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1000字

2021-04-12 01:27: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1000字

  《山是山水是水》是一本由[日] 高仲健一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布脊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一):山水不是田园

  山真的是山,住进去才知道,没有想象的浪漫、恬静,更不是世外桃源。仅仅是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过,自己的选择自己爱。这本书的作者居住于山水间,珍视苦难,潜心修行;夫妻积极快乐,踏实平和,是真正地从心践行自己的人生。与那些刻意而为之,或者依照想象寻求田园,抱着逃离、解脱之心的人,完全地不一样。

  《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二):禅语书画

  继承中国宋元山水画极度质朴的风格。 浸染儒教精神,唯有心无旁骛地朗读。 可谓画与随笔合体的“画随”。 通过这本书,能够让诸位感受到山居生活、朗读汉籍、静默坐禅的无限乐趣,哪怕是一点,都深感荣幸。 “奈何当奈何,托体归山隐”,所谓“归”即到该去之处的意思。

  得之,我幸。

  2020年读完的第一本书,苟日新,日日新。

  《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三):山水在心间

  用陪儿子读书的时间,一天读完了。最近很喜欢这样的小品,没有任何阅读压力,轻松读完,就像美食书一样。

  作者高仲健一,专心读汉典汉籍,烧窑,画图,坐禅,朗读,与妻子旅居山间,抚育三个子女,清苦又悠然自得。日疏平常的日子,在他的笔下却富有生趣,有笑料,有哀伤,有思考,还有淡淡的幸福。山居的每一日、每一事都令人愉悦,耽溺于财富与地位的人生,在作者眼里,不足为羡。

  妻子也是淡然的,只消一句“去山上”,就坚定的跟随丈夫,一住数十年。儿女也淡然,被山蛭贴身,被腹蛇袭击,跌下山崖,与野猪为伴,乐此不疲。想必这一家子,都是“旁人笑寂寞,寂寞吾所欲”吧。

  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没有任何牵绊,做自己喜欢的事,但真要去生活,恐怕也只会退缩。上有老下有小,城市里生活惯了的人,是没能力去山里隐居的。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我就想想。

  《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四):纯粹的一颗践行理想的心

  初读此书,不是特别有感悟。读到大半之后,愈加能有一二感动,一二困惑。书中文字图画,一直以为是作者年老以后的回忆,以为是位清癯老者在写,在画。读到中途翻到末页,看看作者照片图画,看看其出生年月,不过1966年出生之人。可谓很是不老。

  书的后半部分,儿女们明显长大了不少,在画中可以明显看出。到后来,基本就没有儿女的影子,人物就大都是高仲建一先生一人了。只是后来几个“画随”,明显多出几分生活困扰,不是前期那种苦中有乐的困扰,而是真心的烦闷,不知先生心灵是否经历了某些不一样的困顿。总体来讲,山居生活是禅意的。曾以为作者山居生活仅仅是一小段时间,可是读到后面发现,是十年二十几年啊,真是真心追寻的人啊,也觉得高仲先生有一个很伟大的老婆啊。

  书中有一些思想,至今困惑。比如杀鸡砍鸡头,老鹰抓幼猫,高仲先生给的解释是,“这其中存在着对事物感受的‘差’,由此我深感自己修行尚不足。”之前我对杀迷你猪哈利的残忍的不解,这或许其对作了一定的解释吧。但我仍然认为高仲先生对哈利的做法太残忍。书中关于对动物的杀死食用的做法我仍觉不忍。诚然,一切肉食者都是动物的屠夫,这样连自己平日吃肉也是残忍的了。我们平日吃猪肉鸡肉鸭肉,没有进屠宰场,真是不会感受到动物的痛苦和肉食者的残忍,只愿那些被食用的动物在被杀的时候少些痛苦,死得痛快一些,惟愿如此。

  当然,书中很多有趣的地方。蝙蝠飞翔也可以很祥和,大抵是高仲先生内心祥和之故吧。先生的书虽然是日常小事的记录,但是简短的文字中,不乏发人深省的思考,人生的感悟。作者描绘自己的一些“傻”事时,我会不由得觉得豁然,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啊。此时,觉得高仲先生也是很可爱的呢。

  就写到此吧。

  《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五):《礼记》是什么鬼?

