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领导者》(纪念版)》读后感摘抄
《《成为领导者》(纪念版)》是一本由[美] 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9,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领导者》(纪念版)》精选点评: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成为领导者的十大重要因素:1.驾驭环境(无法驾驭环境者注定被同化) 2.理解领导力(首先,成为你自己!) 3.认识自我 (你应该做自己的老师;勇于承担责任;相信自己可以学会任何事物;明白真正的理解源于对经历的反思)4.认识世界(预期:积极主动,富于想象力,保持开放;在倾听中向他人学习;参与塑造事件) 5.凭直觉行动(跟随内心的声音) 6.施展自我(影响而不是关注) 7.超越逆境 (具有反馈作用的失败是成功的关键)8.赢得人们 (领导是1,而人们则是决定你实际力量后面的0)9.组织,是助力还是阻力(如果组织成为毁灭你成长的枷锁,那你必须及时解决它) 10.铸就未来(你的方向)一本不错的领导力书籍。
●有时候我总觉得领导力书籍被误用的一大原因就是:下层人员看这类书籍太多,而掌权者却从不在意经典。就我过往的boss 身上看到的,他们更热爱朋友圈文章和酒席间「偷学到」的经验。于是期待值与现实总有巨大的鸿沟。但我还是很喜欢沃伦老爷子说的:成为领导者实际上就是成为自己。而过去几年我在面对巨大障碍时真正被激发所谓leader特质,完全源于我决定我应该那样工作与生活。所以这本倒更像哲学书啊。
●什么是领导力? 就是爱表现自己。大部分国人就缺这个,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低调低调,好表现的人往往不能被人接受,人性就是这么被压抑的。
●这本书像 德鲁克的卓越的管理者 对每一个人都有用。
●“真正的领导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并且通常是通过自我造就的。领导者用培养品格和愿景的方式创造自己。”
●相比上一本《领导者》,本书离真正的领导者更近了一步。虽然作者依然经常暴露自己不是领导者的事实,同时也让我经常因为作者的天真而感慨,但是作为一本领导者的参考书来说还是称职的。即使是盲人摸象,但只要摸的够多够全面,总有接近真相的一刻。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读,当然,具体的例子全部跳过依然没什么影响,习惯就好。
●融合各类领导理论。收获最大的是一句话,大概意思是真正的领导者,不是证明自己而知识表达自己。
●简洁明了
●大概是因为这本书比较经典,比较“老”,所以感觉都是老生常谈。
●本以为领导者讲的是管理,结果其实是成为自己!
《《成为领导者》(纪念版)》读后感(一):雅称愿景,俗称画大饼
世界很大,要完成的很多目标,一个人完成不了。所以领导和管理他人,来协同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变得很重要。职场从做好自己的工作,需要进阶到下一个阶段,成为到领导者。
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比较陌生,很多内容没有共鸣,反思发现,主要是由于领导经验缺乏。部分内容还是能让我联系到自身经历的。比如,文中说到领导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愿景,像望梅止渴一样,给大家指一个美好的远方。
愿望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团队的人们就会向一团散沙。只有明确了愿景,大家才会在心在一起,然后在适当给大家一些做事的方法就可以了。
《《成为领导者》(纪念版)》读后感(二):阅读《领导者》读书笔记
策略1:通过愿景唤起专注
这里面提到领导者的一个普遍工作原则就是,在接受组织的时候判断有什么样的东西会对组织的未来起关键作用,设定新的方向,把组织里面所有人的专注力都集中到这上面来,我觉得我真正关心的还是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去落到实处,例如怎么样找到方向,并且让大家相信这个是对的,并且去执行,怎么样去获得阶段性的验证。书里面也提到了从4各阶段对新愿景展开系统的探索,1、原经审查2、框架框定 3、承继探讨 4、愿景选择 总之,我觉得还是很依赖领导者本身的能力。
策略2:通过沟通赋予意义
这里面提到让员工认同并且追寻愿景的机制——社会结构,要改变这个社会结构就要了解其文化力量,最终这个组织会形成一个回报机制,这个机制随着创始人的态度或者风格、组织的目标、各种流程的运作方式等因素而演化转变。组织社会结构的几个基本要素,组织起源、运作模式、工作性质、信息决策、影响范围、行业地位等,这些要素可以划分成三个不同的组织类型:平权式、个人式和规范式。书里面都提供比较具体的案例让我们去识别这几个不同类型的组织。我觉得不同类型的结构也是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吧,所以说面对不同的挑战,组织类型的改变或许意味着公司也将全面迎战,组织结构的变化/成功的转型,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一个新引人的新愿景 2、让大家能全情投入 3、将新的愿景制度化,我觉得去年的腾讯、今年的阿里,都可以作为参考案例去研究。
策略3:通过准确定位赢得信任
领导者对组织的定位非常重要,关乎到与追随者之间的信任,也就是如何在一个大生态中,去定义一个小生态,面临的选择非常多,作者将之分为三个维度,复杂性、时间性和选择力,并总结出为四大定位策略1、随机应变 2、改变内部环境 3、改变外部环境 4、在内外部环境间建立新的联系 当然这个定位可能是管理层共同作出的,这部分还是很给我启发,其实也是对公司面临的一个竞争状态的分析,同时又讲到了领导者要摆正什么心态,以及承担什么样的任务。
策略4:自我成长
书中提到领导者新竞争力的5项技能1、承认并分享不确定性2、坦然接受事物3、未雨绸缪4、善于处理人际关系5、具有自知之明。那么领导者学习的特殊性在哪里呢?这是一种“组织背景下学习”的专家。这里面讲的更多的是组织的学习(我觉得我以前还是更为关注领导者本身的成长),以及为应对组织在新环境中的运作需要挑战的创新性学习,书中也提到了6种组织学习的模式。这其中领导者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正确的领导,组织学习是没有重点的,会失去活力、力量、凝聚力以及方向。
