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女权辩护读后感锦集
《为女权辩护》是一本由[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电子书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6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女权辩护》精选点评:
●18世纪写出来的书非常具有冲击性 拷问灵魂的N问!
●多一星给翻译。 因为文风过于华丽的缘故,草草看完。 回头来看,那些落后的性别观念显得多么可笑。 几百年后,未来的人们审视目前这一段历史,会不会也投以怜悯的嘲笑。
●【No.005】
●玛丽老奶奶是真的强……
●哈哈哈哈哈我要笑死了!女性主义之母玛丽前辈真的太犀利了!直接说卢梭的逻辑=淫荡的哲学,大快人心!对女性假装柔弱的行为,尝试取悦男性以及伴随而来的小打小闹的诡计和狡猾,爱慕虚荣和享乐主义,以及过度关注打扮而忽视培养理性的行为都进行了抨击,搁到今天也能让不少女性(包括我本人)感到脸红。不过确实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比如过度强调女性在抚养子女和家庭事务上的责任,过度强调女性通奸的现象,以及言必称上帝的宗教色彩,但其实与人应该不受理性之上任何更高权威支配的论点相矛盾。玛丽的语句充满论证的力量,但也有些语句有过于武断的瑕疵。不过当时揭露的针对女性的歧视和腐化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改善,也实现了男女接受同样教育的愿景,但女性取悦男性的现象以及伴随而来的争斗和虚荣还是广泛存在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全书在反驳和打脸很多男性甚嚣尘上的破理论时,逻辑贼拉严谨,理科生我爱了(⑉°з°)-♡ 不过限于年代有点久远,这些理论改头换面了很多,但仔细思考,还是能在日常中听到,比如污名化女权,物化女性。 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是美丽和子宫的代名词,真让人难过。前两天看一个新氧医美的广告,简直没把我气死,这就是9012的女性生存现状,呵(๑˙ー˙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生活经验让玛丽为女性权利辩护的缘由。也许言多必失,她的抨击与论辩中存在的矛盾成了反驳者的把柄,她那激进与传统并存的相悖观念又使之成为女权者中党同伐异的炮火。 但也正是她脱颖而出的魅力与弧光,给了小玛丽以不羁放纵的勇气私奔,在拜伦宅邸之夜创想出《弗兰肯斯坦》的构思,与雪莱共同为浪漫主义哥特文学续添科幻之先声——“科学传奇”(Scientific Romance)的薪火。 p.s:而为小玛丽作传的罗塞蒂,也正是是出于对玛丽主张的仰慕才在百年之前挖掘出《雪莱夫人》人生。
●和第二性一样,重复的内容偏多
●任何平等都与无知虚荣水火不容。
●2019.12 Shenzhen 三個世紀前女性主義先驅針對遍佈不平等的社會現狀,提出的發問和反駁直到今天依舊振聾發聵。/respect 12 月在家看的。我3.27 過了考試會整理寫讀書筆記的。
《为女权辩护》读后感(一):短评写不下了
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其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比如女性对(自身)美貌的追求,靠撒娇卖痴、表现儿童化而获取男性关注与追求,主流社会对男女特质、品德的区别要求和对待……等等,直到今天依旧是常态,或者说从男权社会崛起至今,男权(主流)社会本身对女性的要求从未有过本质上的改变——女性依旧是附属品,而非作为独立存在、同男性平等的人。
在女权意识萌芽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们突破的枷锁仍旧不够多、或者说太少,时至今日,对女性的羞辱和百年前如出一辙、从未改变,女性本身仍旧被主流社会视为“羞耻”的具体化象征。比如说一个人“爷们儿”是夸奖,说一个人“娘”则是辱骂;男性多伴侣被视为成功的象征,而女性的多伴侣则是不折不扣的“荡妇”;男性拥有博士学位是博学多才,女博士却成了“第三性别”;更别说针对月经的回避和污名化,在公众场合谈月经是尴尬的,必须为它附上别称(如大姨妈、来好事),(在部分地区)来月经时不能祭祖、扫墓、朝拜……
越写下去越会觉得,女性整体的生存环境仍旧堪忧,却有无数人通过和百年千年前女性地位做对比,得出“女性地位已经很高了”这种令人无言以对的结论。
《为女权辩护》读后感(二):赞
看完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女性理性的觉醒至关重要,是关于独立的精神觉醒,正如玛丽在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一向认为自立是人生中所能拥有的最大福祉,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即使我生活在一片贫瘠的不毛之地,哪怕我的其他欲望都不能满足,我也要坚决捍卫我的独立。” 在大环境下,有太多的条规去要求女性,例如:柔顺,乖巧,顺从。但是,不论男性女性,健全的人格才是我们长大的首要目的,可事实上,男生女生们从小就会被区别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无时无刻没有不存在对女性的枷锁。 “感性”一词总是被标榜在女性身上,难道这是天生如此吗?这不是“天性”,是“养成”。温柔、驯服,如宠物般的惹人怜爱被当成了女性美德的金科玉律。就像席瑞在奇葩说上所述:“这些现象的背后处处是男性的目光,男性的规训。” 