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摘抄

2021-04-04 04:2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摘抄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是一本由阿郎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一):我在这春天遇到你,真好。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春风一度化为风雨,滋润樱桃树,这便是爱情的开始。图源网络,侵转删。原来,这就是春天喜欢的樱桃的模样。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二):那些不曾触碰的影片

  文/初晓

  一句唯美的话“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即这本书的书名。

  翻阅资料,我才知原来这唯美的诗句竟然来自聂鲁达的 《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相传诗是写给他的情人的。细细品来,这是一种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我想对你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春天来临,春风拂过,樱桃树开花、结果,一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上隐喻了聂鲁达对爱情最为深沉的渴望。

  这是一本专门研究情爱电影的专栏随笔集,作者阿郎曾在《看电影》杂志做过一个专栏“情爱参考”,这些文章便是专栏的成功。本书中的电影选取的都是情爱电影,还有一些曾被划分为禁片,比如备受争议的《九歌》《不可撤销》等,但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才是精品。作者阿郎用他独特锐利的眼光,犀利的语言文字,将一个个情爱电影解读分析,并深入探索,直至探索到人性方面。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三):水军刷好评刷得真吓人

  刚出的书,就有一堆人前来评5分,呵呵。随便点开俩人,一看,不少都是没头像的,评论的都是这个出版社的书,还全是5分,大家自己想原因吧。

  有的出版社为了宣传自家的书,通过豆瓣小站赠书给想读的人,让大家写书评,本是情有可原。因为只要组织得当,写出的评价对其他人买书是有参考意义的。但是这本书却利用水军刷好评,而且是刷得毫无底线了!这位阿郎之前的《并指如刀》,评分只有7.1,有人评论说是“读过最烂一本电影书.”,我也表示赞同,怎么到了这本,评分如登上火箭,被刷到了8.7!?原来《并指如刀》都是找的阿郎手下小编或者以前的手下人来评论,所以刷的人有限,但是这次则是找的专业水军,阵容强大,刷到8.7自然easy。

  阿郎之前那本7.1,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四):秘密

  看到“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这个题目,不知道为什么想到的是冬天不要砍树之类的励志语录,那是初中时候讲任何时候不要轻易放弃的故事,事实上本书的题目是取自于智利诗人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的一句诗“我要在你身上做春天想在樱桃树上想做的事情。”

  很撩人的诗句呢,畅想一下春风和春雨带着温存去把樱桃树一点一点地染绿,渐渐长出绿芽和花苞,然后樱桃树会觉得自己到了开花的时刻了,就开出娇嫩的花朵,是为绽放。自此春天和樱桃树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樱桃树渐渐结出了樱桃。樱桃树装点的春天更像春天了,而也正是春天的温柔让樱桃树成为了真正的樱桃树。

  本书着笔于情爱而非爱情,就真的很能说明本书的主题了吧,所以和书名真的很贴合,有一种十分妖娆的隐喻意味蕴藏其中。

  本书是作者阿郎在《看电影》杂志“情爱参考”影评专栏的文章合集。对于大家选择观看相关影片提供了导向作用,作者说对这些文章来说,情爱只是引子,参考才是重要的。作者阿郎讲出了自己对笔下情爱电影的自己的私人见解。

  对于1996年的电影《枕边书》,作者这样总结道:诡异而绝美的书写,片中时代成了可有可无的布景,剧中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面嘈杂而忙乱,室内静谧安详。真的是很有质感的文字。

  这本书讲的所有电影,我都没看过,倒是有几部听说过,比如《苦月亮》和《白日美人》,是讲述施虐与受虐的影片,片中的女主演,姣好的面容和其自身的气质都赋予了她的独特魅力,也恰恰是这种扭曲的感觉更能激发深藏人心底的共鸣吧。很多电影都很有年头了,但有时反而会觉得有年代感的作品更纯粹,也更有质感。

  有一篇文章是讲《漂流欲室》的,看过金基德导演的其他电影,《圣殇》和《弓》,在韩国遭受众多非议的鬼才导演。有人说,他的电影两大基调是性和暴力。但是在影片呈现出的肮脏、卑贱和苦难背后,是悲悯和善。在怪异离奇的情节里,种种隐喻不一而足,反复呈现,发人深省。

  这些情爱电影,或许在漫长的时空里被列入禁片,人们对其讳莫如深,成为公认的秘密,但这类电影对复杂的人性与欲望的探讨也是无可替代的。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五):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 你也喜欢吗

