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陌生的女儿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摘抄

2021-04-12 02:37: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摘抄

  《陌生的女儿》是一本由[美] 金伯莉·麦克奎格(Kimberly McCreight)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一):“喜鹊会”实在糟糕透顶

  如果要说的话,“喜鹊会”实在糟糕透顶!外国社团都这样吗?逼新入会成员做各种让人蒙羞的坏事?入会简直是给自己挖坑,艾米丽亚怎么这么蠢,就算是为了爱情,我不能理解…一开始艾米丽亚周围的一切让我摸不着头脑,本是谁,赞迪为什么这么刻薄,不读到最后,谜底也不会被揭开,就一本小说来说,缓缓推进,真相反被层层掀开,一边读一边不禁有着种种猜想,真相快要浮出水面时我几乎是咬着手指祈求不要是我想象的那样!只能说结局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人物的性格使然,而且恰好停在某个地方恰好发生某事,是个意外,但不值得被原谅,起码我不会原谅喜鹊会的所作所为,那样的群体做恶,谁能忍受得了?我喜欢西尔维亚,虽然没读多少小说,对人物的想象有时十分困难,但唯有她却非常鲜明,有这样的死党“真不赖”。在情感问题上我是个傻子,有时自己的情感都搞不清楚,人到底有多少种情感?感觉读小说能多少学会一点,毕竟它直接告诉了你它叫什么以及有什么表现哈哈,总之这样精彩紧扣心弦的小说不妨多读几部哈哈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二):人的已知面与未知面

  家庭对于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真的影响颇大。凯特的父母以事业有成为先,孩子不过是富余。他们对凯特严格要求,不对凯特直接表露关怀,也不希望孩子轻易表露感情,甚至将艾米莉亚的死亡视为凯特回归正轨的机会。

  在如此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凯特成长为了一个迎合他人、礼数周全的乖乖女,却在之后颠覆了自己此前的人生。虽然起初她对于是否要生下艾米莉亚而犹豫过,但在女儿诞生之后,她给予了她全部的爱。工作给予凯特踏实与安全无虞的稳定噶,但即便忙碌,她也尽力陪伴女儿。

  艾米莉亚并没有青春期常见的对家长的逆反心理,她深谙母亲虽然较少陪伴她,却深爱着她,她亦如是。这样一个优秀美化的女孩却因对西尔维亚和爱恋女孩的保护而对校园霸凌忍气吞声,最终意外凋零。

  女孩的友谊很微妙,往往大事上两肋插刀,小事上却斤斤计较。西尔维亚的时光之旅让艾米莉亚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不仅只是眼前的困扰,还有着更丰富的层面,可惜对生活的信心与期许刚刚重拾却戛然而止。

  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我们不了解的面向,即便是最亲密的人,要允许、宽容这些面向的存在,真是凯特对于女儿优秀生的片名印象,她在艾米莉亚死后才建构出一个真实的熟悉又陌生的女儿。他人的眼光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枷锁,我们应该坦诚做自己。在团体的名义下,我们可能会盲目地做出严重伤害他人的可怖行为。要有勇气去拒绝一些东西,不做施害者与被害者。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三):她是自杀么?

  最近网上流行一句话“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意思是我们面对别人的另眼相待时,总会这样自我排解。可是,如果母亲不懂女儿的话,女儿一定会非常难过吧,尤其是一个单身家庭的女儿。当母亲得知女儿跳楼自杀后才想要了解女儿。这时已经为时已晚,而沉浸在悲痛中的母亲突然收到一条匿名短信,说女儿不是自杀,非常震惊,母亲开始寻找蛛丝马迹,女儿真的是自杀么? 本书的作者金伯莉•麦克奎格(Kimberly McCreight)就读于瓦萨学院,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目前与丈夫及两个女儿居住于布鲁克林。她的小说《陌生的女儿》甫一出版,即获安东尼奖提名、爱伦•坡奖最佳新人提名、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荐书决选名单等殊荣这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就是讲了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关于父母与儿女,学校的网络暴力,以及学校的帮派的大问题。 对于一般人看来,凯利是个成功人士,从小品学兼优,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而凯利一路大学到工作更是顺风顺水,让人羡慕的履历,但是,她唯一的不同即是24岁那年成为了一个单亲妈妈,这是她一直无法面对的错误,女儿似乎承载了她全部的爱,律师工作的她在工作起来也是忙的不可开交,一直提供女儿优质的生活,但对于女儿的问题谈话,她总是无暇顾及,虽然女儿也很爱母亲,但是女儿想要的爸爸是谁,母亲一直无法回答。 女儿艾利米利一直是个乖巧的孩子,因为拥有遗传病,她的两侧瞳孔颜色不一样,她从小品学兼优,爱读书,因为没有父亲所以和‘坏女孩’西尔维娅成为好友,她一直循规蹈矩,除了有一个本的网友,直到有一天,收到学校喜鹊帮的邀请函,这是个个性帮派,只邀请与众不同的人,帮会的 人都是大家喜欢和追逐的目标,而艾利米利就这样选择加入,帮派的第一条通知,竟然是穿裙子不穿底裤,就这样,艾利米利红了,有更多人的人认识了她,而之后更是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开头通过学校知名八卦广播恩典堂宝典,桃色绯闻吸引眼球,而开头即是凯利得知女儿死讯,第二部分通过艾利米利的视角,讲述了入会的开端,双重角色代入,让人更渴望探知母亲女儿的秘密。 这个帮会跟她死亡又有什么关系,而艾利米利执着于凯利的父亲是谁,没有得到回复又有什么关系?她真的是自杀么?这一切问题,都要在书中寻找答案。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四):亲子间也会有距离