  从没听说过作者高仲健一的名字,前几天看“读库”公号用“背负稻粮柴薪的修行之路”一文推荐《山是山 水是水》,读库一边推荐,一边遮遮掩掩的说:“关于这本书,我们希望您在不掌握更多信息和评价的情况下开始阅读,以免影响本应属于自己的本真观感。”

  对读库的忽悠我从来没抵抗力,马上按要求下单,转天捧书在手,用一个下午读完,中间看了几次手机,都是去查这书的背景的,咱瓣的书评栏还是空白,估计我能占第一了,开心。

  也许是因为穷,作者26岁那年带着老婆和一儿一女在千叶县的大多喜町山里租了个破房子,开始山居生活。作者深爱“李朝民画”(朝鲜民俗画)的质朴画风,用类似的画风记录生活琐事,被山蛭围攻,女儿吃鸡屎,陶窑火灾,遭遇野猪,巡山散步之类事,除了清风明月穷开心,还有种种奇情惨烈,这部分是最吸引我的,先说惨烈的事:

  山蛭围攻,作者搬家来的时候并没按中介提醒的那样整块宅基地消毒,入住后才明白这是山蛭(蚂蟥?)密布的丛林,一不留神大人小孩连同猫身上都挂上山蛭而鲜血淋淋,久居城市一想到这个就会头皮发麻吧,谁会带着老婆孩子住到这种鬼地方?作者和朋友还组团深入树林去拍摄山蛭,准备举办“山蛭摄像大奖赛”,当然没有成功。除了吸血鬼还有蝮蛇,山中散步不留神就会踩到,还有霉菌蔓延,作者全家离开一周,再回到家,整个家都绿了,连锅铲都是绿的,孩子只能住在车里,大部分人都会跺脚懊恼吧,作者夫妻被萤火虫吸引了视线,入神地看了许久。

  这心是有多大呢?!离奇之事举不胜举。

  类似“山居生活”内容的书,曾经最打动我的是彼得梅尔的《山居岁月》,后来很喜欢《我在奥林匹克山下的村野生活》,高仲健一这书写的是东方人的隐居,日本人的隐居,一个大声朗读汉文典籍的日本陶艺师,每天在山间坐禅……

  本书的奇异之处在这里。

  在中国找一个每天在院子里朗读古诗文的成年男人,恐怕找不到吧,高仲健一竟然是。他在书里说:“我每天都在园中亭中或书房中朗读汉籍。起初,我对自己所读内容毫无理解,只能自我鼓励,无论理解与否,只需长期坚持大声读出即可。未料想,坚持朗读十年之后,不加句读不标读音的白文,我读来畅若行云流水……”

  书中的每幅画都有中国诗句或古文点题,诗经、诸子百家,佛经公案都有涉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家厕所的位置修的不符合风水,邻居告诉他这会导致家人生重病,果然。这幅画的题字出自《礼记》的开篇——“勿不敬”。《礼记》是什么鬼?作者说,“对于包括厕所在的整处老屋未与足够的敬意,也是确然之事。” 作者谋杀家中野猪一章也非常有喜感,画上有字“坚满”,“坚满”又是什么鬼?还有“至为无为” ”不贰过“ 的典故,作者全都门儿清。

  看完全书之后,深感惭愧,那些古雅的诗句、华章、道理和情感,好像离我们已经太远,比这个住在深山里的日本一家人远去十万八千里。

  前年去东京在一个小酒馆里遇到两个开朗的日本老人,拼桌一起坐,老人并非中文教师,一个是商人一个是在建筑公司工作,因为喝了酒他俩笑嘻嘻的想抒情,跟掌柜要了张纸,随便就用中文默写出李白杜甫的长诗,字体端庄漂亮在中国人中难得一见,我和我家处女座看了冒汗,只想起几句小学生的五言绝句,默写给人家看,而且我们俩的字真是太难看了。

