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文化史》是一本由【美】林·亨特 主编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文化史》精选点评:
●廿五年后依然必读,惟风情深蕴,初学不宜。上编论福柯、汤普森、娜塔莉•戴维斯、格尔茨、海登•怀特和拉卡普拉,批评中肯故需先读原著。下编夏蒂埃、拉科尔等呈现阅读史身体史艺术史领域新视角应用力道,慢热耐读。翻译较渣,各种前后不一,斯坦福博士是不晓通译还是照搬台译?
●只读了其中三章。第一章,关于福柯的论述,纯属隔靴挠痒,不得要领;第三章,对吉尔兹的批评深得我心,同时也再次证明我的看法,中国民俗学界尽管对吉尔兹的所谓“深描”津津乐道,但其实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深描”;第四章,对怀特和拉卡普拉叙述史学的评述,对于了解叙述史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历史编纂学的虚构性实质,从而破除关于历史真实性的迷思,很有用。
●导论和前两篇很赞。
●比较失望。。。。
●文章都略浮 没怎么摸着头脑
●读书会书目2
●。。。。。这个几年前种下的脑洞终于要收关了。
●后半部分的个案比前半部分的理论可爱多了~~
●还不错,有些地方看不太懂,或者说翻译的不想细看。当然很大程度是自己的理解问题吧
●真是活生生看不懂,无法判断是几篇论文的作者思维混乱还是翻译出了问题。。。。真心累
《新文化史》读后感(一):《新文化史》
姜进的《总序》和林·亨特的《导论》都写得很好,可以从总体上看出新文化史研究的理路和概况。
正文里,第一部分是对新文化史不同研究模式进行的评述,每章介绍一种研究理路和相关学者的研究,都很值得一读。第二部分是几篇实践新文化史研究的具体论文,个人以为最精彩的是《文本、印刷、阅读》,其他的都没什么感觉(《身体、细节和人道主义叙事》也还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第八章图像解读的文章,不是很能领会其妙处)。
《新文化史》读后感(二):感想
其实除了绪论,其余的部分都看得似懂非懂。前四篇的论文是学术评论,后四篇也是新文化史的发展。看得云里雾里,看完只想把书中所提到的相关著述全部都看一遍去。书中涉及各个学者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代表着为各个学者对新文化史研究模式的发展。
1.新文化史的研究脉络是从文学的介入开始。史学的界限一直被打破,不断向外扩张。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均为新文化史研究的工具。但是,相关理论真的不好理解。
2.林亨特的《新文化史》的研究重心是”权力“的结构。就是不懂这个权力的结构在实践过程中是否符合中文的相关含义。具体是怎么运作的?
3.新文化史研究中的语言学相关知识,几乎都不理解:修辞、仪式、比喻。这些词汇在新文化史实践过程中具体的含义还不能理解。(大抵还没看过相关书籍)
《新文化史》读后感(三):新文化史第四周
这本书的各类术语翻译实在差劲,同时第一部分的理论阐发论文又确实涉及很多抽象概念的解释问题。没有来得及对照台版,只能说对于没有理论基础的人看这书真心累。第二部分关于新研究路径的实例还是很有价值的,文化史具体研究总如何与文化批评、文化社会学交叉结合,如何研究相对抽象模糊的伦理问题。
1、福柯对新文化史的贡献是什么?
福柯成功拓展了历史学的疆域,打破常规研究方法。他主张的新文化史是非延续性、观念群、系列和话语,这首先被看作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壮举。他的作品都以常态化和规训的概念对西方文明做出分析。他声称自己就是要创立一种历史学,专门研究我们的文化中将人们塑造成臣民的种种模式,他的西方文明史核心是权力的组织原则,通过权力的技术而不是阶级、进步或人类精神之无法驾驭等概念来研究文化。福柯最有洞见的是指出,权力创造真理,因此也制造其自身的合法性。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认识这种真理的生产是权力的一种功能。福柯从尼采处借用的词“谱系学”加上了自己的定义,基本的方法是分离差异和寻找反转。在实践中他一再使用并置法来开始他的历史论述,用来打破变化是进步的这一假设。福柯认为历史学要找寻的开端和起源不同,必须看到差异。福柯公认的贡献其实是指出了语言|话语是我们理解变迁的重要工具,这一点为新文化史学家所接受。语言|话语对于制度研究影响巨大,最显著的就是对监狱和疯人院的研究。而他的方法真正追随者寥寥无几,而他今天对历史学巨大影响是在选题上,而非研究方法上。由此会引发我们对于史学研究是否无法脱离实证主义的更深入质疑,福柯的这一革命是否能事史学得到新的坐标图呢?
