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Pachinko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Pachinko读后感100字

2021-04-09 01:3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Pachinko读后感100字

  《Pachinko》是一本由Min Jin Lee著作,Grand Central Publishing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00,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achinko》读后感(一):他们是永远无法融入的朝鲜移民

  因缘际会,在大阪G20峰会前买到了这本书,并在整个旅途中阅读完整本书。文中前半部分的篇幅并未涉及柏青哥的描述,以至于初抵大阪当地的朋友到酒店拜访时好奇的问我为什么会对日本的游戏厅感兴趣。小说更像是一本纪实文学,以日本殖民时代的朝鲜半岛为背景,讲述几代朝鲜移民在日的生活遭遇。种族歧视+阶层的固化,使得这些人只得从事底层劳动,唯一能够走向富裕的营生便是处于灰色地带的博彩游戏生意。文中的两位儿子便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作者将他们塑造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大儿子诺亚始终努力读书梦想冲出固化的阶层成为日本上流社会的人等,二儿子摩萨不学无术因此早早向生活妥协。结局却殊途同归,那个没有冲出围墙的诺亚在经营柏青哥多年后饮弹自尽,而摩萨的后代将延续父亲的事业,永远做下等人。

  《Pachinko》读后感(二):直指人心 让我又哭又笑的page-turner

  直指人心。从爱恨隐忍的情感,到政治理想和金钱的角力,再到个体和民族身份认同/焦虑等话题,作者在这一个家族,四代人的故事里,一一展现。

  从“丈夫不让在街上抛头露面,好女人就是要懂得做饭”到“拉着未婚同居的男朋友去夜校学英文为了有朝一日移民美国”,再到“我不会做饭我们全家几乎都不会”,通过讲述一个大家庭里四代的女性经历,借他们之口,作者展现出了从WWI到1989年,亚洲(裔)女性的家庭社会地位以及自我定位变化。 同时,更是通过在数位日本人,韩国人,以及驻日韩国人,以及驻日意大利人和韩裔美国人的故事交错、对话独白,讨论了种族歧视,宣传洗脑,和民族及个人身份认同等话题。 故事里,“Yakuza”和白领 、蓝领以及其他职业的人物也对手戏不断,情节交错中,作者也对政治理想发问,对多件事情的现实意义发问。

  故事情节松弛有度,每一页都足吊胃口之外,作者的语言在故事的后三分之二,体现出了更强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最精彩,是人物对话!实在精彩 (好几次都停下来自己停下来假装自己和自己演对手戏。。facepalm

  《Pachinko》读后感(三):不是韩国人,也不是日本人

  四代人的命运沉浮在历史长河中如此短暂,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像是一张张照片略过,而身处其中的他们是实实在在地经历着。 “It is terrible to be me.” Sunja找到Noa后,Noa想过这一天的到来,只是这天比他想象中要晚,哄Sunja回家后,他在办公室自杀了。他说他去过韩国,现在成了日本公民。 七十三岁的Sunja梦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醒来回想那梦时却像是在看另一个人的一生。“How was it possible that Isak and Noa were gone but Hansu was still alive?” 而后Solomon和Hanna的感情线,却不太懂。不过Solomon倒是对他和女友的定位很清楚: They were both ethnically Korean and had grown up outside Korean,but they weren't the same.

