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在双11:阿里巴巴技术演进与超越读后感锦集
《尽在双11:阿里巴巴技术演进与超越》是一本由阿里巴巴集团双11技术团队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尽在双11:阿里巴巴技术演进与超越》精选点评:
●第一章和第二章还不错,五彩石和单元化解决了系统大规模扩展的问题。后面感觉像是在凑字,不推荐。双十一也快到头了吧,为了复杂而复杂的技术,不知道现实应用场景会有多少。
●阿里巴巴技术发展史,没有技术架构和观念,之后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后的感觉。
●全书满满的干货,第二章是我团队写的
●阿里人吹起自己的工作来真是脸都不红啊,字里行间甚至还有点党文的味道。业务推动技术增长,今天做得好也是一路挂过来的。全链路压测和单元化部署是很有意思的方案,我们虽然没有阿里的量,但面临类似的挑战,这点上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2018 年 12 月 16 日初读; 2019 年 8 月 10 日重读; 这本书就是在讲故事,讲阿里的各种演化史 ... 可以看看
●阿里毕竟还是阿里,那个别的几个顶尖的牛人就是靠着业务目标扩大带来的巨大挑战锻炼出来。
●这本书应该只有管理者读来才会觉得受益匪浅
●闲书一本,每个部门都在说自己怎么怎么艰难,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想了解看电子版就好,这种书没必要买
●从软件从业者的角度来看,阿里真了不起
●没什么干货
《尽在双11:阿里巴巴技术演进与超越》读后感(一):不可多得的好书
好书,推荐做技术特别是做leader的朋友看看此书,难得。制作精美,纸张手感也不错,比一般技术书好很多。看了最大的收获是对业务思路的启发。系统是为数据服务的,链路畅通才能更好地促进业务发展。在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制约技术的还是业务。没有大的事业平台,不可能凭空想出技术。技术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的。
《尽在双11:阿里巴巴技术演进与超越》读后感(二):开阔视野 了解前沿 对阿里表示敬意
1. 拿到这本书大概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说实话挺过瘾的,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种紧张又兴奋的双11备战过程中,有时候也会思考如果当时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2. 这本书不仅是介绍了阿里在面对越来越多用户和并发时所采用的技术和架构,更重要的是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其中的演进过程,在这其中我感觉自己收获良多,特别是对于聚石塔、全链路压测、搜索推荐和中间件这几节;
3.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阿里双11带来的变化,从2014年双11人工客服被打爆到2016年智能客服解决率超过95%,这真正的解放了客服的压力,从用户来说体验也得到了提升,我想这样的例子在内部的一些项目里肯定还会有很多;
4. 所以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另外阿里也贡献了很多顶尖的开源项目,分享过很多内部的实践,使得我们有机会了解这个具体的技术和业务架构,我觉得应该予以敬意。
《尽在双11:阿里巴巴技术演进与超越》读后感(三):公司的进化,技术的演进
阿里的这十多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间,他们见证了移动时代,或者是说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引领者之一。
虽然书中商业、运营的气息比较重,但也有着工程师的情怀,对技术的信仰,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世界,带给我们更好的未来。
技术的演化非一朝一夕完成的,有这么大的交易量,并发量,也才需要这么复杂的系统,也才有这些技术的演化。新大厦建立起来的那一天,也是通向未来的地基。大道至简,但是要想从杂乱的信息中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也必须去踏入其中,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在其中,和在外面,始终还是不一样的。
时代在变化着,现在各种云环境,我们已经不用花这么多的时间在搭建基础环境上面了,这也是新时代的基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优化资源配置。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一个好处就是需要人的重复劳动其实是变少了的。
分布式中间件本质上是让多台廉价 PC 服务器组成一台超级服务器不是为了分布式而分布式,而是分布式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我们沉迷于复杂的技术,有时候会容易用屠龙刀去切水果。一直往前走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目的。
OceanBase的历史,也印证了一个道理。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把系统做的很完美,没有那么多的实际用户在使用,你永远也不知道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也就无法更好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比较佩服阿里的一点,是13年的时候就提出了"all in 无线",并真正去落地了。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对未来的前瞻性都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起码不会49年入国军。
书中的重点是技术的来龙去脉,是演进,而不是技术细节。在技术的方向上抉择,现在看来结果是理所当然,当你站在当时的背景来看,是否又能选对方向呢?
