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精选

2021-04-10 01:40: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精选

  《黑暗时代的她们》是一本由[英]杰奎琳·罗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一):世界其实也需要这把声音

  从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女权运动开始,女权主义热潮一直延续到 21世纪,遍及全球,经过几次热潮的冲击,女权主义已然在历史的潮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甚至在一些国家明显地能看到人们的观念和认知有所改变。

  时至今日,“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仍然是备受争议的全球性话题,现如今是一个能够接纳不同“声音”的时代,传递信息的公共平台多不胜数,公开演讲、网络、传媒等等,虽然这是一个介于敏感与否之间的话题,大多数人选择沉默,但从不乏勇敢的发声者和支持者,可是,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和看不到的地方,女性事实上从未被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平等的保障很多时候也只是一场文字/政治游戏,她们的心声也并未被世界倾听。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二):黑暗中也能生出花

  这是一本学术与现实紧紧结合的书,以历史上三位优秀的女性作为开篇,在当下女性中推出三位从黑暗走出来的艺术家,讲述她们如何创造女性主义,反思“在这样一个并不公平的世界,女性该以怎样的姿态演绎自己与生俱来的卓越?”

  文中荣誉谋杀的部分看得我愤怒至极,虽然如今社会我们已经有很多独立并自强的杰出女性代表在努力为女性地位提升,男女平等而奋斗着,但不可否认,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地区任然有对女性惨无人道的约束和迫害,追求生存权利都很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

  不得不说,这本书其实写的有够糟糕的,立意不错,但行文能力,强拼凑的痕迹太明显了,逻辑也不是很清楚。尽管知道这是致敬《黑暗时代的人们》,但差距太大,不可比。这位译者也是一言难尽,唉。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三):黑暗时代的她们

  黑暗时代的她们

  也许你会说这是一本宣扬女权主义的书,觉得她有些偏激,然而如果她说的是真相呢?作者希望用这本书向阿伦特致敬,阿伦特写过《黑暗时代的人们》和《极权主义》……也许因为相当多的读者都是男性,我们这个社会又长期处在男权至上主义的氛围中,所以每当有女权主义发声的作品,总是会招来很多的讥讽和白目。甚至包括一些自诩为开明现代的男性读者,依然不能公平的看待这些作品。此前我看过一本《女人的历史》,翻翻豆瓣的评价,几乎一片贬低之声,也几乎都在指责作者偏激,这是为什么呢?

  这本书讲述的是女人,而且是名女人,非常有名的女人,然而她们依旧遭受了相当多的不公平。梦露的遭遇早已是风雨满天下,各种传说或关乎于权力,或关乎于情爱,然而都归结于道德的不堪,为各种主流思潮所不能容。这些评论与绯闻对梦露真的公平吗?大众只是冷漠的把她作为一种廉价的消费品,带着八卦的热情与不屑把她消费掉了,仅此而已。没有人把她当作一个正常的、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来看待,她的女性标签只是代表着各种低俗的不道德。人们在消费着这些的同时又不忘把她踩在脚下,狠狠的踩上自己的鞋印,再吐上一口不屑的痰。这些公平吗?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女性的地位在提高,然而真正的平等还很遥远,那些不公还残留在相当多的人的心理……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四):蜕变,觉醒

  黑暗时代的她们

  蜕变,觉醒

  是时候回归到对“女权主义”本质的讨论了。

  当我们在讨论生活中的不平等事件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贫富差距、道德纲常、不良风气等社会现象型问题。稍进一步的可能会是人权问题,人作为公民在国家内享受的权益,人作为公司职员在公司享受的权益,人作为家庭成员在家庭中享受的权益,人作为患者在医院中享受的权益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国家法律等改善调整,但有些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却总是被忽视,那就是女权主义问题。

  5个世纪前,非洲人被欧洲商人因利益而贩卖当成了奴隶,他们被剥夺了一切权利,甚至生存,但是在林肯的政策下慢慢恢复了黑种人的尊严。可是长久以来,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现象依旧时常出现,却没有任何一项法律法则来指控这种行为来阻止这种行为蔓延。