  《Pachinko》读后感(四):pachinko

  讲了四代人的故事,没有着重于战争,而是究竟在这短短的六七十年中人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是不会变的。xenophobia很多时候并不是单向的,同时会带给双方枷锁。感觉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跟能理解吧,那种不确定想不想要被同化的感受,当急切的想要摆脱过往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可能不可能,究竟只是环境还是in blood。看到最后noa还是每年都给父亲isak扫墓的时候,就在想流淌在血液里你认为的好与不好终究还是会被embraced,因为我们出生如此,与其一个劲的想要摆脱,倒不如embrace。感觉很惊喜的是整本书特别的平淡,以前看过的二战有关的小说都是暗流涌动的类型,真的是亚洲人读的时候深有感触啊,战争带给平凡人的也许真的就是这些,它没有给人时间去emo逝去的,也intensify亚洲文化里的观念。一度看的时候觉得sunja已经是很有超前的意识了,在那个年代里,丈夫去世,一个人抚养两个儿子,还有跟年幼时期情人hansu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但却还是能坚强的生活下去。活着 就是最好的结果。也许死亡带来的伤痛在来临的那一瞬间令人难以承受,但是时间会让其变成一块sea glass,慢慢失去疼痛的尖锐。特别喜欢这种慢慢叙述的,尤其是发生在亚洲背景下的,男主外女主内,大男子主义等等感觉特别熟悉,看的时候也是特别舒服的。可惜的是最后solomon和pheobe还是分开了,即便是同根生,korean,但是环境真的是改变了观念,究竟是Japanese enviro的一成不变和american enviro太过开放。 pachinko象征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还是一代japanese 对于korean immigrant,对于war的看法啊。

  《Pachinko》读后感(五):偏见永存

  从世俗意义上讲,此一家人无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励志的典型。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Mozasu至少可以被称为富翁;家中的新一代,毕业于哥大,从事金融行业;作为通常最无力的老人,通过自己一生的操劳,衣食无忧,儿孙有成。这样的家庭,不能说不被人羡慕。但偏偏是这样的家庭,在文中却饱受主流社会的唾弃,这一切缘起于何方,无他,偏见而已。作为朝鲜移民,在日本社会不被认可,饱受歧视,尽管获得了普通日本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得到的金钱地位,却只因是朝鲜移民的后裔这一摆脱不了的身份而站在了主流社会的对立面。

  或许,我们看完以后会觉得似乎如隔岸观火,朝鲜移民在日本不被接受,很难融入日本人的社会,好吧;日本人比较排外吧,好吧;日本宣称自己是单一民族,对外族不友好,可我们不一样呀,好吧;我们看看热闹,知道日本社会有这个特点就好了,这样就真的好了吗?

  故事中,对有钱的朝鲜人的唯一定义就是黑帮,日本社会对朝鲜移民的这一偏见在我国肯定会被解读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可是反观我们自己,这样的偏见,这样的武断难道不存在吗?

  中学时代,全民的公敌,就我记忆中而言,一般都是班里长得漂亮的女生,这样的女生再会稍微打扮打扮自己,跟男孩子走的近一点,好了,全民公敌出现了。无论是在男生圈还是在女生圈中,关于此人的流言就开始兴起了,仿佛漂亮再跟男孩子一起玩就一定是所谓的坏女孩一样。自此,男孩子对待此人的态度必会日渐轻浮,女孩子对待此人的态度必会日渐疏远,日渐将坏女孩的名头做实。现在回想,当年真的是亲身经历了数次的三人成虎,也不由得感叹,当年败坏人的名声原来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想想实在是可怕,不由得觉得当真是人性本恶。而这样的事情我想,无时无刻不发生在中国的校园,不论大江南北,这样的行为光是在那样的年纪就将带给多少人以无比沉重的心理负担,而这样的心理负担又将会给本来就艰难的人生带来多少曲折。当年作恶的那群人回首当年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会觉得心中有愧吗?如果是被证实,当年的流言是子虚乌有,我想大多数人是会心怀歉意的,但这样就够了吗?那些未经证实的流言时至今日不知还有多少人会以为确有其事。就在旧的流言未消之时,新的流言又会一茬接一茬的出现,不论是漂亮的本科生,研究生,职场人,当她们做出一些了不起的成就时,不可避免的就又会流言四起,年少时作恶的那群人,不论男女,并没有消失,他们长大了,但依旧对那样一群人充满偏见。仿佛能够做出成就的就应当是一群质朴,平庸如他们一样的人似的。

