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造物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造物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9 00:3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造物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造物之美》是一本由周华诚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物之美》读后感(一):感受造物之美

  这是一本用文字来记录和描述匠人如何坚守匠心的书籍,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作者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些坚守匠心精神的企业或者门店,他们经历了时间的历练,使祖辈留下的技艺得到了传承。从一家点心门店到上市的大企业,这种匠心精神激励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本书所展现的,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匠心精神。

  《造物之美》读后感(二):匠人精神

  在当今这个社会,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许多商家为了金钱,一昧的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商品的质量,从而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而匠心精神已经被很多人所忽视。在周华成这本《造物之美》中,作者把在日本的所见记录下来,小到一家点心店,大到大的企业,为了能让产品质量让消费者满意,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实验,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匠心精神。喜欢的啦......

  《造物之美》读后感(三):给你一掌刨花香

  老一辈的工匠精神,使我们现在年轻人所缺乏的,读了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工匠精神是有多令人敬畏。把事情做到极致,精益求精,这种对事情的态度真的非常吸引人。

  社会一直在变迁,人们的思想也随之改变,从穷文富武,到重文轻武,从农本商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直不变的就是工匠精神,能够掌握工匠精神的真谛,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太差。

  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造物之美》读后感(四):造物之美 工匠之美

  现在啊,好多人都说,世界丑极了,人丑,物件丑。我以为啊,这些人自己应该是不丑的,他们的言之凿凿,境界之高。但是呢,好像他们与所谓的“芸芸众生”并无不同。说到底,我觉得就是缺那么点东西,骨子里的东西——我觉得人们概括的这个很好——工匠精神。

  《造物之美》这本书就很好地给我们讲了讲造物是什么,工匠是什么,上帝造物之时,他就是一个朴实的匠人,人之造物亦与神之造物相仿。所以人们缺少的就是匠心,有了匠心自造美事,自成美人。

  何为匠心,如何磨匠心,不妨来看看这本书,也许你就能收获与众不同的方法。

  《造物之美》读后感(五):造物之美

  春天的夜晚,仍有寒意。 老帅哥打球去了。 收拾好屋子,捻亮台灯,灯下细细品读华诚的《造物之美》…… 华诚的笔调有一种清爽的感性。贴着感觉写,似乎一直有感觉在问感觉:“是吗?怎么样?” 不知不觉就被他带入情景之中。 总是一篇读完,惊觉外面世界已然被他屏蔽在外,又跟着他走了间京都街巷里的小铺子。 然后,起来倒茶的间隙,心里的感觉站在樱花树下感叹……那些人,买糯米团子的,做木桶的,打茶叶罐的,做扇子的,一一都认识了。 造物,同一物,家族传承几百上千年,其中的道理与魅力可以有各种表述方式。华诚的表述清雅而轻巧,读时没有一点压迫感,读完却有回甘。

  《造物之美》读后感(六):造物之美: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作者:周华诚

  机械化大时代到来,速度、效率的字眼,总是不停地追赶时间,催促着我们不停奔跑。但总有精雕细琢的认真,沉淀内心,让浮躁的流光变得从容。将身心投注到一针一线、一笔一划当中,时光变得柔软,内心获得丰盈。

  慢,是一种态度;手工,是一种情感的记忆。或许世界的变化飞快,东方文化传统里最深处的情感,依然深刻着手工痕迹。一双双或细腻或粗糙的手,所承载的故事,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隽永深邃。

  来看几样器物。

  《造物之美》读后感(七):从100开始

  什么是商人?什么又是匠人。常规来看的话商人是追求金钱兼顾工艺的人,而匠人是潜心工艺兼顾利益的人。从本书的角度来看的话,我却是更倾向于将前者称之为从1开始的人,而将后者称之为从100开始的人。

  从1开始的人到了100便走到了极致, 而从100开始的人却是没有极致的存在。1和100是两种态度的产物,或许也是平凡与超凡的界限。世界是一个大工厂,当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一个标签的时候,中国工艺就成了我们更为期待的东西。

  也许是时候停一停了罢,抛开利益的拥簇,去追求一些情怀的东西。不再追求从1到100的完成,而是立足100去完善去突破。什么是日本匠人?那是百年传承苦心孤诣的坚持。什么是德国工艺?那是旋紧螺丝5-0.5的执着。非凡总是立足于平凡之中的,以匠心造物方得物之美,当我们立足100的时候或许就是中国工艺起航的黎明。

  《造物之美》读后感(八):心美,物美,精神美。工人,匠人,社会人。

  《造物之美》

  1.全书谈的是一个这两年被说烂的词“工匠精神”。

  2.前三分之一举了几个日本匠人的例子,比如小麻薯,木器和金属的制作。几个例子都彰显了日本人对作为匠人的坚持。另外,还有一种人,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保全这个行业,这份手艺,而在坚持,他们叫职人。

  3.以后的部分介绍了日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百年老店。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几代人,有传承就算老店,未必规模有多大。而反观中国,多次融合重组,能传承的东西太少了

  (写这句的时候又产生了对本企业的一些联想)

  4.而后面说是软广告也好,说是高科技也好,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笔墨终于描写松下的两个产品。一个是马桶盖,一个是电饭锅。

  马桶盖在日本切身感受过,舒服。国内酒店配的太少,家庭普及率就更低了。这个在日本普及率非常高。其实从几十年前大家都用刮片,到现在站在不同的科技水平线,有些事儿值得反思。

