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2 03:4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的读后感大全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是一本由(英) 巴赫拉姆 ·莫巴舍尔 (Bahram Mobasher)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读后感(一):中级认知门槛

  《起源》豆瓣没分,依然因为这是本新书。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火星叔叔郑永春微博上推荐的。它的确是一本万物解读 是NASA的科学家根据已知的知识,对从宇宙创生到日常生活的解答。 但是说实话,这本书的认知门槛不算特别低,而且写的东西很科学家化。所谓的科学家化是说,它在行文和论述的时候,对于一些概念还是很一带而过的,这种一带而过对于没有专业知识打底的人来说,读起来就很困难,必须像死记硬背的定律一样,不问为什么的生记。所以没有底子很难理解它们。 这书我看到各种粒子那段的时候,我自己就很懵,尽管看了无数本涉猎微粒的物理著作,但是至今我也不像分子原子点子那样清楚的了解这各种各样的子。这让我有了两个想法: 第一,我们现在之所以对这些子不那么熟悉,原因在于我们似乎没办法操控这些子。原子分子的模型这么深入人心,原因在于当代化学工业的基础就是这个,我们每天都在应用这样的模型,所以上过高中的都懂。然而在更细致的微粒层面,我们是没办法控制它们的行为的,我们连发现他们都需要粒子对撞机,需要巨大的能量更何况在常规环境里呢。 第二,看了这么多科学的书,好歹也有点科学素养了。所以一个事,一个定律,一个规则,它越简单就越正确。而当下这一大堆的粒子,是不是因为我们认知微观世界的模式存在根本问题。 当然这些都有点大言不惭,哈哈。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读后感(二):万物起源中的科学之美

  

虽然现代宇宙学是20世纪才建立起来的学科,但人类对星空的仰望从人类文明诞生伊始就不曾停止,甚至每一次对地球与宇宙中位置、人类在物种中位置的认识的更新,都是科学哲学演进的标志性事件。本书以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为主题,以宇宙形成、生命形成的过程联起现代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的研究结果,科普知识的同时,也呈现出现代科学体系构建的过程,的像一棵不断在分形的树,每一个分枝处生长出了新的学科,粒子是高能物理的研究对象,对轻重元素的分离是化学的起点,生命和细胞的起源和演化机制仍然是分子生物学关心的主要问题,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仍然在从地层证据中推演地球的演化历史。对人类能观测到的一切起源的认识是现代科学的终极问题之一,人类接近起源的过程就像在拼拼图,各个学科借助其研究范式和观测手段各显神通,不断以新的证据来补全理解的缺失。

因此,诚如杨振宁先生对物理之美的解读,即现象之美、理论之美和理论结构之美,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一次发现科学之美的里程。基本物理定律奠定了我们进行推理的基本假设,大量的一手研究图片呈现了现象之美,对各种理论假说的探讨是构建理论的必由之路, 那些伴随着我们探索到空间与时间边界仍然悬而未决的问题,等着像当年量子概念的横空出世一样,再一次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今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的角色从科普读者变成了科普作者,渐渐了解到科普除了传达严谨的科学知识之外,核心的问题是要在动笔之前明确面向的读者群,他们有着怎样的背景知识、会被怎样的话题吸引、愿意接收怎样的语言风格。当我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专业,像是开盲盒开出了隐藏款,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切入点,点亮之后连起知识的脉络。本书需要介绍给读者的知识则要宏大与复杂得多,包括宇宙的起源和生命起源这两个野心勃勃的话题,唯有深入到科学的各个分支中,了解到该学科在揭示万物起源中的地位和面临的核心问题,方能浅出创作出优秀的科普。除却普及知识之外,科普的另一重作用在于输出科学哲学的观点。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不同的独立学科之间架设了桥梁,揭示了“起源”与“进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每一章的“回顾复习问题”与读者互动,启发我们利用科学证据思辨与推理,开始发现科学之美。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读后感(三):我们从何而来,到何处出:一本不是丹·布朗写的《ORIGIN》

  

女士们,先生们,老少爷们儿们!在下张大少。

首先感谢博集天卷的编辑老师赠书。

拿到此书的第一反应是想起了畅销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ORIGIN》。1952年,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S.L.Miller)在他的导师尤里(H.C.Urey)指导下,做了一个颇有影响力和争议的"原生汤"实验。他们用甲烷、氨气、氢气、两个烧瓶和一些玻璃导管模拟原始地球大气,以火花放电模拟电闪雷鸣……持续一周的实验获得了20种有机物,论证了自然演化形成生命起源先决条件的"原生汤"的可能性。丹·布朗把这个著名的"米勒-尤里实验"、熵理论和人工智能融入小说《ORIGIN》中,用量子超级计算机成功模拟了大自然创世纪的过程。证据清晰不容质疑,结论简单却惊天动地:

不需要上帝,物理定律自发产生生命!

