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讲史:维新读后感摘抄
《马勇讲史:维新》是一本由马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勇讲史:维新》精选点评:
●光看大部分的评论都在2017年8月14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不想看了
●过多臆断
●看的很难受
●推翻二十年对历史的认知,历史吧,了解了也挺好,不了解,也没啥不好。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看,看了也不知道有啥用,管他呢,看了再说
●叙述地很详细
●知维新之脉络,觉今是而昨非
●能够在一件震惊中外的热门事件中梳理出新的线索和细节,讲述鲜为人知的背后隐情,本书可说是做得非常出色。跳脱于教科书上的内容,本书将人性,政治,权谋都进行了一定分析,也比较全面,多维度地观察了整个事件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作用,尤其是对康有为,张之洞,光绪,荣禄,张荫桓,慈禧,翁同龢,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等运动涉及主要人物的相关内容写的既尊重历史,具有严谨性,又符合逻辑,具有故事性。同时本书加入了不少涉及列强的相关资料,尤其是伊藤博文访华的历史细节,让整个事件站在国际角度上观察和分析多了些新的思考和新的启发。总体来看本书应该是涉及本事件比较全面,系统,严谨,耐读的好书,十分值得近代史学习,研究和教学阅读。美中不足,读时往往时间线不够清晰明朗,作者所要表现的观点也较模糊,部分论据未必可信。
●马勇是真狗屎,写的啥玩意儿啊。还买评,也是佛了
●写得比较清楚,但读之前设定的作用也仅限于熟悉基本人物信息和戊戌变法的主线。多论断和评述,少引用和考证,看看就好。
●非革命性叙事的历史书
《马勇讲史:维新》读后感(一):维新
《维新》,马勇著,新星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马勇读晚清史之二。比“觉醒”读来感觉好。历史真实只能无限接近,因为有些迷雾永远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历史学家的作用就是无限走近这些真实。尽管没人能抵达真相,但总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比稗官野史小说家言走得更靠近一些;尽管我们并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但总会理性分析,判断哪些更合理些、更有可能。所以,在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多看就某一事件小切口深入分析的专业书籍。戊戌维新,开始得郑重,结束得儿戏。有多少历史事件都是如此莫明其妙又势所必然!
(微信公号:江湖种树书。)
《马勇讲史:维新》读后感(二):轮回两甲子
本书新观点不多,所引用文献,及作为基础的思想来源,并非新颖先锋。相对于同辈与学人和学界来说,作者以下力甚深,但还没有到达极致的境界。但在颟顸自大的大陆学界,做出如此突破,已经实属不易了,属真诚之作。整本书读来,细腻绵密,而文气缺乏。若读者欠缺背景知识,阅读可谓苦差矣。
作者有意清除之前肇始于康梁的革命叙事历史逻辑,努力打破维新派戊戌变法的叙事霸权,重现当时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像,但蛛丝马迹欲隐又现,未完全清尽。现身说法,提供可行性的学术进路与现实关怀。
此次政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满蒙及原北省汉人组成的八旗集团,根本性质是寡头政治集团,他们无法容忍变改政局,若变改,必去寡头,至少去旧立新,如日本明治维新去幕府而华族。此番易转,非流血革命之途不能也,通达英勇之人,不作他想。设想合肥、南皮之辈,心思周密,手段老道,控权日久,于此回旋之窄,用力之难,尚无能为也,况几位年轻气盛、咄咄逼人的汉人政治新星乎。
清末的政改,直到两宫退出历史舞台后,才由摄政王载沣提出五族共和以及内阁改组,方告完功(断于辛亥革命则另说)。西太后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交棒年轻人,可惜此番痛彻领悟,晚了十年,不然代价会小很多。
历经两个甲子,回看省思,西太后醉心颐和园小天堂,在意八旗特权不倒,而怠于应付大局,大局面只要差强人意,即可。伊侯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改革之弊病,在于人不尽责,贪图享受,进取心已失,可谓至矣。
《马勇讲史:维新》读后感(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清已昏迈,系命维新”——读《马勇讲史(二):维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清已昏迈,系命维新”
——读《马勇讲史(二):维新》
(一)
我没对“维新”二字的最早出处进行认真考证,但是《诗经·大雅·文王》篇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应该是很早使用“维新”的地方,可能也就是其“原始”出处。也许是古人惜字如金——不要说把字刻到青铜器上,就算只是龟甲或者竹简上,也确实麻烦,能省则省——上古文章在注重音韵、节律的同时,不说佶屈聱牙吧,其意思也实在难懂,不好解读。这句话的正确含义应该是“周朝虽然是旧邦,国运出现新气象”(见王秀梅译注《诗经》(下)第576页,中华书局),即“周虽旧邦,其命(却)新”,体现的是周朝承继天命,接替商朝统治天下,拥有执政的合法性。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上古文字过于精简,后世的解读就多了。比如说,就这句话,就有“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诸候国,但由于文王秉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它终能自我更新”,“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但上天付与了她新的使命,那就是要求她不断革新”等多种解读;更有甚者,把“维”、“新”二字连用,按今天“改革”、“变法”的意思来解读,认为“周朝秉承天命,它的使命就是维新”。虽然如此纷繁,且貌似偏离了本意,但仍然不影响我们对这句话精髓的领会,那就是“新陈代谢,与时俱进”。
其实,不管是作为生物体的人还是一个政治体,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自他一诞生,随着内部、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自身的演进,他也必须相应地改变自身——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怡悦还是痛苦——才能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那种所谓“百代都行秦政法”的提法,无非是指后续朝代普遍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制,而非封建制、邦国制或者共和制。“秦政法”是不可能一劳永逸、永葆青春的。作为反例,不妨看看马勇先生对中国人落后于时代分析:
