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冰下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冰下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02 15:15: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冰下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冰下的人》是一本由侯磊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下的人》读后感(一):绝对值得一看

  个人不怎么看合集,但是这本看了就停不下来停不下来停不下来……怎么办 必须看完,必须推荐给大家!

  接地气,就应该多出版点中下层普通人,普通人才是我们人类的脊柱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人群。

  他们的艰辛,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委屈,他们的微笑,他们的伤心,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去关注我们去重视,这才是生活百态。

  《冰下的人》读后感(二):风烛残年的老城墙

  三十年前的北京呢?我从《冰下的人》体会到二三十年前的老北京的样子:这地儿是古都,百年内经历了历史的风霜也有着没落贵族的模样,甚至满清王朝、民国乱世的风都没有能把那老城墙的皮吹脱了。反而是66到76的那十年,那世面,像有个山上下来的土匪似的,看不得读书人,看不得土财主,更看不得读过书留过洋家里有洋楼的老爷、少爷、小姐们。土匪们把这刚刚穿上一层薄衫的北京老城又脱了个精光。脱了不痛快,还的打,还的骂。打够了骂够了,看着洋楼倒了,富的变穷,穷的更穷了,这才算心满意足的回到山上去。 这书开始一点点的,这里聊聊那里说说,拼图似的把当时的老北京生活在“冰下的人”给了一个完整的模样。皮袄、棉裤、雷锋帽、绿书包、古城墙下偷土,护城河里溜冰、胡同里捡煤球,平房头儿上倒尿盆,全然一副破破烂烂却有着人情味儿的老北京立于人前。

  《冰下的人》读后感(三):凡人日常

  《冰下的人》让我们拾起严肃文学,重新认识我们之前认为无聊和乏味的文字。我们惯常认为严肃文学就是“无趣的大篇幅描写描写,和时代脱节的内容,苦大仇深的主题……”但这本《冰下的人》,为我们眼中的严肃文学带来了另一种可能。

  作者侯磊,一位80后青年作家、诗人。但我阅读作者的文字时,总有一种莫名的脱离这个时代的质朴感。街上亮起了各色的霓虹灯,街上店铺的招牌红绿蓝黄,组成闪光的海,像纽约,像香港,唯独不像她记忆中的北京。现在街上的霓虹灯越来越多了,我们却脚步越来越匆忙,关注的越来越少,果然作者从日常着手,对于网络语言泛滥的今天,有一种复古的情怀。

  写胡同中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去追寻逝去的岁月痕迹,作者写尽市井百态,去展现大量普通人的日常。这本书试图把生活的原本面貌呈现出来,引导我们去思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之后的人生旅途上更顺遂的前行。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是如此的不同,为了不断得认同这世界,或者说,被世界认同,我们需要积极地去生活。有人评价这本书“比起纯文学更接地气,也不像严肃文学那样晦涩,说是青春文学显然也不是的,写的是小众生的故事,平凡,又充满看点。”很是中肯,读这本书,就好像看着书中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比如书中描写的社会青年,留着长发,染着大黄杂毛,也有人剪着盖儿头,像个大傻娃娃,还有的把脑袋侧面刮出青皮,而正中厚厚的一溜儿高高翘起,打着摩斯并染得火红、翠绿,好似长出直挺的鸡冠,而整个人似一只巨大的鹦鹉。有一种超越时光的睿智和幽默,很接地气儿。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浮躁,快餐时代让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在追求着速度。我们没时间好好读一本书,没时间好好吃一顿饭,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肯花时间好好感受一下生活。我想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多一分对生活的静思与沉淀,多一刻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

  我们得关心我们生活的世界,看世界的残酷和温柔、理性和感性是如何相互交织起来的。是这残酷又温柔的世界,逼着我们去更好地去体悟生活。

  《冰下的人》读后感(四):百年残瓣香犹在,何患花魂招不回

  前些日子,我收到了侯磊所著的《冰下的人》。这本小说集京味儿十足,语言风格与写作手法类似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刘心武的《钟鼓楼》、王朔的《动物凶猛》。简而言之,这本书就是用北京的方言来讲述北京的故事。

