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者读后感锦集
《逃逸者》是一本由[英] 克莱尔•麦金托什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逸者》精选点评:
●2017.11.9
●为了那个twist看的,结果就看了一个又臭又长又老套的故事。故事没意思就拿人物叙述角度唬人?真是厉害。
●读到三分之一猜到结局。整本书不过是受家庭暴力的女子,避免被丈夫杀害,而替他隐瞒他撞死自己和另一个女子儿子的故事。
●写的欲言又止,不过就是为了把故事写完而已。一个施虐者,一个受虐者。
●英国这种类型小说很多,美国最多,日本也非常多,在德国和俄国的书架上就很少见。
●光看文字就能感觉到家暴的痛苦和可怕…还好结局还行。。
●不是我喜欢的题材。另外,感觉翻译 前后不是一个人
●第一次从施暴者的角度看待暴力这件事,他们根本不讲道理,并不是真的忏悔和愧疚,也根本没有爱情,只是变态扭曲的控制欲。
●不同视角的第一人称,不同性格的心理描写。在不断的转化变换中,一个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明,一个个动作变得清晰,一段段情感变得深刻。事故变得愈发可怕,人心变得愈发难测。 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有好多。所有的人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但最后通过千丝万缕的线索又被系在了一起。好像无形间有一个巨大的磁铁,把所有的一切定格在一个最终一个点。大费周章一番后,发现所有恶的本源只不过来自那一点。 看似简单的事故背后实际并不简单,看似温柔的相守背后并不温柔。书中有不少逃逸者,在逃离事故,逃离暴力,逃离家庭,逃离恐惧,逃离怯懦。但命运终究是逃不过的,美好也终究是不用逃的。
●有点拖
《逃逸者》读后感(一):反家暴
叙述手法独特,在第一和第三人称间跳跃,第一人称时,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i,体验人物的心理历程。
了解作者自己当经常的经历和写书的案例灵感之源是很好的素材。
未经力过家暴,但是读时难免会想,如果我是女主角,在这么长年累月的家暴中,我难道不会反抗吗,不会尝试报复,尤其是周围有保护圈的情况下?
《逃逸者》读后感(二):读《逃逸者》
这本书击败J.K罗琳,勇夺英国2016年度犯罪顶级小说奖!圣诞节前一月,雨中的黄昏,一场交通肇事逃逸事故令一名活蹦乱跳的5岁小男孩瞬间失去生命。警察探员雷伊和他的团队接手此案,没有任何目击证人和线索的案件侦破过程困难重重。亲历事故的一名女子,放弃热爱的雕塑艺术事业,搬去遥远的威尔士海岸村庄,希望能在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开始全新的生活。但恐惧、悲伤一直萦绕着她,她是畏罪逃逸的罪犯还是小男孩的母亲?当侦破取得重大进展时,这名女子也开始在村庄里望见希望和爱的曙光,但她想竭力摆脱的过去依然执意要找上她。她的命运令人揪心,最后的真相令人震惊…… 也许是一开始的期望太高,所以读完并没有觉得非常好,只是叙事手法比较特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都用我的口气来铺开事件,最后的结局也有点出人意料。但是开头和中间部分叙说太过冗长,有点絮絮叨叨的感觉。说实话要不是对结果有所期待我几次都不想看了。以前觉得国外的侦探小说写得好,丝丝入扣的,现在越来越觉得国内的也很棒,甚至更喜欢看国内的小说。
《逃逸者》读后感(三):《逃逸者》书评
作者:连冰冰
《逃逸者》这本书在各大网站上的类别属于侦探、悬疑、推理,小说用一场车祸拉开序幕,讲述以雷伊为代表的警方一路追查凶手、抓住真凶的故事。这样的简单概括着实不当,轻描淡写的减弱了这本书的厚度,其实这本书,远没有这么简单。
初次读完《逃逸者》,我只是朦胧的知道故事情节,但是整个思路似乎并不畅通,我想主要原因是作者克莱尔·麦金托什在小说中运用的拼贴式叙事手法,使我的思路在雷伊、詹娜和伊恩三个人的世界里不停转换,不能在短时间内理清楚全部的情节和线索。后来,我便再一次读了这本书,故事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小说开篇的车祸是所有故事的导火线,因为车祸,所以引出了詹娜。其实作者手法最高明之处莫过于让我在第一部分的第二章时候便产生了“詹娜就是凶手”的想法,但是到了《逃逸者》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伊恩出场了。作者在第二部分便在叙事手法上大费周章,来回穿梭在雷伊、詹娜和伊恩三拨人中间,采用了视点人物叙事手法:在描写雷伊、凯特和麦琪的时候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前一秒还在讲警察破案的进度,下一秒就无缝切换到第一人称叙事的伊恩部分,接伊恩的第一人称讲述在伊恩视角下他与詹娜相遇、相知、相爱和相离。接近结尾处,以詹娜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她的经历和遭遇。作者在这三拨人中间来回切换,拼贴叙事,使幕后真凶浮出水面,也牵引出更可怕的遭遇——家暴。
