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4 04:26: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生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是一本由阿图尔·叔本华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精选点评:

  ●难读。翻译的问题?

  ●二百年前的思想,放到今日仍然有用

  ●让我惊艳的两点:1.导致痛苦的两大根源:苦难与无聊。接近其中一端就远离另一端。2.不否认资产对人生的重要性,没有一味地吹捧纯精神的力量。不过在名声这一块,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作者对此还是相当有执念的,且作者的确自视甚高,因此作品的观感有点下跌。剩下的与人交往以及对命运的处理那一块,真的与禅宗不谋而合了,道理都懂,但实践于人生中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与修行。自勉吧,将自己的人生修行的更有乐趣,着眼于内心而不是他人。

  ●叔本华的的确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他也受到自己和时代的局限,有些对女性的歧视实在不敢苟同。我们的确应该摒弃低质社交,但并不代表就要选择孤独,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爱也是很重要的。而叔本华在我这个普通人来看只能说是智慧的,实在不能说是幸福的。

  ●人生是孤独的

  ●谈人生的书大部分是狗屁,这本是精华。但看完这样的精华,会让你觉得自己是狗屁。

  ●深得吾心

  ●书是好书,但翻译真的有问题

  ●一位长者的人生经验

  ●这本书可以说是悲观主义者的知音,是人生书之一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一):自我迁就的智慧

  正如书中序言所讲,其中有些不过是亦正亦邪的小聪明而已。本书所讲的智慧,大多不能被定以为哲学的范畴,充其量只是一些人生的指导和领悟或者称其为哲思。叔本华对人生的智慧的阐述并没有对我起到太大的作用,很多时候本书就像是一本心灵鸡汤的合集,只是有些艰涩和痛苦的意味,其中缘由就在于叔本华所说的“幸福学”。另外,书的内容甚至夹杂着叔本华的“耿耿于怀”无论是对双重幸福的定义,即人的所有(财富、权利等)和人的自我(思想、趣味等)以及对黑格尔等人的非议,似乎都是叔本华在书中宣泄情绪的表现,甚至也不乏存在些性别歧视的旧思想。只是,书中真正的智慧不可否认,幸福是不断消除痛苦的过程,而非追求快乐。在暮年,对待所有事物总需一个平淡的态度和“孤独”。可殊不知,这里的各中智慧,生活也让我领悟了。此外,本书作为一本折中的形而上学著作,显然没有让我心悦诚服,我期待文中出现过无数次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二):大胆的表达

  虽然有缺陷,但是仍然带给了我很多启发,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书。我喜欢这种自信极端大放厥词的方式,过于审慎谨慎就没内容了。

  虽然是悲观主义哲学,小乘佛教的理论,人生本质是痛苦、幸福是幻象,要以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为目标,学会在社交中独处,丰富精神世界,享受孤独以及健康为本,这一套我还蛮喜欢的。相较于其他鸡汤,有一种不逃避孤独和痛苦,并从中吮吸到甘甜的感觉。

  关于人际关系的虚伪部分有点偏激和极端了,鄙视厚黑学又突然加入了厚黑学的内容,有点韩非子的人性本恶的味道,再联系叔本华的生平就可以理解了。

  突然拎出黑格尔来diss让我一愣,结尾的生平特地列出黑格尔任职和去世的时间让人疑惑,于是好奇心到顶峰可以去看开头的引言了。

  黑格尔为理性和唯心主义,1848年前人气很高,之后没落,叔本华被推从,尼采继承并发扬,两人均为二元论主义者,但几十年后黑格尔依然更受重视,对黑格尔和尼采燃起了兴趣~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1.人的个性,即人怎样看待周遭的一切,对于幸福的影响作用远大于物质和他人的感受

  2.乐观

  3.保持健康

  4.我们的担忧苦恼恐惧愤怒嫉妒,大部分都和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有关,而这些无关紧要

  5.我们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安宁和知足

  6.人生是为了远离痛苦而非沉迷享乐

  7.用日记记录下对过去的反思

  8.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立刻告诉别人,也不要太把别人的话当真

  9.不要反复回顾已经成为现实的事情,也不要为未来可能承担的风险而担惊受怕

  10.想象一下,失去了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

  11.对于意外不悲不喜,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对于在计划中多考虑糟糕的情况,我不敢苟同。那些不幸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的,真正出现的情形与想象中的不一定相同,想得太多也是杞人忧天。这一点,前文不是已经阐述过了么?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四):智慧带来自由,经验带来幸福

  人的存在分成人的自我,人的所有,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显现)。

  人的自我是意志,人的所有和人的显现是表象,成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面向自我,是向内部抵达真实。有真实即有虚假,所谓虚假,准确地说,是建构。

  人要生存,本能追求安全、稳定,群体生存,追求群体的安全、稳定。

  群体的安全建构起律法,群体的稳定建构起道德等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像是打分类体育比赛,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平庸即最优。

  “时代只会重视那些毕生为俗事操劳的人;这些人服务于刹那的无常,因此也就属于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生死与共”,“但凡那接触的事物一横空出世,众多的平庸之辈就会群起而攻之”。

  大众自愿地与统治阶层共同建造避风港,对出海的人施以惩罚。

  尼采说,海上风浪大作,一切都在海中。突破建构是痛苦的,停留在真实之地是孤独的。“谁无法消受孤独,谁就无福消受自由。”

  因此,意志比表象更根本、更彻底,决定人的幸与不幸。

  在《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的论证到此为止,他没有继续行走在通向自我、真实、孤独的路上,没有直面积极的痛苦。他选择回避,减少苦难,获得幸福。

  自由带给我们的,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智慧带来自由,经验带来幸福。叔本华选择教人幸福。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五):人应该有点悲观主义

  一提到叔本华,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悲观主义。叔本华反对乐观主义,他认为所有的享乐无非是幻觉,享受皆为镜花水月,为错失享乐而愁肠百结,则可笑之极。正如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完全承认了我的哲学教导,并因此也就知道,我们的整个生存不会变得更好。”

  幸好,我没有完全承认叔本华的哲学教导,我还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人生的智慧》虽然叫“人生的智慧”,却不全然是智慧,有些只是亦正亦邪的小聪明而已。书中谈到了人的内在,即人要拥有强大的精神能力,享受高级快乐;谈到人的外在,即财富和荣誉,他强调财富应与德才相匹配。之后叔本华又讲到了建议和格言,建议我们经常反思、学会宽宥自己、关注当下,等等。书中讲得虽然全面,在阅读时还是要选择性吸收,因为若全盘接受别人的建议而不结合自身进行思考,便会使人麻木。

  书中虽然谈到了乐观对精神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却还是免不了悲观色彩。叔本华说:“我们眼前的世界就如一个伊甸园,我们所有人却都降生在阿卡甸高原。然后,我们渴望现实生活,追求成就,承担苦难,这些使我们深陷世界动荡之中。”

  我想有一点悲观主义没什么不好。有一点悲观主义,便会认清现实的苦难,心中多一份坦然;有一点悲观主义,我们便不会自命不凡,愤世嫉俗,从而脚踏实地;有一点悲观主义,我们便会逃离幻想,关注当下;有一点悲观主义,我们便会与这不完美的世界妥协,少承受些许苦痛。

  亚里士多德说:“理性的人追求的是免于痛苦,而非寻欢作乐。”叔本华认为这是人生智慧的最高原则。心中有一点悲观主义,也是符合了人生智慧的最高原则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