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000字

2021-04-10 04:0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000字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是一本由蘅塘退士 / 金性尧 (注)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一):诗词无用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二):任何时候都值得读一读的一本书

  从前两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越来越多的传扬中华文化的节目登上影评,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喜闻乐见,毕竟看了太多的一味搞笑的综艺节目,也是会审美疲劳的。而作为旨在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的《中国诗词大会》,确实掀起一场全民爱背诗的风潮,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也在此时上市,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这些不去深究,但确实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三):对唐诗最为专业的解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爱读《唐诗三百首》的人,不可不知道民进的文史大家、资深出版人金性尧先生。金性尧与季羡林齐名,被誉为“北季南金”。由他以白话文校注的《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风靡海内外,累计印数已近300万册,创下了古籍图书的奇迹。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赵昌平先生评价:“说性尧先生这本书‘沾溉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绝不为过。”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四):弦歌未止,薪火相传——你当真知道《唐诗三百首》吗?

  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一提到唐诗,可能会有很多人都会拍着胸脯说:我从孩提时代就会背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乡音无改鬓毛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不仅象征古典诗歌的成熟,继承了汉魏民歌与乐府传统;也开创出新的局面,将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是,你当真知道《唐诗三百首》吗? 要不我来问问你吧: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谁?他的真实名字叫什么?” “《唐诗三百首》诸多版本当中,以哪一版注解最优?” “全唐诗共48000余首,为什么只选三百首?” 我随即把这三个问题发到了群里,看看群友们对于唐诗的认识。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五):人生自有诗意

  巴金老人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这句话曾带给我很大的触动,现代的生活凡事都讲求“效益”,等待一朵花开的心境在“地球村”的小世界里显得不那么受用。随之而来的,是无限的焦虑和迷茫。毕业的焦虑工作,单身的焦虑婚姻,父母焦虑孩子,学生焦虑分数……

  我们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

  《圣经》中有一句话:“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在物质横流的时代,太多的欲望和遐思蒙蔽了双目,对权斌的惧怕,对利益地追逐,那些即时的回报刺激你的神经末梢,让你获得极大的快感。而那些吟诗作对的诗词,相较之下显得无关痛痒,弃之如履,偶尔在茶余饭后拿出来晒晒,成为谈笑的下酒料。

  不禁自问:诗词在这个时代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六):把自己放进诗里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真是百读不厌。我一直觉得,冥冥之中,这首诗似乎和我有某种隐秘的联系。我不信轮回,但我总感觉自己好像就是那位雪夜的归人。这似乎是很好的读书状态。——读得入迷,把自己放到了诗里。好比喝酒,喝得痛快,把自己喝成了酒。

  十五六岁的时候,有阵子每天起来都会背一首唐诗,到学校了再誊到本子上。用的不是蘅塘退士的本子,而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新选唐诗三百首》。

  有段时间迷上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喜欢得不行,索性把它演绎成了一篇文章。做老师之后,我做的第一个专题便是「古诗今绎」,就是教学生把古诗演绎成散文。

  拿到这本《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先翻目录,欣慰的是,里头有不少老朋友,惭愧的是,老朋友还不够多;然后注意到字体,诗歌正文的字体应当是方正宋刻本秀楷简体,比较耐看,字号再大一点会更好。做这样的注本,靠的是笨功夫,吃力而难讨好。而作为读者,我表达喜爱与尊重的方式是手抄,把自己喜欢的诗抄一遍。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从前上学时,语文考试总是让回答“这句诗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想法”这类问题,我琢磨着,作者已去几百上千年,他想什么我怎么知道?就算我是诗人就能保证我所想即标准答案吗?无解无解,所以我的诗词阅读老是得零分。但另一方面,我又很喜欢读诗词,诗词是几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晶,婉转悠扬,流芳百世。少年读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霎时间,一口气涌上心头,热泪盈眶,这是那个写“床前明月光”的李太白吗?再去诗里找寻酒仙身影,又寻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过程充满着喜悦,不用逐字逐句去描绘诗人的心境、去揣摩诗人的心思、去得到阅卷老师的评分,这些都不用,带着欣喜去阅读的滋味真是太棒了。

  《全唐诗》共收四万八千余首,篇幅过大,很难传阅推广,有一个叫蘅塘退士的人,觉得当时流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辨”,故“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虽然说是给上学的儿童读的课本,但是读者对象也针对成人,在蘅塘退士的序里面,有一句“白首亦莫能废。《唐诗三百首》收录作者共七十余位,皇帝、和尚、歌女、无名氏皆见于其中,篇目适度,体裁兼备,内容丰富多样。

  我最近在读的是《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金性尧是著名古典文史大家,他的注释“博而能约,浅而能切,通而能清“,通俗易懂的特色使得今人广泛传读,受益匪浅。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八):拥有一颗诗心,活出一种诗意。

  1.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小时候是因为语文课本中有诗词,老师要求背诵说是要考试。

  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自己开始觉得诗的韵律是非常美的,读起来有种高雅美。

  再长大一些,会遇见很多人,很多事,会有很多时候心中有所想但却难于表达。

  然后,做了妈妈,觉得给孩子背诵古诗是很不错的体验,于是开始恶补唐诗三百首,教给孩子。

  直到有一天,春日,我带着两岁多的女儿在小区的水池边玩耍,水池两边栽种着又大又高的垂柳树。这时,猝不及防的,我两岁半的女儿对我说:妈妈,你看,垂柳,柳树。然后,她就自然而然的背起了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就因为她这一背,我瞬间开悟了。我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要阅读、要吟诵“唐诗三百首”了。不是因为考试,也不是因为育儿,而是运用一种诗意的表达来沁润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拥有一颗诗心,活出一种诗意。

  2.

