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生手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华生手稿读后感1000字

2021-04-14 00:5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生手稿读后感1000字

  《华生手稿》是一本由[美] 邦妮·麦克伯德著作,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生手稿》读后感(一):这书是怎么刷到8.1的?

  这书是怎么刷到8.1的?福尔摩斯蠢的像猪一样,先是和一个比他更蠢的侦探为女人争风吃醋(作者你是认真的吗?!),然后每件事都失败委托人全程只能靠自己机智勇敢摆脱困境(辛苦了可敬的委托人!),接着他挂在阳台上爬不上来几乎冻死,还被一个烂雕像砸成重伤(我们像老虎一样敏捷的福尔摩斯!),最后他,他,他,居然还向华生推荐东方气功冥想,并声称自己靠这个戒了毒(福尔摩斯你要不要开一个养生公众号?)求求你们行行好,告诉我你们都是水军吧,否则我已无法面对这个荒谬的世界!

  作者你凭什么说福尔摩斯讨厌生蚝啊?四签名里面他明明特地准备了生蚝给自己和华生吃,还说华生你不知道吧,我还是一个治家能手呢。这种侦(人)探(妻)史上的丰功伟绩就这么被你抹杀了吗?你能不能认真一点啊!

  《华生手稿》读后感(二):书评天下——你我心中永远的福尔摩斯

  莎士比亚说过,One thousand people in the heart of one thousand Hamlett 。一千个读者心中,便也有一千个福尔摩斯。阿瑟•柯南•道尔作为夏洛克•福尔摩斯之父,成功塑造了福尔摩斯这神一般的侦探人物,也凭此成为侦探小说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道尔自幼喜欢文学,后于爱丁堡医科大学学习医科,正因如此他才能如此专业、科学地塑造出他心中的福尔摩斯——一个拥有冷静头脑、敏锐观察力、渊博知识,善于观察,酷爱推理的神探。

  《华生手稿》读后感(三):福尔摩斯再度出马,真相只有一个

  提起侦探小说,几乎每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福尔摩斯。这是由英国杰出的侦探小说家、剧作家阿瑟·柯南·道尔(1859~1930)塑造的世界上最知名的虚构人物。这一人物形象不但成为名侦探的代名词,更是善于推理、观察细致等特点的代表。由于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精彩的逻辑推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揪人心弦的细节描写,征服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心,以福尔摩斯为原型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纷纷上场,试图搭上福尔摩斯的顺风车火一把。据说柯南·道尔一共写了60个关于福尔摩斯的故事,56个短篇小说和4个长篇小说。但后来以摩尔摩斯之名狗尾续貂的作品却屡见不鲜,很多人在喜欢之余便试图续写福尔摩斯的传奇经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很多人的续写无论从风格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与原作相差甚远。

  著名的剧作家、忠实的福尔摩斯迷邦妮·麦克伯德撰写的《华生手稿:罪恶的艺术》,逻辑推理严密,语言通俗易懂。在表现手法上,依然延续了华生的口吻风格,通过名侦探的这位伟大朋友、医生的视角,演绎了一场关于艺术和罪恶的精彩解谜故事。