《《成为领导者》(纪念版)》读后感(三):领导者创造自己
领导者都是创新者。他们走在他人的前面,创造新事物,让旧事物变得新鲜。真正的领导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并且通常是自我早就,领导者创造自己。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目标,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共同的目标赢得他人的合作与支持。他们知道该实现实现目标的关键是了解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而了解的关键是学习——从自己的人生和经历中学习。他们通过关注自己的可能性,而不是自己的局限来做伟大的事情。
领导者具备的6大要素
1. 指引性的愿景:领导者非常清楚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想要做什么,以及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坚持下去的优势是什么?
2. 激情:领导者热爱自己的事业,喜欢投入其中。对人生希望的内在激情,加上对职业、专业、行为方式上面都有非同寻常的激情。希望是清醒者的梦,没有希望,我们就无法生存。
3. 正直:包括自知之明、坦诚、成熟。成熟是指专注、敏锐,能够与他人合作并向他人学习,从不卑躬屈膝,总是充满真诚。
4. 信任。正直是信任的基础。信任是一种无法获取、必须赢得的品质,它是同事和追随者给予的。除非某个人愿意追随你,否则你就不能领导他。
5. 好奇心:领导者对一切感到好奇,想尽可能学习更多;他们乐于冒险,尝试新事物。
6. 勇气:领导者不怕失败和犯错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将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从逆境中学习。
改善自我认知的四堂课
第一堂课: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学习不是为了拥有知识,而是为了成就自我。我们最了解自己,要对自己的教育负起全部责任。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思考我能从中收获什么,而不是推卸责任或归咎他人。
第二堂课:勇敢担责,不归咎于他人。
第三堂课:你可以学会任何想学的东西。
第四堂课:真正的理解源自于对经历的反思。要想敏锐地面向未来,首先必须坦诚地回顾过去,有反思才能形成新的认知。对经历的反思可以借助四个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包括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对我有什么影响?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认识世界
想要成为一名领导者,你必须像了解自己一样去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包括创新性学习、通过旅行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经历、寻找良师益友、在逆境中学习等。创新性学习要求我们做学习的主动者,积极理解当前的环境,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自我引导而不是受他人支配。我们不再默默忍受事物的现状,而是要参与、促成事物的改变。要像小孩一样在事实面前坐下来,愿意抛弃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谦恭地追随大自然的引领去往任何地方或深渊。
领导者激发和维持信任的四个要素
1. 始终如一。不管领导者自己可能面临怎样的意外,他们都不会给群体制造任何的意外。领导者是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
2. 言行一致。领导者言出必行。对于真正的领导者来说,他们信奉什么理论,就践行什么理论。
3. 可信赖性。领导者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们愿意在紧要的时刻给同事以支持。
4. 正直。领导者以自己的承诺和誓言为傲。
领导者的十大特征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Check List,可以用于管理工作规划和自我反思。
1. 领导者经营梦想
2. 领导者拥抱错误
3. 领导者鼓励反思讨论
4. 领导者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5. 领导者拥有“诺贝尔特质”:乐观、信念和希望
6. 领导者熟知管理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领导者对下属的期望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属的表现和职业发展;优秀管理者的独有特征就是对下属提出可以达到高绩效期望的能力。
7. 领导者具有预感能力
8. 领导者着眼长远
9. 领导者理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
10. 领导者善于创建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
《《成为领导者》(纪念版)》读后感(四):领导自己,到领导别人
西方经典著作,领导力诠释。
有几点比较新颖:
1.自我觉察=自知之明=自我拥有=自我控制=自我表现。
“爱表现自己”就是领导力。
2.最好的追随者,也是最好的领导者。
3. 人生的奇迹之一就是,不管你年纪多大或者境况如何,你在教育上的任何缺陷都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弥补。
Note:
