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清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童年清单》是一本由[德]多纳塔•艾申波茜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清单》读后感(一):拿到《童年清单》的第一感受
当初买这本书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买的,正好当当也有活动,就毫不犹豫的入手了。
拿到书后,立马就打开看了,我的个人习惯是先看目录,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会先一睹为快,本书共分为四大章节,其中第三章的教育点滴对我来说很实用,比如我们之前都是教孩子写字,但书里提出一个观点,是教孩子写字之前要让孩子先懂得书写文字。这个观点跟我家之前教育习惯完全不一样,先不说这个观点的好坏及对中国孩子的适用程度,个人觉得作为父母多了解一些不同的教育理念总是好的,就好比我们平时买东西一样,总是要货比三家,你才能分得出好坏。
《童年清单》读后感(二):认知世界,放手让孩子自我掌控生活
说实在的,这本书拿到的时间很紧,只是大略看了一遍。但仅仅是这样,依然打动了我。
此书确实在挑战我们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学会什么,作为家长的我大脑中真的只有模糊的说不明确的东西。提到体验实践,社会意识,生理及审美更是茫然。看到书中如此清晰地列表,长舒一口气。
功利性的教育正夺走儿童的本真,眼下确实需要改变思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好奇与探究,引导孩子走上自主认识并探索世界的路。因为只有越了解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这也正是成人已久久荒废的能力。
《童年清单》读后感(三):了解世界,让孩子主宰自己的生活
真正的一份清单打动更是震撼了为人父母的我。世界太大,说实话,作为成人的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大略看了一遍,清单具体到实事上,清晰又明确,对于指导家长可操作性比较高,也符合我们对严谨工作的德国人的印象,而不像中国大厨的佐料,盐适量,料酒少许等等。
席勒说,儿童身上有一种自由自在,不自觉地体现出的自成一体对自我的确信和人格的尊严。但是今天的我们功利性的教养方式,正慢慢夺走孩子的本真,当下正需要这样一本科学理智的书让混沌的家长们清醒过来。开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好奇与探索,帮助孩子主动的认识并了解这个世界。越是了解才越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这是成年人已久久荒废的能力。
《童年清单》读后感(四):我终于发现你了!
始终记得,宝宝降生带给我这个妈妈的强烈震撼,和貌似刚刚被激发的、蓬勃的母爱,你们也有同感吗?
那么接下来面对这个粉装玉琢的小东西我们除了要伺候他吃喝拉撒,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宝宝的教育了!毕竟我们爱宝宝,得先教宝宝学会如何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如何在人群中出类拔萃吧!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那么宝宝七岁以下我们要怎么教育、引领孩子呢!《童年清单》当当入手的,书中引用中西方教育理念,告诉大家七岁以下的孩子应该经历过什么、学会什么、知道什么、或者至少应该接触过什么!
我再读一遍吧!值得借鉴的地方太多了!让人看到就想读读的封面
《童年清单》读后感(五):一本科学的、新颖的、触动人心的育儿书
童年只有一次,那么童年该怎么度过呢?是不是应该信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把孩子的童年用学习,考试,辅导班,“兴趣班”来填满?
你是否观察过小小年龄的孩子他们看向这世界的双眼?他们快乐吗?他们还带着孩子的活力吗?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渴望吗?