  看到《陌生的女儿》这本书标题的时候,乍一看就觉得很奇怪,但同时又有点见怪不怪了。因为深思之后,我知道这样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会存在的,而且并不在少数。孩子和父母是密不可分的,互相关怀,互相依赖,这是专属于大众的普遍认知。不过这样的关系也可能跟随外部因素的关系而发生改变,正如纪伯伦的在诗中所形容的那样,看似亲密的孩子与父母,也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当发生冲突或者矛盾时,亲子关系必然受到影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一点都不夸张。

  青春期意味着叛逆、敏感、难以管束,似乎所有不好的词语都诉说着这个时期来自孩子身上的“臭毛病”。故事中的主人公艾米丽亚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女孩子,与母亲凯特的关系虽算不上和谐完美,但她们彼此爱护对方,相依为命,生活也就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个家的平静,正在忙于律师工作的凯特接到学校的紧急电话,在一路迟到后才算正式到达,可是眼前的一切让她简直不敢相信:女儿艾米丽亚竟然在学校顶层跳楼自杀了。

  这一噩耗让凯特一度陷入失去女儿的恐惧中,每日以泪洗面、不敢进女儿的屋子、不敢碰女儿的所有物品。失去至亲的痛苦让她无法自拔,但在悲伤一段时间后,她始终是坚强的,努力让自己回到工作上。但命运就是这个爱捉弄人,就在这个时刻,两封匿名短信让她再次泣不成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因为上面的内容告诉她:“艾米丽亚没有跳楼!”

  天呀,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进入到凯特的脑海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许在她的潜意识里并不希望女儿死亡,于是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弄清事件的真相,万一艾米丽亚还活着,正在经受某种阴谋该怎么办?就为了心中的一点希望,她下定决心开始了调查。

  扑朔迷离的情节:来自单亲家庭的困扰,凯特失败的爱情,工作狂的外祖母,青春期的艾米丽亚,“失踪”的父亲,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恩典堂”宝典所传播的小道消息...... 这些事情综合在一起,让故事变得悬疑重重,似乎也可以理解女儿艾米丽亚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陌生,至于之后的故事情节,反而越来越令人期待了!

  若说这是一本精彩的悬疑小说,一点也不为过,可我更觉得它诉说着亲子关系的潜在威胁,适合父母和孩子阅读,引人深思,或许在看过之后,和孩子的感情会有进一步的可能也说不准呢。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五):20170527

  20170527 #或多或少涉及剧透,慎点# 作者是金伯莉·麦克奎格,《陌生的女儿》讲的主要是一个事业繁忙的单亲妈妈凯特在亲密无间的乖巧女儿艾米丽亚“跳楼自杀”之后调查探索女儿身亡真相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凯特发现一个与印象中安静优雅不相干的陌生的女儿以及一颗青春期躁动的心,也在这过程中发现了艾米丽亚的真实身世,以及那所私立学校繁华外表粉饰下各地下社团的任性疯狂和各职位老师对此现象的不同表现。