而女权倡导的从来不是凌驾于另一方之上,反过来再去剥夺别人,将自己所遭受过的损害再加诸于他人身上。女权所主张的无非是与男性同等的人类,与男性彼此平等的权利。是平等,是尊重,是与男性共享的那些权利。 所以,培养女性的理性之风应当成为首要。因为无知会使人矇昧,会禁锢我们的思想。没有人生来就是完美的,理性的力量能够让我们辨识真理,用智识引领我们的行动与精神,而不是感情用事。我们能够感性,但不要过分。 最后,我想借用关注的一位教育博主曾经说过的话: “心理强大,不为外物。这是我理解的逍遥游;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我理解的人生;而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这是我理解的攀登;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我理解的共情。”
《为女权辩护》读后感(三):无非一些随感
在看多了因女权问题而起的骂战之后,重读1792年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文字,使人顿感神志清明。如果说现在的女权已经成为了要颠覆男权社会的一场革命,那么沃斯通克拉夫特则是在斗争思想尚未流行之前基于对人的理性的信任而希望就此问题经由与男性对话而得到改善的一次改良的尝试。
她的文字中可见许多我所熟悉的启蒙思想。比如她对人有理性来规划自己的生活的自主性的确性。正是因为人有自主的权利和能力,做一个依赖者才是可耻的行径。同时,沃斯通克拉夫特看到了更加具体的“理性的普遍性”和“美德的普遍性”,人不需要先放眼世界去想象一个未曾谋面的人身上的理性,而只需要先将目光转向他们的母亲、妻子、女儿和姐妹,从构成自己生活的半数群体中,即可见到普遍理性的存在。当然,沃斯通克拉夫特也称赞友情,事实上相比“爱情最后都会变成亲情”的说法,我更喜欢她“爱情最后都应变成友情”的主张。因为在亲情中,服从于命定的责任;而在友情中,人享受着自由的对话与相互理解、相互尊敬。在这里,友情意味着一种平等,意味着丈夫和妻子之间的是一种横向的而非纵向的(权力等级式的)关系。
沃斯通克拉夫特相信人的“天赋理性”,也相信环境对人的影响,她没有让人的特殊性向普遍性让步。故而她承认女性在生活中存在的诸多缺点(比如她们的软弱、狡猾和卖弄风情),却也强调这是因为女性从小生活在一个培养她们如是缺点并称其为魅力的环境里,且相信这些缺点能够在女性被教育去运用自己的理性后得到改正,而后者正是启蒙的意义。
沃斯通克拉夫特说,男性对女性的理性的压抑最后会让男性(换言之让所有人)共食苦果,这评断在今天仍存在着。就好比今天男性无法理解女性对于“颜值”的追求,却不知是自己在一次次冷嘲热讽中引导女性更关注自己的外表,而一个对自己的外表足够严格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去品评他人的外表呢。又比如男性咒骂这拜金的女人,却无视自己正通过言行打压着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女性,只要女性一天还被教育不能太独立太难驾驭而应当依附于男性,那么选择经济实力更雄厚的男性无疑出自人最基本的自保的本能。看今日男性呼天抢地自己既有能力又有品行却一女友难求的时候,感谢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分析,让我更清楚地看到可悲的自行矛盾与自我嘲讽。
《为女权辩护》读后感(四):任何平等都与无知虚荣水火不容
——你想要的是女权,还是仅仅是特权地位? 评《被误读的女权:女性主义源流》(作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2016年,被称为“女权元年”。“女权主义”,或者说“女性主义”这个词,开始盛行。“尊重女性”真成为一个越来越广泛的话题。摆脱对男性的依附,成为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逐渐成为了女性群体的主流。当然,也有许多人,打着女权的幌子,寻求特权,伪女权主义大行其道,越来越多人对“女权”趋之若鹜,也越来越多人对这个词避之不及。 在《被误读的女权:女性主义源流》中,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从容告诉我们:思考让你独立,要敢于摆脱说教和伦理。任何平等都与无知和虚荣水火不容! 在该合集作品中(该文集含有七部作品),女性一直挣扎于男权与婚姻的矛盾漩涡中,《女人之罪》中女主始终依附于男性而存在,身如不系之舟;《咎》中,美丽善良的种植园遗孀特蕾莎夫人爱上了有妇之夫,只能始终在社会压力下四处躲闪。《觉醒》中,罗敷有夫的艾德娜,因为一次邂逅,燃起自我遥意识,却无力摆脱先生及社会的要求,只能扮演别人设定的角色。 法律制度和和道德伦理之下,个体的幸福似乎并不重要。 “美德”二字真非空名,凡百尘世所有之事,竟皆可假汝之名! 绝望之中,吉尔曼不得不在《她的国》中,塑造了了一个仅由女性组成的乌托邦。这里没有男女压迫,也没有战争和人人纠纷,我们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那些道德教条,在这里土崩瓦解。似乎只有在乌托邦世界中,女性才可以完全畅想个人自由。 女权源流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英语中直到1890年代才出现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女权主义”(feminism)及“女权主义者”(feminist)这两个名词,其出现时间甚至晚于美国黑人奴隶被解放的时间。 什么是女权,在《女性主义》这中,李银河开篇的第一句话,似乎最合其理: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作者沃斯通克拉夫特说,由社会和历史造就的男尊女卑属性,已在人类史上延续千年,肉是猎豹的食物,草又是羚羊的食物。