1. 自知之明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面对的最艰巨的任务。“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但是,除非我们真正地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清楚想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去做,否则除了在最表面的意义上,我们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功。领导者从不对自己撒谎,尤其是关于自己的事情
2. 坦诚是自知之明的关键。坦诚基于真实的思想和行动,是对原则坚定的忠诚,是一种基本的完整性和健全性。
3. 对于已过中年的人来说,决定其人生满意度的是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按照年轻时的梦想去行动。他们是否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不那么重要,真正要紧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追求。创造性努力中的精神因素就来自于这种发自内心的追求。
4. 在通往自我认知的道路上,推卸责任和归咎于他人是主要的绊脚石。
5. 因此,了解自己意味着要把“你是什么人和你想成为什么人”与“世人认为你是什么人和希望你成为什么人”区分开来
6.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自我感受完全依赖于我们对自己过去是什么、做什么的回顾。”
7. 因此,领导者首先支持自己、激励自己、相信自己,最终靠赢得信任来激励他人。
8. 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可能过得成功。就像划桨者一样,我们通常是在向后看的时候向前进,但是在我们真正地理解过去之前,不可能真正地向前进、向上升。
9. 在我们这一行里,那些去表演、去读书、去了解经典的人,那些头脑开放、乐于去体验的人,要比拥有MBA学位的人更容易成功。
10. 学习原本就该是这样——主动、热情、与己相关。你读到的东西应该由你自己来消化和吸收,你应该让它成为自己的东西。
11. 学习原本就该是这样——主动、热情、与己相关。你读到的东西应该由你自己来消化和吸收,你应该让它成为自己的东西。弗朗西丝·赫塞尔宾(Frances Hesselbein)的名言是:“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信仰的,那就是每天都学习和从学习中获得的快乐。”
12. 旅行是另一种学习。所有关于旅行的老话都是正确的。旅行的确可以开阔眼界,可以给人以启示,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因为它要求你做出新的、不同的响应。在别的国家里,人们做事的方式与我们不同。他们可能更加悠闲,或者更加忙碌;可能更加矜持,或者更加活泼。
13. 一个人如果换个角度看世界,那么他会看得更清楚。在异国的土地上,你看任何东西都是有角度的。索斯藤·凡勃伦(Thorsten Veblen)指出,很多犹太人的敏锐智慧来自于他们长期的背井离乡。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外乡人会看到更多的、新鲜的事物。在旅途中,一个人不仅要充分地施展自我,而且还要学会重新调整。旅行会考验一个人的优点和弱点,并揭示一个人新的优点和弱点。我们的两位经验最丰富的制宪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是深爱旅行的人,他们都在欧洲呆过很长时间。那些离开家走得更远的人,甚至可以学到更多。
14. 不管是选择每天一次的静思还是选择正式的短期休假,你都可以亲近自己的灵魂和想象力,真正地反思自己的经历,从中学习并让自己得到更新和补充。
15. 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规律的短暂休息一样,我们都需要真正的投入,也都需要良师益友和志趣相投的伙伴。据我所知,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领导者都至少有一位良师:帮助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优点或缺点的老师,父母,年长的同胞,或经验丰富、能够给予他们指点的资深同事。
16. 求学、旅行、人、工作、比赛、反思,所有这些都是知识和理解的来源,但有趣的是,错误也是一个来源。
17. 不言而喻的是,如果我们不敢冒险说一些错误的话或者做一些错误的事,那么我们的创造力就会立刻消失……创造力的实质不在于拥有某种特殊的天赋,更多的是在于玩游戏的能力。
18. 即使你天生就善于分析,你也必须要乐于在缺乏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即使你真的有可能最终得到完整的信息,让你绝对有把握地做出决策,但你也很有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资源。你必须要在信息并不完整的情况下,抓住最佳时机尝试一下,然后继续去做别的事情。那意味着你将时不时地犯错误,但同时你也形成了让自己兴奋起来的势头和步调。
19. 我认定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鼓励人们冒险的风气……我的前提是,如果容许自己周围的人去做他们想做的,那么我们就能够完成任何我们想要完成的。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假定任何人都能做任何事的想法多少有点儿幼稚。另一方面,我认为我的很多成功也都隐藏在这个前提之中。如果你相信成长来自于冒险,没有冒险就没有成长,那么在领导他人走向成长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决策、容许他们犯错误就是不可缺少的。”
20. 不幸的是,人们往往很少反思过往的经历。当你一路向前,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时,你不会坐下来反思过去。而那恰恰是你应该反思的时刻。如果要到犯了重大错误才想到反思,就会有两个后果:其一,因为情绪低落,你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反思;其二,倾向于只看到那个错误,忽视所有你做得正确的部分。