  在这里讲一个有趣的理论吧。假设刚开始,一个社会中漂亮女人的分布是平均的,其在各个阶层中所占的比例都是一致的。经过数带的繁衍,情况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统治阶层会优先从各个阶层中挑选中最漂亮的女性作为伴侣,接着社会的精英阶层会选择跟自己阶层相近但长相漂亮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再接着中产阶层也会遵循着精英阶层的脚步,剩下的贫民要想找到漂亮老婆就只能靠运气了。这样的过程经历数代以后,社会中上层的后代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好看,而社会下层的长相就只能说是对不起观众了。也就是说此时人类中最有权力,最有钱,最有智力的一群人同时还有着最漂亮的脸,是的,你没有看错,你拼命想要诋毁的人,毫无疑问的相对你是所谓的优势人种,还是对他们好一点吧?毕竟你的一切都得指望他们的。哈哈。以上纯属戏言,对女性的物化纯属故事需要,还请谅解。

  不过,反过来想,社会少了些偏见,少了些流言,是不是又会少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本就不多彩的人生应该会变得愈发的暗淡吧?

  《Pachinko》读后感(六):身在异乡为异客

  第一次读关于朝鲜人生活的小说,美籍韩裔女作家Min Jin Lee的《Pachinko》。她选择了定居在日本的朝鲜人,以Sunja一家为主线,描写了这一特殊人群的悲苦生活,反映了朝鲜半岛的悲壮历史。身在异乡为异客,哪个是他们的故土?哪个是他们的家?无论他们抱着怎样的希望,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他们在朝鲜和日本都是异客。 二十世纪初日本占领下的朝鲜,不论富人还是穷人都在艰难地生活。有些人在为自由而战,有些人期盼着中国老大哥能帮他们把日本人赶走,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勤勤恳恳地干活、生存。生活在釜山的Sunja有一个残疾的父亲和一个勤劳的母亲,父母的疼爱让Sunja在爱中成长,也使她太过单纯。当她遇到来自日本的朝鲜人Hansu时,她只有对未来的憧憬。Hansu是一位往返于朝鲜、日本之间的商人,有钱、有魅力,和周围的人相比又温雅、浪漫,Sunja在怀孕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情人是有妇之夫,而且不会和自己的日本老婆离婚。来自平壤,准备到日本的朝鲜教会任职的Isak向怀孕的Sunja伸出了援救之手,Sunja决定嫁给Isak并和丈夫远渡日本谋生。Sunja没想到,离开了朝鲜,她以及她的后代永远成了异客。 Sunja生了两个儿子——和情人Hansu生的Noa,和丈夫生的Mozasu。Noa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崇拜“父亲”Noa,他聪明好学,考上了早稻田大学,却无意之中得知了资助自己的Hansu是自己的生父,而Hansu是一个有着黑社会背景的商人。尽管Sunja告诉他“Blood doesn't matter”,Noa还是无法接受。他退了学,躲在了无人知道他的地方。他隐瞒身份,娶了日本妻子,有了孩子,生活似乎就可以这样安安静静地过着。但思儿心切的Sunja没有听从Hansu的劝告,出现在了Noa面前。满心欢喜的Sunja没想到自己的出现直接导致了Noa的自杀。Noa知道这一天早晚会到来,不管他多努力,他永远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和身世,他向往的、为之奋斗的世界不属于他。 和哥哥相比,弟弟Mozasu更能勇敢地面对现实,他的性格更接近哥哥的生父Hansu。他在韩国人开的Pachinko工作。比起学习来,他在这方面更有天赋。凭着努力,有了自己的店,并不断地扩张,成了富人。虽然有钱,但Pachinko的工作却不是能让人尊敬的工作。他送自己的儿子Solomon去美国念书,一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学成回来后有一个高大尚的、被人认可的生活,也为了实现已去世妻子的梦想——到美国去,在那里有他们向往的平等和认同。 Solomon带着他的美国女友Phoebe回到日本,在一个英国公司工作。Solomon失去了工作,为一个不是他的“错误”而负责,只因为他是一个没有身份的“朝鲜人”。他拒绝了女友让他回美国的请求。"In a way,Solomon was Japanese,too,even if the Japanese didn't think so. Phoebe couldn't see this. There was more to being something than just blood." 最后Solomon选择和父亲一起经营Pachinko。也许他们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但他们能成为自己,就如作者开篇第一句话: "History has failed us, but no matter."