  对女子的不平等态度早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古代时期女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很低,女子在小的时候就要裹脚,也就是三寸金足,在女子长身体时通过物理方法用布缠住来让骨骼异样生长迫使脚掌扭曲,而裹脚只是为了能嫁出去,女子年龄一般在14岁后就开始嫁人了,嫁人后在家织布纺衣,专心伺候男人,平时不能随意出家门,为了守贞洁,不能随意与家庭外的男人说话,更不能有身体接触。家大业大的千金可以学习琴棋书画,普通人家的女儿只能安分守己,若是出身卑微而又早年丧亲的女子往往只能寄居在富裕人家当丫鬟,而男人却可以拥有三妻四妾,甚至比美大赛都是男人的专利,宫廷之中文臣武将清一色的男人(武则天除外),那个时代的女子注定是悲惨的代名词,《红楼梦》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黑暗时代的她们》用巨星艺人、不同社会位置的代表、处于社会位置底层却十分重要的人来讲述女权主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从各个层面上出发使得问题更形象具体有代表化意义。同时,文章还兼顾艺术特性的文字表达叙述,让问题得以现象化的表述来引起重视。

  女子也许没有健壮的肌肉,也许在生理上持有天然母性,也许在社会、家庭上只占有一小点位置,但我们仍希望世界对待女子的目光像追捧的女神一样,让女子得到心灵的解放。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五):一本讨论女权主义的书

  说实话,对于女权主义这一话题,我是没有多少兴趣来讨论的。我觉得在当下的中国,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要求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实现,甚至大有超越男性的趋势。在各行各业中,娘子军们都纷纷崭露头脚、叱咤风云,单从我所在的教育领域来看,教坛无限风光几乎全被女教师们占领了,而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的学霸级人物,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让人不禁慨叹:男同胞们怎么就不能争口气呢!就在前不久,我偶然地拿到一本《黑暗时代的她们》,翻了翻,居然是本讨论女权问题的书。这书名源自汉娜·阿伦特的《黑暗时代的人们》,是作者杰奎琳·罗斯对其致敬之作,由充满智慧的女性的人物素描所构成,该书以历史上三位女性开篇(富有革命精神的社会主义者罗莎·卢森堡、受到家庭悲剧和纳粹迫害的德国犹太画家夏洛特·塞洛蒙、电影偶像以及大众的消费对象玛丽莲·梦露),同时,书中也关注当下女性,分析多起臭名昭著的“荣誉谋杀”案件,讨论三位在黑暗的角落里滋生出优秀作品的当代艺术家——艾斯特·莎莱夫-格尔兹、耶尔·芭塔娜、泰蕾莎·奥尔顿。有评论说:“《黑暗时代的她们》是一本兼具文学性和心理分析风格的佳作,学术思考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充满智慧的女性是如何为女性主义创造一个新的模板。”对于这样的赞誉,我不敢妄加评论,个人在读的过程中只是感觉:整本书的内容都是评论,没有对人物生平的生动的讲述,少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前面还涉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政治讨论,比如P38里面,在介绍罗莎·卢森堡时说:“她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的丑陋之处日渐暴露的时代追忆她的原因”。读这样的书,对于我,是比较吃力的!也许,它的确有一些精彩之处,只是需要耐心去发现,不然,它何以被评为“2014年英国《每日电讯报》年度好书”!封面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六):身为女性,公平吗?——《黑暗时代的她们》有感

  在现在这个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的时代,在这个女权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时代,女性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话语权也变得越来越大。可以说现在的女性已经完全起到了半边天的地位,但是这种现象是历来都是这样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即使在今天,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各种反对女性地位上升的一些声音,甚至在一些国家一些地区大男子主义还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么在女权主义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在那个可以堪称女性的黑暗时代里,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处境,在这本由杰奎琳·罗斯所写的《黑暗时代的她们》可以说就是一部描写女性受到侵犯的血泪控诉。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对不同阶层的女性都进行了论述,从巨星到底层的女性都有涉及。可以说本书的内容涉及的阶层之广,已经超出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之前我的视角一致停留在平民阶层,因为平民阶层往往会因为各种现实的原因比较敌视女性,例如认为女性参加工作就是剥夺了男性的工作机会,女性就应该呆在家里相夫教子什么的,但是在本书中我看到了即使已经不为物质所扰的上层阶级,像玛丽莲·梦露这样曾经广受全球观众欢迎的这样一位好莱坞巨星,一样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就让我感到非常的惊讶。

  本书也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女性不公对待的一部控诉的书籍,在描写梦露在没有得到足够尊重的待遇的时候,作者力图站在梦露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来分析梦露的内心想法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们和梦露采取何种反应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可以说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相信看完本书的读者对于女性曾经受到的不公对待都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虽然只是写的国外的女性,但是一样都有参考意义,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在看完之后能够对身边的女性能够更多一分宽容,多一份理解。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七):为异己发声

