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之美读后感摘抄
《茶器之美》是一本由李启彰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器之美》读后感(一):执壶行茶,静观己心
每一次执壶行茶,都是在六根全开之下学习的契机;每一分细微感知,都是在茶香弥漫之间心灵的触动。而这一趟从存器、制茶、泡茶、一直到饮茶的寻味之旅,也是一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我修行。
《茶器之美》读后感(二):茶器之美----略有遗憾
用了两天看完,欣赏了不少好东西,有茶器,有思想很有启发。但略感书名太大,应该叫茶陶之美,书中绝大多数图片为陶器,可见作者情有独钟。而且介绍了很多道法,以意驭器,比如金木水火土,但又觉得作者道法尚浅,还处在“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阶段。个人觉得,茶就是随心随性随型随缘,茶器也一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茶器之美》读后感(三):【拾光书屋(书评)】茶器的精神
李启彰,中国茶文化,茶具连锁店,“岩陶”总经理。上海复旦大学EMBA,美国圣母大学MBA,淡江大学物理系毕业。理科背景出身,因缘际会踏入茶道世界,自2009年在中国大陆推广茶文化以来,已举办超过百余场的茶会与讲座。近来更以“无毒饮茶”为职志,从科学角度解密品茶,以实际行动宣传及追求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本书的排版清晰,书中的图片都是彩印的,所以看起来不费力,很有文艺气息。讲到茶器,对于我这种大学生来说可能很陌生,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那些东西,更没有机会。之前我们喝茶和泡茶的工具基本上就是一个保温杯,一撮茶叶能喝一整天,根本就不会讲究其中的用心与步骤。
《茶器之美》读后感(四):书评天下——茶器 茶道 人生
书评天下——茶器 茶道 人生
——读《茶器之美》有感
中国人讲“乱世喝酒,盛世喝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见客先上茶,不仅是一种礼俗,更承载了浓浓的情谊,品茶之味,感悟人生之道,也已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街小巷各种茶艺馆就这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我们身边。
我并不是一个知茶懂茶者,更不是一个爱喝茶的人,喝茶于我不过是解渴而已,它只关乎人的基本需求,品茶所蕴藏的那婀娜多姿的世界我还无法明了,更别说那茶里乾坤,壶中日月了。
但是,作为每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们有责任了解并传承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印记的茶器,即使不为研究,多些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可惜的是市面上这样的书籍要么太过专业,要么就是虚有其名,仅仅是就茶器论茶器,可读性总少了。还好,《茶器之美》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别样的文化画卷。
《茶器之美》一书的作者李启彰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以其敏锐的观察与自身体验,理析出茶艺世界中天、地、人交融共存的元素,让人有系统的欣赏茶器,感悟茶文化的美感根源。其实,茶器的陶制过程就如同品味我们的人生,在制器的过程中用水量和用力要适中,过少、过多,都会使茶器产生不同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观赏之美。适中表现在当今社会中,是做人做事的标准,会做事不会做人,白费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会做人不会做事,忙打转,到头也是两头空。小小茶具,就体现了无穷智慧、无限人生。
作者即为茶具连锁专业人士,当然会在书中图文并茂的为每篇文章配有作者收集收藏的历代茶具,从一件件陶壶、瓷壶、锡壶、铜壶,金光闪闪,印刷精美,品类多样,形色俱佳,既是文化的熏陶,又能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品茗消遣休闲,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茶具亦美。
《茶器之美》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茶之美,在于茶器