  《华生手稿》读后感(四):不同以往的福尔摩斯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好厚啊,其次质感很不错,装帧也很精美,值得收藏,封面就很有感觉,造型的确很符合“手稿”二字,中央大大的“221B”,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19世纪的伦敦贝克街221号B。说到福尔摩斯,不得不说起他的好搭档华生医生,而这本《华生手稿》也是从华生的角度,来记录福尔摩斯所经历的案子。 书中时间线是1888年11月下旬,即华生成婚后不久,开篇就以贝克街221号B起火,同时福尔摩斯进过监狱,并重新开始注射可卡因,来吸引我们往下读。当然也引出了些本书的大案:一位法国女歌手与儿子失去联络,并遭受袭击,拜托福尔摩斯找出儿子下落;同时牵扯出一桩艺术生失踪案。由此开始了这段不同寻常的旅行,从雾都伦敦到光之城巴黎,从神秘雕像到失踪儿童。 这本书的故事比以往的福尔摩斯故事更加黑暗,不仅写出官场上的黑暗,连福尔摩斯这样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惹怒了上层依旧会被关进监狱;还写出了人心的邪恶,虐待狂、恋童癖这样的重口味角色都出现了,而这样恶心的两个角色理所当然的是幕后黑手,无法想象被随意虐待的童工,死后却像垃圾一样丢弃,肆意决定刑罚和罪名的监狱,多少无辜的生命死去,而这都是幕后黑手作怪,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偏偏叫自己的亲生女儿都能杀,内心是多么的变态才能做到。 而书里的福尔摩斯并不像往常一样,无所不能,也许是因为书中开始解释的牢狱之灾,让他整个人都不复从前机智,感觉福尔摩斯智商下降了,不然也不会有两个本可以保住的生命死去,而他自己又再一次进入更黑暗的监狱饱受折磨,庆幸的是,终究有好搭档华生来救他,最后也成功的破获了案子,凶手终归逃不过福尔摩斯的法眼。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太有问题,不知道是原本就这么low,还是译者的问题,真心不忍直视。 平心而论,这本书并不是很优秀的推理小说,毕竟不管是福尔摩斯还是华生都是柯南道尔手下塑造的角色,真正能完美写好角色与故事,还是非原作者不可。但本书作者邦妮·麦克伯德还是下了不少力气,对福尔摩斯和华生性格的把握还是挺不错的,对场景、情节的叙述也挺到位,比较贴近原著,可惜对推理探案的描述还是太少了,会让福尔摩斯迷有些失望,节奏虽紧凑但更适合于电影。

  《华生手稿》读后感(五):融时代气息与原著风格于一体的力作

  要论从小自己最服气的侦探,自然是福尔摩斯;服气福尔摩斯自然也就是对其作者柯南•道尔的服气。翻开邦妮•麦克伯德的《华生手稿:罪恶的艺术》,前言中“发现书的背后捆扎着厚厚一叠泛黄的纸页……”的文字,竟让我有一种作者真是运气,竟能发现华生(尽管知道华生是柯南•道尔创作的一个人物形象,但我总是下意识以为福尔摩斯系列就是华生写的,所以以致于有这种错觉)遗留的未出版的手稿。直到读完全书,看书后的“致谢”时,才知道这是邦妮的写作所用引子而已,而我,竟然相信了?也许这就是福尔摩斯的魅力!也许这也正是邦妮写作的高超之处!

  邦妮围绕两个密切相关的案件,将福尔摩斯和华生再次联系在了一起。故事从福尔摩斯所在贝尔街住所失火开始,因沉溺新婚而不知好友福尔摩斯竟然经过监狱且染上了毒品,且其一蹶不振,这让华生一筹莫展。是的,故事的安排总有它的理由,于是他们收到了一封信,故事由此开始。

  应该说,在这本书中,邦妮塑造的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这种成功恰恰在于他们既有原著的影子,又有自己的灵魂。而这也是续写侦探类小说所应秉持的原则。若是完全一样,则仅仅是案件的不同而已,毫无新意而言;若是完全脱离,则是盗用了原著的名字而已,则是欺世盗名之作。唯有尊重原著又能有自己的创新,其作品方有存在的意义。

  所以,读《华生手稿:罪恶的艺术》,我觉得自己的期待视野得到了满足,当前社会或者说任何社会的黑暗一面在书中都以一种陌生化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引导我进行深思。腐败、爱情、亲情乃至友情、信任,甚至是童工问题,无一不让人深思,在一段向死而生的路程中,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邪恶思想?又是如何能够将这种邪恶的思想施加于别人的?也许,只要有人在,就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但是当邦妮在书中借用福尔摩斯等人揭露出来时,我依然觉得实在是够残酷。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邦妮在《华生手稿:罪恶的艺术》中描述的并不仅仅只是福尔摩斯的推理才能、也不是借他之手揭露某个人的罪行,而是借书中所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来揭示整个社会的黑暗与问题。这对于一个女作家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良心的作家,无论他创作的是何种体裁的作品,总会设法呈现社会现实以及自己的态度的。我想,我看到了邦妮的态度!