  《Pachinko》读后感(七):命运如弹珠

  因为近期常常做噩梦的缘故,不想在睡前阅读时再读太多沉重的书,于是挑了书单上的这本小说,讲述在日本的朝鲜族移民的故事。

  虽然是小说,作者的历史学和法学背景对四代人生活的记述更像是一部口述史。从二战开始(二三十年代)到日本经济繁荣高峰期(八十年代末期),渔村少女Sanja及其家人所经历的一切,见证了朝鲜移民在历史洪流和日本社会中艰难生存所承载的无数苦痛。作者在后记中也提到,这本书从许多独立的移民小故事到逐渐打磨成型,耗费了多年时间。想来作者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做了很多功课,因此时间线很顺畅,作为背景的历史事实都非常真实。在这条时间线上,人物与事件时而被细细描摹,时而又迅速推进,张弛有度,显示了作者不凡的驾驭故事的能力。

  书的前半段,主线是少女Sunja爱上大叔Hansu并意外怀孕所带来的变故。少女无法背负自己成为别人情人的耻辱,而善良的年轻牧师Isak愿意与她结婚,带她远离渔村众人的目光,成为她的救命稻草。这一变故,让她的家人后代都无可避免的卷入了在日朝鲜移民所经历的种种困顿磨难之中。他们在大阪艰难求生,牧师因为莫须有的原因在牢狱中被折磨致死,随后又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乡下躲避日军轰炸,而Yoseb也因为想为家人努力赚一份工钱而去了长崎,捡回半条命已是幸运。然而,考虑到二战、朝鲜战争的大背景,如果当时不做这个选择,命运就会更好吗?牧师的父母,Kyunghee的父母,在朝鲜也属于生活优渥的有产阶级,却也在日军占领的朝鲜被不断的搜刮财产,随后若干年的杳无音讯也说明,多半是饿死或者被处死了。如果不是Hansu时时看顾这Sunja一家,他们也恐怕早已死于轰炸。战乱年代,对炮火中的蝼蚁之民而言,命运正如小小的弹珠球,大概率是不由自己决定的,并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Pachinko作为贯穿故事的主题,直到全书过半才登场,但其笼罩全书的命运无常的隐示,却贯穿始终。

  战后的日子随着几个女人开始操持糖果店、Mozasu开始为Pachinko店打工而逐渐好起来,然而一家人,或者说整个在日朝鲜族群,都仍然深深挣扎于身份认同的危机之中。一方面,他们为朝韩分裂而不得不选择立场,为日本战败而更受到日本民族的排斥,在去留之间难以抉择。为Hansu工作而照拂一家人的King Changho选择回到北朝鲜,深谙朝韩历史和现状的我们已经可以预知他的结局。另一方面,对在日朝鲜族裔的刻板印象和排斥在这个阶级和种族壁垒森严的体制中无处不在,“异族”被认为是肮脏、懒惰和邪恶的化身,无法更改国籍,像罪犯一样必须按指印注册在案,无法在大多数正当行业中谋求工作,而只能从事那些不入流、下三滥的工作。Noa以为自己努力就能被尊重,改变自己作为在日朝鲜族被歧视、被孤立的境况,然而偶然得知自己生父是黑社会出身的Hansu,让他觉得自己从血缘上就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于是选择了切断自己与家人的一切联系作为一个日本人重新开始生活。在Sunja找到他以后,他选择了自杀,一方面也许是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实在太大,另一方面,也许不想自己的子女重新陷入自己曾经面临的痛苦,让自己是一个普通日本人这个谎言以死亡封缄。