潮汕人喜饮茶,所以有十分悠久的潮汕茶文化,还有名声在外的潮州功夫茶,我作为潮汕人的一份子,自然也不例外。作为饮茶最主要的部分之一,盛装茶的茶器自然也是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这部《茶器之美》便是由中国茶文化传播者、茶具连锁店老板——李启彰先生所写,以他多年推广茶文化的经验,带领我们鉴赏茶器,品味茶器之美。
小小茶器,可以说在历史长河的发展演变中,不断的改良与演化,由最初只是盛装茶汤的器物,到开始融入艺术、美术、象征意义等等,茶器开始不断的改良进化,直到今日,才有了如此悠久的茶器文化,与茶器收藏这一庞大类别。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篇文章来为我们讲解茶器之“美”,到底美在何处。视觉来讲,自然逃不开美学所常见的黄金比例分割线0.618,这也是茶器具有美感的一个特征,当然,作者也给我们讲了肩线这一茶器特有的结构还有不同茶壶不同的肩线特点;而听觉则是通过耳朵来感受茶叶罐的空气流动声音来辨别茶叶罐的好坏;嗅觉一篇则是讲不同茶杯材质与设计,对茶香味散发的影响;之后就是味觉一篇,讲瓷器带来的清香、陶器带来的喉韵、岩矿带来的醇厚之感;还有,触觉的不同材质茶器带给品茶人以不同的感受。
作者在书中第二章与我们探讨量产茶器的利与弊、优与劣,制作茶器的手艺人对茶器的影响,茶器近来的复古与仿古潮流;当然,还有传承自中国茶文化的日本茶文化,在如此久远的演变与本土化后,中日茶文化的对比与异同,还有就是茶器上的种种差别。
最后一章,我们回归了主题,谈茶器,谈到最后,我们其实谈的还是文化,器物不足以承载久远岁月的流转,但文化可以,通过文化传承,茶器得以演变进化,一代一代改良与完善,在手艺人代代相传中发展,作者还在最后几篇里谈了茶器行业的故事,讲讲《庄子》《孔子家语》《金刚经》的感悟。全书下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使我们了解茶文化与茶器文化,不枯燥的文化之旅,可谓是难能可贵,若是有兴趣了解茶与茶器,推荐你阅读一下。
《茶器之美》读后感(六):【拾光书屋(书评)】茶器之美
对茶的印象是每次家里来客人用茶壶泡出来的茉莉花茶。这算是北方最常见的一种茶了。 冬天喝起来暖暖的, 淡淡的茶水的颜色, 清香的味道。每人一杯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聊家常。
今年参加女儿幼儿园活动的时候, 幼儿园有专门的茶礼的表演, 穿着着相同衣服的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给大家展现了茶礼之美。 觉得中国的茶文化好似红楼梦里面对不会饮茶的人的说法, 牛饮。 那么多种的茶艺器皿, 那么多的细节。 以及喝茶的讲究。 小朋友们的稚嫩的身影以及茶艺的展示,展现了茶艺之美。
书中第一部分讲述了茶具的0.618的黄金比例。 肩线的美感, 外观的视觉之美。 还展示了不同的茶具的照片。 同时还说明了细节与比例,是壶之美的关键。
从视觉审视一把壶时,做工的细节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该圆当圆,该方当方, 该转折与该柔顺的部分都不可缺乏对应的细工。 这些细节考验的是作者的基础技巧与用心程度, 不但决定了一把壶有形与无形的价值,甚至是当代的作家会考虑一把壶的市场售价来决定该投入多少工时, 以及该用多好的泥料的判断。换句话说,工法粗的壶,往往不一定是作者的工艺水平尚未到位,而是他决定花多少时间完成一把壶的判断。至于一把壶的壶钮,壶盖,壶身,壶嘴与壶把的比例, 则完全出于作者对没的掌握与诠释的能力。
而后书中从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感的不同方面展现了不同的茶器的不同的特点。
经过高温烘烤之后的茶具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温度下呈现给人们的成品也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材质的茶器可以用来品不同的茶, 从中酝酿出的茶的香味也是不同的。
之前只会用玻璃杯泡各种花的我,更多的了解了不同的茶器的图片和讲解, 不论是进过岁月打磨的茶器还是现代的作品, 每一件茶器都有自己的灵魂, 午后泡一杯茶,看着干燥的茶叶随着热热的水,在水中舒展,清香的味道浸润在午后的空气里, 随着嗅觉和味觉沁润到心底。
《茶器之美》读后感(七):茶器全方位之美
中国人喜饮茶,于是便有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饮茶注重什么?茶叶、水源、还有茶器。今天我们暂且抛开前两样,来谈谈茶器。作为饮茶离不开的重要工具,茶器在悠久历史中一代代的传承演变,成为茶文化下的又一种文化——茶器文化。是的,不要以为茶器平淡无奇,在手工匠人的手里,一代又一代地改进与打磨,茶器已不只是单单盛茶的工具,更是一个有灵魂的个体,其身上还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美学、艺术、甚至是手工匠人所赋予其的象征意义等等。