《童年清单》是为人父母都需要拜读的一本好书。一本科学的、新颖的、触动人心的育儿书。它像一剂良药把父母们唤醒,孩子的童年究竟需要经历什么?而父母在孩子童年需要做的是什么——那就是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拥抱美好。
童年也是孩子们构建自己观念体系的重要时刻。让孩子接触生活,而不是替孩子安排生活。这份清单,每个父母都值得拥有。
《童年清单》购买链接
《童年清单》读后感(六):《童年清单》在即将为人父母的时候,就应该入手的一本工具书
在书还没拿到之前,就听说过。当真的拿到手了。真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儿子8岁了。对照上面的清单,才知道即使我们8岁了。达到的也远远不够。我才知道原来,我自认为的放手,在孩子的指导上,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很多人都被物质化。其中一节是,让孩子体验“缺乏”的滋味,说的是在巴伐利亚的一所幼儿园里,教师们提出一个奇异的设想:假如幼儿园里的玩具全部收藏起来,孩子们将如何反应,这个项目叫“没有玩具的幼儿园”,接下来,孩子们的反应,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发生有趣的毛衣,再到孩子们的对话,倾听越来越多,秩序也越来越好。而两个星期后的家长会上,有的睡的好了,有的胃口好了,有的不再哭闹要玩具了——等,一切都越来越好。
这本是一项预防儿童成瘾的工程,但是深深感受到了,没有什么不可以,现在孩子感受不到缺乏,而是太容易得到了,而且得到的很多。
这本书罗列了7岁以下的孩子应该去完成的很多事情,小到扫地,叠被子,大到收割农作物,会用哑语表达几种情景或现象等。可是有多少孩子,在家从来不扫地,叠被子,晾衣服,洗 手怕?如果孩子要在7岁这前掌握书中的技能,那么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了,7岁再去看自己的孩子完成哪些,真是是晚了。
还好家有老二,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书中也给出了答案。《童年清单》真是在当父母的时候,就应该入手的一本工具书。
《童年清单》读后感(七):我读《童年清单》
我是一位全职宝妈,偶然的机接触到《童年清单》这本书,购买回来便趁每晚小宝入睡后,我最自在最放松的时间里,依一个最舒服的姿势端坐在书桌前把书打开,同时会备好笔、笔记本、甚至是现代汉语词典(因为担心中间会遇到生僻字)。说实话,都很久没有这样认真的读过一本书了。
该书的作者是德国多纳塔•艾申波茜,译者赵远虹,父母必读译从系列图书,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看着封面及简介都迫不及待想要尽快深入解读这份清单……
该书围绕着“一个7岁孩子,应该经历什么?学会什么?又应该知道些什么?或者至少应该接触过什么?”展开,书中所列出的69项认知清单也基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边看边思索,时而产生共鸣,时而产生与自己现在育儿观不一样的认知,有时简直是观念的碰撞。
都说做父母其实就是一场修行,谁说不是呢?只有身为父母才能真正明白其中况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学龄前的几年,做为父母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引导?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体验?可能是很多现代父母都在探寻的问题,但这没有标准答案。
我记得曾听到过一句话说“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年人。”我理解的意思是作为父母,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条条框框来规划孩子的未来。虽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扮演重要的引导或说指导角色。
如果你是关注孩子成长与陪伴的父母,不防从《童年清单》入手,来一点点解开你心中的疑惑吧。结合自己家庭情况,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差异的前提下,与孩子一起再次成长,从此时从此刻开始给孩子营造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童年清单》读后感(八):如何让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拥抱美好
清单里提到了让每个孩子有一本《我小时候的相册》,在我自己的孩童时期,每年生日妈妈都会带我去照相馆拍一张照片,以前没有好好的整理,后来经过多次搬家,有些照片遗失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照片串联起了我的整个童年,通过一张张照片,我甚至可以回忆起当时的心情,这一点一滴让我获得了爱和喜悦。
如今,我也给孩子准备相册,不一定是照相馆的昂贵相册,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随意拍,书中提到的方法,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暗示:“今天真是美好的一!”、“我很开心今天和你一起渡过。“,这些看似不露痕迹的对话,其实充满了妈妈的智慧,它们会在孩子心中撒下美好的种子,多年后,无论身在何方,是否面对困境,当无意中再次看到这些相片,当时的情景就会浮现在眼前,孩子一定能体会到妈妈对她的爱,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如此看来,把今天的美好记忆封存起来,等到未来提取,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作者认为,孩子应该多接受一切具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要强行灌输知识,首先要让他们对所接触的事情感兴趣,然后成人进行解释、讲解,并提供相关材料,最好的教育是“反应式教育”,它以孩子日常生活中偶然碰到的东西为素材,这样学会的东西才有用。
