日本花道中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纯粹花枝草叶组建成的拼图,便因为作者的回忆、作者所拥有的文化的集体记忆,而深深地烙印上了中国文化的印痕,一句话,拉近了日本花道与我们心灵的距离,更使得从中国舶“去”的花道,再次“舶来”到我们的文化意境里,回归到这本来就属于中国文化滋养的沐浴体系中,就像远去的游子,重新泳动在中国文化的海洋中,几乎是天造地设,如鱼得水,浑然无界。

  我想作者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与他深深地热爱日本花道文化,但又与作者拥有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学养两者之间相得益彰分不开的。从作者的自叙中介绍,作者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有着扎实的美术功底,偶然到日本京都,被日本的花道作品的特别的美感染,辞去了工作,义无反顾地扎进了插花的研究道路之中。多年的习练,作者已经把插花艺术与心性的养成融会贯通,在花道的学习中去感知人生、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可想而知,在这种修身养性过程中,作者濡养多年的中华文化修为一定会汩汩流淌而出,为他取自于日本的花道习练,嫁接上中国文化的脉系。

  作为一个有着美术功底的学者,作者在书中对插花艺术更上升到色彩学、构图学、造型艺术的高度,来把握花道背后的美学规律,这些专业的美术知识,结合生动鲜活的插花操作本身,给全书增添了专业的美学解读的寻访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那些我们一般情况下只能直观而无法明晓的美的秘密。

  《花道日常》冠以“日式花道入门”之书,技术指导性与操作实用性,是这本书的最表像式的特点,但全书对精神文化的通透解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任性安插,对花草背后的隐喻破译,都让这本书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的合二为一,它是操作的入门手册,更是精神的升级平台。

  《花道日常》读后感(九):【笔记】花道日常

  由于历史的原因,花道文化被很多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日本文化。花道,其实是源于中国六朝时代的佛前供花,兴盛于唐宋时期,而衰败于清代。

  大约是隋唐时代,花道由日本当时的(相对应的飞鸟时期)遣隋史小野妹子带入日本。

  水仙原产地并不是我国,它是距今1200年前(大约是唐朝时)由意大利传入的,它的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但是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雅士十分偏爱以水仙花作为吟诗作赋的对象。最有名的当数黄庭坚,在得到友人赠送的水仙花后,写了一篇诗文《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称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所谓生花,在日式池坊花道里,其实就是表达植物的初生之美,通常生花使用的材料不会超过三种。池坊花道有严谨的要求和苛刻的格式,正与朱熹所提出格物修行有相通之处。

  花留是用于固定花材工具的统称

  花道专用剪刀叫“蕨手剪”也叫“池坊铗”,因为它的把手处,有两个卷起来的形状,像蕨类植物生出的新芽。蕨手剪没有普通剪刀的外圈环,所以使用时它的受力点与普通剪刀不同。花道中的剪刀的刃口和我们家中普通的剪刀的刃口,在设计上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蕨手剪在剪花材时不论是木本还是草本花材,都会让你觉得得心应手,会感到非常轻松。

  一般来说,黑、白、灰称为无色彩;赤、橙、黄、绿、蓝等颜色,则称为有色彩;而金色、银色这样的金属色,则称为独立色;还有锐目荧光的色彩称为特种色。色彩在视觉上可以产生轻重、远近、冷暖、缩张的感受,甚至在心理学上,色彩所造成的联想、回忆等情绪状态,也是相当直接的。

  花卉色彩常会深深影响插花作品的优劣、美感与趣味,一件插花作品,若仅具有美妙的造型,却缺乏合理的配色,则称不上是完整的好作品,因此深入了解色彩的本质及配色原理,是任何一位学习插花者的必修课程。

  盛花的花型也见于很多花道流派中,目前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占重要地位的流派是日本的小原流。小原流的创始人小原云心创立了盛花样式,并提出表现色彩和表现自然景观这两个表现目的,并由此产生了盛花中的“色彩盛花”和“自然盛花”。如果池坊花道是高大上的代表,那小原流则是亲民贴近生活的典范。

  西式花艺更多的是气氛的烘托,而东方的插花却更像是关于时间与生命痕迹的记录者。

  荷花早在中国的周朝就有记载,荷花全身都是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荷叶和莲子、莲心都可以入药。

  我国的插花历史最早追溯到六朝时代,那时候战火纷飞,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使得佛教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开始用插花的形式来供奉佛祖,祈求内心的平静与和平。由于佛教文化的兴盛,莲花变成了六朝人们最重要的一种佛堂供花。

  莲花在佛教中有着特殊意义,据佛经记载,佛陀本为天上的菩萨,后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家中,佛陀降生前,净饭王宫廷中出现了八种祥瑞之象,百鸟群集在王宫之上,鸣声相和,四时花木,悉皆荣茂,池内突然盛开大若车盖的奇妙莲花。佛陀成道后,传法轮布道时所坐的宝座称为“莲花座”,相应的坐姿成为“莲花坐”,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应的大腿上,足心向上。佛教认为莲花虽在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泥所污染,非常香洁,因此通过它来比喻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故有“莲花藏世界”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所说的莲花,并非仅是荷花,还包括了不同属的睡莲。

  花道距今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一门严谨的自然艺术,它不是刻意地去炫技,而是要有一颗崇敬自然之心,去了解寄居在植物体内的智慧,学习花道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没有捷径。

  日本的武士阶级很少种植茶花,因为茶花的花头饱满沉重,掉落在地上会有声音,在他们认为是不好的寓意,象征着死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