  关于亲情-作为单亲家庭的姑娘,艾米丽亚和妈妈的关系可以说是很亲密了,有心事会分享,有要求会直接提,很少有争执很少有隔阂,错过女儿青春期大起大落情绪的主因应该就是妈妈繁忙的工作和艾米丽亚因羞愧和不自信而导致的拖延吧。所以呀,有情绪有困惑要及时和妈妈沟通,无论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是第一个无条件帮助女儿的人,没有例外。就算是格外需要个人空间的姑娘也会遇到需要和妈妈沟通才会解决的难题,青春期遇到情感问题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格外如此。关于“你永远不知道你以为的亲密家人心里真正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我个人看来,如果没有天台上那场意外,如果再多一点点时间,艾米丽亚会和妈妈坦白自己的心情的,可惜的是时间来不及了。

  关于友情-艾米丽亚在第一时间有想倾诉想法的时候想到的是隔着手机屏幕的想象中的“挚友”本,如果她知道本的真实身份,恐怕就不会把所有的心情都与他倾诉吧,或许这倾诉需要的就是一个在自己真实生活中参与度不高、没有威胁性的对象吧,尤其是本在艾米丽亚的印象里一直是成熟可靠的一个人,这样这个倾诉对象可以做的就只有倾听并适当给出建议,也就不存在外人插手的问题了。艾米丽亚一直很矛盾,想有人制止自己,又想为了喜欢冲动一次,一个所有人眼中的乖乖女骨子里藏着这样的叛逆,这种不可名状的独立精神应该可能深受她喜欢的作家伍尔芙的影响吧。第二个收到这倾诉的是艾米丽亚身边最好的闺蜜西尔维娅,艾米丽亚最信任也最珍惜这段友情,之所以一直在退社团这件事上犹豫除了舍不得自己心仪的人之外,还有就是出于对西尔维娅的保护。虽然最后的意外是西尔维娅造成,我想那一定不是她的本意,尽管看到照片那一瞬间的西尔维娅脑子里只有背叛,那愤怒里占很大成分的也是出于对艾米丽亚的信任和珍视的,我想是这样。虽然真相是这么不可思议的一个意外,还是很难过,最大的感慨就只能是珍爱生命远离天台了。恩就这样。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六):精彩纷呈的故事

  《陌生的女儿》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看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生怕错过任何的细节。这是一部很棒的小说。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寻找真相的故事,故事的开端以15岁少女艾米丽亚的坠楼自杀为序幕展开。这部小说分两条线铺展,一条是以艾米丽亚的视角为线,一条是以凯特(艾米利亚的妈妈)的视角为线。这两条看似不相关的线在后续的故事里产生了交集,而故事的真相也是随着交集的产生而慢慢的露出了冰山一角。

  《陌生的女儿》是以艾米丽亚的坠亡为线索铺陈展开,作为单亲妈妈的凯特在经历爱女离世的打击后,身心俱疲。可爱女的坠亡仅仅只是故事的开端,随着凯特收到的一条匿名短信,整个故事峰回路转,整个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条短信的内容就是:艾米丽亚没有跳楼。在收到这条匿名短信后凯特开始怀疑警方及校方给出的跳楼自杀的结果。新的线索的出现,凯特开始深入的了解女儿所经历的事情,随着凯特调查进程的推进,艾米丽亚跳楼的真相也在一步步的接近。作为读者的我看到这里后我产生了几条疑问,艾米丽亚没有跳楼,那么她去了哪里?她没有跳楼,那么死者的真实身份是谁?究竟是谁在幕后操纵了这一切?艾米丽亚究竟经历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这本小说,整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这是一系列必然的结果。可真相是残酷的,一丝的希望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凯特对于此结果的出现,让她死灰般的生活重新点燃了一丝希望。

  追查真相的道路上,凯特发现了一些有关艾米丽亚在学校的一些秘密,她周围的朋友,她加入的社团,这种种的一切向她描绘了一个不同的女儿。人都是有秘密的,在发现了女儿的一些秘密后,她跟真相的距离也在不知不觉间更近了一步。生活里有些秘密连最亲近的人都瞒得密不透风;挚爱之人或许并非我们所坚信的模样。正值花而一般年龄的小姑娘女竟过着怎样的人生?隐藏了哪些从未吐露的真相?而天下为人父母者,又是否真正走进过子女的内心?而单亲妈妈凯特追查真相的脚步依旧没有停留。对于故事里的真相在此我也不便过多的剧透。