  《山是山 水是水》,一本在生活中解读中国古典文化的趣书。而且,译者翻译的非常好。

  《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六):“要去山里住啦。”“是嘛。”

  我其实有些嫉妒高仲健一,因为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而且能长久地居住在那里。

  他在《山是山水是水》的前言中说,希望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感知到他传递出的山居生活、朗读汉籍与坐禅的无限乐趣。

  可是我们从他书中首先感受到的,却是山居生活不那么舒服的一面:梅雨天屋子和里面的家具、餐具全部发霉,一场雨冲走一面墙,携家犬恶斗野猪群,人口稀少地区的教育弊端,寒冷冬日里的屎尿倒淋头,山蛭、蜈蚣、蛇虫鼠蚁无处不在……单看这些,足以吓退任何一个城里人。

  山蛭、蜈蚣、毒蛇等危险其实都是纸老虎,有生存经验后,自然就可以克服。真正困难的,恐怕是日复一日看似单调的生活逐渐磨掉山居的意志,让本来同心同力的夫妇最终恶言相向。可高仲夫妇没有,二十年间,他们把三个儿女养大,送到东京工作,而夫妇二人却决心继续留守山林。这一切的前提是二人早有共识。

  高仲健一打算去山里生活时,大儿子一岁,妻子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在接受读库邮件采访里,高仲回忆,他对妻子说“要去山里住啦”,妻子只是说了一句“是嘛”。“那时候,她可能觉得进山住也无所谓啦。我们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人生在世,本就是为修行而来,绝不是为了享福。所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艰难困苦,都是无上的珍宝。如此一想,人也便会变得豁达。”

  有着这样心态的高仲才没有浪费山居时光,山中日月花草精灵均成为他的一部分。《山是山水是水》里,他说:

  在山巅生活,几乎不必为金钱发愁,因而家人、动物乃至山中天气都宁静和缓。在书画及陶艺工作充实顺利之时,我往往会自我陶醉,深感自己的人生是如此幸福。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让我整个人呢都似活在美梦之中。每当此时,浮现在我脑海中的都是:醉生梦死。

  他比一般人能更早感知自然的些微变化,春江水暖山人知。

  第一场春风猛烈吹起、山间四处传来黄莺啼叫之时,山中的井便毫无征兆地停水。当是山上百草萌生、万树发芽,一起用力吸收水分所致。清晨一拧水龙头,啊,今天的水没精神啊,如此便知春天已经来到,整个冬天因寒冷而紧缩的身体仿佛瞬间舒展开来。

  对于大多数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去山上住个一年半载,更不用说度过二十年。但是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迁居的经历,从乡村移到城市,从家乡小镇到北上广深,从北上广深到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当我们面临环境的转变时,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

  或许《山是山水是水》是一个不错的回答。

  每一次人生的腾挪转移,都是生活语言的一次学习。或者你学的是如何坐地铁,或者你学的是如何做人生的第一次蛋炒饭、砍柴烧火。但是有什么呢?旁人笑寂寞,寂寞吾所欲。山居生活之初的郁闷消沉之处,高仲凭借告诫自己“做出此选择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得以顺利克服。每个人都可以试一把。若有这样的心性,无论处于何地,都能建设自己的桃花源。

  可是这样的心性如何习得?

  高仲先生在朗读汉籍、日复一日的坐禅中汲取营养。书中共引中国典籍八十四则(包括汉译佛经),日汉文典籍十二则。从最初的喜欢,到能读,再到熟读,高仲也是下了一番功夫。而这也是最能诠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一部分。禅宗公案里“山是山,水是水”的故事基本每个中国人都很熟悉。其实每一本典籍里的文字最开始都只是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大家都会背诵。但真正“学而时习之”,领会学习的快乐之后,再返来看此话,其实它也只是一句话,但体会已经完全变了。如此举一反三,是高仲常常做的事情。

  高仲曾经提到山居生活的快乐,醉生梦死一般让人沉浸其中。他也会理性地抒发:之所以能在山中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为此深感幸福,全仰仗众位亲朋好友的支持,绝不可以对此无知无觉。这得益于程颐记录程颢《明道先生行状》中的一节,对醉生梦死进行批判,“你们这些家伙,赶紧认清现实,好好反省!”