  书中共收录了六部中短篇小说。前五个故事《冰下的人》《水下八关》《女司机》《积极分子》《少年色晃儿》,从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一直写到九十年代末的沧桑巨变,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空。惦记着要去什刹海看冰小学生、被虚荣和恶意困扰的中学生、为生活苦苦挣扎的女司机、街道上的大妈、青涩的不良少年,侯磊将视角聚焦老北京胡同里的小人物,讲述了一幕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欢离合。

  其中最令人难忘是中篇小说《女司机》。一位返城后当了二十年司机的女知青,从开大公共到小公交,再到开出租车,心怀执着和梦想,在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之中,一个人孤独地对抗着北京的变化万千。在这个故事里,侯磊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烟尘、浮华而冰冷的都市。

  最后一个故事,《长生天》是侯磊的早期作品,虽然写作手法略显生涩,但是瑕不掩瑜。诗一般的语言、壮丽的自然风光,与知青们不能掌控的青春,凄美地交相辉映。全文不带丝毫的矫揉造作,唯有直击人心的情感在熊熊燃烧。

  一口气读罢全书,本以为自己可以轻松放下书中的陈年旧事,可是连续两三日,萦绕在心头的惆怅却轻拂缱绻,挥之不去。

  后来,在清理祖屋的阁楼时,我偶然发现了一本乾隆年间的古籍,信手翻开,一片暗褐色的书签悄然滑落。拈起一瞧,原来是一片玉兰花瓣。又翻了翻,除了椭圆形的玉兰,书页里还夹了几片纤薄的蜀葵花瓣。

  《冰下的人》读后感(五):普通人也不该被遗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里的人民群众有知识分子、有农民、有商人,可是我们往往只记住了手捧鲜花、头戴光环的那一部分,他们是社会的成功者,或许有不凡的成就,或许手握大权,或许有惊人的财富,总之他们是成功的代名词,是被仰望和膜拜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默默承受着生活的一切,做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默默的来,默默的去,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于是就有了《冰下的人》。

  侯磊的《冰下的人》,正是这样一部讲述过去故事的作品,故事的主角是曾经的下乡知识青年、街道积极分子、是青涩的不良少年、是为了生活苦苦挣扎的女司机,这是一部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没有话语权,没有人关注,但是他们仍然在努力谱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冰下的人》由六个不同的故事组成,分别是冰下的人、水下八关、女司机、积极分子、少年晃色儿、长生天,背景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主角有男有女,有大有小,但是无一例外都只是普通人,不聪明也不笨、不富有也不穷,没有长处也没有短处,总之是没有什么特别,只是生活在当时社会里普普通通的一员,比如为了生活整天忙碌,没有时间也不舍得花钱治病的女司机,又比如《积极分子》里的街道积极分子张雅娟,既能够代表当时社会里的一个群体,在今天我们也能够找到与她们相类似的人。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色,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分、房子交公等等,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那可是影响人生的大事。

  拿到这本《冰下的人》,首先印象深刻的是浅蓝色的封面和暗黑色的冰封图案,给人一种肃穆、压抑之感。故事发生的时间离我们现在不远,但是也不近,当然如果年纪小一点的话对那个年代的很多故事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社会时下到处充满了心灵鸡汤、成功学,让人们去学习如何成功,可是很少有人关注那些为了柴米油盐而奔波的人。其实不管是一个学生还是普通的劳工,他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不是没有哀怨,只是被这个世界裹挟着,只能向前停不下来,没有人去倾听他们的诉求是什么,我想这也正是这个作品巨大的现实意义所在,就算是普通人,他们也不应该被遗忘。

  《冰下的人》读后感(六):生活底层的活法

  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也正是一些在生活压力下别无选择的人,他们之所以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发声的机会,或者被压力压得久了,自愿放弃了发声的机会。