  看书名,不懂……春天要对樱桃树做什么呢?然后去百度,发现这是聂鲁达的诗,里面充满了爱和欲望,还有诸多大神在后面解答,简直开启了一个新世界。我现在好像懂了……

  再来看书里的内容,就更能理解书名的意思了,作者阿郎把他专栏的作品首度放在一起,对我们这种没看过只听过《看电影》这本杂志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里面收录了四十八篇专栏文章,也就是说,这是四十八部电影。悲惨的是,我一部也没有看过。不过没关系,跟着作者的笔触,我“观赏”了这些电影,他描写的很好,好到让我可以不用去找资源了,看文字就够了。

  这本书的主题是情爱,从内容来说,几乎全是国外作品,国内也有吧,但被禁的差不多了。而且编剧的想象力我觉得也没有国外编辑的想象力好。没办法,国内大环境造成的。还是说说电影中透露出的人物特性吧。由于禁忌带来狂妄,在道德的准绳下,很多人性是被压抑的,只能在艺术作品里得到体现,这才有了这么多情爱电影。

  我很喜欢的一个日本作家是东野圭吾,最近好像很火,可我七八年前看他作品的时候,还没走多少人知道他,那时候我就已经把他的大部分作品看完了,现在大家都来追捧他,反而我没那么喜欢他了。主要是作品质量也不如以前。他的作品里就显示出很多人性。日本那个弹丸之地,会出现很多我们不能理解的事件,或者说在我们国家也有,只是没人发现和挖掘。这些事件就很能反映人性。同样的,在书中提到的这些电影里,我们要探究的就是人性,而不是表面的情爱。

  具体说,就是背后的原因和本质,一个人为什么变坏,为什么杀人,为什么堕落,为什么沉迷,都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成长环境不好,有可能是后天遭受到不好的事情,有可能被人欺骗利用,最终唤醒了心中“恶”的那一部分。情爱,也往往伴随着堕落和欲望,还有放弃和无奈。我们不要用一个标准去判断,还是要多想想,要做个聪明人,就得有千手千眼,何况我们大部分人还不算是顶级的聪明人。情爱背后也是有众多起因的,复杂到我们不可能看清。

  爱情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爱也是,只是我们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罢了,于是就有了这些电影,就像春天要对樱桃树做的事。谁不期待呢?你敢说吗?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六):情,色。

  这人间,最风尘、最苍茫、也最无情,明明给了我们栖身的角落,心却无处安放。——白落梅阿郎老师说:我写了近十年的情爱参考,太多的文字,太多的感情,这本书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精选。相对于第一本书《并指如刀》,对行业的观察,我希望这本书更回到电影本身。的确,在这本精心编撰的电影合集之中,更多的是阿郎老师对于电影的评价,是回归电影的评价,而并非是大部分人那样只停留在所看到的表面现象之上。 嗯,就是这样的一本情爱电影合集,里面的大部分影片应该都是珍藏级别的,在现在都已经搜不到的。更多人对于这一类的电影,可能定位并不是那么的明确,虽然都是相关类型的电影但是也普遍被分为了两个类型:一种是情色片,一种是色情片。 前者则是基于艺术的前提下拍摄出的影片,以情为主,色仅是辅,就如同简介之中所说的一般:青春片是前菜,没有情爱就失了焦点;剧情片是主菜,没有情爱就少了高潮;可是很明确的说,在这本书所评论的任何一部电影之中少了那微不足道的情爱部分,都不算是一个完整的电影。 而后者则是以色为主,就如同多数的欧美电影一般,开场就是直奔主题的内容,全程都是以性爱为主题,这种并不是所谓的艺术,仅仅只是一种简陋粗鄙的的拍摄手段,用那十分大尺度的内容来吸引人的眼球。 我想到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的一部分内容:你可以不着一句脏话或是亵渎之语,却将情色场景描绘的栩栩如生:她跨坐在他上面,准备进行必要的端口连接,男性与女性适配器分别准备到位,输入/输出激活,服务器/客户端,主/奴角色各自就位。仅是一对髙端生物机器,准备通过有线调制解调器进行对接,进入彼此的前端处理器。 跟上面的那段话一样,电影也是如此,情色的部分一样可以展现的色而不淫。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对于此类的电影并不是很接受,总觉得这一类的是淫秽之物,其实除了一些真的就是十分艳俗的低级影片,其余的皆是在我们能够接受的情况下,用情欲的东西来展现出人的内心世界,或许是不甘、针扎,又或者是来源于某些欲望,无疑不是展现了人性的弱点。 常常有人说: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无非是嘲讽男人对于情欲的看重,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情欲是每个人都有的,也是无法避免的。《理智改进论》就是这样说的:人的情欲的存在是具有一种必然性的;只是人们不能一味地受这种情欲的支配,而是该去认识它,并用理性对之控制与引导。 所以由此可见,情色也并非全都是俗不可耐,更多的值得深究的人性之理,我们不能用那样肤浅的目光来对待这些。情并非色,色也不同于情,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七):一场美好的纪念

