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经典读后感有感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是一本由[冰岛] 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一):你可以拥抱全世界,拥抱爱
这里讲述的不光是男孩一个人的故事,还有捕鱼站里、镇子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一些故事。叙述的是人性,描绘的是最接近山丘和大海的世界,有痛苦,有自省,有生死,愿时光坚强,不负有心人。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二):四月的带着急救箱奔向我们,来治愈冬天的伤口。
「四月的带着急救箱奔向我们,来治愈冬天的伤口。」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三):Nothing sweet,without thee.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显现出画面。深蓝色的海洋,黑色的山,白色的雪,暗黄色的月光,棕色的渔船。不是油画,是用颜料淡淡晕染开的水彩。耳边不断有海浪的声音。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四):甜蜜的黑夜,甜蜜的海
第一次试读冰岛作家的书,可以说很适合在炙烤的夏日给人一颗冰镇过的心灵。故事描绘了了一个多世纪前冰岛渔民艰险而清贫生活。男孩儿的室友巴尔特因为一本诗集而忘了防水衣,丢了性命。男孩则在暴风雪搅拌的黑夜中跋涉三十小时还书。书中还串写着村落中各种角色的生平和逸事。作者描写入微,刻画细致。而态度又十分冷静,冷静的像黑蓝海上飘飞的雨雪。男孩三天的经历也映射了人的一生,我们不断的前进,也不断的失去,诗歌和存在,心灵和思念。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这是巴尔特送给男孩儿最后的一句话,一句诗,一句用渐凉的心脏迸发出的最后一点火花。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五):最喜欢的一句话
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带着三瓶啤酒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必要太匆匆忙忙。当时读到这句话就反复读了好几遍,觉得包含的含义太多了,马上开学就大二了,我很憧憬未来的日子,向往一个人有一个小窝然后在陌生的城市奋斗,疲惫了一条后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空间,偷得浮生半日闲,没有必要太匆忙。
然后这本书我是逼着自己读完的,有点乏味,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挺深刻的,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吧,还有名字和小说内容不太相符,我觉得小说里要讲的是男孩由想自杀再到先活着两个星期(其实这就暗示了两个星期之后他会选择生的)就是一个人由绝望到有了活下去的理由,我们活着就要有意义的活着,为了某件事而活,有存在价值,男孩在雪地里冻的快不行的时候他有想着死饭他要完成还书的任务坚持了下去,就是这样,我认为这本书讲的是伟大的生命,而不是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说实话我刚拿到书的时候以为是言情或者其它感情之类的,虽然本书也有讲男孩对他同伴的深厚感情,但主要肯定不是这个。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六):诗意小说
一开始看的时候,惊艳得想要打五星,因为里面很多的句子就像是诗一般,这样真不容易,真是字斟句酌,用心之作,可不是随随便便打几个字记录几句话写一段博客发一通牢骚就出书的那种。但是后来一想,这样读下来其实感觉怪怪的,好像硌脚的鞋子引起瘙痒的衣服。小说还是要通顺读起来舒服或者爽快,不一定要这样句句打磨,有点点弄巧成拙。但这样的诗意小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更值得收藏,慢慢细览,可能会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新奇东西。
“当局和商人或许会掌管我们困窘的日子,但山和海掌控生命……此时海在做梦,梦中洒满月光……海洋是冰蓝色的,从不平静,一个呼吸着的巨物……大山也没有掷下石头杀掉他们……我们也已经渐渐学会信赖感觉,而非记忆……房屋两边的山墙都装了窗户,一扇框住了山,另一扇框住了天空和海,而它们框住了我们的存在……如果能把糖加进夜晚,让它变得甜美,那该多好啊……现在月亮出来了,它挂着发出白光的帆,向天上的一个黑洞慢慢航行……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宇宙……她写着信,把丈夫(已死)从遗忘中救出来。”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七):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所有想说的,都在这本书里。
这本书的书稿,一年前读完,心里开阔又深沉,当时我想,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文学了。
今年再读一遍,文字产生的魔力再次抓住我,我想,过了一年,这依然是我读到的最好的文学。
就是一个男孩和他朋友的故事。或者,就是一个男孩的故事。在冰岛的深海,暴风雪的夜,弥尔顿《失乐园》里的句子——nothing sweet,without thee.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
没读到它之前,你怎么都不会知道,遥远的冰岛的人们,内心是这样的。或者说,没读到它之前,你怎么都不会知道,近在咫尺的自己,内心是这样的。是啊,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的镜子,你有多爱,多疼,多想念,多迷茫,多孤独,多甜蜜,就算你都不知道,它会照见。