  《华生手稿》读后感(六):打败“罪恶”的神探——福尔摩斯

  说起神探,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经典的荧幕形象,例如神探夏洛克、柯南等等,但是最著名的应该还是福尔摩斯了吧,他的经典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了。柯南·道尔这位英国杰出的侦探小说家、剧作家,在1886年4月写成福尔摩斯的第一个侦探故事《血字的研究》后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侦探故事,一共写了60个关于福尔摩斯的故事,从那以后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个虚拟人物闻名于世。

  在福尔摩斯的故事之中,都存在着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福尔摩斯的私人医生——华生,但他不仅仅是医生,更是福尔摩斯的朋友、助手与搭档,在每一场探案过程中,华生都帮了福尔摩斯的大忙。在一系列的故事中,华生还将他们的经历写成了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这位伟大的侦探。

  其实我对这位伟大的侦探知之甚少,没有看过关于他的著作,在阅读美国作家邦尼·麦克伯德所著的《华生手稿》时,我甚至一度认为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关于他的故事也是真实而非虚拟的。尤其是在阅读该书前言时,在“我”发现书背后捆扎的厚厚纸页竟是华生的手稿时,我竟然坚信确有其人了,内容呈现得太过真实,让人产生了错觉。本书中故事紧凑、文字描写也非常细致,通过通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中的无奈、残忍与黑暗,当然还有正义冲破黑暗的迷雾,给我们带来光亮。

  作者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态”的福尔摩斯,进了监狱并注射过可卡因,且华生医生毫不知情,让读者也不由自主地思考,他究竟经历了什么,竟然让一个坚韧异常的人变成了那样,这件事情也为之后的事态发展留下了伏笔。还有那一封加密的神秘来信,勾起了福尔摩斯、华生还有读者们的探究之心,这封信的撰写者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探案之路开始了。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罪恶,偷窃、娈童、雇佣童工,在华丽的贵族外表下掩藏着一颗颗罪恶的心,不知错误、不知悔改,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将生命视如玩物。幕后的主使者也浮出水面,也许是我们谁都没有想到的人,由此可见,福尔摩斯的厉害之处,对于任何细节都不放过,思维缜密得令人叹服。

  对于一种事物的痴迷经常会被不轨之人做利用,诚如书中的伯爵,尽管他对有些罪恶毫不知情,但是他也脱不了干系,他甚至也在做着一些不法之事,其实他也是个可悲之人,深爱的妻子和孩子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却毫不自知,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马赛的胜利女神》成为了碎片,也许就是一种对于他的讽刺吧!

  《华生手稿》读后感(七):全世界福尔摩斯迷联合起来

  “把所有的不可能都剔除后,剩下的虽然让人难以置信,但那就是真相!”福尔摩斯在《四签名》案中一言,流传百年,已经成为侦探推理界的箴言,无数次在各类推理影视书作品中被重复和演绎。对福尔摩斯迷而言,这句话更是大冒险行将高潮、真相即将水落石出的时刻,血脉里的正义之火也随之熊熊燃烧起来。

  福尔摩斯系列除了柯南道尔爵士原创的、我们所熟知的冒险史、回忆录、归来记、新探案以及四个独立大案件外,发展至今,还有一些作家创作了衍生作品,其中得到官方认证的有安德鲁·莱恩的少年福尔摩斯系列,及安东尼·赫洛维兹的《丝之屋》。而今天我掩卷阅毕《华生手稿》,心中感慨,诚如奥托·彭兹勒(《福尔摩斯故事全集》编者)所言,“在这个充满了福尔摩斯模仿作品的世界里,很少有人能卓尔不群,但邦妮·麦克博德的《血字的艺术》却完成了这项连福尔摩斯本人都要点头称赞的壮举。”作者在模仿原作风格上可以说还原度很高,案件节奏紧张,主要谜团设置的吊人胃口,执着于推理的本质而没有旁骛的野心,看得很畅快淋漓,昨天夜读到十二点,也不忍释卷。

  不同于我们常看的一些推理悬疑小说,将注意力集中于作案手法,这宗案件更看重的是整个犯罪过程的谋划,草蛇灰线后是一盘整合的大棋。如果你单纯把视线放在马赛的胜利女神或者失踪的埃米尔上面,或者着眼于伯爵的违法生意,那都过于片面了,可以说主谋是你绝对难以预料的,艺术品在整个案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令人吃惊。悬念会吸引你步步深入,直到窥见案件的全貌,始知人的欲望和邪念可以放纵到何种程度,去操控黑暗且深不可测的阴谋。