21. 改变你的观点非常重要,这大概要通过广泛地在国外旅行或生活来实现。不同的立场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同样的一些事实,改变视角,一切看起来就都不同了
22. 领导者不是简单地从事自己的职业或专业,他们是精通业务的大师。
23. 除非你愿意冒险,否则你将六神无主,永远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要实现你的愿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它是走向成功的必然步骤。
24. 领导者会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但永不满足。埃斯库罗斯说,智慧要通过反思和痛苦获得。领导者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知道,人生的根本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但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并且不断地学习成长。
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学习,越是困难,学得越好。就像风吹雨打塑造了山形一样,问题造就了领导者。难以相处的上司,缺乏愿景和品德的管理层,超出控制的环境,还有他们自己的错误,这些都是领导者的基础课程。
25. 哈佛商学院罗莎贝斯·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教授描述了当前混乱的环境所要求的态度:
◆要进行战略思考,投资未来;同时保持良好的业绩。
◆要有创业精神,敢于冒险;但是不要孤注一掷。
◆要继续把你目前正在做的一切做得更好,花更多的时间去与员工沟通、支持团队成员、启动新项目。
◆要了解业务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要把更多的职责和任务授权给他人。
◆要充满热情地专注于“愿景”,致力于努力地实现愿景;同时要保持灵活、应变、能够迅速地改变方向。
◆要大声地发表意见,做一个领导者,确定发展方向;同时要热情参与,认真倾听,善于合作。
◆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活动当中,竭尽全力;同时也要保持身体健康。
◆要成功、成功、不断地成功,也要养育杰出的子女。
《《成为领导者》(纪念版)》读后感(五):带着心理学的知识看这本书,充满了谬误
曾经对管理学的书籍很迷信,觉得管理学的书中字字都是珠玑、句句都是箴言。
但当心理学的书看多了,再看几本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书后,一直对所谓的管理大师或“管理经典书籍”怀有审慎、怀疑的警惕。因为大多数管理学的书籍常常给我们的只是一些泛化或似是而非的意见,对于那些很难落地或难以捉摸的所谓的“管理思想”或方向、原则,对我们的管理究竟有多少实效帮助?我一直是存疑的。
自己对管理学的书籍看的不多,但自认看的不算太少。在一开始的新鲜、兴奋感结束之后,觉得这些管理学的书籍大同小异。很多内容虽说是管理学知识,但很多实际只是从心理学理论中的摘抄。
问题是心理学的这些理论是经过科学的实验,有大量的数据支持和验证的,而管理学这些所谓的理论,实验基础和验证数据又在哪儿?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仅是通过观察和小规模的访谈,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甚至是不合理或错误的。
无论是彼得德鲁克,还是汉迪,甚或是本尼斯的管理书籍,我们看到的是他们观察、总结的结论,而不是他们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所以当看到本书的序言,本尼斯谈到他对“14名”成功的管理者进行观察、访谈后的总结,我就觉得14名的成功人士的数据就能作为“领导者”的结论了?这就不是草率的问题了,而是在胡说八道了。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和其他管理学家一样,喜欢套用心理学的结论来谈自己的结论。但我用自己有限的心理学和管理学、培训等方面知识,觉得文中有很多存疑和不适的阅读感受。
一、这个版本是有所修订的纪念版,所以序言有2篇,外加一篇很长的结语。但感觉这3篇基本就是差不多的观点,除了时代的不同,并没有看到作者有新的不同感悟。
二、(第一章)感觉就像是在听一节营销课程,先激发你的焦虑,然后贩卖自己的商品一样。本尼斯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将世界(主要是美国)的政治、经济、管理做了简要的总结,感觉内容与序言、结语相当的重复。
2.1、在对埃德的辅助这一块内容,看着是将心理咨询应用于管理实践。对埃德的问题如果是本尼斯无法解决和改变的,那对领导力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就十分的存疑了。
2.2、在“李尔”这一段里,李尔的故事似乎在说明当下常说的“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但李尔有爷爷和爸爸2种性格完全相反的长辈,但李尔却仅认同、学到了爷爷的行事方式,那是什么引起个体对一个长辈的认同,却对另一个长辈的不认同?作者并没有具体的说明便主观归因的结束。
三、(第二章)
3.1、和大多数领导力理论一样,作者认为领导者的基本要素是后天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这也就意味着领导力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现代心理学基本可以将人的特质多数归因于基因遗传。那从书中所列的领导者具备的6大要素来看:(1)指引性的愿景;(2)激情;(3)正直;(4)信任;(5)好奇心;(6)勇气。
除了1之外,后面的5项更倾向于人格特质,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更倾向于基因遗传!