  将玛丽莲·梦露与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画家夏洛特·萨洛蒙并列为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抑或在四十多年后像汉娜·阿伦特一样在意“黑暗时代”,譬犹喧哗中当头倾下一盆凉水。阿伦特强调困境中的“启明”,纵使“不确定、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投射到习惯了黑暗的眼中。而杰奎琳﹒罗斯在《黑暗时代的她们》一书中,索性将异己的力量视为一种启明。

  罗斯笔下的“她们”,是广义的女权主义者,既是所处时代的“异己”,亦在尽她们的力量包容异己的声音。卢森堡直言:“自由,就是被允许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萨洛蒙的艺术允许“不同音符、不同画面组合”,体现不和谐在同一空间内存在;梦露质疑“女演员必须保持缄默”,却只能借手稿留下她的“另一重生命”。更多身处黑暗的她们,没有“巨星”的影响力,连发声都很困难,她们鼓足勇气与之抗争的,可能是无法改变的出身、是至亲的父母兄长、是螳臂当车的无情炮火,遑论其后面临的更艰难的生活。艺术家艾斯特﹒莎莱夫-格尔兹则关注着她称之为“他者”的人:移民、逐渐变得多余的女性劳工、反纳粹与集中营幸存者。

  在罗斯看来,“女性的身份以及女权主义本身,最重要、最独特的任务,是向社会提供一种不可替代的政治眼光。”它未必尽善尽美,却真诚坦率、敢于尝试,哪怕犯下错误,也比自以为是、闭目塞听者来得有价值。在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口中,消除异己是“人类本性中的毁灭性成分”,然而在这场相差悬殊的战斗中,作为异己的发声化作后来者的希望,正是“她们”最可贵的品质,尽管个人的结局留有遗憾。

  其中,卢森堡是阿伦特和罗斯同样着意的一位。阿伦特认为:“‘成功’恰好是罗莎﹒卢森堡在生活中、死亡时和死后都受到抑制的事情。”这位“最有争议、最少被人理解的人物”超越了成功的界定标准,在黑暗中“启明”。罗斯进一步总结:“表面上的失败,并不会对整个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战斗永远在继续,因此我们应当只谈论我们的成功。”卢森堡的“成功”,反而在她卓越的革命观念之外,是一种教人直面黑暗的勇气。

  阿伦特称,她的“黑暗时代”借自布莱希特的诗篇《致后人》,指涉“混乱和饥饿,屠杀和刽子手,对于不义的愤怒和处于‘只有不义却没有对它的抵抗’时的绝望,在那里,合理的憎恨只会使人脾气变坏,而有理由的愤怒也只是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刺耳。”作为对前者的致敬,罗斯沿用了此名;而作为永远在继续的战斗,她无疑又为之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且会随时间添上更多注脚。同时,“女权主义”亦在更迭,它无需“标榜所谓的清白”,拒斥矫枉过正“陷入权力陷阱”。

  在某种意义上,《黑暗时代的她们》并非《黑暗时代的人们》的子集,亦非后者的镜像,它代表的异己力量,可能是大多数。倘若它拥有发声的勇气,不是黑暗的眼睛难以辨识的烛光或阳光,而应当是振聋发聩的。由是,我们面对下一阶段、抑或罗斯所谓“永远继续”的抗争时不会彷徨于另一个自我或迥异的他者,自有力量冲破黑暗。

  ——丁酉年读杰奎琳﹒罗斯《黑暗时代的她们》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八):始于偏见,终于苦难

  作为对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的致敬之作,杰奎琳·罗斯在《黑暗时代的她们》一书中不仅继承了汉娜传记式的“人物素描”群像写作风格,更是同样以罗莎·卢森堡的故事开头。用一位犹太籍女姓作为黑暗时代的先声代表,再合适不过。不仅如此,在《黑暗时代的她们》中,罗斯毫不掩饰对犹太女艺术家们的偏爱,书中最浓墨重彩的三位主角——革命理论家罗莎·卢森堡、画家夏洛特·萨洛蒙、演员玛丽莲·梦露,均为犹太姑娘,并同样艺术才华出众却红颜薄命。在罗斯的视角中,艺术代表了某种反叛的形式,而作为艺术家的女性最有可能表达出自我。无论是卢森堡、萨洛蒙还是梦露,皆因女性身份而受难,却可以抛开女性身份而伟大。

  杰奎琳·罗斯的女权式写作与我们所熟悉的女权主义者狂飚突进不尽相同,她不是一味声张女性之权益,而是通过对女性受难现实的书写,理性呼吁性别之平等。这份平等,并非简单地政治参与,而是融入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生存状态。