就像这本书背面的封皮上所写:“一场久未破案的车祸,一个隐居海滩的神秘女子,是逃逸抑或是自我囚禁?千里追凶的刑警,开启心灵疗愈之旅的女子,揭示出一段婚姻真相背后的爱与悲伤。”其实作者并没有刻意地渲染阴森的感觉,也并没有通过过多的笔墨去增加悬疑的色彩,这和蔡骏的观点不谋而合:“很多时候,悬疑小说里不用任何对恐怖氛围的渲染,就是写了一个人的命运,写社会的残忍和人性的真实。悬疑在其中,只是一种叙事方法。”作者更多的是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出一段婚姻的悲剧。作者借詹娜之口讲述被家暴的遭遇,又借詹娜姐姐伊娃之口述说父亲对母亲的家暴,我痛恨施暴者伊恩、但我也恨在家暴面前一味忍受的詹娜,受害者的忍让只会换来施暴者更进一步的放纵。
虽说车祸是所有事故的导火线,但是家暴是所有故事的源头。每看到伊恩的暴虐行为,都使我想到一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个是因为妻子喜爱工作或者偶尔跟朋友的聚会就难以忍受到施暴伊恩,一个是自卑懦弱多疑到时时刻刻都担心妻子出轨的安嘉和。值得欣慰的大概就是詹娜遇到了帕特里克吧。
任何时候,悬疑小说最打动人的都是小说的社会性。最打动人的悬疑小说都是通过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某种社会问题,甚至更深层次的人性。这也是《逃逸者》这本书除了叙事手法新颖之外,更加让人赞许的。
《逃逸者》读后感(四):逃逸者另有其人
家暴这个主题永远触目惊心。其实看了简介再看书还是比较猜到主题以及幕后黑手的,但不同视角的叙事线带出缓缓铺开的真相,仍让人有一窥究竟的欲望。相较于突如其来的车祸,家暴受害者日常经受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更令人揪心。
作者并未刻意营造悬疑、惊悚的氛围,而是借助不同视角的叙述讲了故事,这反而令场景更加生动。
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的确看不进,因为前一部分和主剧情的关联太少,比较无聊,唯一吸引我的就是序章中的车祸。人物心理及环境的细节描写可堪完美,可视感和代入感都极强。但一到转换视角时,故事就开始精彩了,因为有了代入感,对人性的思考也随之开始。车祸是整个案件的导火索,雷伊和探员们是循着这条线索抽丝剥茧的。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最初只将注意力放在车祸逃逸者身上,而一步步深入后才发现,家暴的逃逸者更令人心中发凉。
视角(人称)的转换的特色优势显而易见。露丝和警官对话时,前一秒还是第三人称,下一秒就转变成了“我”。“我”开始断断续续讲故事的时候,并未从上帝视角给出有关我的任何形容,只描写了与我面对面的景观史蒂芬斯的反应。很妙,仿佛悄悄地窥探到了人心。书中还使用过男主角伊恩(应该算是吧)的视角。细细感受并对比了一下,相较于单纯描写一个人是如何施暴的,主观上的代入给人更深的恐惧感,因为你深谙自己不会施以如此暴行的同时,你代入的主人公伸出了烟头,将她妻子的乳房烫伤了。
《纽约时报》评本书作者克莱尔麦金托什女士的悬疑“技法非凡”、“”功夫了得“,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悬疑色彩并不浓厚,反而以其贴近现实的阴冷色彩揭露了残酷的现实问题。这可能与麦金托什女士的生平有密切的联系。她曾是警队中人,作品中沉重的真实可反映出她当年的工作中所要面对的压力和残酷。她自己也提到过本书的灵感来源于一起真实案件。
“1999年,我加入警队参加训练。2000年,我被调往伦敦。当年12月,一名九岁男孩在画眉牧地别墅附近被一辆偷来的车撞死了。这桩谋杀案四年之后才有了裁决结果。在这四年内,警方对此案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这件案子贯穿我的警官生涯前期。三年后,当我加入刑事调查局时,该案尚未结束问讯。”
“警方发出悬赏,并作出承诺,如果当时在车内的乘客肯出面指证司机,就不会被起诉。尽管他们执行了几次逮捕,但还是没有人被起诉。“
”案件发生之后的一系列事件让我印象深刻。那辆沃克斯豪尔的司机怎能带着这样的罪孽活下去呢?车里的乘客怎能隐瞒下去?孩子的母亲失去了挚爱,怎么还能忍气吞声?此后,每次年度呼吁都会生成情报报告,警察们将条条信息加以筛选,希望找到那一线失去的联系。这一切都让我十分着迷。“