  旁边扁柏林的主人砍伐扁柏时,指着高仲家门口巨大的扁柏说,那棵树也是他亲手种下的。如若争执,自然会影响情绪,因而高仲未与其争论。他自有理解:扁柏就是扁柏。它在山风强劲的山顶已经伫立多年,或许比他还要年长一倍。

  这种举一反三,揣摩汉籍之义,最终变成自己的智慧。咀嚼的过程,不仅发生于山居实践,还发生在与自然、动物、人类打交道的过程。更是坐禅、与自己交流的结果。

  只要坐着就好,即便只是站着也没问题。如果感到身体疲惫,古人甚至为我们发明了可以躺在高大树枝上的“卧禅”。总之,重要的并非场所及做法,而且每日坚持做点什么,只要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坐禅即可,哪怕每日只做一分、一秒都没有关系。

  鸢飞戾天,一敛翅即落地。人亦如此,不可任此身颓衰,应该日日有工程,否则便如那高飞的鸢突然收翅般即刻掉落地上。

  高仲坚持的结果是成为了一位随处自在的人,活得通透的人。汉籍、坐禅这个手段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个结果。

  《山是山水是水》最后一篇引用的汉籍文字是《易经》里的“未济”,表示“未完成”——“我和妻的人生也刚渐入佳境呢”。无论处于都市还是山野乡村的我们,面对人生的这场修行,都还是“未完成”,正入佳境。高仲说学习古典文化时,常常邂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样的妙语,生在汉字文化圈真幸福。同样,有一个日本友人身体力行汉文典籍里的经典精神,并把这一过程记录在案,同为汉字文化圈的我们亦是幸福。

  《山是山水是水》读后感(七):书中所列古籍一览

  “奈何当奈何,脱(托)体归山隐” - 寒山诗(唐)

  “旁人笑寂寞,寂寞吾所欲” -《笑乐天》高启(明)

  “园蔬有余滋,过足非所钦” -《和郭主簿》陶渊明(东晋)

  “毋不敬” -《礼记》开篇首句

  “草萤哀微命” -《光明寺同诸友赋得暎字》葛子琴(江户)

  “杳冥冥兮羌昼晦” -《九歌・山鬼》屈原(战国)

  “无为则俞俞” -《天道篇》庄周(战国)

  “为善最乐” -《蒙求・东平为善》李翰(唐)

  “忽交距以接壤” -《射雉赋》潘岳(西晋)

  “只是平常无事” -《临济录》临济宗禅师(唐末)

  “役夫敢申恨” -《兵车行》杜甫(盛唐)

  “贫贱之交不可忘” -《蒙求・宋弘不谐》李翰(唐)

  “犬摇尾作声” -《蒙求・士衡患多》李翰(唐)

  “仁者不忧” -《论语・子罕》

  “今日天气佳”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陶潜(东晋)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陶潜(东晋)

  “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顺化》

  “依样葫芦少情味” -《印篆篇》中岛棕隐(江户)

  “遮莫” - 散见于汉文典籍,意为“既然如此,那就这么着呗”

  “久则自然贯穿” -《吕氏同蒙训》吕本(北宋)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游仙诗》郭璞(东晋)

  “却知忧可乐” -《忧中乐》市河宽斋(江户)

  “一径绕山翠” -《游三游洞》苏轼(北宋)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安民》

  ”乞得田园自在身“ -《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元好问(金末元初)

  “严净” -《法华经・授记品》

  “清慎平简” -《世说新语・德行》之《刘考注标本》刘义庆(南朝宋)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

  “万寿无疆” - 散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及其他

  “鸟鸣山更幽” -《入若耶溪》王籍(南朝梁)