  女性所受到的暗黑伤害,存在多元的表现形式,源自于无尽的成见。卢森堡被杀害,怀孕的萨洛蒙在奥斯维辛受到迫害,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菲尔斯蒂娜那句:“大屠杀会把女人和孩子放在优先的位置”,在种族主义面前,女性因柔弱的偏见而堕入深渊。而另一种同样深切的伤害,则在梦露身上凸显,那是杀人不见血的残酷偏见,却以美丽的面目示众。人们要求女性“完美”,进而用刻板要求来伤害。“‘完美’对于女性本身而言,具有致命的两面性:它既是一种被投射在女性身上的男性幻想,同时也是女性自身会对自己提出的‘过分要求’。” 如罗斯所总结的那样:“梦露的美,是美国战后男性宣扬的完美,是他们想要通过自己在二战时拯救的欧洲的丑陋对比自身的美好。”作为一位有天分的女演员,梦露被塑造成一个性感无脑的尤物,“闪亮”成为了遮蔽真实自我的面具。梦露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男人们看不见我,他们只会把眼睛盯在我的肉体上。”有时,美丽是陷阱,更像是一种特殊的暴力。她有自己的思想,想发出声音,但社会和男权世界并不希望如此。他们希望“女演员必须是哑巴”,那些号称“深爱”梦露的人,却伤她最深。他们讨论着她的惨淡过去,将她的反叛解读为混乱或不检点,并且不给她反驳的机会。他们需要她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需要她浪荡,需要将女性之欲望转换为对自身创造的恐怖历史的救赎。救赎的是男人,被牺牲的则是女人,无论她如何美丽。

  除此之外,令我们震惊的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中仍有很大一个群体陷于黑暗之中。在书的后几部分,罗斯着重书写了一些来自底层没有那么闪耀的女性生活报告。根据联合国数据报告,每年大约有5000起“荣誉谋杀”卷宗,为了贞操与包办婚姻,花季少女命丧亲人之手,暴力的结果却是荣誉。女性所受到的伤害与暴力,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

  女性所遭受的黑暗时代,归根结底是女性被物化的时代,在《黑暗时代的她们》里,我们能够读到那些杰出女性被低估的创造力与自我意识,也能够看到那些无法自我选择女性的悲惨命运。罗斯让我们相信,女权主义的未来,是更多自我智慧的觉醒与人格之独立完满,而不是简单地获得更多的关注,或是更多的权力与利益。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女权主义

  过去一年,我们这个星球最轰动的事情,莫过于在以“民主自由”典范国家自居的美国,屡出侮辱女性言论的特朗普,战胜了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吊诡的是,历经三次女权主义浪潮洗礼的美国白人女性,居然将超过半数的选票投给了那个侮辱自己性别的男人。这不得不让人想问:盛行女权主义的美国女性到底怎么了?女权主义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就像隔着一条无法填平的裂谷,演绎着历史的吊诡,挑战常识。就像民族主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雄般得击溃殖民主义,却在21世纪展示它邪恶的面孔一样,女权主义在经历200年的发展、演绎,在社会实践中也渐渐露出它僵化、刻板、狭隘,甚至非理性的面孔。最明显的,莫过于很多女性将女权与男权的完全对立,以标榜的形式、出格的行为塑造女性,或完全照搬男性行为行事,以为性别平等等于女性能做好男性所做的一切。这不仅让女性丧失了女性特有的价值,也使女权主义迷失了方向。

  “是时候回归对‘女权主义’本质的讨论了。”女权主义研究学者、杰奎琳.罗丝的这一呼声无疑是振聋发聩的。杰奎琳.罗丝任教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致力于研究女权主义、文学和心理分析等领域。在其著作《黑暗时代的她们》中,杰奎琳-罗丝通过对9位女性的描述,坚定反思女权主义的现状,审慎入微地探讨了女权主义的真实含义。

  尽管“性别平等”是女权主义者最基本的追求,然而在这条路上,女性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不平等,还在于非理性争取女权所带来的负效应。罗丝显然对此富有洞见。在她看来,被政治裹挟的女权主义,尽管取得一些政治成绩,然而离真正得到男性的尊重还很遥远。“通过强制方式实现的‘平等’,往往会使问题进入到更加不可解决的状态。”她说。对于女权至上主义者,她也警告担心“演化成为另外一种错误的极端”。