  人生的美好始于生命,而对于一本书的爱恋则始于它的名字。我所爱恋的一本书《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则是一部非常美的书的。对于生活的热爱源于生活的多姿多彩,在我们的生活中红尘里无趣的君子很多,人海中丰饶的妙人很少。这是杂志主编阿郎经典专栏《情爱参考》的首度集结。

  阿郎原名黄海鲲,是《看电影》杂志主编,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已出版的作品《并指如刀:阿郎看电影》,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从他的这部作品里你可以感受到他的那种才华不是锋芒闭露,他是低调内敛,深沉激烈的。从他的文字跟随他的视觉角度去品味电影,品读人生!看大师对生活的解答,回味人生百态。

  这是一本专门研究情爱电影的专栏随笔集,《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用他锐利的眼光,犀利的口吻,如花的笔触,解构出一个隐秘而独立的情爱电影星球。看电影就如同品味一场规模宏大的精神盛宴,电影有如吃西餐,青春片是前菜,没有情爱就失了焦点;剧情片是主菜,没有情爱就少了高潮……情爱之于电影如盐似糖,时而有形,时而无影,一直被低估,却从未被遗忘,这是一种必然,也展现出了当下社会民众对电影的一种态度。在这个隐秘的情爱电影时空里,你可以体会到大师们离奇的人设,曲折的想法,以及我们内心艰难的取舍与复杂的欲望。人、性与人性的撕扯之间,渲染出灵魂本真的颜色。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阿郎老师的电影文字是真实的,是成功的,他看电影,诉说电影,他向我们阐述最可言说的电影,他看出最难言说的爱情。他的文字是生动激烈的,他时而冷静热烈、时而沉默质朴。爱还在情绪,而他的文字更是在时间空间里向我们描述一个精彩的电影世界。

  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电影则是把现实生活艺术化、夸张化。而阿郎老师的文字则是极俱的生活化。就像著名专栏作家、导演周黎明的评价“阿郎评情爱电影,是复述,是导赏,是文人微醺时的自言自语,是两三知己推杯换盏时的会心一笑。他敢于奉献如此私人的文字,就如同演员在那些影片中的大胆表演,值得我们珍藏。”

  这是一部值得我们珍藏的一部好作品,情爱电影是人类灵魂的隐秘通路,开启与闭合间,欲望的花朵,繁芜盛放。对于爱电影,喜欢电影文学的朋友们来讲这是一部不能错过的好作品,遇见这本书有种相逢恨晚。阿郎老师做得对的两件事:一是看电影,二是写东西。一个愿意相信电影里还有大象的人,一个在电影里寻找大象的人。

  特立独行的人总会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爆发出来,而阿郎老师的作品则恰恰是在合适的时间节点爆发的产物。情与爱、情爱、构成情爱电影的主要部分。“我想对你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八):情不可无色,影最生色相

  刚开始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它的名字——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这本书的名字原本给我一种很清新的感觉,再加上我一直对影评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便约了这本书。 后来我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时,才发觉这个书名出自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一句诗:“我要在你身上做春天想在樱桃树上想做的事情”,其寓意也并非我想的那般。而且说实话,我一开始还以为情爱电影就是描写爱情的小说,直到翻开书后,才发现我搞错了定义。 说来有些惭愧,我虽然爱看电影,但是对于情爱电影却抱有一些十分浅薄的观点,再加上性格保守,从未看过这类电影。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对情爱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借用一句话就是,原来情爱中还隐藏着关于人性的一切细节,而阿郎用文字向我们解释了电影中关于爱的深刻与诚实,关于浪漫的永恒,关于永恒地去爱。 在阿郎看来,电影被附加的东西太多,它是一个精神象征;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品;是一个使命多元的工具;有时候,也是一种隐秘盛放。而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欲望的花朵。 电影在一开始,就是“给文盲找乐子用的”,这决定了它要负担的原始使命,总是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目的明确。而电影人一定是人性洞察方面的大事,他们知道人性的本质在哪,也知道人性的装扮点在哪。 情爱电影其实很难拍摄,火候掌握不好,便容易变成低俗的产物。原先的我便是很典型的一叶障目,觉得情爱电影和那些低俗的产物相似,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完全不同。埃里克▪侯麦说过一句话:“电影不是在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在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 阿郎对于情爱电影确实很有研究,从这本书中,我初步了解到他所体会到的各国人民对情爱电影的口味是什么样的,附着了怎样的名族性——法国人的随性,韩国人的压抑……阿郎认为,电影这些从拍摄手法到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之间,感情无一例外的成为了情爱电影最后的落脚点。 本书分为三卷——情之红、色之白和爱之蓝,也是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执导拍摄的三部以色彩为名称的电影,分别为“蓝色情调”、“白色情迷”、“红色情深”,三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基于这三种颜色所代表的政治理念分别表述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是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摄影特别奖等多项大奖,被许多影评家认为是电影界的巅峰。 就像韩松落说的那样,有些文字,对读者是小型的节日,阿郎老师的电影文字就是其中之一。他找到最可言说的电影,他看出最难以言状的爱情,他用最冷静又最热烈,最沉溺又最悲悯的方法,让最隐秘的部分显影,让最克制的部分溢出。 情不可无色,影最生色相。情爱电影是人类灵魂的隐秘通路,开起与闭合间,欲望的花朵,繁芜盛放。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九):爱欲纠缠的活色生香