我非常赞同这种理念,目前最多的学习知识的渠道就是书本,但是我们忽略了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这个很重要的步骤。当孩子观察蚂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常常催促孩子赶快走,我们要去看大象;如果我们和孩子一起蹲下来观察蚂蚁他们在干什么?和孩子讨论,猜想,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吃什么?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把书本的知识通过孩子积极的观察和讨论融入到自己经验中,真实地感受到知识带给自己的快乐。
我把书中提到的,对我自己有启发的方法列成了清单,一步一步去完成他,对我自己而言,学以致用,比看更多的书更有收获。
《童年清单》读后感(九):让孩子充分体验然后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特别羡慕我的母亲,虽然她读书不多,但她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却比我多很多。她看到路边或者山上有什么样的植物,就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能不能吃。可是我却不知道,我父亲也不知道。用母亲的话说就是:假如她在荒郊野岭迷路了,那么她一定能生存下去。
这样说话的底气真的不是吹牛,楼下邻居种的菜,刚发了幼苗,她就知道种的是什么。如果不是她童年时在院子里帮我的姥姥、姥爷种过菜,喂过鸡,养过鹅,她怎么会认识那么多东西呢?我为什么不认识?还不是因为童年时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
以前只知道闷头读书,现在不同了,我越来越觉得应该增加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人生体验。就如同《童年清单》这本书中写的:“如何利用多种资源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这是我们成人已经久久荒废的能力。”
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真正的认知概念向来是与个人的亲身经历、社会经验以及客观世界紧密相关的。”同样的事情,父母对孩子讲,远不如让孩子亲自去体验效果更好。好比学习急救知识,哪怕是一个成年人,如果只是在现场观看急救人员如何抢救发生心梗的病人,而不是亲自上场去实践的话,即使看了也多半会忘,或者动作达不到标准。
那么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历什么?书中研究者经过对德国学者、科学家、小商贩、移民、父母、教师等150人的两次访谈整理出来的“69条童年体验的清单”,就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意义。每一项体验,就好比给孩子的人生打开一扇窗,给他的世界里照进一束光,这光能点亮他的心灯,让他认识自己,从而了解自己,进而主宰自己的人生。
现在大部分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被父母赶着跑,比如上早教,刚上了幼儿园,又开始学英语,学乐器,学舞蹈等等等等,父母生怕孩子被别人落下,仿佛孩子的人生只有这些东西,永远都是在追赶别人,却没有学会对世界的认知。而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其实,教育的点滴就藏在“认识”、“感受”、“体验”、“回忆”、“重复”、“享受”中,每个阶段的儿童有相同点,但孩子与孩子之间又各有各的不同。让孩子在自然养育下,懂得自己对家人、对世界的重要性,学会分享,学会合作,他的人生也会更快乐。
《童年清单》读后感(十):每位父母不要错过必备的育儿书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外观和标题吸引住了。《童年清单》一定是关于童年要完成的一些事情吧。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当当入手了这本轰动欧洲的畅销书。
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时光,在想想现在孩子们的童年,他们虽然衣食无忧,但是我们却替他们做主,上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这本书罗列了7岁以下的孩子应该去完成的很多事情,包括写汉字,这对外国人来说是件很难却又不难的事情。
刚阅读几页就给我极大的震撼,对我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有着极大的冲击力。
比如其中一个“聪明伶俐的学龄前儿童能保证入学后获得好成绩吗”?我想每个家长都是很关心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准备给孩子列好清单跟他一起去完成童年的任务啦!
一本在欧洲引起极大轰动的畅销书
一分挑战传统教育观念的认知清单
一种开启童年美好回忆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