3.2、对美国几个总统的评价,都是属于事后的总结,十分主观地将部分总统归入自我造就,而将另一些归为时代造就,并没有看到作者是根据什么科学的统计标准来划分美国总统。这种根据主观感受去归纳一群人的方式,不仅不可能具备科学性,更类似测字算命,更不具备对美国在任总统的领导绩效科学预测。这种归纳方法,任何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都能根据自己对人群的主观感受来进行分类。
3.3、文内说到“真正的领导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并且通常是自我造就的。领导者创造了自己。”——自我造就不就是个性、气质造成的个体行为动机吗?这不就又回到领导者实际是天生的,后天影响很小这个结论了。
3.4、在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说明上,实际领导者与管理者原本就是一个管理人员在不同运营环境中的不同角色。当处理内部事务时,往往管理者的职能更多些;而在处理外部事务时,往往领导者的角色更多些。没有任何一个管理人员是在领导者和管理者上做绝对的单一性选择,在实践工作中也做不到单一的角色工作。
3.5、而至于在教育和培训的区别上,两者是肯定是有差别的。但现代培训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虽然有些许差异,但肯定不如作者在表格中所说的那样绝对。在作者所列举的很多区别上,在现代培训和教育中并不存在。读者只要读几本培训和教育的书籍,就知道本尼斯在胡说八道。
四、(第3章)
4.1、开头部分所谈的就是心理学中,个体成长的同一性问题。一个简单的心理学问题,作者的解释让我觉得读者还是直接去看心理学的原文比较好。
4.2、埃里克森的个体发展理论并不是心理学唯一的发展理论,同时,这个理论也充满了不完整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埃里克森的理论可以作为个体发展的参考,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参考标准。在对人生8重危机的解决上,充满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作者的言论真的很有问题。
4.3、在作者谈论关于先天和后天的问题。在心理学中,并没有做绝对的先天和后天的对立切割,但确实有过一定的争论。而实际争论的焦点是,人的性格、能力等问题究竟是先天因素比例大,还是后天因素比例大。根据目前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先天的因素所占的比例更大,但后天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而不是作者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
4.4、本章的最后部分,教育是强调需要个性化,但同时也要考虑效率。现代教育的发展就是在效率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实现对孩子的个性化辅导。有进展,也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但作者很简单地否定现代教育制度,很好奇这些所谓的成功“领导者”不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的?本尼斯也没有对现有教育体制提出什么既能保证效率,又能兼顾个性化的办法。提出几个很莫名的公式,读者真能理解并有效应用?
五、(第四章)
5.1、本章开篇谈到维持性学习、震撼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还是那句话,如果要维持学习的普及性和效率,维持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震撼性学习取决于你在学习的经历中会经历什么,并从中能学到什么,从某种角度而言,震撼性学习有时不取决于个人。
而在作者推崇的“创新性学习”这个话题,首先,作者并没有特别清晰地对创新性学习进行准确、清晰的说明。从作者的表述中,感觉可以将创新性学习不仅看作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我们以批判性思考这个词来说,合理的著作应首先明确这个概念,其次应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这个思维方式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来学习、运用这个概念。而本尼斯提到了“创新性学习”这个概念,但除了一些大而化之的理论,根本没有具体的方法。我不知道看了这些内容的读者里,究竟谁能明确地说出“创新性学习”究竟怎么做?