这种食物链上下级的竞争关系(即后来所说的达尔文主义),会随着物质的匮乏而永远存在。 但人之所以和兽有区别,则在于人类的思考能力,因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形成的不平等的关系,无论存在了时间多长,都应该被我们的理性所改变。 女性主义崛起的原因,与其说是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还不如说,是人性的要求。 为什么要提倡女权 漫长的历史中,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依附所存在的,直到今天,依旧如此。如作者所言,女性群体的堡垒,也是从内部攻破的。 男权社会需要物化的女性,比如卢梭就积极呼吁“恪尽母职是她们文化的基调”,弥尔顿也说,女性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展现温柔与甜美的迷人风采。或许我们如此追捧的“女性魅力”其实根本和女人无关,只不过是出于男性需要罢了。——这只是女人们进化来取悦男性的——因为地位卑微,她们不得不这样做。 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文中说,出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男性从事的多是需要思考的和卖力的工作,而女性为了免于劳动自己的脑筋,会不假思索地接受男性的观点,于是只能失去了思考的路径。 男性从女性身上得到了欢愉,出于同类竞争的缘故,会反过来竭力地取悦女性。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就会竭力装扮成男性喜欢的样子,美丽的衣服和高贵的饰品,以及温柔大方的性格,都是待价而沽的手段。 波伏瓦《第二性》中说,一个人并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被男权社会培养变成女性的。 因此,沃斯通克拉夫特斩钉截铁的呐喊:“女士优先”是绅士行为,但是却是女权的敌人!正是这种那冰冷而毫无意义的殷勤客套,让女性感受到了无用的虚荣,感受到了“男子气概和高雅有礼的行为”,但也让女性一步步失去自主能力,变成了弱势群体——只有弱者才需要怜悯和特殊保护,比如大熊猫。 我们为什么呼唤男女平等?这首先是因为,对一种不公正的容忍,很容易就会成为另一种不公正存在的理由,以至于到最后没有人可以真正地置身事外。雪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会是无辜的。 男性为什么要关心、支持女性主义?女性要求平等,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 真正的男女平等应该是怎么样的? 希拉里曾经承诺,如果她在选举过程中获胜,会有半数内阁成员是女性。许多人觉得这是女性主义的极好体现。但如果用作者的看法,则这种“希拉里式”的女权主义,也是对女权的一种扭曲。结果上的平等并不是真的平等。希拉里还是男性为标准,来要求女性。 因此,本书作者对于男女平等的定义是:永远不要用男性的标准,来衡量女性。 数量上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只要为男女性候选人设置相同的门槛,不论有多少女性内阁,都是平等的。 抛开男性的标准,独立和理性,不被物化,才是获得尊重、促进男女平等的最有效途径。 沃斯通克拉夫特举例道,女性的愚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智的狭隘所造成的,而心智的狭隘,则来自于拙于工作和懒于思考,一个只知道八卦家长里短和吃喝玩乐的贵妇,你怎么能指望她摆脱男性束缚,成为独立的个体? 当全部精力,都被消磨在了一连串的琐碎小事和虚荣的追求上,这只会使一个人彻底沦为感官的奴隶。 任何平等都与无知虚荣水火不容。 你需要谨防 对于伪女权主义,我们需要给以十分的警惕。 我们支持男女平等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男女更和谐的生存下去,而不是造成一场男女之间的战争。女性的权利与任何仇恨都没有关系,它真正的源头来自于一个人对理性的热爱和对自我的尊重。 梦想当家庭主妇是女性主义么?反婚是女性主义么? 只要出自真心意愿,哪怕生十个孩子,又有什么理由去反对呢。怕的是一位本想生孩子的女士,在“伪女权主义”的压力下,和社会道德伦理的压力下,陷入两难的抉择。 沃斯通克拉夫特说,我们的女权主义,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性而独立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我只想独立而自主的过我理想中的生活,我希望我的选择不因性别、不因为触犯社会伦理规范而受到限制。 没有什么是“男人必须要做的”,也没有什么是“女人必须要做的”,只有“我自己想做的是什么”。 反思及结语 虽然《被误读的女权:女性主义源流》中,大多是19、20世纪的作品,但其时面临的社会问题,我们今天依旧面临。马克思说,阶级差异不消灭,男女平等就不可能消失。 作为个人,力量确实非常有限,但拥有经济和精神的独立,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句话:“我一向认为自立是人生中所能拥有的最大福祉,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即使我生活在一片贫瘠的不毛之地,哪怕我的其他欲望都不能满足,我也要坚决捍卫我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