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想之年读后感摘抄
《奇想之年》是一本由[美] 琼·狄迪恩著作,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想之年》读后感(一):关于丧失
“丧失”一定是这世上最恐怖的一件事情。虽然我曾很多次设想过我们不在一起会如何 但我只要一想到我们抬头看到的是同样一个月亮 想到或许几十年后我们还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就觉得还好没那么坏。我永远都无法想象最爱的人已经不在的世界。我想我所有的恣意冒险 都是基于有你在的前提吧。所以你一定要比我活的长久 少一天都不行。
《奇想之年》读后感(二):关于死亡的奇想书
一本关于死亡的奇想书。丈夫骤然离世,女儿突发重病还在重症监护室,一个鳏寡的老妇人在短短时间里,经历了人生最悲痛的分离与悲痛,尤其是在本该万家团圆的圣诞节。所有关于死亡的思考,人生的延续,展开……但我读的很乱,一会回忆,一会现在,一会感性,一会科学道理,一会丈夫,一会女儿……时间在跳跃,人物在切换,看的有些凌乱。
《奇想之年》读后感(三):我们熟知的生活,会如何改变?
文 / 静待花开
《奇想之年》读后感(四):爱有多深,回忆就会有多长。
这本只有226页的小书,我花了两整天的时间去阅读,时间上堪比阅读一本500页小说的速度。在一句话,一个段落上经常反复。好书。
这种自我设定式的降速,是欲置身于其中去提前体验这一切。像类似这种书籍,不适合多读,但一旦读了,便是刻进去了。《蓝夜》我准备放缓阅读它的时间,这种真实实为难得。
这种体验多为自己。只有自己才知道死亡离自己有多远,以及什么样的方式。很多事,不管你如何完全,一定有你无法去预想和想不到的。我不恐惧死亡。我恐惧的是死亡带给我孩子我家人的影响。
《奇想之年》读后感(五):奇想一点都不奇怪
作者有着这样的写作理念:纯粹的理念与纯粹的客体都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自身对外界的反映与思考。因此,她坚持以自己为中心向外看世界,并将其结果,即自身究竟是如何看待外界事物的,诉诸于笔下,呈现给读者。因此她说自己的作品具有“侵略性”。这种写作方式与“启发性”的作品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非常不同。本书聚焦于“死亡”或者说“亲近之人的死亡会如何带来悲哀”。书中以第一人称视角,对其丈夫的突然死亡三番四次地回忆,穿插着他们之间的回忆、同时躺在ICU的女儿等等,初读非常混乱,但阅读过半,整本书的核心就逐渐显现,那就是如何面对“死亡”。作者认为不需要回避,不可以刻意隐瞒,社会或他人更不应该给予丧亲者压力,要求他们若无其事。甚至应该这么说,死亡带来的“悲哀”是一种需要治疗、细心看护的疾病。 我想,就这一主题,或许只有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才不会沦为医学护理、精神疾病类的“专著”,那意味着除了医学生,不会有人愿意翻阅。
《奇想之年》读后感(六):洋流会涌动,岛屿会消失,我们必须在某一刻放手
牵手几十年的老伴先行一步,唯一的爱女身染重病,曾经的幸福让主人公无法专注于最后的人生之旅,在回望和记录家庭琐事中获得安宁。
相同的命运和写作背景让很多人以为,美国琼·狄迪恩的《充满奇想的一年》和杨绛的《我们仨》是悼念亡者的姊妹篇。事实上,前者更着力于对死亡、悲伤等人生命题求解,而后者的所有回忆都在印证一件事:他们一家三口是天造地设的幸福组合。
《奇想之年》读后感(七):生命如潮汐,而我们可以一直拥有温暖的灵魂。
狄迪恩是美国非常出色的作家,她写过很多优秀的散文、小说以及报导文学。而这本书跟她其他的作品完全不同,不仅在于这是一本悼亡之书。《奇想之年》采用的是一种“静笔”写法,一种简约冷静的细腻细节处理,并以作者向来擅长的独特视角,诞生了对死亡与回忆诸多的“奇思谬想”。
2003年圣诞节前夕,主人公唯一的爱女病情突然恶化转进急诊,不久后伴侣心脏病突发离她而去。在那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脑海中关于死,关于疾病,关于死亡的概率和运气,关于幸与不幸,关于婚姻、孩子和记忆,关于悲伤,以及关于生命本身的任何一个固有观念,都被彻底颠覆,她的奇想之年,从那一刻开始。
《奇想之年》读后感(八):一些细节