——中国人很长时间没有弄清楚西方近代的意义,不明白中西之间到了近代的差异不是东西问题,而是时代问题,中国还处在先前的农业文明状态,而西方因各种机缘巧合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业时代。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放不下架子,总是习惯性以东方宗藩体制下的宗主国自居,不愿意与西方诸国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不愿开放市场。同时,中国很长时期不清楚世界已经随着新经济形态的出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殖民时代,先是固守东方旧的殖民模式—宗藩体制,既不能带着这些藩国小兄弟一起转身,学习西方,重建一个新殖民主义体制下的大统一市场,又不能像殖民主义那样尊重殖民地的一些适当的权益,帮助他们发展,甚至帮助他们走向独立,与宗主国重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国家关系。回望近代中国对宗藩关系的处理,简直没有一件出于主动,源于设计,更没有一个藩国在脱离中国后继续与中国保持友好的、相互依赖的平等国家关系。这是近代中国的悲剧,也是近代中国发展诸多不顺的一个外在原因。(第15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二)
也许是关于戊戌变法的书看得多了,我觉得这本介绍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书的精华其实在于它题为《晚清的魅力》的作者自序。马勇先生通过梳理、介绍自己一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深刻而精辟地说明了与“革命叙事”相对应的“现代化叙事”——其实也就是马勇先生一再在其作品中提到的“温情敬意看历史”。不妨引述如下:
——走过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全程的近代史学者,无不深受现代化叙事的影响。我个人更是如此。
我们这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没有见过民国,更不知道晚清。民国晚清的全部印象,都是教科书传递给我们的,那都是万恶的旧社会”,“三座大山”,人民无法做主,统治者个个都是卖国贼,即便是最高统治者也概莫能外。这一套叙事,我们后来叫做“革命叙事”或“革命史叙事”,将革命视为正当、正义。近代中国的全部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先进阶级、政党领导下,与反动阶级、落后阶级斗争的历史。
对于这些叙说,我们从来没有怀疑,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还会有另外一种说法。在我个人的记忆中,开始对传统叙事产生某些模糊意识的,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中全会决定终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将工作重点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这个口号终结了一个时代,改变了历史进程,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重提现代化,就是要为中国寻找一条走向富强的路。这条路,在近代中国并非前无古人。粗疏地说,至少有两次未完成的现代化可资借鉴。第一次是近代史上的洋务新政;另一次就是被中日战争打断了的“中国资本主义黄金十年”。(第12页)
——几年前,我曾发表过一篇题目《现代化叙事与革命叙事并行不悖》的文章,以为两种叙事模式都是讨论近代中国历史的一种方法。叙事模式只有方法论意义,并没有高下之分。按照刘大年先生的看法,现代化叙事并不是要颠覆革命叙事,没有必要视现代化叙事为洪水猛兽,现代化叙事与革命叙事可以并存不悖,互为补充,目的都是历史研究更接近真实,更好地服务于现实。这种现代化与革命结合的“双重叙事”,显然是对范文澜、胡绳以来单一革命叙事的调整、补充,是对学术新成果的接纳。
与刘大年的情形类似,胡绳晚年也并不是顽强坚守固有思路,他同样与时俱进重新思考近代中国历史如何表述,如何研究。他认为,以现代化叙事重新描述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是很有意义的尝试,长时期流行的革命叙事一家独尊,具有孤单感,也确实存在许多不周详、不严密的地方。革命叙事理论自洽讲出了一番道理,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革命叙事将许多问题推向了极端,因而其价值不得不打一个折扣。现代化叙事应该汲取革命叙事的教训,凡事不必极端化,温情、敬意、中庸、容忍,摈弃革命叙事的极端、武断、唯我独尊,都应成为现代化叙事坚守的原则。(第14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三)
如果说《觉醒》的主角是李鸿章的话,那这本《维新》的主角,康有为,南海康圣人当当仁不让。但很显然,光绪皇帝病急乱投医,不幸又所托非人。两本书中,作者右李左康的态度应该还是挺明显的:
——康有为这种置改革措施于不容讨论之余地的武断态度,开启了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主义的先河。它不是化解矛盾,不是使那些时间尚不明白改革意义的人逐步明白改革的意图与价值,而是用政治高压迫使人们接受一种尚不熟悉的新举措。(第131页)
——在一个理想的民主社会,赞成某项改革是人们的权利,而反对某项改革也是人们的自由。康有为等人当然不明白民主社会的真谛,他们总是以救世主的姿态进行改革,总是将某些改革置于不容讨论的地位。这种“民主一独裁”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戊戌新政失败的根源,实际上对后来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也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第154页)
——正如后来他(王照)所揭示的那样,戊戌年间的新政及政变,十之六七皆争利争权之事,假政见以济之,所以他告诚光绪帝不要上那些政治小人的当。可惜,光绪帝乃至慈禧太后等人都没有听进王照的忠言,后来的变故却刚好沿着王照的预言而发展。(第162页)
——将袁的所谓告密与戊戌政变联系起来,只是康、梁等人在政变后夸大的说法,这在过去若干年中已被许多研究者证实。康、梁之所以利用话语权力夸大袁告密在政治运作中的作用,并蓄意掩盖他们确曾制定诛杀荣禄、围谋颐和园,囚禁乃至诛杀慈禧太后的阴谋,是因为他们不愿承担戊戌政变的责任,这是他们新的现实斗争的需要。(第247页)
(2020.6.22)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