  我不敢说我是十分爱诗词之人,因为我只读过曾经课本上的诗词罢了,一旦没了考试,我的读诗兴致就降了很多,接触诗词的时候也只是在读一些书时,读书中穿插的诗词。

  比如:

  读红楼梦,大量的诗词随着情节一起铺展开来,让我觉得那么美。这个版本从中学伴随着我,一直到现在。翻阅过很多遍。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九):诗歌之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浩瀚的唐诗何从读起?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隐者蘅塘退士做了一件流芳千古的好事,他选出了唐人最好的诗编成集子,还能做到雅俗共赏,《唐诗三百首》因而流传极广,朱自清特别在《唐诗三百诗读法指导》一文中推崇它。

  经过了一天的劳累,到家后脑子却依然在运转,得不到休息,这时选择一本能够放松心情的书籍是最不错的选择。因为电视上的东西实在是太俗了,而太复杂的小说看起来反而会更累,这本书在此时则是最佳选择。喜欢的就仔细看,不喜欢的就翻过去,总有想看的诗句。诗集是永远不过时的,这时一种艺术的表现形态,如今已经没有了,因为人们不再有那种兴致去写那种东西了。这本唐诗三百首是著名古典文史家金性尧在晚年时期注释的,这本书本身也自成一部经典。一部好的著作,对于翻译者或注解者来说的挑战难度是非常之大的,稍有不慎或夹杂着些许个人情感,很可能会毁掉一部名著,更可能毁掉自己的名声。这本的注解和评价十分中肯,所以才能自成又一部经典。

  可以喜欢李白的洒脱,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清和,李商隐的瑰丽,孟浩然的自然,杜牧的忧伤,白居易的平易等等等等,各有所爱。可以行到水穷处,再坐看云起时,老友相逢也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离别也可以潇洒得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上进一点的就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迷茫也曾让人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想家了就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等等等等,慢慢看吧。

  凡是诗词,用读过来讲似乎都不太准确,通读诗词书也没多大意义,它们是用来放在手边,随手翻开一页就读的。其实只要有感触的诗。真的是百读不厌,读起来有种穿越的感觉,坐在窗前,摇着头背诗,就是我最向往的生活了。社会离我越近,诗意离我越远。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要忙的事也越多,好久不曾翻翻诗词了。回想曾经,生活那样单纯,情感也单纯,偶尔有点波澜,也是不惊,比起现在,真的可以说是一种多么诗意的生活啊!

  其实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的一次机遇,是不是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考虑一下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在纷杂的社会中,如何才能像古人一样思考,做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可能会有你要的答案。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十):别样唐诗

  阁下认识孙洙吗?知道蘅塘退士吗?读过《唐诗三百首》里的诗吗?如此三问,这第三问恐怕无人说没读过,没听过,由三进二,知者便少,由二及一,知者又少——这就是自编成至今版本流传最广的《唐诗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孙洙,一位勤奋的乾隆举人,“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在诗的国度里他做了一件可以歌颂的事情,辑诗,给我们制作出此精制的文学佳肴——选用最优质的“食材”,加以分类,量足而料齐,视质量而从不同“供应商”处进货,五味皆陈,何等美味!

  本书是由著名古典文史大家金性尧注解,他能让现代人重回历史,让我们再度品味经典。这本《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可以说给原著带来了别样的韵味,现代年轻人很少懂得那个时候的创作韵味,短短的几行诗里其实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大道理,又有几个人真正看懂了?金性尧带领我们一字一句地理解这些唐诗,他所做的贡献简直媲美孙洙,因为他们给未来人所带来的是清晰、别样的古代精神。

  我们声称这是一个诗的国度,得赖于历史悠久,成作考究,想像丰富,意境幽远,从“诗无邪”到“诗言志”,从远古的男情女爱,到纷争的金戈铁马,从王候将相至布衣百姓、山间隐者,平仄对仗之间,排偶格律之内,纵横上下数百年历史,遥通天地无尽灵气,诗,无翼而飞并其远,亦如情,无根而固成其坚,它成了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失意者忧思成诗,志得者豪气而诗,戍边者铁马入诗,情爱者缠绵作诗,正直者慷慨抒意,奸诈者文过饰非,世故者古今借喻,别离之情,兵戎之力,仕途之苦,友聚之欢,何事可不入诗耶?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昨夜星晨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何景不入诗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或清闲,或铮然,或深思,或开朗,田家晚景有之,孤城苍凉有之,帝王掌故有之,百姓偶欢有之,交通的不便,消息的迟缓,令人产生无尽的烦恼与人之暇思,有漫卷诗书喜欲狂,有泪尽罗巾梦不成,有他生缘会更难期,有落花时节又逢君,有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潦倒新停浊酒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天地万物,人间百态,市井庙堂,农家战场,何者可不入诗耶?

  其实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很难对这些古代文学产生兴趣,但是这本书彻彻底底的使我爱上了唐诗,爱上了《唐诗三百首》,更爱上了金性尧笔下的注解。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