  对陶瓷的要求,对水温的要求,对水量的控制和时间的拿捏,非常人性化。

  电饭锅,确切说是电磁的电饭锅。这个最近几年国内也有普及,我个人用高压锅做饭,没体会过区别。

  但是里面描述的日本人对大米的尊敬,和对白米饭的执着,不是国人胡乱点几个外卖,大快朵颐所能比拟。

  5.最后,也介绍了几个国内的匠人品牌在新时代的突破,这就是国人学习的榜样。

  匠人匠心就意味着不妥协,不打折。精益求精。有时候我们迫于成本的压力,会对质量做妥协,但,最终,会使我们自食其果。

  最近深有体会,匠人精神要具备,管理的常抓不懈要坚持。

  《造物之美》读后感(九):可贵的工匠精神

  可贵的工匠精神

  日本人以工匠精神闻名,他们具有极其负责的敬业精神,能够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让人感觉到一种优美在其中,那些匠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耐心,缓慢,坚持,稀有。

  读了周华诚的《造物之美》,对于这种敬业的工匠精神有了更具体和形象的认识。大到著名的跨国企业松下公司,小到做麻糬的小点心店,都具有工匠精神的典范,一种坚守匠心的坚持精神。

  松下电饭煲,应该是我们很多人都熟悉的。用他们的电饭煲将饭快烧熟时,屋子里会弥漫着一种特别让人舒服的米香气。这是松下的技术人员认真研究开发的产品,他们根据大米的特点,不断试验,光全世界的大米样品就采集了46种,经过不断的摸索试验,生产出针对不同大米的电饭煲,让不同的大米都会散发出其独特的味道,这种认真细致的精神实在是让人佩服。

  吴晓波写过一篇热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2015年曾掀起中国游客到日本买马桶盖的热潮。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看了这本书中日本企业对智能马桶盖的研究,应该可以找到其中的原因。智能马桶盖是现代日本匠人产品的典型,书中对它的生产开发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对水流的设定。如何让人的屁股能享受到自然般的水流,而不是胡乱喷冲的水流呢?松下公司的技术人员从汽车发动机的燃油喷嘴上得到了灵感,经过近万种的试验,最终才形成了目前的产品。所以任何令人所称道的产品,在开发生产的时候,就已费尽了千辛万苦,对于这样美好的产品,人们自然也会尽力去维持,心甘情愿为之买单。

  钻头和金属较量的故事更是让人感慨,全世界最硬的金属,最厉害的钻头,就像矛和盾一样在不断交锋。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几千次的实验,双方都在不断地寻求技术和材料的突破,在竞争的试验中追求技术的极致,导致技术的不断突破,坚定地站在世界领先的制高点上。

  吴晓波说,制造业总是给人带来一种造物之美,源于制造者对产品始终倾注着还原生活本真的匠心。只有那些倾注了工匠精神的物品,才最能契合人的精神和需要,也才能最终体现出“造物之美”。

  工匠们认真做每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那些能把一件事做上几十年,做一辈子的人,把美好的事物流传下去的人,特别让人敬佩。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行文流畅,图文并茂,可以很轻松地让人领略到物产之美。

  希望中国人要放下偏见,好好去认识日本人的匠心,也能向这样的工匠精神和生活美学慢慢靠近。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造物之美》读后感(十):工匠精神、造物者与生活家

  在“工匠精神”几乎成为烂大街的营销用语时,确实还是有些人在这狂热浮躁的世间,认认真真地做事情,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几千次的实验,直到产品达到他们想要的境界。这正是我看《造物之美》一书最大的感受。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大概可以用小津安二郎的一句话来概括: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这里豆腐自然是一个比喻,意思是——选择你要做的事情,并心无旁骛把它做到好,好到不能再好。这种坚持精神说难得也难得,说“轴”也“轴”,A型齐聚的日本大概是这种“轴”人最多的国度,所以他们的“职人”、“匠人”层出不穷。

  所以有了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他说,重复一件事情,使之更加精益求精,但永无止境,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巅峰在哪里。

  所以有了《造物之美》里的传承了25代的点心铺,每一代都只卖一款烧白味噌麻糬;有了400年的团扇老店“小丸屋”;有了已传承360年的清酒厂……代代做一件事情,直到把这件事情做出味道、做到极致——这个过程说辛苦也辛苦,也幸福也幸福。辛苦的是过程中需要抵御许多诱惑,承受许多失败;幸福的是他们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心无旁骛,而他们精心雕琢的产品,亦被市场认可、被懂得其中趣味的顾客所接受。

  这种精神也被带到日本现代产品的生产中来。近几年,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购物日益增多。2015年日语十大流行词里,“爆买”一词入围,这个词专指中国游客前往日本,购买大量生活用品的场景。为何选择购买日本产品呢?高性价比、设计好看、细微之处亦有所注意……吴晓波老师《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刷爆朋友圈后,人人都不忘带个厚重的日本马桶盖回来。看完《造物之美》后,才晓得原来许多日本马桶盖,还是在中国杭州生产。

  《造物之美》一书里,也将松下马桶盖当做是现代匠人产品的典型,对它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描述,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水流的设定——如何让屁股享受到如自然一般温柔的水流,而不是横冲直撞的水流呢?松下从汽车发动机的燃油喷嘴上得到灵感,试过了近万种可能,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产品——所以任何的所令人称道的产品,在开发生产的时候,就已费尽苦心,对于这样的产品,后代自然也会尽力维持,顾客也会买单。

  所以,正如书中所说,不管是过去与现在,一个顶尖的匠人背后,都是技艺与态度的双重修炼。所谓工匠精神,最终是对待工作、对待所从事行业的热爱精神。而热爱生活、拥有梦想的人,会认同这样的匠心之美。这样的生活家,与这样的造物者一起,才会形成最好的生活美学。

  而也许,中国也正在向这样的生活美学在靠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