作者李启彰作为中国茶文化传播者、茶具连锁店老板,在对茶器的研究上颇有成就,这本书可以说是他为了推广茶文化、宣传茶器文化与历史所作。他在开篇就为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篇文章来为我们讲解茶器之“美”,到底美在何处。视觉来讲,自然逃不开美学所常见的黄金比例分割线0.618,这也是茶器具有美感的一个特征,当然,作者也给我们讲了肩线这一茶器特有的结构还有不同茶壶不同的肩线特点;而听觉则是通过耳朵来感受茶叶罐的空气流动声音来辨别茶叶罐的好坏;嗅觉一篇则是讲不同茶杯材质与设计,对茶香味散发的影响;之后就是味觉一篇,讲瓷器带来的清香、陶器带来的喉韵、岩矿带来的醇厚之感;还有,触觉的不同材质茶器带给品茶人以不同的感受。
书中第二章作者则与我们探讨量产茶器的利与弊、优与劣,制作茶器的手艺人对茶器的影响,茶器近来的复古与仿古潮流;当然,还有传承自中国茶文化的日本茶文化,在如此久远的演变与本土化后,中日茶文化的对比与异同,还有就是茶器上的种种差别。
到了最后一章,作者带我们回归了主题,谈茶器,我们其实谈的还是文化,器物不足以承载久远岁月的流转,但文化可以,而当茶器作为文化来传承,一代一代地改进演变,在手工匠人们的手中得以代代相传发展,最后几篇里作者和我们谈了茶器行业的故事,顺带讲讲他对《庄子》《孔子家语》《金刚经》中悟得的与茶器有关的感悟。全书下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使我们了解茶文化与茶器文化,不枯燥的文化之旅,可谓是难能可贵,若是有兴趣了解茶与茶器,那这本书可谓是不容错过的。
《茶器之美》读后感(八):和茶器的约定
闲人喝茶,把喝茶和闲人搅在一起,我承认这带有偏见。在海南随处可见的老爸茶,在茶馆,在江边,在街头,能坐上一天,喝茶。若不是闲人,谁有这功夫喝茶。喝茶并不需要花太多钱,喝一天的茶实在是过分,配着合成的的塑料壶和玻璃杯,打奖聊天,打牌聊天,也有可能不认识和你一桌喝茶的人,这样低配的“饮茶”,不应宣扬。
一般家庭都会备有茶叶,男性比女性爱喝茶,也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茶都是老爸买的,平时爱泡茶喝,从小我就跟老爸喝茶,渴了喝茶,我妈不给我喝太多,当然那是在家的时候,对好茶器的认识是“紫砂壶”。现在基本没得茶喝,原因很明显。长大了,茶随便喝,喝的茶越来浓,泡茶的杯是普通的水杯。
茶叶我们并不陌生,递上茶水,眼里看到的却是茶器,那绝对是真爱。饮茶是一种文化,低调中包含高雅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我喜欢喝茶,却从未认真的对待它。希望有一天,能够好好待起,不是闲人,胜是闲人。
喝茶时我们喝的是什么?独自一人饮茶,与亲友相饮;你喝的不仅是茶,能坐在一起喝茶的人,你们会说话,会聊天,有人切茶。此时,桌上的茶壶里不断冒着热气,茶叶有生命,茶器也有。
想必是对茶叶的追求到了极致,才转移到了茶器。
茶器不是配角,也是调味品。递给唇舌的不止是茶水,还有茶杯,茶水从茶壶倒到茶杯,茶器的作用若是配角,那它也就不配当做茶器,而是一个个的容器而已。茶器是有生命的,书中作者对茶器文化的解析,功底深厚。茶器之美,那么好的茶器,谁不想拥有?这是一种格逼,至于价格,这东西怎能提价格,会破坏协调性。
结合人的各种感官,用科学的知识来介绍,没有一定的文化,怕是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这才需要我们去了解,了解茶器的文化。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和骄傲,从物质到精神,这本书的配图很多,图边配着简短的文字说明。书印刷颜料的味道有点重,翻起来,鼻子闻着有点难受,放一段时间味道会散去。
茶器的了解有了,挺复杂的感觉,很神奇。以后有机会购买茶器,拿这本书参考。
《茶器之美》读后感(九):书评天下——茶器鉴赏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大江南北,各有名茶。自古以来,上自宫廷,下至民间,茶无处不在。人们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敬祖甚至以茶明志,茶早已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精神领域。器为茶之父,想要了解中国茶文化,首先就是要了解茶器文化。书中介绍的茶器都属艺术精品,图片都是彩印,在每张精美的图片之后都有文字加以说明,对于了解茶器历史本书是十分专业的。
一只小小的茶杯,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它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更赋予品茗之时的美感与趣味。从胎土的选择、杯型的拿捏、釉药的施彩、士窑的烧结,茶杯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大学问。茶杯与茶汤的交融、肌肤与杯沿的轻抚,更让品茗人在把玩杯器之时,别有一番兴味,而中国悠久的品茗文化,以及历代文人对于杯器的歌咏传颂,更造就了荣杯的深厚内洒。