  oa的命运固然悲惨,与之相比,Sunja, Mozasu,乃至出身优渥受到美国良好教育的Mozasu之子Solomon, 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面对着这种歧视和孤立呢?无论是中学辍学不得不为养家而开始工作的Mozasu,还是酷爱英语文学、从早稻田大学肄业的Noa,乃至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首份工作就是英国大投行的Solomon,最终都回归于令日本主流社会不齿的Pachinko行业,令人觉得无奈而讽刺。无论是否出生在日本,是否几代人都生活在日本,他们始终被视为异类,而所谓的故乡也并没有把他们当作自己人,在这样的夹缝中,“与别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已经成为奢求,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不得不承受这样的压力,承受更多的命运无常。

  本书尽管以英文写就,但扑面而来的是东亚独特的文化风格和人物性格。被韩剧、日本动漫影响多年的中国读者,对于书中那些熟悉的日韩词语想来并不陌生。对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解释太多会让人觉得是在写论文,让其自然融入故事的语境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很多描述,让人可以想到看过的那些日剧韩剧中极富文化气息的物品或场景,比如韩国海风腥咸的海边,日本小小的居酒屋,逼仄的小屋、榻榻米与低矮的日式桌子,以及呼应主题的弹珠机。但我想说的文化风格还不仅仅是语言、物品和场景上的,而是那种等级森严、尊卑感与界限感无处不在的社会秩序,也正是这种社会秩序让故事中的四代人都深陷其中无法逃避其中的影响。Noa的自杀,Solomon的惶惑,说明半个多世纪来,这个森严的社会中的时代观念并没有多少进步。

  作者写的是种族之间的故事,却又不仅仅如此。等级之间、种族之间、性别之间,乃至“主流”与“非主流”之间,壁垒森严无处不在,受到压抑和扭曲的,又何止是朝鲜族裔呢?种种边缘小人物,展示出无处不在的枷锁。东亚典型的极端大男子主义,基本可以概括Yoseb的性格——为家庭而努力工作,对弟弟“长兄如父”,对后辈关爱,但严禁女人出门工作乃至与人交谈,而在生存面前无法以一己之力解决问题时,就寄情于酒。Tokoyama一家人,因为单身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还是残障人士,也被孤立和唾弃。Hazuki作为同性恋者,与妻子貌合神离的生活着。Solomon的妻子Yumi,父母都是底层混混,只能逃出家庭艰难求生。Mozasu丧偶后的女朋友Estuko, 因为出轨离婚而被社会和家人唾弃,乃至自己的子女也无法接受母亲。她的女儿Hana,因家庭变故,乖张任性早孕堕胎,而后叛离家庭,过上陪酒女的生活,最后得上艾滋悲惨死去。这故事中的小人物,谁又不是在种种桎梏中艰难求存,独自吃了很久的苦呢?

  Kazu与Solomon聊天与三个女人观看日本人在异乡的电视节目,看似闲笔,却是对这种社会氛围的精妙总结。在东亚文化中,社会评价给人的压力太大,”做一个好的日本人/韩国人,不让自己的家庭/民族蒙羞“,这种集体主义观念已经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也正因如此,对于被打入”异类“的族群而言,“与别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而不得,让无数人生活在压抑之中。作为一个韩国皮、美国芯的移民,Solomon的女朋友Phoebe生在在多元化的社会与家庭中,早早脱离了韩国式家长制传统文化,无法理解这种充满令人窒息的集体感,无法承受被刻板印象归类为“肮脏懒惰邪恶”的族群,也无法在这个缺少机会的社会展开事业,她与生长于这一社会Solomon的隔阂早已注定。

