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百样东西》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100字

2020-04-23 22:3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100字

  《一百东西》是一部由弗洛里安·大卫·菲茨执导,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 弗洛里安·大卫·菲茨 / Artjom Gilz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一):5星值得一看。

  5星,轻松搞笑发人深思。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情感严重缺失,用物质来填补情感上的空白,但这种填补只能是暂时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甚至改造自己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部片子其实寓意很好,但可能故事不是很有吸引力制作成本也是很低,所以没什么血透,只能让两位男主牺牲色相了。哈哈哈哈。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二):极简主义

  保罗:我生命中如此珍贵的4个小时,我的手机应该给我节省时间,而不是从我这偷走时间 托尼:那就把放下

  保罗:但是娜娜,为什么我要买那些我不需要的东西 娜娜:那是因为购物让你快乐 保罗:什么是快乐 娜娜

  保罗:但如果买东西可以让我感到快乐,这说明了什么呢 露西:那是因为你本身并不快乐 保罗:完全正确 露西:如果你快乐了,你早就不这么做了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三):说

  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科技的进步更推动了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质生活极大程度的控制人们的生活。 人们关心的是手机,电视电脑,网络等等,不能说是错误。买东西就快乐,反过来讲不买东西就没有快乐。消费是否等于快乐?不尽然,消费不能给予人本身快乐,只是缓解。 物质的丰富并不代表人的幸福感增加,反而从某种程度反应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缺失。 消费也分散了很多不好关注,可不可以理解淡化了很多冲突战争? 2. 反消费主义,人们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去生活。用手可以喝水那么水杯是不是就没有必要了?物质能不能满足了人们的空虚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四):被双十一套路的人,都应该看看这部「裸片」反思一下!

  双十一结束了,不知道的手还安好吗?

  和“情人节一样,这本是一个因为“单身”而诞生特别纪念日

  这本应是“单身狗”们的狂欢,现在“狂欢”依然在,只不过属实有种变了味的感觉

(“单身狗”真是没人权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五):如果你本身不快乐,消费是给不了你快乐的

  什么是快乐?快乐来自哪里?

  是不是拥有的越多,你拥有的快乐就越多?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社会变成了消费社会,似乎你花钱越多,拥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有价值。但是你真的快乐吗?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抢购那些所谓的限量商品——甚至你从来没有用过,没有打开过。但是追逐就是由此开始了,你以为你从得到中,从消费中获取了快乐,但其实并没有,如果你本身不快乐, 消费并不能带给你快乐,你失去的那些东西也不会回来,比如,友情,爱情,亲情……因为你根本没有关注这些。

  如果某一天,你真的一无所谓,那么你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

  不过是一身保暖的衣服,还有一些食物……这些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不是么?那为什么不停下来,享受阳光,森林……世间还有很多美好是金钱之外的,消费之外的。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六):越单纯越幸福像开满花的树

  看完了这部德国喜剧片:《一百样东西》,还可以,讽刺当代人过度消费心灵空虚,成为电子产品的奴隶的落寞感,我一直觉得有一天当世界不再太平,第三次世界大战弥漫全球的时候,就算不是德国人发起的,那么也一定和德国人有关,这个民族对历史的反思和人性的思考让人不寒而栗,他们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懂得韬光养晦策略!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资本社会,人类毫无隐私可言,物质的富足接踵而来的是心灵的空虚和落寞,虚荣,攀比,算计,谋害,人性的弱点和黑暗面在欲望面前展现地淋漓尽致! 人们越来越缺乏自己的主见,缺乏安全感,总是通过过度消费和寄托电子产品来拍挤自己的孤独寂寞,更好地掩饰自己的虚荣和欲望!其实离开了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控制住过度的消费欲望,回归最原始的本真,人类也是可以活下去的,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简单才是最大的幸福!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七):关于物质与精神的思考