  《陌生的女儿》这是本拿起来就让人放不下的著作,这本小说情节曲折,故事丝丝入扣,人物心理的描写也特别的精彩。当然还有就是对真相的追查,我喜欢这样情节的书。凯特和艾米丽亚能否相聚,而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这种种的答案,需要朋友们自己去书里寻找答案!我个人最喜欢这本小说的双线展开的方式,两个人的视角互相切换,这样角度更加的全面,而故事的表现也就会更加的精彩!凯特的最终答案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七):瑕不掩瑜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一头雾水的,主要是这个《“恩典堂”宝典》的话太繁杂,出现的人物很多,你又不清楚哪一句话可能是为后面故事的铺垫,所以要费心思去一点一点看完还是有点困难,我是一开始就粗略地扫了一遍,后面有啥不明白的才返回慢慢分析。读到后面就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了,随着疑点的增加,好奇心也被勾起来,也就急着往后探寻事件的真相。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新颖的东西在,就像我刚刚说的《“恩典堂”宝典》,都有点类似于学校贴吧这种地方,八卦消息的散播地,小道消息的来源。书的开篇就是《“恩典堂”宝典》的一大段学生八卦消息,紧接着就是以短信形式展现的一段对话,读着读着,还会蹦出艾米丽亚在Facebook上面发的动态,还会有例如谁谁谁等几人点赞,某某某在下面评论这种全方位的呈现。不得不说,这些形式,在一般书里面很少见到,可能也是我涉猎较少,所以看着很新颖,觉得很有趣吧。还有一点不算新颖了,但是能够很好地表达这本书的主题。陌生的女儿,为什么会陌生?从哪些方面看出来陌生了?如果单从一个人的视觉来写,不管是从妈妈的角度还是从女儿的角度,效果肯定是没有分两条线写,从妈妈女儿两方的角度来诠释更清晰的了。

  妈妈凯特一个忙得脱不开身的单亲妈妈,家庭事业两边忙,工作是在业内声名显赫的律师事务所,工作繁忙,竞争压力大。在她眼中,女儿从来都乖巧懂事,学习好,体育好,不让家长和老师操心,但是她没有意识到女儿已经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另一面,在她被繁忙的工作挤得抽不出时间来的时候,已经慢慢展露,如果不是这一次的抄袭风波接着自杀风波重重袭来,恐怕她到女儿长大,都不会意识到究竟是哪一环出现了问题。这也给很多家长做了一个提醒,距离感并不是产生于一天两天,它是长时间的积累,然后集中爆发,如果你不在这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中去意识到问题并一点点消除,那么到集中爆发的时候就不要觉得不可置信。

  “艾米丽亚没有跳楼”

  “艾米丽亚没有跳楼。你明白,我也明白。”

  故事的转折就从这两条神秘的短信开始,凯特开始怀疑,那些被她忽视的小细节似乎都变成了关于她女儿自杀的有力反驳。说到这儿,我可真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了!直到看到后面,我的疑问都一直没有消除。请注意,按照故事所说,当时她的女儿是跳楼自杀的,并不是失踪或是其他找不到尸体的情况,而且书里还有对尸体的一点描述,“侧躺在那儿,仿佛一只倒下的野兽”“上面罩着一张被单”。如此可见,当时她“女儿”的尸体是在现场的,难道她不去确认一下尸体究竟是不是她女儿的,只凭警察的一句话就相信自己的宝贝女儿真的没了吗?这一点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以至于看到后面脑子里一直会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也是瑕不掩瑜吧,不管怎样还是得说这书是相当精彩的。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八):别人的目光是我们的监狱,别人的想法是我们的牢笼

  艾米丽亚最喜欢的作家是弗吉尼亚•伍尔芙,本文标题就出自她口。伍尔芙塑造的达洛维夫人,一生都只做自己,最喜欢漫步于伦敦街头,不怕骄阳炎热,不怕隆冬严寒;伍尔芙说“一个女人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而本书中的艾米丽亚,这个15岁的优等生虽然把《到灯塔去》看了几十遍,虽然能够眼光独到地对女性主义大谈特谈,实际上却远不如她文学偶像笔下的人物那么自由洒脱。从始至终,艾米丽亚怀揣着数不清的秘密,不敢向母亲、好友和爱人坦白。她怕母亲多事,怕好友翻脸。她爱上了漂亮的红发女生迪伦,却根本不敢向她坦言自己对学校秘密社团的厌恶之情,生怕对方会因此离去;她甚至不敢承认自己喜欢读书,每说一个字、一句话都小心翼翼,不想引起迪伦丝毫的反感。在迪伦面前,艾米丽亚的姿态低极了,她不敢做自己,却始终不明白:如果对方爱上的不是那个最真实的你,那么这段感情究竟又有何意义?