2、《身体、细节和人道主义叙事》一文区别于传统社会史研究的是什么?
首先这篇文章在开头已经明确研究的问题即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人道主义的起源,主要是他人的受难身体细节如何诱发怜悯心。而作者认为自己其实是将叙事形式本身作为人道主义历史中的一个中心行动者来研究,希望通过集中关注文本来超越,从而提出人道主义的社会史应该包括以后总叙事形式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同时作者明确指出这种叙事形式本身只是有助于人道主义集合体,但自身却没有产生一种特定的道德回应。它反而会造成了自己的反命题,指那种关心遥远之人胜过关心周遭之人的道德扭曲者。作者举例关于小说中人道主义叙事的文艺批评史,同时表明自18世纪以来小说是这一叙事最有自觉意识的一种而已。病例史和验尸报告也包括其中作为医学叙事,其具体实例包括亨特尔为无辜妇女辩护,费瑞尔的临终关怀。同时议会调查报告有着更明显的功能,尤其是有关事故的,具体引述了马克思的材料。最后是经过档案考证的一个死婴案件得出一种新的叙事习惯在18世纪开始形成,这种同情的文化倾向被突出,这一叙事有能力导致道德关怀。我们必须注意到身体作为叙事主体与事物的交织这一角度,是否受福柯影响。最终的结论,叙事起到了唤起“同情心”,并至少在某一时刻使得“是”似乎意味着“应该是”的作用。文本叙事修辞作为文学研究对象,作为史学研究对象时,可以考证有关社会伦理等更复杂的问题,当然也近乎是推论而非结论,类似于哲学上的伦理研究。
3、本书第六章节作者如何探讨历史学与其他几个学科的交叉?
本文认为探寻文化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具体到阅读实践史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因为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文本批评、书籍史和文化社会学的交叉运用。在文学批评领域两条路径截然不同,一直存在紧张关系:一种是从文本内部结构对其进行推断的新批评,另一种是从文本外部找到决定阐释模式的个人因素和共同因素,这就是现象学或“接受美学”。历史学可以提供的相关研究路径,从史料中重新构建古老阅读多样性,而是要整理出版商和作者采用了那些策略试图对文本施加正统的或预设的阅读。因而一方面要研究文本以及印刷物如何引导被预设的阅读,另一方面则要收集“实际阅读”,个人或者是读者共同体的。在考察著作如何呈现意义这一过程中,历史研究提供三个明确模式,观察文本本身、文本的传达对象和控制文本的行文三角关系的变化。这突破了文学批评学科本身的思考模式,将其过程化和历史化考察,印刷史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同时,我们分析的是从历史上考虑文本内容的变化与文本内容再付诸印刷是所经历的变化之间的交集。这使得福柯式,对系列话语进行的批判性谱系学研究可以从这里获得有效支持。这又是与福柯的哲学思想相互引发,最后对法国文化史提出新的定位和质疑。
《新文化史》读后感(四):【转】周兵:林·亨特与新文化史
【摘要】新文化史运动是20世纪最后20年中西方史学主要的研究趋势,也是整个西方史学长河中的一段重要篇章。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她本人不仅在法国大革命史研究领域积极实践新文化史的研究主张,更是先后主编了两部重要的新文化史理论文集——《新文化史》(1989年)及《超越文化转向》(1999年),从而确立起了新文化史最基本的研究范畴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