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色物质》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色物质》观后感摘抄

2021-04-04 04:1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色物质》观后感摘抄

  《白色物质》是一部由克莱尔·德尼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 / 伊萨赫·德·班克尔 / 克里斯多弗·兰伯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色物质》观后感(一):《白色物质》简评

  电影以倒叙方式讲述玛利亚和她种植园的故事,很佩服于佩尔在此片当中塑造出的强悍角色。没有枪林弹雨,却如此犀利。有句话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回到法国的话根本不知道做什么好……”她的根留在了这片硝烟弥漫的非洲土地上,以柔弱的体态去捍卫自己家族的事业,丹尼斯的确厉害。

  《白色物质》观后感(二):简直是部烂片

  听说是反映了女性的坚强。但是这部电影实在是一般,拖沓,沉闷,简直是部烂片。

  片中58分左右有男性的露点片段。

  女主角不愿离开她的咖啡园,丈夫最后被杀,亲生儿子最后纵火烧了自己的房屋,女主角最后把丈夫的爸爸给棍棒杀死了。丈夫相好的的那个女人生的孩子也被杀了。

  法国电影怎么老是给人很沉闷的感觉,换做好莱坞的团队来做,该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啊。

  《白色物质》观后感(三):白鬼

  很沉闷的一部电影,唯一看不厌的女主角棱角分明的那张脸,记得挪威的森林最后一段关于皱纹的描写,莫名的连那细纹都喜欢了!

  喜欢自强自立的女子,还带有的那份善心,但在电影中就眼睁睁的看着她慢慢竖起的大厦顷刻之间的崩塌,只是电影末段的十分钟,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真!

  电影的主旨是什么?那段历史?那份自传?非我族类,其心可诛?

  电影我挺喜欢,但不推荐,闷且残忍......,不看也罢!

  《白色物质》观后感(四):法国人还是这么的拖沓

  不小心下的法国电影

  还是没变,一样的拖沓

  拖沓的主题都模糊了,于是乎就让观众自己总结

  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故事和任何一个革命时期的电影一样

  反映了革命

  可这很不够

  对于非洲来说太不够了

  对于一个在非洲的白种女人就愈加的不够

  那些冲突都不是矛盾的核心

  矛盾的核心还不如《血钻》深刻

  这些枪从哪里来?

  我至今都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没有强奸她

  因为她太明显了

  而强奸和轮奸正是非洲女性每天要面对的——

  无论年龄

  从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来

  《白色物质》观后感(五):《白色物质》

  在我心目中无疑这部影片是阿姨《钢琴教师》后最好的作品。

  影片所呈现的状态是那样的无状态,甚至没有任何的时代性,所有人物的目的性都被降到最底线,另一方面反而显得很可疑。那种来自政治、文化、人性、生存的讨论都被高高挂起。如此题材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实在是很特别且难得。

  虽然克莱尔·丹尼斯多次说这部影片是属于于佩尔,但是她的跨越艰深和浮躁的影像和音乐还是赋予了影片层次。其实她还是非常传统的影像叙事主义者。

  阿姨的表演现在真的是拍个后脑勺都有戏,导演也真没少拍她的背影,而在影片中她的活力甚至表现得超越20岁的年轻人。

  《白色物质》观后感(六):你为什么放不下你在这里的所有

  晚上看了一部法国片《白色物质》,从开始收紧的一口气,憋到结束还没吐出来。又是一部讲坚强的白人女性的电影,与《抵挡太平洋的堤坎》如出一辙,于佩尔也是在远离法国的殖民地,看着一篇土地和收成,养着关系不睦的孩子,于佩尔顽强拼搏,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最后收获一场凄惨。但《白色物质》更让人震撼。

  影片最重要的对话是:“离开这里我啥都不是”,“你放不下你在这里的所有”

  电影的配乐,基本上就是贝斯在营造压迫感的气氛,属于sound design一类的配乐。有一段配乐相当耐人寻味,一群黑人小孩学习叛军拿着枪从山坡上走下来的那段,音乐居然显得那么轻松,如此讽刺性的配乐。

  电影不好看,三星完全给于佩尔

  《白色物质》观后感(七):还不是蓝山的

  于佩尔,这个法国女人,真是越老越有味道。当年只看到她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很少看到她的笑,如今依然很少看到她的笑,那份倔强却在时间的老坛子中孕育出一份说不出的美丽气质。难道是因为法国也跟中国一样,明星青黄不接,年轻一代徒具外表,连花瓶的位置都是抬举,还得那些老帮菜出来铁肩担道义,力挽狂澜?