  当然,一本内容丰富的小说免不了也要探讨其他的主题,比如亲情,爱情,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很有心意。Sunja与Hansu之间的感情,不是浪漫生活中的缱绻,而是东亚式含蓄的、生活化的,当然随着生活的波折早已消解成为偶尔的扶持照顾,夹杂着命运作弄带来的恨意。Sunja和Kyuanghee妯娌间相互扶持的亲情,跨越几十年,早已结为一体。Sunja对自己的孩子的爱,以及Noa自杀后对自己的拷问,让人不禁也想扪心自问,到底应该给孩子展示世界的美好,还是早早展示命运的残酷呢?“女性生来即是受苦”,在书中呈现了太多次,女人的命运真的就该如此苦痛吗?而Sunja的母亲Yangjin在去世前的爆发,也让人惊讶和深思。

  如此种种,细碎的感想写了很多,有新的想法会继续写下去。总结而言,一个看似平凡却很精彩的故事,折射出许许多多值得探讨的社会话题,可见作者所下的功夫。故事在1989年——日本经济繁荣期的末尾结束,没几年,日本就进入了经济衰退期,当初豪言买下曼哈顿的日本人从世界经济体中如潮水般退去,留下了新一代的伤痛。在日本迅速萧条下去的几年间,不知道Mozasu和Solomon的赌博生意、Goro的地产业,以及Hansu家背景不明的大产业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剧中人物命运像弹珠球一样,又将何去何从,想必,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Pachinko》读后感(八):写在1月9日读书会后:移民、历史、亚裔作家

  ● 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入选

  ● 《纽约时报》2017年十佳好书

  ● 纽约公共图书馆2017年十佳好书

  ● 英国广播公司BBC2017年十佳好书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7年十佳好书

  ● 《金融时报》2017年最佳好书

  ● 《出版人周刊》年度25本最佳小说

  ● ……

  2018年读的第一本书,是韩裔美国作家Min Jin Lee的《Pachinko》(《纽约时报》中文网版本译作“《弹球盘》李敏金著”,以下使用该版本译名)。

  这本讲述四代在日韩国人家庭故事的小说,是2017年美国虚构文学界的一大热门。除了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入选名单,另外也几乎霸占了所有新闻媒体的年度好书榜。作为一本讲述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相对陌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东方人移民到其他东方国家的故事,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实在可见李敏金笔下的功力。

  整本小说的主要时间线,跟随着女主人公Sunja的生命轨迹,跨越了超过60年。从1920年代末日本殖民时期的韩国釜山影岛区的渔村,辗转到日本大阪;经历了二战和朝鲜战争时期,一直到9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横滨和东京。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全书着重描绘了几代人在家族与故乡、融入与归属、金钱与信仰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关系与矛盾。女主人公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小渔村船屋主的女儿,在一个她无法理解的时代拼尽全力地试图与家人生存下去。如此跌宕的情节设置,足以使阅读这一本将近500页的小说成为一份特别的体验。

  我赶在1月的第一周读完了这本书,为的是参加1月9日在纽约皇后区举行的一场读书会,也因此得以见到李敏金本人,并聆听了她创作这本小说和作为韩裔美国人作家的心路历程。在几个月之前,我曾经在《纽约时报》的书评播客(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s - Podcast)上,听到过对她的一个采访。李敏金的背景可以说是非常刻板印象的精英美国亚裔——耶鲁大学本科毕业,随后进入乔治城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担任企业律师。也正因如此,她在创作《弹球盘》时,秉承着律师的严谨,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旅居日本,并大量地实地采访了经历过那一个历史时期的在日韩国人,以及实际探访了她随后在书中描绘的行业,如弹球盘厅(常见的译法还有“柏青哥厅”或“小钢珠”厅)、以及色情洗浴场所和黑帮产业等等。她甚至开玩笑说,自己在弹球盘厅混迹了那么久,已经掌握了修弹球机的诀窍。这样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为她的虚构文学增添了许多现实意义。