“海上的雪,孤独的心,沉默的困惑,甜蜜的爱。万物多情,令人生生世世想念。”第二遍读完书稿,我写了这句话。挪威的媒体评论它“粗犷、野蛮、富于古意般优美,好像斯特凡松经由人性最深处写就了这部作品。”对我来说,这本书像一口大钟,在心里大鸣。太喜欢了,所以不能多说。直接去读吧。
.s.计划是冬天出版,应和书里的冬日风雪。但真正见到它的时候,已至夏日。或许更好,闷热的天气下,如果要读一本书,非它不可。就像豆瓣网友所说,冰感的文字与北欧风雪最适合这六月天了。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八):译后记(By李静滢)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是冰岛作家斯特凡松所著“男孩三部曲”的第一部,后两部是《天使的悲伤》(The Sorrow of Angels)和《人的心灵》(The Heart of Man)。三本书的内容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背景均设定为一百多年前的冰岛,寒冷苍茫遥远孤寂的冰雪世界。 这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只是叙述了一个男孩在三个昼夜里的遭遇。故事从第一天傍晚开始讲起,男孩和好友巴尔特从小村庄的咖啡馆返回海边的渔民小屋,带回了巴尔特从盲人船长那里借到的长诗《失乐园》。第二天凌晨,他们随船出海捕鱼,不幸遭遇暴风雪。巴尔特因为在出发前诵读《失乐园》里的诗句太入迷,忘了带防水服,结果冻死在男孩怀中。男孩伤心欲绝,当晚顶风冒雪独自出发,翻山越岭去替巴尔特还书,一心想在还书后告别人世。幸运的是,他没有摔死、没有冻死,在跋涉三十多个小时后平安到达了咖啡馆,把书还给了船长,最后在咖啡馆主人的劝说下决定暂时留下来生活下去。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讲述了男孩的身世,以及其他船员和村民的故事,全书行文风格冷静从容,描写简洁有力,却又笔触细腻,充满悲悯。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九):还是喜欢原版的书名
因为计划8月去冰岛自驾,出行前顺手买了冰岛人写的书来读,字里行间,尽是想象。
这个译名不得不吐槽一下,同事们看到后笑了我很久,哪来的小清新、小矫情,冰岛人也这么腻歪吗。当我把书封撕掉,看到原版的封面设计,顿时明白了。原版封面是通体的蓝色,印上了“天堂与地狱”的书名,简单有格调,这种感觉在旅行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强化。
一起旅行的小伙伴说,冰岛30多万的人口,20%出过书,而且冰岛是人均诺贝尔奖获奖率最高的一个国家—尽管只有一人获得过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人口基数小带来了统计学上的优势。
欧洲杯淘汰英格兰是我对冰岛最近一次的印象,再往前便是2010年冰岛火山爆发带来的航班瘫痪,再往前是2008年冰岛破产。我从来无法想象30多万的人口怎么会有这么多创造力,要知道我家一个县城的人口差不多就到了这个数。当我踏上冰岛,看到眼前只有苔藓和些许灌木的山脉、火山口一碗一碗的湖、倾盆而泻的冰川、随处可见的悠哉的冰岛羊,发型酷得不行的冰岛马,还有瀑布以及瀑布的好朋友彩虹,还有那美得令人窒息的冰河湖,这些仅是夏日能够看到的美景。我可以想通了,为什么这么一点人口,可以如此富有创造力,集体艺术品味这么高,因为这是自然赋予的,是老天爷给生活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冰岛人的馈赠。
我们嚷嚷着冰岛多么美好,空气、水、牛奶多么优质,我甚至想以后蜜月要来冰岛,作者却在书中写到(第129页):在冰岛,除了群山、瀑布、草丛以及能让你转变成一个诗人的极光之外,再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看吧,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最后,译文还算可以,读的时候没有特别别扭,可毕竟是从英文版翻成中文,转了两道手,原著是什么样,多少有些失真。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十):Heaven and Hell
本书原名是Heaven and Hell,英译中文天堂和地狱,如此似乎更贴近作者的原意。但中文译者,译成如此书名,似乎更有意思点,女人带给男人的最多美好,不过是苦闷和困顿生活的美好甜蜜。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此句诗出自《失乐园》,是男主反复默念的一句,意深浅兮。
本书是作者叙述男孩成长过程中,三部曲之首,故事并不是复杂,只是叙述了一个男孩在三个不同昼夜里的遭遇。过程中作者不间断地穿插简述到男孩的身世,以及其他船员和村民的故事,全小说行文风格冷静从容,语言辞藻简洁明了,却又笔触细腻,充满悲悯。
“雅尼让男孩给他的妻子写信不是第一次了,雅尼曾说,我们一起躺在床上,大家都睡着了时她就读信,我不在时她一遍遍的读。我想念你,男孩写到,醒来时我想念你,抓住船桨时我想念你。敲打鱼时我想念你,听到孩子大笑时,问我一些我回答不出来你肯定能回答的问题时,我想念你。我想念你的唇,想念你的胸,想念你的两腿之间-----不,别写这个。雅尼从男孩的肩膀上望过去,说道。”
“有时候他们真的把他彻底逼疯了,他们没完没了地读书,没完没了的引用诗句。。。。”
“这时夜幕悄悄降临
苍茫的夜色
把万物包进
灰暗的衣裳
寂静伴随而来”
巴尔特读着《失乐园》中的诗句,......,每读一次他的内心世界就变得更加开阔。
如此般的冷静从容的叙述男孩的成长经历,一次次心灵的开阔,几乎都离不开诗句的引导,又一次次的开阔起来。“你”,或许并不是曾经哪个谁,而是陪伴着度过那短暂寂静世界的物,乃至于被作者拟人化的描述成内心的渴望之任何;人生的孤寂是常态,然而男孩的真正的成长确实没有所谓捷径,避开这样的阶段性无目标性的必然,这也是勇猛精进的最常态。
对生命永恒追问外,也不断体积力量,文学的力量。事实上,文学可以超越生死,像是新生血液般,带给人心灵的力量。正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样,用文字呼唤人们内心的热血沸腾,带给心灵的信仰。本书作者描述了,最本质的人类心灵,对生命的探索,对心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