  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迷弟迷妹心中的福尔摩斯形象自然也大相径庭。按照柯南道尔爵士在原著中提供的蛛丝马迹,福尔摩斯是细高个大长腿,棱角分明的脸,略带点神经质和情绪化,多以猎装示人。应该说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外型上非常接近原著,也塑造了广受欢迎的一个连续剧版本。然而我自己却私心属意小罗伯特·唐尼,其人率性不羁,演活了福尔摩斯对案件狂热且奋不顾身的个性。而其搭档裘德·洛是当之无愧的最帅气华生,掺杂了一点点邪气,给医生这个角色赋予了更丰厚的层次。看到作者在致谢中提及唐尼和裘德·洛也是原型的来源,心中是默契的窃喜。

  这是一部合格的福尔摩斯作品,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满足了许多苦苦等待的读者。不管多少衍生作品或快或慢的走在破壳路上,福尔摩斯迷们永远在翘首以待,期待贝克街221号中主角们新的冒险故事,期待两位绅士再次出手阻止阴谋、伸张正义。

  《华生手稿》读后感(八):神探归来 经典再现

  众所周知,19世纪英国的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妙笔生花塑造了才华横溢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约翰•华生医生,这对家喻户晓的搭档联手侦破了无数的奇案。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带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每一次重温经典都能有不同的体会。这几年国外又陆续推出了相关的荧屏佳作,如《福尔摩斯系列电影》,《福尔摩斯 基本演绎法》等,尤其是卷福主演的《神探夏洛克》更是风靡全世界,刮起来一阵神探旋风。这次作者让经典再现,把我又带回到了贝克街211B号,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这部侦探作品作者采用意外发现手稿的巧妙手法,借华生医生的叙述给我们再现了一段大侦探的破案传奇,虽然出自不同的作者,但是却是同样的惊险刺激。正如经典作品交代的那样,没有案子在手的夏洛克颓废低迷,“他头发凌乱,因为缺乏睡眠和营养而脸色铁青”,让人心碎不已。幸好还有华生医生,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神探先生很快恢复了昔日风采,依靠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来信中发现了线索,和华生一道开启了他们的侦探旅程。随着侦查的不断深入,一桩寻找失踪孩童的简单案件却慢慢演变成去一并寻找失窃的珍贵艺术品。随着案件的不断深入,一条条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人,他会是真正的凶手么?是否还另有隐情?不看到最后你绝对无法知晓案件的真相。而在这条崎岖的探险之路上,一个个无辜者被发现倒在血泊之中,福尔摩斯与华生也险象环生,屡经生与死的考验,福尔摩斯本人甚至一度濒临死亡,“他的背上满是黑色和红色的血迹,撕裂伤和割伤不计其数,有些割伤很深,还在大量出血,他的呼吸很浅。”尽管这样,他们并没有被凶手的凶残所吓倒,他们所表现出的勇敢顽强和高超的推理能力都让凶手为之叹服,也正是依靠他们的杰出表现,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

  虽然同样是福尔摩斯侦探故事题材,但是作为一名当代美国女作家,因其丰富的好莱坞经历,让她在字里行间中多了一些现代的气息。如福尔摩斯和女主人公之间泛起的火花,感觉像受到了之前电影中艾琳•艾德勒桥段的影响,而一个个精彩激烈的交手场面又给人一种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冲击,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下步将作品搬上荧屏的打算。故事告一段落了,但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探案之路并没有就此止步,说不定在下届东京奥运会来临之前,一部崭新的华生手稿又会被人发现,相信那将是另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在等待着我们。

  《华生手稿》读后感(九):傲娇的大男孩,夏洛克·福尔摩斯

  读《华生手稿》

  作者:姽婳小术

  近期《神探夏洛克》第四季在优酷视频上映了。这部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夏洛克如今已经到了第四季。我从第一季追到第四季,对于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形象,也有了一些认识。

  福尔摩斯,一个让人欲言又止的侦探。他有广博的学识和眼见,还有洞悉一切的眼睛和头脑。他有一个朋友,也可以说是很好的助手,叫华生。于是故事就从这个叫华生的人开始。

  本书是邦妮·麦克伯德偶尔间在图书馆内查询资料时发现的一封源于华生的手稿。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华生有一个爱好,就是将福尔摩斯破案的经历写成故事,通过文字展现给观众。而这本书就是华生写得关于福尔摩斯的破案故事。

