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之光(第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明之光(第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6 04:33: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之光(第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明之光(第四册)》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一):一位硅谷IT精英眼中的文明史

  1. P105 表27.2 第三列“事迹” 倒数第二行,应为“明治” 2. P196 Para4 Line 5 “豪无保留”应为“毫无保留” 3. P201 Para3 Line4 第一个括号后多了个空格 Chap.28&30倒是清楚表明了吴老师的世界观,与戈氏倒是神似,果然是一位硅谷IT+投资精英,只是但愿面对的现实政治别一如戈氏.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二):历史事件中窥见文明之光

  上午才知道#做搜索的人里最会写书的,写书的人里最会做搜索#的吴军老师出了第四册《文明之光》,马上买来读了,一如前三册读起来酣畅淋漓。顺便庆幸一下,幸亏文明这个宇宙最大的主题是由吴军老师这样的理科思维的人来写,线索极为明确,每章都紧围绕线索阐述,毫无跑题典型的技术男的专一。如果是某公知或作家来写的话,洋洋洒洒想啥写啥的,估计要些一部百科全书了。对,我说的就是高晓松这个半吊子。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三):科学之路重非易事

  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系列的前三本已经基本把整个文明进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主要脉络都梳理过了,而这本属于对某些特定方面的一个具体剖析,吴军博士不只是简单的叙述历史,而是尝试从中总结出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进步的规律以及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在书尾一章中,吴博士还讲述了自己写作这套书时候的一些体会。我觉得是值得我借鉴的,我本人也很喜欢写作,但往往执行力不够。期待吴军老师新作。--2017年5月14日于北京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四):好莱坞一章的数据错误

  其他章即使有问题,作为门外汉,我也看不出来,第31章好莱坞这章感觉错误太多,数据经不起推敲,现列出如下:

  1.291页:乱世佳人的票房星战1时就打破了,星战1之前有没有破的待确认

  2.314页:加州面积第三而不是第二

  3.287页:白雪公主票房超过4亿怎么来的,乱世佳人还不到4亿

  4.279页: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票房也存疑

  5.301页:确定可乐比啤酒贵?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五):你所不知道的明治维新

  虽然明治维新大家不陌生,但是大家其实搞不懂为什么日本成功,中国类似的变法失败了。吴老师通过自己到日本的多次考察,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给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释。

  首先,日本其实不是很像中国。这一点中国人大多有误解,认为都是东亚文化,所以相像。吴老师讲,日本更像欧洲。其次,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经济文化并不落后。同时日本各界都要求维新,不仅仅是义士们,也包括幕府人士,只不过是幕府没有在强藩倒幕成功之前完成维新而已,让倒幕义士们完成了这件事。最关键的是,吴老师讲:

  日本强国的方式是,既然你的政治制度能够产生更先进的生产力,我就接受这种制度。从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科技对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贡献,也可以看到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奋进的精神。相比之下,中国过去历代学习西方,逃不脱中体西用的框框,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让当前的政体更稳固,而不是改变它。这才是明治维新成功,而中国历次改良失败的根本原因。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六):吴博士写书的速度比我看书的速度还快

  自从看完吴博士的《数学之美》和《浪潮之巅》后一直关注这个人的新书,完全让人吃惊的是,吴博士写书的速度都超过我看书的速度啦。不过我在该册的最后一页找到答案了,在次引用一下:

  “做完功课后便开始写作。我写作一般都会利用零碎时间,包括在飞机上、等小孩、和朋友约了吃饭之前,等等。有时候只有三五分钟,也就写上几十个字,但是积少成多,平均半年就能写出一本20万字的书。有些人见我写书比较快,便质疑我是不是没在公司里好好工作,实际上那些人要是将平时无所事事地玩手机、K歌、逛街,或者在公司里做无用功的时间攒起来,恐怕比我写书的时间要多出很多。”

  看完这段话我还是很震撼的,为了验证这句话的合理性,特意做了个算术:假设半年时间完成20万字,也就是每天完成1200字不到,在假设平均写书的速度是没分钟10个字,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只要2小时的零碎时间。

  这样一算我就惊呆了。我相信每个人2小时的零碎时间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就我个人而言,看下手机里面的电量统计刷微信和知乎的时间都是这个数字的倍数了,哎,难怪自己这么穷。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七):关于垄断的想法

  本册读起来确实没有前3册有趣,可能跟作者已经把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写完有关。这册所写的好莱坞、基因技术、日本崛起、美国的社会运动、印刷技术来说,没有看到很新鲜的东西和观点。 本册我最喜欢的一章还是美国的反垄断历史,从老罗斯福拆分标准石油开始,反垄断事业历经三个总统。这和现在国内的互联网情况有点相似,历史能够给我们指明下一步的方向。 乐观点来说,拆分托拉斯能够还社会以公平。以标准石油为例,它整合了行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产出石油。但是公平本身需要以制度为保障,不能说洛克菲勒自己品德高尚,能约束自己,那么就把权力给他。而且从从业者的角度讲,垄断公司会极大的压榨劳动者。你的选择只有离开本行业,或者是默默忍受。 很多关于国内反垄断政策的解读说,反的是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市场。参考微软面临的反垄断诉讼,互联网软件天生有垄断性,所以拆分的结果可能是不了了之。但是会让公司也焦头烂额,惹一屁股麻烦。 从投资的角度看,我们喜欢垄断的公司,因为它有很深的护城河,能够躺着赚钱。但是从劳动者的角度看,垄断公司垄断了行业,压榨劳动者,抑制了竞争,减少了创新,对于社会整体是不利的。

