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亚旅行读后感100字
《环亚旅行》是一本由丁海笑著作,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环亚旅行》读后感(一):一个人在途上·
一段时间是我的枕边歌。在那些繁花似锦,草长莺飞的年代。
后来,
我就老了。
第二次看丁海笑的作品。
这不是一本旅行攻略,没有炫耀,没有捷径。就那么娓娓道来一个人在途上,在东南西北中亚的点点滴滴。
是融入生活的美。
你甚至可以从字里行间,理解作者的喜怒哀乐,了解作者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的惊喜与惊险。
作者就那么淡淡的讲给你听,却又那么真实。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舒坦的旅行书籍了。
比起那些去了14个国家就可以写一本书的作者来说。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他人的体验。
心,是晚空的情人
星际 是我知心良朋
每晚上 和我接近
占据我的一生
《环亚旅行》读后感(二):背包客旅行应该是什么样子?
背包客旅行应该是什么样子?至少应该包含这几个关键词:自助、脚踏实地、产生故事与哲思。丁海笑的旅行就是这样的,他带着凯鲁亚克式的孤独、嬉皮士的流浪感在亚洲版图上开启了马可波罗式的行走。旅途中的风景和故事都化作他笔下流淌的优美文字,翻开书页云淡风轻的文艺之风飘然而来。他像一个游子,从别人的世界走过......
最终,是那些人从丁海笑的世界走过。
《环亚旅行》读后感(三):一篇朴素而走心的短评
我是一个极少看旅游书籍旅游节目的人。尤其是现在X天X元走X国的旅游爆款,更是看到必跳过。这是个速成的年代,连标题都可以批量生产,见闻都可以直接山寨。于是,花五年时间去写一本书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正是这不合时宜吸引了我。我看《环亚旅行》这本书,一来是因为环亚是我的POI,二来是与作者相识。但是看完之后,凭良心讲,这是我近期唯一想读第二遍的书,
在我的朋友圈子里,有很多狠多的旅行者,我们常常交流旅行见闻。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地方,我听过不同版本的理解。但是海笑的理解,最让我心有戚戚焉。比如他的尼泊尔(我只能说是他的),是微笑背后 “杀”机四伏的尼泊尔,而不是电影和游客口中那个安宁平和的神之国度。
我不认为这本书是简单的旅游日志。它有诗意,有文学性,更有思考。和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不同,海笑一直在路上,他的旅途,就是他的生活。当我们浮光掠影地经过某个城市,蜻蜓点水地走过不同的景点,又迅速投入下一段旅程或工作,我们的思考,刚开始启程就已停止。而他,用真实的体验,反省,写作,来表达自己。反省很重要,大多数旅行书里只有体验和写作,而省略了这重要的一环。
海笑说,当他选择环亚旅行之前,就有许多人抱以怀疑,觉得凭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去环游“区区”亚洲。这些时间,足够让很多人给自己增加了一个环球旅行达人的标签。想到多年前,我的Gap Year,在东北旅行了几个月,听到同样的话:“东北有什么可看的”“东北能走这么久”。在这一点上,我和作者颇有共鸣。人们总是用时间、距离,用几个数字来概括衡量一次旅行,却可能连自家门口的公园都不了解。
《环亚旅行》读后感(四):寂寞时候去看海
旅行文学这个门类很难精确定义,毕竟散文本身就是个筐。不知道作者如何想,这本书都是我读过的游记中很特别的一部。
想把游记写得与众不同还引人入胜是非常困难的,不写成流水账已经不易,不陷入无病呻吟的长吁短叹,或是堆砌图片的词穷境地就更是难能可贵。旅行的体验是很私人的,浪漫的心并不少,然而要把自己在旅途中看到的风景描绘出来,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的想象,或是把旅行瞬间幽微的情绪用文字表达出来,使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共情,文笔和阅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孤独的旅行者很适合写游记,本书与《午夜降临前抵达》有些类似,个人的心绪和感受变化和记录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占据了最多的部分,风景反而没那么重要,这是超越普通游记的地方,毕竟攻略网络上到处都是,会买旅行文学去读的人,想读到的更多是一种体验,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把自己有过的或可能会有的细微感受表达出来的能力,我想,这本书都做到了。
题为环亚,旅程从中亚南亚到东欧北非,叙事越到后期越流畅,令人不解的是故事在地中海的一章结束即可,结尾的《轮回》一章,记录的内容和感受都与前面迥异,反而破坏了整体的氛围,其实完全不必要在结构上形成一个环,旅途终点的一气呵成或许更佳。