5.2、现代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学习问题,都谈到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而且这2种学习方式在美国是特别推崇的。这2种学习教育方法,从教学方法而言,和作者的“创新性学习”比较贴近,但有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本尼斯到底说了什么?
5.3、大量引用“成功人士”的个人访谈观点,好奇的是作者怎么确定他们说的是对的或是符合实际的?作者如果只是将他人的自我总结做归纳总结,那这种结论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可信度便是无法确认的(关于口述的价值,可以参见《关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这本书简直可以甩本尼斯几条街了。)
5.4、作者有大量的内容是基于世俗意义的“成功标准”,正是因为这些人在民众的价值标准中“成功”了,作者才去访谈他们。但在文中,作者又多次提到文科的价值,含蓄地批评了追求高薪专业的学生。好人格分裂的评价标准!
六、(第五章)
6.1、个体的行为必然是全脑思维的结果,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的不同部位确实影响、指挥个体的某些特定行为,但并不代表大脑的其他区域不参与。作者所提的“全脑思维”实际涉及到个体到底是感性还是理性的问题,这种人格特质的问题是遗传问题,例如艺术家是不靠培养产生的,必定是主要靠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培养。本尼斯又在胡说八道。作者所说的“右脑特征”,实际就是一个人的天赋,这个可以学?神经病吧?!五音不全的人,再怎么培养,也达不到天赋所能实现的程度。
6.2、把“神圣的冲动”说的玄之又玄,实际就如科学家都说到的,所谓的灵感都是基于不断、反复的试错,并从错误中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没有什么“神圣的冲动”,说到底,是个体不断的尝试,并从积累的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坚持走下去。领导者如果在不断地试错中还不能发现正确的方向,并且在试错的基础上突然迸发出“灵感”,而他还不会“听从”的话,那他就是弱智。
6.3、文中多处引用原苹果CEO约翰 斯卡利的话,但如果按照苹果公司在他的领导下,差点走向破产,最后斯卡利被苹果清扫出门,不知道本尼斯觉得斯卡利的成功到底在哪儿?哪里能体现斯卡利的领导者风范?当然,苹果公司在当时的衰败不一定是斯卡利的问题,但本尼斯觉得斯卡利对苹果的衰败完全没问题?
6.4、文中说有些人是残疾者,到也成为了领导者,因为领导者是后天造就的。——好奇怪的结论,实际这不更反映成为领导者是天生的吗?即相同的处境下,有人一事无成,而有人卓越非凡,正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作用,才变得这样。作者的结论非常的牵强附会。
七、(第六章)
7.1、我不知道本尼斯为什么这么喜欢用埃里克森的成长理论,在这一章中他又使用了一次,但感觉他除了在故弄玄虚地摆点概念外,根本就没向读者说明解决冲突的方案,我不知道如果是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是怎么看懂他所写的这些“希望、自立……”等等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在心理学中,埃里克森是谈到人的成长会经历这样8个阶段,每经历完一个阶段后,他会处于人生的什么状态。我不知道本尼斯怎么就歪曲了埃里克森的定义,变成了是解决方案了。骗子!
7.2、文中说,古尔德说自己在12、3岁的时候每晚都梦见自己拯救别人。一个孩子天天知道自己前一晚做什么梦,这是精神有问题。正常的睡眠一般是很难记得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梦,更何况是天天记得。
八、(第十章)
书的最后一章,原本以为终于该有些干货了,没想到还是大篇的废话。本尼斯不断地说要向哪个领导者学习。但问题是,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行事方式,单说要向某个人学习,且不说这个人的成功特质是否能学,即使学了,也不代表能在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用好。从没听说某个人学习他人的性格特性,就能过好自己的生活的。更何况是要学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的特长,并融合为自己的习性及气质。能做到的,都不是人!
=============================================================================
我相信本尼斯先生的现实成就肯定不是基于这本书中的这些内容,否则真是充斥着各种谬论和胡说八道。
书中不断地暗示领导者是可以通过“习得”的方式造就的,但大量是心理学中证明的先天因素,被本尼斯换了一种方式,有选择地扭曲了本意。这种充满了鸡汤和胡说八道内容的文章,对个体而言,没有任何帮助。
就如其他管理学的书籍一样,看着似乎很有道理,到处充满了智慧,实际根本不能实际操作和实施。你把这本书翻烂了,都学不会什么。
本尼斯的这本书和彼得德鲁克的书比起来,就是垃圾;和汉迪的书比起来,他应该叫汉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