  说回微软,最终颠覆微软垄断地位的不是政府,而是像谷歌、FB等互联网公司的出现,淡化了操作系统的概念。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更需要关心的是技术进步导致市场的颠覆,而不是盯着赛道里的挑战者。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八):对于日本和明治维新的认识误区

  ①近代前的中国与日本社会结构完全不同。日本诸侯林立,幕府统治力量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无法相比。

  ②中国的科举制度构建出巨大的文官体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日本则等级森严,幕府和各级大名分封治国,下级武士没有上升通道生活日渐困顿,形成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③日本很早就有西学传统,加上“黑船事件”的刺激,没有科举制度束缚的武士们,大批投身于西学的研究。无论是思想家福泽谕吉、吉田松阴,还是政治家坂本龙马、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皆为下级武士出身。他们的活跃表现,为推动维新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倒幕运动”不存在改革派打倒保守派,而是幕府和地方军阀争夺统治权和改革领导权的内战。幕府将军如辛亥革命时的摄政王一样未做激烈抵抗,日本付出了很小的代价就结束了旧统治制度,开启新国家的建设。

  ⑤武士阶层的结局悲壮而遗憾,作为推翻幕府的主力军,却被国家抛弃。西南战争后,大批拥有旧思想的武士加入了近代化军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化的基础与根源。

  ⑥日本真正实现民主政治,是麦克阿瑟为日本颁布的《和平宪法》,虚位元首、人人平等、不承认交战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明治维新的缺憾,才有了今天的日本社会。

  三次自由行前往日本,感叹日本能在近代的历史大潮中,把握历史节奏实现西式的“富国强兵”。又能保留自己最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真是很了不起,是值得中国人放下偏见和情感去了解和学习的近代改良样板!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九):好书推荐

  《文明之光 4》 吴军

  四大本的文明之光看完了。

  这套书是推荐大家阅读的,吴军从他的角度汇总了人类从出现文明到现代的科技,艺术,政治,历史事件,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图文并茂,而且以他的身份,是可以接触很多行业翘楚的,所以内容相对来说也是足够专业的。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感叹那些灿烂的时刻和伟大的人物、动人的事迹,并且,正如作者开篇说的那样,启迪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理想和信仰还是需要有一些的。

  回到第四本书本身,关于印刷术和青霉素的章节对我触动最大。

  不得不说,活字印刷的发明,直接促成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让欧洲走出矇昧的中世纪,也从此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中国最先发明了雕板印刷,也很快有了活字印刷,但是却没有能够得到推广,这导致读书的成本即便大大下降了,但在中国依旧是一件昂贵的事。但是同时,西方字母文字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他们直接跳过了雕板印刷,古滕堡直接就开发了活字印刷.....

  青霉素的故事实际是一个从0到1,再从1到N的过程。可以明显的看到,实际上,从1到N的过程一样的充满荆棘,并且从对人类的意义上来看,这个过程更加重要。实际这也是中国目前需要弄明白的,我们的确没有必要非要要求国内的企业都是走从0到1的路线,我们已经见证了中国企业无数从1到N的成功例子,坚持下来,累积下去,当质变来临,从0到1也必然会出现的。

  《文明之光(第四册)》读后感(十):文明之光让人感动

  拜读吴老师大部分的书,除了《浪潮之巅》,《文明之光》系列个人感觉是最好的。回头看前读2册的时间,已经是3年以前了。吴老师非常善于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事物,读起来易懂又不失趣味性。前几本还可以用一个现代人去了解历史的角度去俯瞰人类进步,第四册可以说一次次被那些为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做贡献的人所感动到。

  小时候学历史一直觉得启蒙运动没什么意义,就是几个人写了两本书,几句话就概括完了,现在都没有人去看。现在看来它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巨大,而那些伟人真的是没有自私的基因完全是为了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的。这也和大环境有关系,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能留下什么样的文明遗产呢。

  同样的美国的反垄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去推翻一个大到可以影响国家的企业,之中牵涉到多少人的利益,更何况有些企业都没有在当时作恶,可见反垄断之路之难,也只有在美国这样崇尚公平自由的环境下才能最终实现反垄断。虽然可能打断原有欣欣向荣行业的发展,或者破坏有些人的舒适区,但只有打破旧秩序,才能有新生力量的发展,在舒适区的人才会被动去创新,最终的发展是走向繁荣的。

  有趣的是,我同时再看几本书,比如读《全球通史》巨经典的一套书吧,写的巨精简,别人写一章节甚至一本书的内容被它几句话就概括总结完了。读到宗教改革这块,正好在读本书的印刷术这章,本书的细节阐述结合前书精辟的结论,历史人物观点立刻丰满了很多。读历史社科类的书总有这种巧合,结合多人对同一事件的多角度的见解,可以越来越体会其中的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