  由于影片的故事背景牵扯到中国影迷最难以理解的西方种族问题以及非洲部落冲突问题,所以对于剧情理解基本上都是浮云,只能看看女主角长的怎么样。

  此外,喜欢咖啡的朋友倒不妨看一下这个片子,里面有阿拉比卡咖啡从采摘到烘焙的全过程。话说当年我还年轻那会儿,有一天突发奇想,打算将来有一天在中国混不下去了就去非洲种咖啡。看了这部片,我决定还是在中国好好混吧。

  在一个放眼望去,街上拿枪的人比拿手机的人还多的国家种咖啡,简直就是找死。我还不想为了那一杯纯正的阿拉比卡咖啡,就冒险去给黑人当活靶子。

  还不是蓝山的。

  《白色物质》观后感(八):群体愚蠢

  所有人都是活该,特别是这些“白色物质”。老农场主可能利欲熏心,可能出于对出身地的热爱,可能对于即将病故现实的无奈,选择坚守农场。儿媳妇受托坚守农场后,让农场继续成了唯一目标,乃至对儿子更加不闻不问了(儿子能愣成这样之前这位母亲就不称职)。儿子是个大蠢蛋,有受虐好奇癖,感觉就是不想活了,自杀他杀都是完全可能的,有意的是受虐后反入其中,通过家族物质获得一定拥护和影响力后,反被政府军给干掉了,恐怕这也是这个蠢儿子人生唯一体验过满足感的时候吧。唯一的正常人农场主儿子被蠢儿子的引入的叛军干掉了没跑成,他的混血儿子在被黑人母亲抛弃后砍断了电力供应。事实上无论这些白人在此生活多久,由于先祖殖民的身份,他们永远是这片土地的外人,不会被主体黑人认可,所以这些白人是愚蠢的,特别是在如此危机时刻。黑人也是一样,互相残杀,无法建立正常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长期生活在动荡和贫穷中。至于电影、非要打乱时间线,很多转折缺乏过度和说服力,实在是一般。

  《白色物质》观后感(九):感官派

  Claire Denis的电影一向难以归类。她的几部名作都不是以叙事为主要线索,她擅长描述各种感官触觉,以及自然风景。在风格化的摄影镜头下,不仅人物的听觉、嗅觉、心理感受变得栩栩如生,就连单调枯燥的景物也似乎有了生命,焕发出不一样的味道。再加上Tindersticks的缓慢忧伤配乐,给电影作品增添了无穷无尽的诗意。所有这些特点都能在这部新作White Material中找出线索,然而导演这回却选择了非洲大陆内战这种宏观题材,还请来法国龚古尔获奖作家编写剧本。故事里冲斥着后殖民地、贫富差距、种族问题、政治争端等各类“话题”。

  但全片看下来,这场战争发生的背景是模糊的,某些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叙事也经常出现断节,只能隐约地看到故事的轮廓:女主角拒绝离开自己的咖啡种植园,即使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可怖的战争。在我看来,这些复杂的“话题”并非导演的着眼点,她只想描绘出一位坚韧不屈的白人女性,她注定生存在非州这片大陆上,她无俱各种艰辛困境,她心里只有咖啡种植园。作为妻子她或许是不及格的,但身为母亲,她付出的堪称伟大,她对儿子的溺爱令人心碎不安。导演在影片中给她的镜头是最多的,即使拍的是她后背,我也仿佛能听到角色的呼吸声,也能感受到她的心情在发生着变化…

  她是当代世界影坛上不可多得的演员Isabelle Huppert。

  《白色物质》观后感(十):要逃离什么?

  一开始很不自觉地要猜这究竟是哪个国家,是什么战争,在哪个年代。后来随着故事的进展,也就都忘了这些疑问。反正这些好像虚幻,又好像真实的事件,都在告诉我,一切都将一发不可收拾。

  片中几乎每个人物都被用了特写,他们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经历似乎一直在存托于佩尔的倔强。每个人都在说着逃离,而鼓动大家逃离的,是直升飞机上一些白色物质对另一些白色物质的警告。然而,我们也不能确定,留下来,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逃离?逃离这种必须落叶归根的失败感?

  如果一个女人可以镇定地面对一些持枪劫路的匪徒,说着我认识你,我也认识你,我认识你们每个人,我tm还认识你舅舅!那么我们可以认定她就是一个不相信危机的人,她这种不信危机的镇定是可怕的,却又是飞蛾扑火般的脆弱。是的,她那么单薄地走在泥土地上,却在做着一些果断的劳动。这种让人心疼的徒劳,让我明白了,殖民,只是弱者的逃离。

  当人们执着地听着电台的警告,告诫大家能走即走时,她却把频率调在雷鬼乐电台,这种懒散的调调和整个时局如此不和谐。不和谐,便会被颠覆,电台人的被杀,就预示了故事的结局。这个女人太让人抓狂了,连她自己都说这庄园不是她的,但是她掌控一切。这种想掌控一切的欲望,让她家破人亡。

  最后终于明白了,其实这繁杂的一切,都只为了述说一个女人,那为什么不都删了,也许会更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