  当然我们无权责备艾米丽亚,因为就连她的偶像伍尔芙,最终不也是因为不堪抑郁,而投河自尽吗?本书的英文原名叫作Reconstructing Amelia,“重构艾米丽亚”。其实故事中凯特抽丝剥茧、一点一点重新认识到的,不仅是女儿真实的人生和残酷的死亡真相,还有我们每个人被迫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永远没法自由自在的脆弱本质。为了赢得一个女孩的青睐、一张哈佛的录取通知、一份风光的律师职业,一个人竟然可以违心地忍受欺凌、拍裸照,甚至藏在一个假手机、假名字后面,做着让自己都害怕的龌龊之事。没有人能不顾他人的眼光生活,我们都经历着相同的可悲处境,却又假装一切完美无缺,于是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如此孤独。

  艾米丽亚才15岁,想想我要是15岁的时候遇到这一堆事儿,恐怕早就要自杀了。但我不得不吐槽一句,她的自我保护意识实在是太差了……一点也不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习惯于独居的、非常独立的女孩。

  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凯特,也就是艾米丽亚的妈妈,真的是太不招人待见了。她的控制欲太强,在艾米丽亚出事后变得更加烦人,动不动就“怒火中烧”“声嘶力竭地大吼”,怀疑人人都是害死她女儿的凶手,人家好好和她谈着话,她就一副“你有什么权力害死艾米丽亚”的样子,几次写到她恨不得一巴掌打过去,或者抓着对方肩膀摇晃到天昏地暗之类……其实,凯特这么不招人待见也不是她自己的错,在这种以女性视角展开的悬疑小说中,似乎那些抽丝剥茧的女主人公都有点烦人(感觉《火车上的女孩》的主人公也是如此),因为她们肩负着查清一切的责任,不得不带领着读者搞清每一个谜团、每一条线索。所以有时候明明警察已经再三告诫凯特不要添乱了,她却还是抑制不住自己要跑到别人家里盘问一番——为的就是揭开一切谜题。不过以这样的视角展开描写,小说倒确实是一气呵成,很精彩也很紧张,适合一天飞快地读完。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九):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城

  一个人的成功到底用什么来衡量?事业有成,腰缠万贯?被万众敬仰,成为全民偶像?……

  我想其实都不及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来的重要吧。可现实世界里,又有多少人打着爱与责任的名义,却行着本末倒置的事。我们废寝忘食的工作,为了升职加薪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而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我们明明答应了周末全家出游,可一个电话就把原来的计划全部打断,全然不顾因此嚎啕大哭的孩子,甚至责怪TA的不懂事……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而造成的结果,要么是特别叛逆的熊孩子,要么就是特别懂事听话的乖宝宝,可不管是哪一种孩子,其实,我们都已错失了走进TA内心的机会。

  在《陌生的女儿》一书中,主人翁凯特•巴伦有一个特别懂事乖巧的女儿,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需要她过于操心。作为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及单亲母亲,凯特既要兼顾工作又要兼顾生活,这确实很不容易,她努力工作的动力,全在女儿艾米丽亚身上,她让女儿读昂贵的私立学校,让她接受良好的教育,行着每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都会尽力去做的事情,我想,如果没有那场事故,她们母女的生活应该会一直这样平淡的继续下去吧。可打击突如其来,激烈而又惨痛——年仅15岁的艾米丽亚跳楼自杀了,凯特的心于是也跟着破碎了,生活变得毫无动力,奋斗也失去意义了,她的世界沉入了彻底的绝望。

  一条匿名短信打破了这种心如死灰的寂静,“艾米丽亚没有跳楼”,凯特的心也因此又重新恢复了跳动,为了探寻女儿坠亡的真正原因,她开始着手调查女儿生前的种种,进而发现了很多原本她不知道的秘密,这时,她才惊讶的发现,原来一直懂事乖巧的女儿有着她完全不了解的另一面,而随着凯特对女儿秘密不断发掘,事故的真相也被层层剥开。最后,凯特是否真正抓住了导致女儿坠亡的真凶,其实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那些探寻的过程,更深深的抓住读者的心,我们惊讶的发现,凯特是如此不了解自己的女儿,我们亦产生了共鸣,回想起曾经自己也烦恼过父母对自己的不了解,可如今,当自己也成为了父母,我们真的又用心去了解过那些自己挚爱的人吗?