书中对其他文学作品的引用很多,许多节末引用的句子让故事留有余味。我很喜欢《卡夫卡》一节末尾引用的诗:“......人生在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海是不会结束的。感到悲伤的时候,去看大海。在一个人寂寞的时候,去看大海。”
我想海也是寂寞的,如同旅者一样,寂寞而百感交集,只是她不会告诉你,涛声背后,她是否知道答案。
《环亚旅行》读后感(五):走心但非精品之作
本来想打三星,后来想了想,相对那些无脑卖字之人,作者还是靠谱很多的。至于见识智慧,毕竟年龄在那里,不能过分强求。相信在路上的作者,会不断积累。这本书两次读都是在图书馆借阅,希望五到十年内,作者能够写出让我认为值得读三次或以上的书。
不知道为何此书评价如此高,就我读过的游记当中,只能说相对于多数常见的那些根本对不起纸墨的作品而言,这本书还算及格,起码没有过分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并且,作者有些人文社科素养与积累,不至于完全无源之水,有自己独立真诚的思考。
但也仅此而已,相对于有见识有智慧之人写就的游记,这本书只能算是随笔集(好过流水账,但没很多文学美感。“平直素淡”可能比较契合作者文风),从中看不到多少智慧之光。
非要说从中学到了什么,还得是自己基于作者的描述再加工:
1. 次大陆中亚西亚中东这个区域,近几百年来,相对于东方和西方,是衰败地最彻底的一方。作者有很多关于该区域百姓以浅薄直白方式获取资源的描述,本质原因在此。遥想一两百年前,这些地方很多都还是手工业/商贸繁盛。沧海桑田之处,让人更真切地明白,天道循环,以万物为刍狗。
2. 作者在签证/过境/机票/搭顺风车方面,浪费了太多时间,虽然有时可以作为了解当地的一个侧面途径,但如此一来让旅程多了太多不确定性乃至危险性。签证适用性问题属于个人不可控因素,但相信随着国家力量提升、国人资产增加、希望吃上国人旅游蛋糕的国家变多,中国签证含金量会越来越高。
也就是说,相对而言,过多几年后,开车自驾+邮轮是个不错的交通选择。到了当地之后,倒是可以考虑使用一些作者类似的途径,比如沙发客、airbnb等。
3. 从个体生存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作者笔下的各区域各阶层之人,还是作者,抑或我们读者,尽早看透此生奋斗的真相,并仍然为之努力,如此态度可以帮我们活的轻松点。就此,斯多葛主义,值得借鉴。
《环亚旅行》读后感(六):真实的旅行
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这本书,买来看了几页就扔在角落里。但是说来奇怪,这本书有一种奇特或诡异的魅力,总是会让你想起他,而不是彻底忘掉。前段时间又捡起来,竟然一口气看完。
有点明白为什么开始会看不进去。因为这不是一本寻常的旅游或攻略。这里没有美好的风景,闯入心扉的陌生女人。没有难忘的经历,特立独行的异乡人。甚至照片也不是美图。
但这种真实和质朴打动了我。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旅行,而不是旅游。是行走,而不是到此一游。异乡客其实就是生活在远处的自己,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们没有区别。而我们往往会对相隔千里的人和物戴上玫瑰色的眼镜来感动自己。远方的风景也并不是都是如画入眼,他们的眼神和衣着不应该成为猎奇的对象。所以没有那么多的美图。
但是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海量的阅读储备,让这些平凡的旅行变得有一些诗意,有一点思考。最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故作深沉,没有卖弄知识。作者非常了解相关的历史和当地人文,但都写在平淡的起承转折中,非常自然。让你感觉到任何攻略或者旅途情怀都显得多余,恰恰暴露了日常平凡庸常的生活。
再说一遍,作者的文字相当不错,干净凝练不煽情,很有张力,但如果你要看美文那就算了。
书里的照片刚开始时让我有些失望,不美。但再看第二遍,发现大部分真的非常棒。不管时色调,构图,都很有感觉(当然有几张我觉得很一般,不知道为什么会被作者会选中)。很多所谓的美图,要么P得颜色失真,要么完全没有内容,不是不耐看,而是根本让我不想看。其中以“蜂鸟网”上的照片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审美品位。看了那些照片,立刻失去摄影兴趣。而这本书里的照片,让我不禁在作者的公众号里问他用的是什么相机和镜头。可惜我的提问被作者入选为留言,却并没有给我一个答案。也许这才是他照片打动我的原因?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好奇为什么他一路上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不让上飞机,不给签证等等。有很大部分描述这些内容。我甚至猜想他是否太衰点太背。
但看完后我突然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旅行。自己办签证,去混乱的国家混乱的城市。不是跟团游,不是去一条千锤百炼的路线。我们绕过了多少乱糟糟的城市,避开了多少道郁闷繁琐的官僚流程,但我们也失去了真正的旅行。我们只是在旅游。
《环亚旅行》读后感(七):《环亚旅行》
翘首以待的《环亚旅行》,终于要上市了!我是丁海笑的脑残粉!