”几年之后,我的儿子逝世了,虽然情况完全不同,但我终于知道情感如何蒙蔽人们的判断力、影响人们的行为。悲伤与内疚都是强大的感觉,于是我开始思考,假如两个女人以不同的方式卷入一次事故,那么悲伤与内疚是如何作用在她们身上的。思考的结果便是这本书。“
主题的意义是重大的,无奈引起的关注寥寥。情感容易蒙蔽人们的判断力,甚至麻醉伤痛掩盖伤痕。受害方的懦弱和包容只会增长施害方的疯狂。很希望反家暴题材的作品能够得到关注,就像电影《熔炉》加大了社会对于儿童性侵的关注并出台相关措施和法律加以改善,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家暴也应该成为社会反思的契机。
帕特里克在为珍娜安顿好住处后,对珍娜说:
“就像这件事从未发生过。”
不,我想,永远不可能了。
《逃逸者》读后感(五):“我没有逃跑,已经逃够了”
这本书有两个豆瓣标签,“推理”和“犯罪”,但我却更赞同译者说这是一本家庭小说,可能和我阅读的心理历程有关。
其实在今年三四月的时候,我就拿到了书,看了一半便搁置了。同其他读者提到的一样,第二章给人留下了“詹娜就是凶手”的影响,但书的第一部分(前21章)在破案上的进展非常慢。我记得我当时特别不懂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大的篇幅写一个凶手逃逸之后的生活,毕竟通常的影视剧会更愿意呈现出破案/发现真相的过程。
我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已是十二月了,中间经历了大多数毕业生在外租房找(被)工(拒)作(绝)的几个月。我记得我的房东老太太不止一次叮嘱我们这些年轻小菇凉:你们要找好工作啦,也可以找男朋友啦,现在找,还有时间多考察几年,要不然怎么知道他是怎么样一个人,怎么组建家庭。老太太的话我铭记于心,却不曾想《逃逸者》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老太太的话。詹娜的男友伊恩(后来的丈夫)在第二部分突然出现,我做了多种猜测,但后续的情节都证明我真的naive。如果说伊恩是控制狂、虐待狂,在酒驾的途中撞死了路边的小孩,故事也很符合小报故事的风格了,但伊恩是故意撞死自己的亲儿子,詹娜逃逸的原因是害怕伊恩,故事就不一样了。
詹娜是幸运的,也是不幸运的。幸运在于她热爱雕塑且事业小有成就,她曾经爱过且最终等来了帕特里克。不幸运就在于她遇到了伊恩,没有胆量在第一次被家暴是选择离开,后来还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雷伊的妻子麦琪和詹娜也有相似的地方:她之前也在警局工作,我猜她的工作能力也非常出色(在后期能迅速理解卡片的意思),但却为生活所迫在家做家庭主妇,丈夫工作忙,小孩叛逆,自己想回去工作但却不能如愿。
雷伊除了破案之外,其实更像许多家庭中的男性:妻子是家庭主妇,自己作为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事业面临着最后的冲刺机会,有时和妻子缺乏共同语言,有时觉得女性同事比自己家里的那位相处起来更轻松……
伊恩作为真正的凶手,让我觉得窒息:很轻佻,到处约泡;希望自己是妻子的全部,不喜欢妻子更关注工作而负略自己;特别疑神疑鬼、吃飞醋,关键是随便家暴!!詹娜内心对家暴、被伊恩找到、被伊恩监视的恐惧,我无法想象。
虽然我心里面住着一个小人,觉得伊恩酒驾的时候刚好碰到自己的前女伴和亲儿子真的是一件小概率事件,但也许正是这一份巧合让真相曝光的时候显得那么刺眼。女孩子呀,真的需要拿出一百二十分的勇气学会尽早放弃。
=============
题外话: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老师夏侯小土狗,以作业的形式让我们翻译了第一章的一部分,也让我很荣幸成为了最早拿到书的一员。
我只是一名学翻译不到两年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翻译课便是小土狗的课。在第一章,我记得原文说有人在雷伊的椅子上写了defective(有缺陷的),而雷伊将其改成了detective(侦探),其实就是用一笔把f改成了t,那时的我们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像我就分别翻译了“假探”和“侦探”。后来小土狗在课上提出了这一点,如果英文只要一笔就能改好,中文翻译成哪两个字才好。最后如大家所见,分别翻译成了“坏”和“探”,也是一笔就够。
到今日,我仍然觉得记忆犹新,一方面是因为老师思虑周全,这个翻译很巧,而另一方面则是觉得翻译书真的很累,也许在旁人看来,这个也许算不得稀奇,但当翻译量是一本书的时候,这种程度的心细和抠字眼是非常非常耗神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一些翻译,对于有勇气翻译书籍的译者,我心存敬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