  所谓成熟,大概是少年时看情色电影,会遗憾那么漂亮的人怎么拍了这样的电影,如今再看,只觉得那些美丽的人儿若不拍一部这样的电影真是可惜,是以为记。

  人生大抵不过“食色性也”四个字,而心之所思,是以为情,目之所驰,是以为色,情色二字困扰着世间的男男女女。艺术本就是欲望盛开的花朵,电影自诞生百年以来,那些行走在情色悬崖边缘的高手们将镜头对准了古往今来的痴男怨女,光影在银幕上晕染变幻,爱欲在人心中生根纠缠。

  在五月樱桃成熟的暮春时节,正好读到阿郎的《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这本书是阿郎老师2003到2011这8年期间,在《看电影》杂志上主持“情爱参考”影评专栏文章的结集出版,48部电影展现了48种情爱人生,在禁忌狂放的情爱光影里,在人、性与人性的撕扯之间,阿郎老师用文字渲染出灵魂最本真的颜色。

  这48部电影中,有些是很久以前看过,也有一些未曾得见庐山真面目,读过之后觉得担心多余,因阿郎老师的文字极具画面感,即使没看过电影,影像也能在他的笔下还原,甚至借助他的文字延伸了想象的空间。“阳光明媚,贝蒂袅袅婷婷走上木楼梯,镜头由贝蒂的脚缓缓摇上,露出贝蒂阳光一样灿烂的笑脸,野性的炫目的美丽的,手中一方耀眼的红纱。”这一段文字读来,像熟透了的樱桃入口化作一团甜汁,《巴黎野玫瑰》中的贝蒂美的让人心惊,她像救世主一样出现,在桑格平庸之前拯救了他!阿郎在评凯瑟琳·布蕾亚的《姐妹情色》时写道:“清晨着睡衣的伊莲娜和穿着夹克的费南德在门边亲热,纤细的阳光从上方照射过来,像披上了一身彩霞,青春的身体在欲望面前显得生机勃勃。”这一段读来,感受到荷尔蒙在纸上荡漾,那些青春的身体正肆意绽放。

  然这48部情爱电影,阿郎只是作为引子,目的是通过引子呈现爱欲纠缠的活色生香。男人因性生爱,女人却是因爱起性,男人与女人本就是不同的动物。爱是什么?在这些电影里,看到的爱是嫉妒,是怀疑,是控制,是令人目眩神迷的迷幻药;就像阿郎所说:“我们对爱的定义太宽泛,怜悯、同情、取暖的需要、欲望的需要,或者干脆就是完成一个特定仪式的需要。”这些反而令我们迷失在寻找爱的路途上。爱成为一场战争,因为有关系的地方就有强弱,你爱我多一点,还是我爱你多一点,争来争去受伤的也许多半是那个更爱的人。所以,阿郎认为:“不能否认的是,关于爱情,从某种意义来说,无异于赌博,只是有人学会了输就缩赢就挺,而有些人注定了一次都输不起。”这真是应了“爱情是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那句话。

  在这些爱的背后更多的是欲望的驱遣,爱情有时候竟成为了欲望的幌子。在《姐妹情色》中,布蕾亚呈现的完全与感情无关,呼之欲出的只有年轻汹涌的欲望;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无处不在地是对欲望的暗喻:空气里粗重的呼吸,互相纠缠的目光中满是欲望的味道,欲望在房间里来回碰撞,欲望在床上横生弥漫。相较于爱情,欲望倒是不朽了。