壶是茶人丰富心灵的写照。一把壶具有圆满自足的小宇宙。从水置入之始,壶体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的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生命的时候,而茶汤美感的养成,就在于如何泡出真味。茶叶与壶的距离看似远又近;却又自我表述,茶香和汤味合声共鸣;都在茶叶与水滋润间诞生;这就是汲甘泉,瀹芳铭,两三寸水起波涛的乐趣。品茗泡茶、茶香四溢时;壶在眼前已十分。等待爱壶者在自己的心。情绪,思维上找到壶之美,经由赏壶心法来观壶,融合在壶的旋律中,照见了壶里乾坤.镜射壶的大千世界。
这是本教人如何鉴赏茶器从入门到精通的书,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品鉴茶器的三重境界:茶器的实用性、茶器的个性、茶器的精神与修为。茶具就像一个舞池,为茶叶提供最佳场地。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映在舞池中;她的婉约动人煞爽英姿都被舞池一一记录;她的翩跹飞舞回眸起跳都被舞池注视欣赏。茶具是历史上最为丰富的饮具,或华贵或古朴,可粗糙可精细,造型多样,色泽丰富,是一种集合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艺术作品,赏茶具成为了茶人在饮茶、品茶之余十分重要的事情。茶具是根据人们饮茶需求的明确才出现的,茶具与茶叶如同唇与齿,互相依存共同生长。
《茶器之美》读后感(十):书评天下-品人生甘露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每每我们的文人墨客总是聚在一起或流觞曲酒,或品一杯茶。每到假期,我们何曾不想静静的窝在我们的阳台,沐浴在怒啊暖的阳光下,小憩片刻,享受这单纯的美好。端起一杯茶,看一缕缕冒起的热气,看茶壶中漂浮的绿叶,一叶一叶的绽放,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漂浮在水中的妖娆,以及绽放的色彩。或者你喜欢普洱茶,看乌润的红温暖我们的心。一杯茶,一片安静,一切尘世的皆离我们远去。我们就感受着我们自己的那份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个事情再小,也需要一个真正的茶器,烹煮,沏茶,渐渐体验着品茶之人的道。我们现如今,在忙碌的生活中,何曾真正的停下来,找寻真正契合我们心的那一份器具,经过几番烹煮,领悟那份天与地送给我们的美好。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是用茶来摆脱白水的无畏,追逐所谓的茶的高等生活,与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擦肩而过,你蓦然回首之时,可曾看到那背后所深藏的深奥秘密?
李启彰,以简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对茶器精辟的观察,让我们这些对茶道不知甚解的一干人等,也能体会茶的深奥,探索人生的奥妙。作者将“茶器”的品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实用性与美感”,“个性与自我追求”与“精神性与修为”;并从第一阶段的“实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学视角切入;第二阶段的“个性”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探讨陶艺家与消费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相互的共鸣与互补;第三阶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分析陶艺家自身的修为,与创作之间的连结。
我们真正的用心,真正的闲来,真正用一方雅器去泡出属于我们的人生。其实我更喜欢的是青瓷作为宋代才站在鼎盛时期的瓷器,以其细腻,和明快的线条,深得我心,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更是有名之致。用这种茶具泡一杯绿茶,色泽青翠的青瓷,配上几页茶叶,青绿交融,仿佛我们位于绵绵细雨的江南,体会着春雨般的美好,看灵气孕育着的新色彩,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
我们品茶,最终啜饮的是一杯淬炼过且沁透心脾的甘露,也是我们的人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