显然,这个结论没有给神留位置。黑暗宗教就要离场,甜美科学即将为王。在下手中这本NASA天文学家写的科普书《ORIGIN》中同样没有给神留位置,也没有安努纳奇这些远古外星人的戏。书中讨论了许多概念,都是以实验证实的事实为基础。书中也给出了许多观点,以后的事实或将证明它们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可能会被更完备的新概念取代。这是科学发展与进化的方式。人们没有对于什么是真理的先入之见,而只有对于真理的探索。

在书中,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问题是两个最迷人的问题。它们是否能够从绝对的虚无中自发开始?作者认为,人们在研究生命起源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地位,因为人们可以进行有控制的测试和实验来索解其中的密码。研究宇宙的起源则更具猜测性,通过实验验证要艰难得多。生命开始于生命,而不是自发地来自虚无。然而,人们现在还不知道生命如何真正开始的细节。有关宇宙的情况则更具挑战性。人们没有必要的工具和技术去研究最早期的宇宙。虽然可以拿出一些关于宇宙当时情况的模型,但用观察到的事实与理论概念对照则是更严峻的考验,因为很难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些理论。尽管如此,人们已经在理解物质宇宙及其进化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些问题在几年前还属于哲学范畴,而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科学尝试解答,并通过实验加以检验。

在哲学和科学领域,最根本的挑战之一是解释空间与时间的本质,无论它们是否存在于早期宇宙中。即使从宇宙中清除一切,所有物质、行星、恒星和其他所有的一切,依然有它们曾经所处的空间(或者时空)留在那里,无法清除。这时候的问题就是,空间的存在是否是任何可能的真实的首要条件。

作者认为,有关时空的性质有两种观点。一种退回到牛顿的观点,认为空间是"真实"的,有它自己的性质。根据这种假说,即使空间中的一切物质都被清除,空间依然继续存在。第二种观点则来自莱布尼茨,他认为空间只不过是处于其中的物质之间的关系造成的结果。这种假说认为,空间不会独立于其中的物质而存在,如果宇宙中的物质都不存在了,空间也将消失,留下虚无。牛顿的观点中不包括"虚无",而莱布尼茨的观点中包括虚无。现在,考虑牛顿认为空间可以自行存在的观点。如果情况确实如此,它的特性应该与空间本身一起存在。所以,一个有限无界的空间(如气球的表面)会在它的半径变小时收缩,最终在其半径为零时消失,变为虚无。结论就是:无论空间与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们都可以在遥远的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与"虚无"调和。所以,我们在今天的宇宙中观察到的"某个事物",才有可能全部从"虚无"中开始。按照现代物理的语言,"虚无"就是将所有的能量从一个体积的空间中移走,使它降解到它的最低能量状态——"真空"。一旦这种能量消耗持续,它就会达到一种空间内的能量为"负值"的状态,或者说其中的能量小于"虚无"。这时,一束虚拟粒子出现并消失,然后又再次出现。它将占据绝对空虚的空间,让"某种事物"来自"虚无"。科学家们认为一切就是这样开始的。

当然,除了时间、空间、宇宙、生命的起源之外,作者还谈到了星系、地球、山川海洋、细胞、人类、语言文化、城市文明的起源。本书是一本涵盖了很多学科,很多话题的书,内容无所不包,读者可以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在下告退。

转发随意,转载请联系张大少本尊,联系方式请见公众号底部菜单栏。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宇宙文明带路党”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读后感(四):NASA科学家巴赫拉姆:对起源的探索,是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原点

  巴赫拉姆·莫巴舍尔(Bahram Mobasher):《起源:NASA天文学家给读者的万物解答》作者。科学家,天文学家。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任职7年,曾在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任职,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物理学以及观测天文学教授,拥有来自英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的观测宇宙学博士学位,他在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以及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进行博士后研究。他写过或者合著过超250篇科学文章。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评价人数不足(英) 巴赫拉姆 ·莫巴舍尔 (Bahram Mobasher) / 2021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员们踏上月球的时候我10岁。随着我日渐长大,这一事件越来越让我神往,对我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在我生命的每个阶段,我都受到了它的启示,其原因每过几年都会有所不同。我的祖父曾经告诉过我他的经历:当年,在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他曾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长途旅行,而那样一段路今天只要几个小时。他曾在自己的一生中见过许多种交通工具:步行、乘坐马车、乘坐有史以来第一批汽车、乘坐有史以来第一批客机,而现在,航天器可以在三天内从地球飞往月球。

这清楚地证明了,我们人类在一代人的时间内走过了多么漫长的道路。这件事告诉了我如下几点:眼光远大的重要性;要勇于迎接挑战,无论它们看上去如何困难重重,如何高不可攀;要有为了发现新事物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资源的欲望;要专注于一个目标,为了成就这一目标勇往直前。正如我的祖父非常热烈地表达的那样,这也告诉我,这一成就,以及作为整体的科学,是属于整个人类的,而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家、团体或者文化的。只是在我完成了在研究生院的学业之后很久,到了我真正成熟了之后,我才慢慢理解并意识了所有这一切。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话来说就是:“生命的悲剧就在于,我们老得太快,变聪明得太晚。”