  “大都山属爱山人” -《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

  “山果猕猴摘” - 寒山诗

  “焉知今日是” -《锦绣亭排律》大洼诗佛(江户)

  “安悆” -《东京赋》张衡(东汉)

  “触事乐有余” -《和欧阳读书诗》元政(江户)

  “寥寥人境外” -《苏氏别业》祖咏(盛唐)

  “自得高山与流水,人间何处觅知音” -《即事做香山体》祗园南海(江户)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 寒山诗

  “似笠上顶笠” - 《无门关》序 习庵(南宋)

  “好山好水看不足” -《池州翠微亭》岳飞(南宋)

  “山中路,无人到” -《水龙吟》王沂孙(南宋)

  “以身先之” - 北宋欧阳修题教育家胡瑷墓志铭

  “山路宜匍匐” -《朝日山》赖山阳(江户)

  “固以自然神丽,而足思愿爱乐矣” -《琴赋》嵇康(三国魏)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达人》太上隐者(唐)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李白(唐)

  “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观无量寿经》

  “不贰过” -《论语・雍也》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蓼莪》

  “长为麋鹿友,遗世自陶然” -《寓目》石川丈山(江户)

  “竹香满凄寂” -《昌谷诗》李贺(中唐)

  “表里山河”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辞》陶潜

  “糟糠之妻不下堂” -《蒙求・宋弘不谐》李翰(唐)

  “伤于饱” -《吴子・治兵》吴起(战国)

  “犹有莺声唱法华” -《身延山图》大正天皇

  “海飓狂吹压屋风” -《日本杂事诗》黄遵宪(清)

  “坐穷泉壑” -《林泉高致》郭熙(北宋)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送孟六归襄阳》王维(盛唐)

  “鸡鸣起汲水,日落犹负薪” -《送女弟》黄遵宪(清)

  “蠉飞蠕动,蚑行哙息,可切循把握” -《淮南子・俶真训》淮南王刘安编著(西汉)

  “嘉遯,贞吉” -《易经・遁卦》爻辞节选

  “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清净香洁” -《无量寿经》亦散见于各类佛教典籍

  “开心明目” -《颜氏家训・勉学》颜之推(北齐)

  “繁林乱萤照” -《夜步》高攀龙(明)

  “崖泉咽咽千山静” -《清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至》苏轼(北宋)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 -《淮南子・天文训》淮南王刘安编著(西汉)

  “不戚戚于贫贱” -《列女传・鲁黔娄妻》刘向(西汉)

  “光阴可惜,念念无常” -《临济录・示众》临济宗禅师(唐末)

  “受天之祜” -《诗经・小雅・桑扈》

  “醉生梦死” -《明道先生行状》程颐(北宋)

  “带泥松蕈满厨香” -《秋日杂咏》菅茶山(江户)

  “死地则战” -《孙子兵法・九变篇》

  “坚满” -《法华经・譬喻品》

  “水流心不竞,心在意俱迟” -《江亭》杜甫(唐)

  “寂嘿存吾道,何曾容俗谈” -《嘲畔儒》石川丈山(江户)

  “空即是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不动如山” -《孙子兵法・军争篇》

  “至为无为” -《列子・黄帝》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盛唐)

  “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将” -《诗经・大雅・旱麓》

  “一刀截断,撒撒落落” - 圆悟评唱《碧岩录》第一则《武帝问达摩》

  “人心知足应终稳” -《新居》大洼诗佛(江户)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无门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杜甫(唐)

  “万物闭藏,蛰虫首穴” -《淮南子・天文训》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唐书》收录唐初人士朱德容名言

  “清洁村精神” -《咏怀诗》阮籍(三国魏)

  “山水有清音” -《招隐诗》左思(西晋)

  “绿阴幽草胜花时” -《初夏即时》王安石(北宋)

  “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任诞》收录王徽之名言

  “参须实参,悟须实悟” -《无门关・胡子无须》

  “自信” -《临济录・示众》

  “山是山,水是水” -《碧岩录》

  “未济” -《易经》最后一卦卦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