  侯磊的短篇小说集《冰下的人》,写的就是生活底层的人的命运和遭遇。这部作品集书写的人群或对象,基本是平民阶层。平民就是普通民众,他们不是这座城市的主导阶层,但他们是主体阶层。只有这个阶层的存在与精神状况,才本质地反映或表达了真实的生活。在我看来,当作者侯磊在表达这些普通平民存在与精神状况的时候,他不是讲述这个阶层无边的苦难或泪水,不止是悲悯或同情。在他看似貌不惊人的讲述中,恰恰极端化地呈现出了这个阶层的存在与精神状况。

  《冰下的人》全书6个短篇小说,写的都是灰瓦白墙、拥挤狭小的小胡同中的普通市民的生活,这就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到了市井胡同的深腹地带,洞察那里的人情世故。作者侯磊始终没有回避各种尖锐的人性冲突,也不掩饰各种生存的无奈和伤痛,从头到尾浸泡在一种在无奈中挣扎的伦理情感中。这种审美追求体现在叙事策略上,便是他对各种复杂的、对立性叙事元素的辩证处理,使之在短篇叙事中达成和谐的统一。

  在这些作品中,寻不到一丝一毫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成分,整个色调非常灰暗冷漠,让人不寒而栗。《水下八关》里,小雷学习拔尖可是体能几乎为零,班上同学都排挤他,欺负他,只有弱智同学学峰和他玩,可以说学峰是学校里唯一给他温暖的人。但他为了能融入其他同学的圈子,不惜屡次伤害学峰。最终学峰死了,小雷也终究没有结束被排挤的命运。孩子的世界并不单纯,是成人世界的演练场。小雷出卖了唯一的朋友学峰,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这一切,作者侯磊都是用冷冷的目光和调子来叙述,没有给出任何亮光。

  《冰下的人》读后感(七):有些人生活在冰面上,有些人生活在冰面下。

  什么是冰下的人?整个时代就好像一片结了冰的海洋,有些人生活在冰面上,有些人生活在冰面下。冰上的人考虑的是优质的生活,如何挣钱投资养生移民。冰下的人考虑的是温饱甚至生死。是死是活?这是件值得琢磨的事。首先要吃饱穿暖再说其他。

  哪怕到了今天,只要提及冰下的人,我就不由得会想起老王。

  当时我借宿在同学家里,那是一个位于上海内环的一个老弄堂,而老王一家四口也住在这个老弄堂里。如果按照房龄计算,这个弄堂里的很多房子都已经是危楼。老王家的房子是两层,楼梯是木质的,踩上去嘎吱嘎吱直响,那声音像极了一个哼哼唧唧的老太太。晚饭后,通常老王都会穿着睡衣在家门口的躺椅上小憩,从开着的门里还会传出吴侬软语的戏曲声,老王有时也会哼上两句,偶尔打个响亮的饱嗝。

  有一天我和老王闲聊,谈论到上海,只见他摆摆手,说道:“现在的上海味道都变了,到处都是高楼,邻居之间见了面连招呼都不打的,还是弄堂有人情味。哎我跟你讲,我们家房子老是老了点,但是地段好呀,上只角寸土寸金侬晓得伐。那些新房子的距离都远的来,我才不高兴住到乡下去。”

  我说,现在住到郊区的上海人也很多呀,尤其是年轻人。老王鼻子里发出哼的一声,他说,“侬晓得啥叫上海人?我给你讲,必须祖上四代都在上海生活才能叫上海人,这叫根正苗红。你说对门的老张?他爸爸是从江苏过来上海讨生活的好伐,乡吴宁!”