  第一感受是它想表达的东西满了一点,谈到人们靠虚拟世界、物质占有填补精神的空洞,谈到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危机,谈到极简主义…本片所述观点对当下大部分人的确有警醒作用,但就我个人而言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我也会在没必要的东西上消费,但并不过度。物质欲望的满足让我获得快乐,那么既然可以通过物质获得快乐,填补内心的空洞,何不在适度的范围内满足一下自己呢?我并不是说完全依赖物质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填补,而是在丰富精神世界的“主干道”上,何必去计较物欲的满足带来的后果。或者说,我认为花精力去克制不必要消费不太值得、没有必要。在我身上,精神一直摆在物质之前,但精神满足不易,是一个长时间的、贯穿一生的,或永远走在路上不能真正实现的追求。在精神满足面前,短暂的、易获取的物质满足于我而言是一种放松、一个“课间”,花力气在这方面削减是本末倒置。另外,在男主抛弃物质收获感情,但感情又比物质可靠多少呢?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八):Less is more

  1. 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科技的进步更推动了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质生活极大程度的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关心的是手机,电视,电脑,网络等等,不能说是错误。买东西就快乐,反过来讲不买东西就没有快乐。消费是否等于快乐?不尽然,消费不能给予人本身快乐,只是缓解。 物质的丰富并不代表人的幸福感增加,反而从某种程度反应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缺失。 消费也分散了很多不好的关注,可不可以理解淡化了很多冲突战争?

  2. 反消费主义,人们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去生活。用手可以喝水那么水杯是不是就没有必要了?物质能不能满足了人们的空虚?

  3. 德国人对于Facebook还是展示了很大程度担忧。数据监视窃取已经不是新话题,我们在反对它的同时做好准备退回到没有数据化的世界了吗。 时代发展太快,很多技术的产生运用也太快,人们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去约束。 Privacy issue,data mining and collection,surveillance这些都是数据化的过程,什么是界,人们的隐私还能否称之为隐私?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里面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对于这些不光是人们,就连网路巨头们都不清楚,大家的认知跟婴儿认识世界一样。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九):《一百样东西》

  “朋友和熟悉是两个概念。” 托尼是只花孔雀,保罗还长不大。 故事有那么几个分段,第一个是收获一笔投资,第二件是两个人酒后打赌,一天只能拿一件东西,第三部分是关于一个有购物癖的女人,第四部分是保罗走了,托尼去寻回他,第五部分,他们的创意被人盗用,公司破产,一切归零,从头开始,第六部分,保罗帮助托尼寻回了女友,且在APP里留了后招。

  第一部分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最初的性格,一个完美主义,另外一个邋遢,上网购物成瘾,第二部分两个人的想法都还比较幼稚,相互斗争,第三部分可以说完全暴露了两个人性格的缺点,托尼自以为是,用自己高高在上的标准衡量别人,而保罗有很多误会,他以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是在保护和拯救别人,实际上他什么都做不到,而第四部分,托尼也暴露了他自己的内心,他对一个温暖的家的渴望,对保留的嫉妒,这是他性格缺陷形成的原因,第五部分可以看出两个人都意识到了彼此的友情,非常珍贵,第六部分,托尼算是改过自新,结尾还挺浪漫的,三个人带上最简单的东西,一起去旅行和度假,居然还有一个小反转?让我有点吃惊…

  两个人是性格互补的朋友,只是他们一直都没有意识到。

  如果要说到整部电影的主题,除了友情以外,也在探讨断舍离,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是不必要的负累,追求极致简约的生活,也许才能真正的回归本心

  喜剧的成分也不错,算是轻喜剧吧,有一点点搞笑,构图配乐很棒 作为cp也好磕。

  《一百样东西》观后感(十):心里的洞

  显而易见

  这部片子是对消费主义的声讨

  尤其是对互联网厂商偷窃隐私和控制消费的声讨

  里面出现的大反角

  一看造型就是大家都知道是某书的那个人

  正好某书也爆出了隐私丑闻

  故事还算巧妙

  两人开发的app被大公司剽窃

  最后利用软件的后门成功复仇

  如果加强此线的剧情

  也许不失为不错的高智商科技片

  但却弱化了作者想要说的主题

  也就是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洞

  所以不停想用钱 东西 爱情来填满

  获得幸福感

  但这些东西真的有意义

  还是只是用来堆满房间

  但是人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应该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生活

  祖辈曾经一无所有

  也曾因为各种原因千金散尽

  又再努力创造获得

  真正一直需要在身边的

  除了基本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亲情友情和爱情

  所以剧情更多集中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

  风格也是属于明快但不激烈

  观众也可以细细体会而不必沉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