以前有点看低所谓的ppt架构师,但是能够在ppt里面把整个系统讲清楚的人其实比去编码的人更为重要,你把事情讲清楚了,大家能够在大方向上去判断整个事情,这个系统靠不靠谱,比真正去编码再发现问题,代价要小得多。
书,常读常新,不同时期,不同心境,读同一本书,看到的都不一样吧
《尽在双11:阿里巴巴技术演进与超越》读后感(四):阿里巴巴的技术演进
第1章 阿里技术架构演进
五彩石项目对阿里技术主要有两个影响:第一,通过抽取电商公共元素,沉淀了共享服务,降低了创新和试错的成本;第二,形成了一套支持互联网业务的中间件,因为分布式所以要用中间件,而中间件的意义就像阿里技术采用了相同的铁轨宽度、电器采用了相同的电压、沟通采用了同一种语言,持续地降低了学习、研发和运维的成本。
共享服务层的建立很好地对横向业务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和服务收口,比如手机淘宝、安全、商家服务(TOP),这三个横向的业务就非常依赖共享服务。
第2章 稳定,双11的生命线
全链路压测
系统保护体系主要由五大子系统构成:限流、自动降级、流量调度、负载保护和预案。
第3章 技术拓展商业边界
招商报名,活动基础设施建设
* 价格申报系统价格管控系统
会场,小二有商家共同打造的购物清单
* 主会场、行业会场、标签会场、直播会场
* 会场页面基础搭建、赛马机制优胜劣汰、会场页面平台化建设
搜索
* offline、nearline、online三层体系
* 从2013年起,淘宝搜索就进入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时代,搜索框背后的查询逻辑,已经从基于原始Query演变为Query+用户上下文+地域+时间
个性化推荐
* 2015年双11主会场个性化算法,即天坑一号,包括三个层次:楼层顺序个性化、楼层内坑为个性化、坑位素材个性化
* 个性化推荐,在内容方面分为商品推荐、店铺推荐、品牌推荐、评论推荐等;从目标方面,分为点击率预测、转化率预测、成交量预测
供应链
* 消费者付款后到最后收到货,有很多个影响消费者体验的环节:截单、赠品、分仓、合单、仓库发货、退款、退换货、发票、流水
第4章 移动端的技术创新之路
Weex
奥创
TMF(交易模块化框架):改造交易平台核心链路系统,实现业务与平台的分离、业务与业务间解耦、业务可视化配置与发布。
第5章 繁荣生态,赋能商家
聚石塔
菜鸟电子面单:
* 智能分单
* 数据改变物流:基于电子面单的二段码和三段码、全自动化分拣、全网动态路由调度等基础服务,菜鸟创建了一个数据驱动的社会化物流平台
生意参谋
* 阿里数据及产品部在2013年规划建设、2014年落地的公共数据称one data,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和数据建模,从根本上避免数据指标定义不一致、重复建设的问题。
* 门户方面,实现了多岗多面、多店综合。数据内容方面,强调全渠道和全链路。产品形态方面,把数据披露、浅度分析作为基础,拓展增值产品,为商家提供深度分析、诊断、建议、优化和预测服务。
阿里小蜜
阿里中间件
《尽在双11:阿里巴巴技术演进与超越》读后感(五):后信息化时代的“最佳实践”
这本书一定要从中观上看,如果只从微观上看的话,很容易因为看的细节过于真切而忽略掉本书的真正价值。因为从微观上近距离观察,这本书只是描述了阿里巴巴作为一家领先的互联网电商企业,其IT应用如何伴随着业务发展不断推进的历程,以及这个历程中IT团队的奋斗、经验和收获。如果我们在这本书里只是看到这个图景的话,那么这本书的读者群体,或者可能从本书中获益的人群就可能仅限于从事电商业务的其他互联网企业人士。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向后跨出一步,跳出细节,忘掉阿里巴巴的具体业务,以一种中观的视角再次看待这本书的话,我们就将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那么如何得到这种中观视角呢,很简单,让我们抛开阿里巴巴业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忽略到阿里IT应用的具体形式和表象,回归到阿里IT技术的应用的实质,不难发现,无论阿里的IT技术应用还是IT应用技术本质上都是“围绕业务问题,满足业务需要,驱动业务创新,拓展业务边界”,而这一点一直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基本使命。
所以在这种中观视角下,阿里的IT技术演进就绝不再只是作为一家互联网电商企业的技术演进,而实质上更是一家企业信息化工作演进的缩影,而作为缩影,阿里的特殊性是IT切入的逻辑与时间与传统企业不同,而这种特殊性在企业信息化的维度上并不形成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分水岭,即使有人有,那也只是观念上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中观图景,所以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就绝不只是从事电商业务的其他互联网企业人士,而是所有从事企业信息化的群体,所以可以说所有公司都可以从阿里的IT技术应用中有所借鉴。
这种借鉴可以分很多个层次,其中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是理念层次上的借鉴,在这个层次上要颠覆传统信息化的一些迷思。传统信息化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害人不浅的迷思。比如某家在ERP领域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厂商,其销售精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他们家的ERP软件融汇了上百位管理学大师的思想,凝结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最佳实践”。这句话确实很能唬人,很多人真心相信,但是这句话对吗?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难度,似乎没有直接的答案,我们换个问题就会好一些。因为“最佳实践”其实就是别人的成功经验,所以我们新的问题是“我们直接照搬比人的经验可行吗?”这个问题刚好有一位管理学大师研究过,他在《经验的疆界》中专门讨论了经验的适用性问题,他经过论证指出经验要想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不顾条件地生搬硬套,就会吃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佳”存在,如果真有的话,这种“最佳”就是空泛的,因而也就百无一用了。而阿里巴巴的IT技术演进过程就没有遵循所谓“最佳实践”,当然也压根没有什么“最佳实践”可以遵循,而是在吸收消化先行者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企业实际情况,围绕要解决的业务问题去开拓去创新,进而完成了自己信息化水平的追赶和超越,在不断拓展业务边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IT的边界,在解决了企业内业务问题的同时,开始了IT服务的输出,IT产品的输出,所以阿里的IT成功,不是来自于“最佳实践”,如果阿里真有“最佳实践”也是阿里IT团队创造出来的“最佳实践”,但是阿里的“最佳实践”同样绝对不会是其他企业的“最佳实践”,他们的“最佳实践”也需要他们自己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