  杰奎琳.罗丝或许已经察觉到在理论层面反思女权主义的局限性。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中说:“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 《黑暗时代的她们》正是向阿氏《黑暗时代的人们》致敬之作。而罗丝则充当了女性“微弱的光亮”发掘者的角色。

  因而,在《黑暗时代的她们》一书中,我们看到罗丝跳离了女权主义理论条框的束缚,通过对政治思想家罗莎-卢森堡、画家夏洛特-萨洛蒙、影星玛丽莲-梦露等9位巨星和普通女性对世界不公的抗争的描述,来抵达她最终观点。她将目光转向女性本身,以及女性所需面对的这个“黑暗”的世界,通过回归女性本身,来实现对女权主义的阐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通过女性这个本源来探讨世界从而逼近女权主义的本质,而非如今更为盛行的通过女权主义来分析世界。

  通过对9为女性的精神分析,罗丝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坚韧。即使她们在牢狱之中,在死亡威胁下,在重重迷雾之中,她们都不放弃,不屈服,而是勇敢地在坚持,在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内心伤痛,在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力和空间。也是通过这9位女性,罗丝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特有的价值。她们以自己特有的经历和特有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不同于男性的观点,提醒人们关注“文明”世界的黑暗角落,警告人们关于世界的非理性判断,也告知我们女权主义的本质在于“呈现”而非“刻意地对抗”。(完)

  《黑暗时代的她们》读后感(十):《黑暗时代的她们》:勇敢的“娜拉”们

  文/R郭郭

  从古至今,女性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若不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直男癌”患者们就会对女性有更多的蔑视和误解。我们的“重男轻女”观念就是最好的例证。现如今的社会已经改变,“妇女能顶半边天”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家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有所改观,但女性的地位是否真的如这句口号一样得到了质的提高?恐怕现实并没有这么乐观。英国作家杰奎琳·罗斯的这本书——《黑暗时代的她们》,让我们意识到,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些优秀的女性,她们为了捍卫女权所做出的努力,着实让我们叹服。其中有些人不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也是伟大的榜样力量。

  如果要谈到“女权主义”,倒不妨先看看“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相对应的概念是“男性主义”,而在这个层面上,“男女平等”的观念就尤为重要,这里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应该拥有同等的权利:话语权、选择权、公平竞争等一系列我们同样作为人的权利。是的,这里的“男女平等”指的就是权利的对等,而不是性别。“女权主义”的意识必须是建立在“女性主义”之上的,一旦有了权利对等的基础,才能够有资格谈论女权,才能拥有捍卫女权的意识。

  在男权社会当中,很多女性总是被当做玩物或者是男性的附属品,“人人生而平等”倒像是一句空头支票,没有兑现的可能性。在杰奎琳·罗斯的这本《黑暗时代的她们》当中,许多女性就是站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之上站起来捍卫女权,政治领袖罗莎·卢森堡、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艺术家夏洛特·萨洛蒙、泰蕾莎·奥尔顿、艾斯特·莎莱夫-格尔兹,还有一些来自底层人民的呐喊。这本书中罗列的优秀女性,她们意识到作为女性个体,她们拥有和男性同样平等的权利,她们站起来抗争、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抨击和反抗,捍卫女权是一场持久战,短时间内虽不能取得胜利,但先驱们的战斗精神能够让后人们对于女权有思考的空间和行动的能力,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在《黑暗时代的她们》这本书中,不同时代的女性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无论她们是在政治、电影、绘画等各个领域作为翘楚,还是作为生存在底层的女性,她们勇敢地冲破政治文化的差异,种族的隔阂,以及异域传统宗教的桎梏,虽然有些女性的结局是悲壮和惨烈的,但她们用自己的力量向我们标榜了捍卫女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杰奎琳·罗斯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力,不时出现在各个角落的精神分析大师的论断,也能看出罗斯教授对于心理分析也颇有研究。本书的译后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译者王扬的第一部作品,虽然译者资历尚浅,但本书中大量的历史背景和语言文字都能够看出译者的文学素养,我们也能从这本书中大量的“译者注”中看到译者的用心。

  易卜生写于1879年的话剧《玩偶之家》,曾被比作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娜拉的出走更是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娜拉出走那一刻的愤然摔门声,像是给了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就如同《黑暗时代的她们》中的那些女性一样,在各自的阶层、地位、领域当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对抗着每一个黑暗的时代,尽管她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总能在女权主义的道路上擦亮一点光,为后人的前进指引方向。就像勇敢的娜拉一般,只有对于女性的地位有了独立的思考和意识,才能够给世界最漂亮的一记震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