  我看他激动,想转换一下话题,就随口问了一下他的工作是否顺利。“工作么,随便做做就好了,上班又发不了财。”说到一半,不想老王突然叹了口气,语气也随之缓和了不少。“现在工作不好找呀,连那些两三千块的工作都被乡下人抢走了,留给上海人的工作还有多少?”他朝屋里看了一眼,“我儿子毕业之后能挣多少钱?以后能不能找个上海小姑娘结婚?我都不敢想。”

  其实我知道,老王也是有明确目标的。多少年来他最盼望的就是拆迁。只不过几十年过去了,他从小王变成老王,一家人还是住在弄堂里,上厕所还是用痰盂。拆迁了,他们全家才能住上新房子。拆迁了,他儿子才能娶到上海本地姑娘。拆迁了,他才能昂起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上海人。所以只有拆迁,才是他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这时一阵音乐声响起,原来是电视里正在播放上海旅游的广告。我透过打开的窗子看过去,画面中出现了现代化的东方明珠和高楼林立的陆家嘴,还有改建后的田子坊,却没有寻常百姓的老弄堂,也没有人流量巨大并且脏乱差的七浦路,更没有冰下的人。广告的最后,是一句甜美的女声:“上海欢迎侬。”

  《冰下的人》读后感(八):失语者

  他们幻想着所谓的冰下世界,或者说冰上世界,那个理想中的现实世界,为了那个社会拼尽一切在努力奋斗——理想的爱情、衣食无忧的生活、梦想达成的那天。而这些却如冰雪一般如此缥缈、虚幻、捉摸不定。所以当理想破灭的那天,生活的压迫席卷而来,突如其来的现实冲击下只能苟延残喘、行尸走肉地活着。如此无望的一个世界。他们默默接受,却无力反抗,只有生命结束的那天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迷茫、惊慌是他们的标签,像啼血的杜鹃般,凄厉无声。这个特殊的迷茫时期打磨着他们的血性。悬崖、地穴、深渊处处可见,人生就像一个旋涡,摸不清头绪又被陷入其中,无力扭转。

  这本小说集的魅力也许源于此,极尽淡漠的笔墨,描绘得绘声绘色,将那个鲜为人知,被人淡忘的岁月勾勒出来,各个阶层的内心与现实世界被一一揭开,在回忆的同时无声地痛惜、怜悯。侯磊说写这本书是为了自省,不要忘记自己是从哪个胡同出来的。是啊,这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年岁,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年岁磨砺出了现在的他们,即使如今的世界早已不同,但是曾经的岁月却弥足珍贵,那些未说出口的话才显得更加绝望与悲悯。

  《冰下的人》读后感(九):冰下的人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简介时,我便知道,一定会爱上这本书书,这绝对是我的菜。当然,收到这本书在看第一章时,我是失望的——没有吸引我的阅读兴趣。然而,我错了,错的很离谱。实际上,阅读完第一章后,我便不在停留,也不想停留。我想要一口气打完他。

  本书一共被分为六个章节,《冰下的人》《水下八关》《女司机》《积极分子》《少年色晃儿》《长生天》。每一段故事都讲述了那些和冰冷生活日益斗争的人的故事。他们是中下层人名,却又不认命,但因为世事的无常,生活的压迫致使他们被迫被禁锢与这狭小的圈子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都在同命运斗争。都想跳出这圈子,可是,迎接他们的是成功? “不” 不是成功,而是失败,甚至于搭上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

  我很喜欢《女司机》这篇文章,还曾胡乱想过。女司机?那肯定很会说段子很会逗人开心?然而,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女司机》是一个下乡后执意回到家乡的女知青,不顾劝阻,执意回到了北京的胡同巷子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女司机渐渐地老了,似乎比同龄人老的更快。那乌黑秀丽的发,不知何时已变得枯黄,几许银丝,掺杂其中。女司机见证了北京城时代的变迁,许许多多的改变带来了好处,同时也在不断地伤害着这群在下层不断辛苦的人儿们。女司机的故事让我几度落泪。为了家庭?为了家人?为了生计?家庭格局也变成了男主内,女主外。男人在家里悠闲度日,而她在外不辞辛劳,直至患了职业病。却还在坚守自己的阵营,只为多赚点钱,供孩子上大学,供家里开销,为自己治病。然而,到最后却也未曾为自己治病,反而却落得了这样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