  那到底是爱情还是欲望?其实根本分辨不清,因为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但不管怎样,惟愿像阿郎老师一样相信爱情,相信总有一个人在远方等着我驱马赶来,所以此刻不能懈怠;也愿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个人,风雨相携不离不弃,从身体到灵魂都彼此信赖和依靠。

  此生只想对你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读后感(十):说不尽的欲望与诗

  说不尽的欲望与诗

  韩浩月

  是简简单单地看一次电影,还是在电影里活过或爱过一次?想想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你就能轻易找到答案。

  好的电影不敢一次看太多,就像找到对的人,一次只能爱一个。但春天与樱桃树的关系不是这样——春天浩荡,樱桃树有许多。观影人谁敢把电影比作樱桃树,谁又敢把自己比作春天。

  在晚春下午阳光里读影评人阿郎的影评集《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有种舒适的倦怠感。书中收录的那些情爱电影大约一半看过,一半没看过。文字的好处是可以过滤掉那些让你昏沉的情爱体验,给你一个通达透彻的答案。对于懒惰者来说,绕过过程知晓答案,是件省心的事,如同浪子绕过爱情直达床畔。

  阿郎写作这本书所花费的时间长达八年。八年看这么些电影写这么些文字,不算多。所以他的文章给人以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觉。一静一动,以静制动,他是沉舟,电影如千帆。读过本书,情感再粘稠的人,也会产生点“片叶不沾身”的跃出感。

  阿郎的文字口头禅是“喜欢极了”,这四个字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捕捉到。比如他在评论《巴黎野玫瑰》时写到,“喜欢极了贝蒂出现时的场景,镜头缓缓摇升,全景,阳光明媚……”,在评论《年轻的亚当》时写到,“喜欢极了影片开头,水波潋滟,一湖如碧,一只高贵的天鹅骄傲地游弋……”

  在我所了解的语意当中,阿郎的“喜欢极了”并非单纯是字面层面的“极致的喜欢”。这四个字还包含有诸多微妙的表达,比如欣赏、震撼、享受、愉悦、动心、神驰……但当这些包含了嗅觉、触觉、味觉等在内的敏感气息,被归于“喜欢极了”这种朴素的、口语化的表达之后,让读者也产生了心旌摇曳的感觉。

  如果在职业上做一个比喻,阿郎不像是一位影评人,而像一位放映员。他抚摸着并不存在的放映机,用语言勾勒画面,为读者“放映”那些让他在深夜里觉得百花缭乱的故事。他要克制自己激动的情绪,尽量用速写的方式描绘出那些色香味俱全的场景——在电影审美方面,阿郎对画面与场景的关注似乎要多于台词。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艾曼纽起床,那是一个华丽而凌乱的房间,化妆镜和巨大的床铺遥遥相对,化妆镜左手是寂寞的沙发,在餐桌边垂头丧气;餐桌上的残羹冷炙暗示昨夜曾经的狂乱,可以想见,我们的主人公怎样在桌前和人举杯,并怎样在那个夸张的大床上,度过了昨夜。”这是阿郎在《艾曼妞》中的一段场景描写,这不是对画面的复原与再现,而是灌注了个人格调与情感之后的重新创作。这也不是对电影的一种解读,而是用小说家的口吻和侦探家的心理,带读者进入电影、参与电影。

  “她的睡裙不敬业地散落开来,耀眼的肌肤在午后的阳光下生机勃勃”,“回忆有时候太过孱弱,抵御不了短小精悍的真相光临”,“食物、爱欲、子弹以及那天早上的阳光”……阿郎在他的影评文字中,融入了许多诗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稀释于他的全部文字当中,与他描述的那些电影画面相得益彰。几十部情爱电影被凝结为两个关键词“欲望与诗”,诗成为阿郎解剖故事人物欲望世界的手术刀,而诗也恰恰调和了电影作品那些指向纷乱的价值观,让那些已经位列电影长廊中的艺术形象,拥有了永不褪色的外衣。

  作为本书作者,阿郎拥有冷静的眼光和安静的笔触,但却能够敏感地发现电影里角色内心深处的热烈。因此阿郎的身份既是作者又是媒体,作为作者,他从第一观影现场带来丰富感受,作为媒体,他对扑面而来的影像洪水进行深切加工,捧给读者最有价值的内容,这大约也是影评人存在的价值所在。《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作为一名影评人所交出的答卷,里面写满了所有影迷都感同身受的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