  整部小说采用的是双线铺展,一面是凯特的视角,另一面是对艾米丽亚的描写,两者互相贯穿,相互补充,相互对照,制造出强烈的悬疑与冲突感,进而吸引着读者不断去探究与思考。小说出版后,即获得了安东尼奖提名、爱伦坡奖最佳新人提名、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推荐书决选名单等殊荣,作者金伯莉•麦克奎格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诉说了一个充满着悲伤与悬念推理的故事,读来即引人入胜,又发人思考,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最后,我想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一座城,城里是繁华世界,有着各色各样的人与物,城里还有一座座的内城,每一座城池都被坚固的砖墙保护着,城门仅供那些真正被自己接纳的人进出。可即使是至亲至爱,又有多少真正走进中心城池的人呢?我们用粗暴盲目的爱,自以为是缺乏耐心的态度去打量着城中的一切,甚至指手画脚,最终的结果只会让城主人选择关闭城门,不在接纳你的探寻,真到这个时候,又该多让人无奈和悲哀呢?

  请善待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城吧,用爱、耐心、细心去慢慢发掘,同时也不要忘记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别让本该最亲近的人反而成为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陌生的女儿》读后感(十):母亲,你真的认识你的女儿吗

  即使是至亲的人,也有我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书中的艾米丽娅曾是个完美的优等生——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育运动,甚至在校外也表现突出。体贴,温柔,乐观,深受人们的喜爱。仿佛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她。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十五岁的花季少女,竟会跳楼轻生?作为母亲,凯特悲痛欲绝时,收到了一条宣称女儿没有死的短信,从此开始一步步接近真相…… 其实,凯特能将这个“意外”的女儿养大已实属不易。在律所工作的她,不光要应付难缠的官司,还要照顾好女儿的生活琐碎,我不知道原来母亲原来可以这么强大,足以克服现实中的重重困难,创造出一个温馨而又温暖的家。 社团、霸凌、性取向,这些话题永远是青春年少的孩子们面对最多的困惑,也是扰乱他们生活的几个因素之一,在书中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社团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退出社团后随之而来的报复,情窦初开的迷思,最终将艾米丽娅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这不禁让人们开始思考,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些娇嫩脆弱的花朵?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艾米丽娅最后一次试图向母亲敞开心扉的那个早晨。在凯特的叙事线中,艾米丽娅竟然为了让自己同意去巴黎留学这个荒唐的请求大喊大叫,还偏偏赶在自己就要迟到的时候,简直难以接受,她想和女儿好好谈谈,可惜没能实行。而在艾米丽娅的叙事线中,这是她最后能保护自己的下下策。她恐惧,焦虑,迷茫,纠结。她希望母亲能发现自己的行为有多反常,问问背后的缘由,给她一个机会将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和盘托出。可惜,她最终没能挽回一切,没能扭转事情的走向。 哪怕是如此简单的一段对话,两人都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理解,那么,每一天,每一份,甚至每一秒,又有多少信息在亲人之间被误解?也许,儿子在父亲节为父亲按摩,父亲却忘记了这个特殊的日子,暗自猜测儿子透支了信用卡,想来救急;也许,母亲问女儿晚饭吃什么,女儿随口一说的“随便”其实是让母亲做她喜欢的,而不是自己爱吃的。我们没能真正将自己的心意传达给对方,导致了分歧,也正是这个缘故,掐灭了艾米丽娅最后一丝生的希望。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能坦然直言,偏偏等着对方漫无边际地猜测呢?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把亲情看的太万能,以为只要血脉相同就能让两颗不同的心彼此了解,殊不知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自己,没人能真正洞悉你的内心,除非你主动表达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 另一方面,我们又碍于亲情,认为亲人不该替自己承受自己的负面情绪,也不该为了自己担忧、焦虑。想一想,出门在外时,无论生病还是劳碌奔波,只要父母一打电话,是不是都是一句轻松的“我很好”?亲情是一层纱,隔开了彼此,但只需一阵清风,便可飘到一旁,带给我们真正的交流和沟通。 合上书,我不由得想起上次和母亲拌嘴的画面,一阵寒意扫过我的脊柱——正是因为我们曲解了对方的用意。虽然,后果并不严重,没有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艾米丽娅的惨剧只是最为极端的后果。但是,这些磕磕绊绊既然可以避免,就不要让它们挡在亲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上。因此,不如冲破障碍,说出来,仅仅是说出来真实的想法与感受,就能让沟通更直接,更有效。 退一万步讲,即使说出来也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也无法让你好过半分,亲情的纽带也更加紧密地连接着你们,你的心也不会因为有所隐瞒而忐忑不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