  (李敏金在LIC Reading Series读书会上,2018年1月9日纽约皇后区)

  可想而知,这本书在美国之所以能够收获广泛的读者,是源于它对于移民问题的阐释。特别是自特朗普当政之后,保守和排外的政策又卷土重来。最近频频受到威胁的奥巴马时期推行的“DACA”项目,使得许多在童年时期就被非法移民到美国的父母带来的人们(称为“Dreamers”)得以合法居留,而如今也面临着被遣返的风险。尽管历史背景不同,国别和政策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但作为“移民”、“外来者”、“异乡人”、“外地人”的经历却是相通的。

  李敏金在读书会上也正选择朗读了书中这样一段。主人公Sunja的孙辈,作为出生在日本的第二代韩裔,依然需要在他每年生日当天,去外国人管理部门拍照和按手印存档,领取下一年份的居住许可证。这对于实际母语是日语,并且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读书的少年,是一件非常令人费解的事情。然而,作为同样生长在日本的他的父亲,却早已被迫接受了无法“融入”的现实。

  李敏金本人在1976年她7岁的时候,随家人从首尔移民到纽约。据她说,当时的韩国依然物资匮乏,只有极少数的富人阶层能吃得上香蕉。她已经在纽约定居的叔叔,在她们一家到达纽约当天,特意准备了一大筐香蕉,她和父母停不下来地吃,直到吃坏了肚子。即使她坚持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我认为,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亲身经历,使她的文字显得着实可信、有亲和力。

  而作为中国读者,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描写在日韩国人的文学作品,可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作为日本战败系列的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去年夏天在纽约上映时,我也曾前去观看。随后在搜索影评时,看到有人提到说到,电影删减了原著漫画中,主人公在日本投降后看到村子里的在日韩国人升起太极旗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看来,即使同样是二战时期的日本,相比起随波逐流相信岁月静好的日本少妇铃,更能凸显在日韩国人少妇Sunja不仅因为出身要面对歧视与更深刻的贫困问题,同时也要承受她居住的这个国家的由于战争产生的种种灾难 (其中也涉及到了广岛核爆炸的影响)。本书开篇点题”History has failed us, but no matter (历史辜负了我们,但是没有关系)”,正是传达了一种,个人在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无力与无奈,却选择坚韧地面对的精神。但Sunja与《在这个世界的角落》的女主人公相似的一点是,她绝非是一个高大全的角色。她们身上都有许多由于地理和时代带来的局限性,因此也正呼应了李敏金本人谈到的采用“上帝视角“写作,客观地塑造笔下人物的理念。

  (漫画截图来自Macro kuo:如何评价动画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

  由于朝鲜半岛百年来动荡的历史,使得韩国文学发展滞后,至今也很难说得上有许多国际知名的作家。李敏金在谈及自己成为作家的心路历程时,提到最初她只发现了两名美籍韩裔作家,并且这两人均在出版了第一本书的不久之后去世了(她开玩笑感概说,好在自己在出版了第二本小说之后还能活着)。从“物以稀为贵”的角度上说,《弹球盘》也绝对值得一读。

  这本书对于了解与我国历史关系复杂的日本,以及韩国、乃至朝鲜来说,提供了一个珍贵且独特的平民化视角。从个人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也有助于我理解日剧、日影中的一些有关细节。如刚刚入选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的《啊,荒野》当中的韩日混血男二号的身份挣扎,还有演员新井浩文(韩文名朴庆植)作为在日韩国人第三代的采访中谈到的一些个人经历。

  (改编自寺山修司的同名小说,男二号为韩国导演、演员梁益俊)

  (演员新井浩文Instagram里的各种弹球盘机)

  希望国内的出版社,可以有机会引进此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Pachinko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