  如果《女司机》是一碗陈醋,那《少年色晃儿》便是一坛清酒。在年少叛逆时,或许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色心没色胆。这章充满了欢乐,却又在欢乐中夹杂了最纯粹的人性。色晃儿胆小、怂、但是却充满了那个年龄段的脾性。为兄弟两肋插刀,也可被兄弟插两刀。

  侯磊的这本书,让我充满了对他其他书籍的期待,真想剁手。《冰下的人》人物细节刻画非常完美,正好灵动,多一分描写便失了真,少一分描写便失了趣。而人物的刻画,更好的给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现在,我依稀明白了封面上的那句话的含义,希望我们对此引发深思。

低头看冰下的世界那里是人间冰下的人仰头望向我们是一张张我们自己的脸

  《冰下的人》读后感(十):小人物的生存事---评《冰下的人》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那么对于这样的时代变化,局外人的我们往往会通过那些生活在局内的人们故事去解读一二。由点及面,由细节触及整体,乃至于宏观大局。这个看似庞大的工程量可以瞬息间经由着此中的人事物得以最全面角度进行诠释。

  作家侯磊的《冰下的人》小说集带领着我一窥诸多颇具有代表性的,各阶层北京人的内心世界。想要生存,人务必无法离开阳光和空气。奈何本书的书名《冰下的人》无疑让人有着一种矛盾之下的茫然。既然人在冰下无法生存,那么作者为何又颇为古怪地将人以“冰下”作为修饰呢?待到我细细地品读着其中的故事,我才恍然大悟于这样的书名是那么地一语双关。《冰下的人》既是这部小说集的第一个开票故事。《冰下的人》其实又折射着整部小说中紧紧围绕描述的都是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带着无限困境和人生无奈人群。他们是小人物,但是他们却更是不断地在挣扎着,为着可以活下去而努力。

  一如本书编者推荐的,整部小说作品就是以北京当代中下层人的生活为主,展现了人在生活中的困境与无奈,以及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与挣扎。冰下的人,水下八关,女司机,积极分子,少年色晃儿和长生天逐一分享着代表性的北京小人物的故事。细细翻看中,我不难发现这里的故事除了借由着人物进行分享,更是折射着不断变迁着的老北京城。一个时代养育着一个时代的人。而一个时代下的人群中总有着那样一群卑微的,不断地在大城市中的人们。书中的几个故事有着相当大的典型特色。让读者在翻看的过程中不仅仅读活了这些小人物,更是让我们感叹于这些卑微如蝼蚁般的小人物的生活苦痛。在很多的人们风风光光的过日子的时刻,如此小人物的生活着实不易和辛酸。乃至于我在翻看中心情总是那样地称沉痛。造成这样的困顿生活的有源自于北京刚解放时的一穷二白,有源自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迫害,有源自于他人的排斥和打压,有源自于身边之人的不理解,有源自于改革开放下岗的-----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的事件,但是借由着本书我同样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了自己上一代人们曾经或多或少经历过的打压。

  尤其是书中关于《女司机》这个故事的描述,我看得极其感伤难忍。女司机,一个靠着自己能力自食其力的女子却时时无法真正地享受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年轻时,她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下放了农村,荒废了学业;文革后她虽回归了北京却又变得如此格格不入。她没有学历,她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和对象。不怕苦和累的她不辞辛劳地以开车为生。却在人到中年时身有职业病,心有无底的伤痛。犹如飞蛾扑火般地为生存不断开车,却又难掩心中的疲惫不堪。乃至于最后她遭遇了车祸,走完了劳碌的人生----

  读这本《冰下的人》,我个人觉得其中的文笔功底着实入木三分。书中不仅仅写活了人,书中更是写动了整个城市的故事。在无比唏嘘书中的小人物的生存故事时,我觉得自己深受精神的洗礼,感叹于这些小人物们随波逐流地于城市变迁下的不羁,可叹命运!这是一部阅读意义相当深刻的读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