亚当·斯密提到,死亡对死者本身没有意义,对活着的人才有意义,人们所设想的,在冰冷的棺木中,潮湿与阴暗,甲虫和老鼠,蠕动的蚯蚓,穿透泥土的植物根茎,肉体逐渐腐烂,这一切的恐惧对死者没有意义,当瞳孔定格的一瞬间,他已同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切断联系,这些痛苦只会存在与你的想象之中。 作者丈夫去世前的这段时间,说了一些话,他觉得他的生活没有意义,一切都只是浪费时间,尽管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绝谈不上没有意义,他写作为生,他受过良好教育,与人相爱,建立家庭,抚养孩子,在世界各地度假,大部分人向往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小故事,大意如下: 女儿在炸弹袭击中死去,丈夫质问妻子为什么要去洗手间,妻子说女儿意外怀孕,由于他总是向别人说“望女成凤”,女儿只能偷偷找她寻求帮助,妻子为了不让女儿看到自己落泪,才去洗手间调整情绪,都只是因为丈夫的望女成凤。 圣诞节的黑色小闹钟,漂浮在泳池上的栀子花和蜡烛,四个一组的带有异国风情的大盘子,煮熟的冒着热气的牛肉丸子,这些琐碎的小事支撑着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们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搬运整理,然后都没了。 死亡让望女成凤变成笑话,让生活失去意义。
《奇想之年》读后感(九):大家都一样
去年我大伯突然脑溢血,在医院抢救了一个月最终还是没有救回来。坦诚的说,我对这个大伯没什么感情,一年也就过年见一面的节奏。但是,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打击,大概是因为我再也骗不了自己,父母一辈已经老去,像小时候的祖辈。老,意味着离别(看,有些词我还是说不出来)。所以,我很想知道,面对离别,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所以,当时买了这本书。
本书真的好读,只是看一次哭一次,太影响自己睡觉了(我也就睡前有时间看看书),慢慢就不再有勇气翻开了。
上周,上海发生了世外小学生的事件,我又一次受到了刺激。因为我觉得这种悲剧就像陨石,走在街上谁都可能会被砸到。我当然怕自己是那个人,不过我仍职业病地习惯把事情想得最坏,以及预想我该怎么承受。
于是,我又翻开这本书,想寻求慰藉和预防针。原来,大家都一样,都无法承受这种痛,都会生出各种奇想。
.S. 大伯去世后,我有次去医院探望亲戚。亲戚指着地上的火腿说前面我姐和伯娘来了刚走。我当时脑子里的潜意识是“哦,大伯大概在上班,所以就她们俩不上班的来了”。这个奇想过了很久,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大伯已经不在了呀……我尚且如此,更不用提我姐和伯娘了。
《奇想之年》读后感(十):丧恸之书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其丈夫去世后一年来的丧恸经历。
对丧亲者而言,通过书写来梳理思路是自我疗愈的一种途径;书写也是为了纪念。
对读者而言,书中作者的行为为其他经历者带来共鸣,甚至提供一种技术指导。
丧恸是当至亲的人离世时你可能会经历的一种病痛。症状包括并不仅限于以下:
1.体会到物理性的疼痛
2.出现认知障碍
3.自责,认为自己对事情的结果负主要责任
4.经历“漩涡效应”,当下所在的地理位置,所观察的物理事物,所能闻到的气味,甚至仅是相似的场景都会引起你的联想,可能兜兜转转但最终都会让你联想到你和已经逝去的人的经历。
5.不断地回想亲人离世的整个过程,回想每个细节,设想改变哪个时间节点的某个决定就能改变最后的结果。不断推倒重来的沙盘演练。
6.最终意识到结果无法改变,结果已经客观存在。
7.在接受事实的第一年,你不看日历,用去年你们的经历来记录当下。
8.当然新的开始是必须的,但突然掠住你的恐慌是“忘记即背叛”。
我非丧亲者,感慨的是,在上一段失败的恋情结束后除了物理性的疼痛,以上7条我都有不同程度的体会。
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会恢复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