  那是一个发生在维多利亚冬日里的事情。巴黎女歌手的儿子失踪了,伴随而来的是这位小男孩的父亲涉嫌盗窃重要文物。有人说,当你听到福尔摩斯的名字的时候,就意味着死神已经来过。对于福尔摩斯来说,没有案子的日子,可谓是暗无天日。他也曾说,没准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或许他可能会自己去犯罪。在我看来,福尔摩斯就是一个反社会人群的一员。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和观察力,细微的变化或者细节都能成为他嘴里的事实真相。不仅如此,他还没有什么同情心,爱心等等,这一切简直就是为一个高智商罪犯配备的。然而,他选择了做一个侦探。

  我一直觉得福尔摩斯是一个很高冷的人。他说话一针见血,语言简短,直白,没有任何余地。然而,在《华生手稿》一书中,我却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福尔摩斯。他有点小孩子气,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傲娇型的大男人。从他与华生的对话,当他不满意华生的说法的时候,竟然轻哼一声,带着独有的调侃语言去回击,才恍然间发现,福尔摩斯不过是一个智商极高,情商不高的大男孩而已。这样的一个人,不是电影或者电视剧里古怪性格的福尔摩斯,他显得更加的有血有肉,真实不作假。也许这就是看书和看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区别所在吧。

  本书既然是一本关于破案的故事,可想而知,结局自然是会揭示真相。和福尔摩斯类似的有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同样是关于有凶杀案,去破案,这样类型的侦探故事,两者有着很鲜明的相似,比如福尔摩斯终其一生的最大敌人就是莫里亚蒂教授,而柯南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找到那个让他变成小孩的人。不管是变成小孩的柯南,还是性格古怪的福尔摩斯,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发现对事实真相探究的执着以及真相只有一个的坚信。

  也许案件的结局并不是我们真正要去记住的,然而,在探寻这个结局的过程,却是价值连城的。

  《华生手稿》读后感(十):书评天下——罪恶的艺术

  未知的谜团,就如毒品一般,让人陷入其中,追求谜团真相。第一次感受推理的魅力,还属孩童时期看的推理小说《福尔摩斯》,《血字的研究》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从一滴水,一个逻辑学家就能判断大西洋或尼亚加拉瀑布的存在,即使他没有看见或听说过它们。所以,整个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链条,环环相扣,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一环,就能推断出整个链条的情况。”我理解这段话,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当时在想,真的有这么厉害吗?第二个阶段是在少年时期,再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理波动是不屑的,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厉害,后来第三个阶段是理性看待的,前面半段或许是夸张的存在,后面毫无疑问是存在的,这是一个逻辑转动的推理问题,只要知道其中一环是如何发生的,寻迹推理不难发现事物的真相。

  《华生手稿》以柯南道尔创作的经典形象为灵感。既有卷福版夏洛特的神经质与敏锐,又有唐尼版福尔摩斯的放荡不羁与矫健神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也有一千个福尔摩斯。全书从华生手稿的视角,来谱写另类视角的推理。邦尼从10岁第一次读福尔摩斯开始,他就变成了福尔摩斯的忠实粉丝。邦尼笔风细腻,千回百折、一气呵成的故事,再现维多利亚时代的福尔摩斯。

  班尼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把两个案件和成了一个故事,无缝衔接的故事叙述,让人既感有趣,又不失新鲜感。《马赛的胜利女神》失窃与儿童凶杀案,两者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案件,在步步的推理下紧密牵凑,在这个过程中,华生在关键时刻助攻,一步步的剥开人性下的阴暗与案件的针线。

  一本好的小说,书名与副标就已覆盖了正本书的内容,浓缩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正本书的内容展开,就如副标一般——罪恶的艺术。艺术是灵魂情感的依附,但是一旦到达零界点,艺术将变质成“人性的丑陋”。普通寻常的两个案件,背后隐藏着“人性的恐怖”,佩灵汉姆伯爵为满足自我、超出人性的欲望,以人命为代价敛取艺术品。真相只有一个,但在真相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曲折其破灭人性的故事。

  了解事实远比解释为什么知道答案要简单的多,如果需要你证明二加二等于四,你会发现,难度颇大,但这又是不可怀疑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