推荐语:
这个世界值得骗子与疯子一路前行,而旅行又是残忍的,它将杀死任何一个心猿意马的人。
——小说家 龚姝(whitelip)
我们需要有说走就走的勇气,也要做好直面未知的准备。
——The North Face
被电视机声、犬吠、训练鸽子的哨声、发动机的轰鸣声叫醒,面对这谜一般的城市,我平静了,曾无数次想象初到印度的感觉,也几乎放弃了签证,她竟然会像个老情人般出现,既熟悉,又陌生,我失语与她的交谈,或许我本是个喜新厌旧的人,身在曹营心在汉。
——Lonely Planet 微博推荐(摘自丁海笑《环亚旅行》)
用一年的时间谱写远方。
——豆瓣
每个卑微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孤独的。
——人人网
他用一种传统的马可波罗式的行走完成环亚旅行,融入当地的异域文化中,进行他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书写,并不断寻求精神的超越。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
《环亚旅行》读后感(八):环亚旅行:一个天真孤独者的赤诚之路
清晨,一个旅行者打包了他的行李,对着镜子最后整理了一遍衣服,准备离开局促拥挤的旅馆,前往下一个国度。疾病和疲劳正在加速他的衰老,签证问题仍然棘手而麻烦。环亚旅行的第一百六十二天,格鲁吉亚,“自由引导人民,旅行指引世界”。
从西藏算起,尼泊尔、印度、伊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这是一条史诗般的环亚路线,这些因过度修饰和因时间荡涤使得听起来诱人的名字,在他的笔下,并不小清新、并不完美、并不煽动,读完甚至有些并不想去——签证、疾病、寒冷、抢劫、不宜公开讨论的内容等等,都在告示你前方并非一条坦荡大道。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搭乘飞机,睡豪华酒店,享受着博卡拉雪山的清晨,喝一杯现磨低因摩卡,又或者……效仿波斯女人,拍一些“民族风”的照片,筛选,修饰,发布到社交网络上,像模像样地和当地人用零落的英语交谈天气,夸赞衣着,结束一段令人艳羡的旅行……好吧,我无意讽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意志,苦旅也并不见得比谁高尚,只是有些感慨,在我收到《环亚旅行》的当天,我在一家独立书店,看到旅行版块里那些五颜六色如闯入苗圃花园的书,抽出一本小有名气的作者的新书,巧的是她也写了伊朗、印度等地。相比之下,海笑的旅行真显得自讨苦吃,不合时宜,甚至可能会被嗤笑过气。难怪这几年旅行书市场的烂口碑,真的是,自找的啊。
算了,就像他在书里写遇到的那个“旅行作家”一样,“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吧”。
毕竟,每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卑微的。
他写随处可见坐着愚人船流亡的流浪汉的加德满都;清晨早间电视新闻、红茶摊上炸煎蛋饼声音的瓦伦纳西;霞光万丈的雄壮的阿拉伯海;有壮美地中海日落的贝鲁特。他在德黑兰的星期五巴扎上与一位伊朗作家争一个用来装鹅毛笔的古董笔盒;在亚美尼亚拍一支广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那部MV仍在亚美尼亚的机场里循环播放;在伊朗被偷了背包,在格鲁吉亚被拒了护照,在西藏还被獒犬咬……这些经历静美时如月光,不安时就往死里跌宕,伴随着保罗•索鲁和斯坦因的浸泽,平生出几分悲情的英雄主义色彩来。
尤为喜爱作者写的两个地方,一处是爱情。“我们骑摩托车去了周围的一个接一个的村庄……她从后座上抱紧我。我们一直开了有几十公里,已经离博卡拉很远了……我们就坐在费瓦湖边,她穿着红色的纱丽,看湖心的云雾升起……听岸上嬉皮士乐队演奏……”
“若不是因为旅行,我会在哪里度过一生,和谁?我看见了你,你从屋外走来,我们就这么坐着,开始随意地交谈,从伦敦聊到喀布尔,我们才刚开始认识,就仿佛已过了很久,值得在咖啡馆墙壁上写上到此一游。”
这种对爱情留有乌托邦式的希冀的人,所以说啊,他就是一个天真的孤独者。
但全书最令我动容的,不是到过的那些国家,旅途中遇到的人事,恰恰是在他开始那段孤旅之前——
我翻出过去我们谈话的录音,外公缓慢地用富顺与成都方言夹杂的口音说道:
“我喜欢钓鱼,可是‘文革’期间学校禁止娱乐活动,我便偷着去钓。因为钓鱼的时候,我的脑中非常的空灵和新鲜,顿然觉得天南海北、海阔天涯,和一切美满的未来,都在水中浮现……”
我大概也是把这段写外公的话反复读了几遍之后,才慢慢理解了一点“所有的旅程都是归程”这句话的意味。
一条壮阔波澜的环亚路线,一段可卡因般的迷离艳遇,在几年以后,那次长达217天,跋涉过25500公里的旅行大概也就在风雪中的大高加索山脉里,随着那辆克什米尔的时间快车,留下美丽的谜语,和几句归结于幸运的谈资了。
这是他自《搭车十年》后为旅行上瘾者们开的病历书,但愿勇敢的人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天真皮肤的同类。
“原来,旅行那个姑娘,也会偷走我的青春,偷走我爱的人。”
.
然而环亚旅行里没有中亚,算是另一个遗憾了。
《环亚旅行》读后感(九):《环亚旅行》:丁海笑的心灵远征
2014 年,丁海笑出版了《搭车十年》,但作为朋友,作为在书中被写到的人物,我曾尝试阅读那本书许多次,却一直没能读下去。作为一本处女作,《搭车十年》让读者诟病的主要是过量的引经据典和注释,这让人觉得在卖弄学识;而在行文上,也常常重「论」而轻「叙述」,仿佛在一趟旅行尚未开始之前,导游就已在总结这次旅行将会拥有的全部意义。归根结蒂,《搭车十年》对于期待一本「游记」的读者而言,显得太滞重,而对于期待一本讨论人类学、边疆文化的书的读者来说,他们很可能不会去读它——有更多深入学术专著可以读。
他把《搭车十年》写成了一个两边不讨好的书。但是我理解他。作为一个刚出版第一本书的年轻人,谁会不希望把自己所了解到的、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统统抛出来呢。就像初学烹饪的人,试图把自己品尝过的所有美味酱料都放到一盘菜里,而忽略了「取舍」和「留白」。
和其他旅行作者不同,他并不是一个「时尚旅行者」,而就是一个纯粹的「旅行者」。提到前者,我会想到前几年爆红的猫力,或者其他类似的作者,他们动辄「徒步欧亚」、「独闯非洲」,写下的游记无不是刺激、有趣、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他们试图确认(而非打破)读者心里对旅行的固有想象,即:旅行代表了积极、阳光、年轻、勇气、品位。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在和所有人分享旅行的快乐,而实际上,他们无非是在炫耀:「我能去到这些地方。我能以这样的方式去到这些地方。我能以这样的方式、和这样的人去到这些地方。我能以这样的方式、和这样的人去到这些地方并遇上这样那样的人。我能以这样的方式、和这样的人去到这样的地方并遇上这样那样的人然后一起做这样那样的事。(你能吗?)」炫耀的对象,当然是组成他们读者群的那些常年缠身于工作、工资微薄、寸步难行的工薪大众。吊诡的是,这样的炫耀反倒让他们迅速窜红——因为他们给大众造了梦,使大众幻想着有朝一日也在那些地方穿着那样的衣服摆出那样的姿势拍出那样的照片,最好背景里还有看起来未开化的皮肤黝黑的当地人。
说丁海笑是纯粹的旅行者,当然是因为他站在这些「时尚旅行者」的对立面。但在《搭车十年》里他似乎太着迷于强调自己和时尚旅行者的不同,以至于这种强调看起来也像是一种「炫耀」。要是把那些芜杂的、过度的东西给剔除掉,那该有多好呢。
2017 年出版的《环亚旅行》在写作的方式上与《搭车十年》是相同的,描述的都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踏上漫长的旅途,试图从这旅途的见闻中总结出某种文化上的意涵。在《环亚旅行》这本书中,丁海笑收起自己那颗想要「长篇大论」的心,没有过多地作引用,也不进行汪洋恣意的主题演讲,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叙述旅途见闻和个人感受上。这使得这本书更为纯粹,更像是一本「游记」。在书中,他的行走路线从西藏开始,经尼泊尔,到印度,避开局势动荡的阿富汗而至伊朗,再经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到土耳其;随后,由土耳其往南,越过战乱频仍的叙利亚至黎巴嫩,再从黎巴嫩经约旦到最后一站埃及。对沿路国家的风景、文化的细致的描写和书中的数十张全画幅照片会让你感受到旅行让人兴奋之处,而他一路上被各国签证官刁难、被当地人欺骗时,旅行的丑陋一面也展现了出来。从许多方面看,这都是一本合格的「游记」。
