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一半》经典观后感集
《一半一半》是一部由林黎胜执导,黄璐 / 邹静之 / 郑天玮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半一半》精选点评:
●前面还挺好的,怎么越到后面越觉得“扯”
●真是难得的好电影啊!
●细节温馨美好。 能看到郑天玮和邹静之飙戏很难得。 大的性格真拉风, 小的人物有些许薄弱, 恋父处理得挺好。 后面情节有点泄,小的说出身世有点刻意,点到即止该多好。 总之,挺温暖的.
●从A开始看是很优秀的,从中间的B看就觉得配音旁白很出戏
●黄璐文艺片女王,结局出乎意料。
●
●剧作课。
●林黎胜老师说,他就是看了老婆和小三对峙然后老婆取下假乳那一场剧本所怔住了,决定接下这部戏。说实话,林黎胜老师的导演手段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那一场绝对很有震撼力。
●
●有闪光点
《一半一半》观后感(一):语不惊人死不休
前两天看HIMYM,里面ROBIN对TED说,“每次你看到NAKED WOMAN的时候都发出一种NAKED WOMAN VOICE。”所谓的VOICE就是指TED会发出一串短短续续皮笑肉不笑的“哼哼,哼哼,哼哼”的笑声。
林黎胜操着一口福建普通话讲课的时候,满教室的人都是发出了这种NAKED WOMAN VOICE。
倒不是口音怎么样,如林老师所说,他的普通话在胡(福)建人里面已经算是非常好的了,我坚信这一点。不知道台下坐的那几位外国友人是不是支持我……
林说:“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总是找客观原因找外部原因~~~比如你感冒了,你就说是因为天气凉了所以你感冒了,操~~~~其实就是你YA自己不行了~~~~~”
林说:“太平洋战争真的就是那样吗?日本人就是脑子进水去炸珍珠港的吗?不要历史书说什么你TM就信什么吗!!”
林老师痛心疾首骂完给我们放了这部片子,他说这是个有脑子的故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上映,也算是地下电影了。
他说这个编剧写的好,但不是他写的哦。
《一半一半》观后感(二):很多包袱
在MoCA看的这部影片,是今年12+的第一场。片子超乎我想象得好,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听策划老师说,因为一些剧情,所以片子没法正常上映,也没有被电影频道买断。要说SM的情节有不“适宜”,那关于恋父情节的戏码也要删,就有够莫名了。
看的时候,不停的有包袱抖出。脚本不错,语言很贫,像在看情景喜剧一样。论画面,不像一般的胶片电影,有点DV的感觉。比较怪的地方,一是“大的”跟男朋友冷不丁地分手,实在有些突兀,也没怎么纠结,怎么说散就散了;另一处就是“小的”突然说自己不是她妈亲生的,也教人有些错愕。除此之外,很多小细节真的很有趣。譬如,主编骂网络写手、“大的”撕标签……
“小的”很漂亮,戴上黑框眼镜让我想到了韩部长。文艺片的女主角?周迅、高圆圆都是这么走过来的,黄璐应该也会红哦。听说片子里不少人物都是由业内编剧客串的,还真有趣啊。
放映的时候,不时有笑声。分享时,也有不少同学表示认可。确实,在没有文艺院线的情况下,这种非官方的放映就是片子的主要传播途径。一部电影拍摄完成,当然是希望更多人看到。只是希望观众能够珍惜这样难道的机会,不要迟到!中途接电话,真的会影响到其他人啦。
9.1.17夜写于外公家
《一半一半》观后感(三):上海当代艺术馆12+当代影像展映之电影《一半一半》
上海当代艺术馆12+当代影像展映之电影《一半一半》
影片介绍:
老妈,是个剧团的龙套演员,活得风风火火,老伴过世三年了,整天吵吵嚷嚷着要改嫁,但是等荷兰回来的老情人季贤向她求婚的时候,她却发现,要忘却老伴是困难的。
老大,无所事事,性格极像老妈,本想一门心思跟男朋友结婚生子,可是性格的爆烈,常让她自摆乌龙,男友受不了她,终于离她而去。而老大也经过一段自甘堕落,终于认识人生的真谛。
老二,是个编辑,其实并非老妈的亲生女儿。她一直爱着死去的老爸,跟一个有了老婆的主编偷情,现实的残酷终于让她明白,情感是需要对等的。她对老妈的男友季贤有父亲的感觉,这让老大及老妈误会了,引起三人矛盾的大爆发。
导演:林黎胜
编剧:孙艳华
摄影:曲立男
主演:郑天玮、王柠、黄璐、邹静之
片长:86分钟
策划人:崔辰
由《艺术世界》杂志社与上海当代艺术馆联合主办
时间:2009年1月17日,周六 ,下午2点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南京西路231号人民公园7号门),二楼会议室
导演简介:
林黎胜,1969年生于福建,199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编剧多部影视作品。
导演作品:《我爱长发飘飘》(电视电影),《麻辣女生》(高清),《消失的村庄》(后期中)
更多信息请访问《艺术世界》杂志或上海当代艺术馆官方网站:www.yishushijie.com, www.mocashanghai.org
《一半一半》观后感(四):疏离的温情
《一半一半》以旁白构成清醒而连贯的叙事立场,讲述了发生在北京最萧瑟季节的母女故事。影片以风格化的运镜方式反叛了商业叙事的平稳,叙事的方式又仿佛布莱希特式间离。无论是开头的那棵树,还是演员“非明星”的脸庞,或者影片表现出的熟悉又陌生的人际关系、都有若即若离的疏离感溶入期间。
在这部以母女三人为主体的电影里,导演调度的功力很多表现在如何将属于三人的画面空间及声音空间处理好,与影片的情绪节奏相应和,三个人处在同一画面中,如何变换出和情绪和谐的画面感,画面构造需要获得一种平衡中不平衡的尺度。很多镜头的处理类似舞台调度,戏剧性地赋予电影节奏和效果。
声音空间则强调了共存。某一场景通过老二的视角和打来的电话,以老二为中心,逐一剪辑老大和老妈的情景,声音剪辑将三人放置在同一空间中,以声音本身构造共存空间。另一场景,在情绪激烈的关键情节,则配以欢快语气旁白的“荷兰游记”,与情节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度沉溺情节本身的残酷,能把握和处理好情绪的疏离,在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中,尤其可贵。
“非演员”的选择排斥了“明星”气场,形成一种生活化、平淡朴质的氛围。亦将情节造成的紧绷戏剧张力放缓,正因为营造出来生活化本身的质感,结尾稍显戏剧性。而导演着意要表现的母女三人之间的“非一般”情感张力,亦表现出一种当下中国新型的人际关系,深具现实意义。
导演想要表达一种“冷静而不冷漠,哀苦而不悲伤”的情绪,故事中蕴含着悲伤和失落,但也包含着最美好的期待和希望,虽然某些憧憬像是倏忽即逝的魔幻表现,但是女性包含隐秘的内心以层次感相叠的方式,就如结尾灿烂而悄然开放的花朵,缓慢而清晰地展露出来。影片也透露出一种特有的、因导演本身的幽默感而产生的趣味基调。
影片中的女人们,每一个都想竭力圆满自己的世界,但孤独始终如影相随。一半是圆满和周全,一半是寂寞和黯然,合在一起的则是:无法言说的人生沉浮起落。
发表于《艺术世界》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