我们生活在一个独特的时代,现在的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水平,可以让我们研究宏观世界中的宇宙的细节,以及微观世界中活着的细胞的内部。我们的使命是鼓励人们超越日常活动,去疑惑,去思索问题,去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感到好奇。探索知识,对于理解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感到雀跃,这一点并没有年龄、种族、性别与文化的藩篱。只要我们直面最根本的问题,把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知识运用到极限,我们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本书只不过是为了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尝试:运用我们从不同的学科得到的综合知识,最大限度地使用它们,探索我们在自然中观察与感受到的一切的起源问题。

我在这本书中的目标,是让读者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把他们引入发现有关宇宙、原子、细胞和生命本身的真理(或者我们认为是真理)的神奇世界。这一目标并不仅仅是回答问题,也要学习如何提出深刻的新问题。毕竟,科学并非只是揭示未知,而是要在我们已经知道的地方更加深入地挖掘,寻找应该提出的正确问题。

我们将通过简化论者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把复杂的现象简化为它们的简单组成部分,并尝试理解这些部分。这本书的整个方针就是:对于存在的每一种事物,我们都有一个解释,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这本书也特别指明了一些简单的事件,它们尽管看上去无足轻重,但却在我们周围的世界的发展中扮演了重大角色。它说明了许多似乎不同的事物是怎样凑到一起,让我们的存在成为可能的。我同样希望,这本书将让读者知道推理和客观思考的价值。

今天,我们已经见证过许多人的行为:为了说明想当然的个人观点,他们歪曲了科学的事实。我们有责任提供教育公众的手段,因为要衡量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的方式,是通过对于公民的认知、知识和教育加以判定的。按照美国播音员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的说法:“与一个民族的愚昧相比,无论我们的图书馆耗资多大,这种代价都是值得的。”

这本书结合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从有关科学思想的起源和知识进化的历史观点开始,建立了我们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一个相互耦合的图像。在开始的时刻,一切只是哲学的一部分。一旦知识增加了,独立的学科便得到了发展与进步。今天,科学进步的成果斐然,已经达到了人们可以研究不同领域的公共区域的程度。接着,本书探讨空间与时间的本质,然后研究极早期的宇宙,以及粒子和它们的质量的起源。我探究了最大的宇宙尺度和宇宙的演变是怎样因为基本粒子的物理性质而受到影响的。这本书就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连接了最小的粒子和最大的宇宙的结构。在讨论了宇宙的当前状态、宇宙中含有的事物及其演变之后,本书将探讨星系和恒星的起源,接着研究化学元素的起源。此后研究的是行星系和我们的家园——地球的起源。再接着是地球上的大陆、海洋和山脉的起源,当然,对于地球大气层的起源的探讨也是不可或缺的。我讨论了地球是如何变成了一颗生命的宜居行星,以及地球上是怎样有了生命所需的一切成分的。这随之导致了对于地球上的生命的起源的研究,以及生命在各个地质年代中的进化。我呈上了我们的早期祖先建立城市、发展农业和通过交流手段发展语言的证据。“起源“与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一种事物的进化会导致另一种事物的起源。所以,在研究起源的同 时,我也讨论进化。出于这本书的性质,它的题材涉及多个学科,在不同的独立领域之间架设了桥梁。

我为自己有机会撰写这样一本书而感到非常幸运。尽管它从各方面来说都不完备,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学习体验。作为人类,我们对于自然已经知道了这么多,但还有这么多问题是我们仍然无法回答的,这真令人觉得陶醉。下面的两幅图总结了我的吃惊之处。在经过了12年的旅行之后,旅行者一号(Voyager I)航天器即将离开太阳系。在此之前,它把它的照相镜头回头对准地球,拍下了一帧照片。这帧照片就是下面的第一幅图像。旅行者一号航天器是走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探险的第一颗人造天体(图A)。这幅图像表现的是一个位于太阳系边缘的观察者将会看到的地球的形象——“这是在无穷无尽的太空中飘浮着的一粒小小尘埃,但它却是70亿人的家园“,这就是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优雅描述。

我们不能不为这帧照片而击节称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一定会为我们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宇宙中的渺小、微不足道和形只影单而喟然长叹。第二幅图像叫做哈勃极深场(Hubble Ultra Deep Field)(图B),是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到的最深层次的宇宙图像(用红外线光学波长拍摄)。在这幅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可观察宇宙的边界线,是在距离我们120亿光年以上的地方,是在宇宙开始只有几亿年后形成的最遥远的星系。这两幅图共同向我们说明:尽管我们在宇宙中仅仅占据了非常微不足道的地方,但我们人类却来到了空间与时间的边界线,能够索解我们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奥秘。它同时也揭示,在我们面前还有着如此繁多的事物,它们正在等待着我们发现的足迹。

本书内容涵盖了多门学科。我试图让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些题材,而不必依赖他们在相关领域中的背景。对于学生,这本书将为他们提供跳出思维限制,深刻地思考并提出问题的手段。对于寻求知识的普通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发现一个新世界,并分享发现的神奇。对于教育者,它会提供让他们考量与沉思的一个外在世界的大图像,用于启发新一代思想家与革新家。请允许我再次引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名言:“教育是在人们忘记了自己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后仍然存在的东西。”我希望,在这本书中的材料会成为你们的教育的一部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