然而,从某些方面看它又和「游记」相去甚远。你会发现在这趟旅程中,除了在个别国家里,丁海笑基本没有去到任何「知名景点」,就算他去了,也并不在书中过多着墨;或者,他并不对所去国家、城市的历史作讲解,仿佛是假设读者已经熟知该地的基本情况。对于一本以旅行为主题的书而言,介绍一下当地景点和历史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应该是一本旅行书里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毕竟,读者读游记的一大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个陌生的国度,以及陌生的人;甚至,介绍当地的基本情况也是作者增加游记字数的好时机。但读完了《环亚旅行》,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对这些国家最基本的了解并没有多少增加。你可能会萌生出也想去一趟的念头,但这些念头无法变得更具体:去那些地方看什么呢?做什么呢?玩什么呢?你可能需要在别的书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如果说我们在读完《环亚旅行》之后没有对那些国家有更多或更深的了解的话,那么我们一定会更了解的,是书中的一个人。不是 Laura,不是 Zahra,不是 Anastasia,不是 Georges,不是 Daniel,不是书中任何一个一闪而过的人影,而是丁海笑本人。我们读到了他在尼泊尔面对一个庞大的旅行计划时所感到的无力感,读到了在伊朗时他和 Zahra 之间暧昧而又最终会毁灭的感情,读到了他对亚美尼亚那些称自己为「艺术家」却成日醉酒的人的厌倦,读到了他在黎巴嫩与 Georges Bitar 一家人的难得的友谊……丁海笑是一个老练的旅行者,大量的旅行经验给他带来的是观世的冷眼和怀疑之心,然而他骨子里却又是个单纯而善良的人,否则我们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他几乎是自我毁灭式地在最后一刻对骗子、小偷、混账的官僚报以信任,落得最终哑口无言。在这趟环亚旅行中,他的形象几乎染上了希腊悲剧的色彩:一次又一次的拒签,一次又一次地绕道而行,一次又一次地被航空公司刁难,只因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万全的计划就要面对朝令夕改的政策或者诡谲多变的脸色。
到头来,当一名年仅十七岁的日本高中生看着他的护照表达了对「一张张精美的签证纸」的羡慕时,丁海笑只能苦笑说自己「宁愿只要入境章」。当他跟同为中国旅行者的玛莉诉说自己在贝鲁特机场被毫无理由地拒绝登机,从而浪费了高昂的机票钱时,年轻的玛莉拿出了她的「受害者有罪论」:「为什么你会遇到那么多破事?为什么我就没遇到?也没碰到你所说的『坏人』?……那为什么别人没被拒之门外?」接着她拿出了最后一根针,仿佛要刺破他的幻想的气球:「归根结底,你太理想主义了,我身边很多像你这样的人——出来旅行的男人,你们没用,你们都是一个下场。我认识谁和谁,你知道吗,你还不如他们,他们现在照样很失败。读书有什么用?你看我认识的那些有钱人,哪个上过大学?」真是振聋发聩。这一通来自年轻人的教训让丁海笑「都开始动摇了」,也「无力反驳」。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每天为自己打气」,期待着最终自己会像英雄一样凯旋,有花环和掌声来迎接,但同时又看得很清楚,他自问自答道:「但那些花环和掌声的镜头背后呢,是更加狂热的远征,平淡无奇的生活,还是让现实致命一击,再开始下一场闹剧的循环呢?我不知道答案。」
在这一层意义上,《环亚旅行》不是对沿途各国的风情记录,而是一个敏感、孤独、怀疑世界又自我怀疑的旅行者的心灵远征。那些多样的风景、迥异的文化从主角的身份退到了配角的身份,它们环绕着丁海笑,让丁海笑在它们当中看到了自己的投射。说这是一本「游记」,不如说这是一本「日记」:旅行对他来说一个长期存在的状态,他就像自己幻想成为的游牧民一样,迁徙、流动,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感受自己的存在。有时候,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他;有时候,我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