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大唠嗑读后感摘抄
《量子大唠嗑》是一本由马兆远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一):日拱一卒,值得一读
看了前言和三个问题后,特意找出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看了看,又重新百度了一下"儒家哲学",隐约中感觉到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值得敬佩!大部分人讲知识点是一条直线,马兆远讲量子是网格状、多线性。。无论你是否懂量子或者能不能读懂量子,只要你经过这些线和某一点,就会有所收获。日拱一卒、值得一读!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二):科学需要 “日拱一卒”
文 | 静待花开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三):可以选择性地看看
关于物理学的那部分好看,关于心灵哲学的那部分就太嫩了。还有,作者没搞懂什么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把它当做老天爷不开眼让人活得跟狗一样。。。。就这种理解水平还是不要写宗教和古文化的内容,老老实实写量子力学比较好。关于哥德尔定理的使用范围,作者似乎也用得太任意了些。关于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值,我也没看出是怎么从恒星质量的极限演化到适用于限制人工智能而不需要改变数值的(恒星和脑细胞毕竟不是同样的东西)。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四):带你认识神奇量子世界的一本书
诚如作者所言,量子力学的科普很容易让人觉得“每个字都认得,但是连在一起无法理解是什么意思”。《量子大唠嗑》一书没有很多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没有老学究们的照本宣科。有的只是诙谐的语言、有趣的人生经历,当然还有作者马兆远作为一个在量子物理界摸爬滚打十数年的圈里人对科学这个圈子的理解和看法。拿起这本书,了解一些科学家的世界,看看他们的想法比我们超前在哪里。这不是一本能读来消遣的书,它会让你精神高度集中,让你体验在科学中转脑筋的快感。如果你的生活已经波澜不惊,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不如看一看这本书,看一看自己的大脑是不是还够活跃,心态是不是有够年轻。有人说,多一个读《量子大唠嗑》的人,就多一个自由思考的人。如果你看过几遍之后,觉得深有裨益,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五):在边界上
就不展开讨论书的内容了,还没有读完。大体上是夹带了不少私货的科普书籍,虽然主要内容是九成九的读者不会理解的量子物理。 我猜大多的理科生如我,才疏学浅,又没有头昏到报考物理系做研究,多数都是对量子,相对论,string theory 这些关键字心存惦念。 时间简史也买了不少版本,可是还是想不清楚为什么光速向你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看起来不一样。大唠嗑基本做到了科普的不分,至少我现在对量子物理有了个整体的概念,起码我理解了,别管我理解的是不是完全正确的。这里突然想到这几年晚上看到的一个傅里叶变换的动图,动图通过三维 x 轴的变换,让我一下子明白了投射到另一个面上的奇怪的傅里叶变化。
私货的部分很赞,其中不少内容都是不反智,反民科的各种说法的集合。但是剖析的角度与立场深刻了不少,甚至深刻到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读后自然醍醐灌顶,可惜的是结论没什么惊喜。如果是知乎的重度用户,大都是读书前早已认同的内容。
题目的边界到时和朋友讨论时得出的结论,量子世界是没有具体的好与坏,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六):二十一世纪应该读什么?
上学的时候不觉得,工作后才发现自己书读的少了。人们都在谈论某一本书,而你完全不知所云,这时候,你会有个想法:我落伍了。
其实人生要读的书有很多,四大名著、外国优秀文学、当代文学,但是四大名著就四本,外国优秀文学真的值得一读的也不多,当代文学的出版速度又远及不上我们的阅读速度。于是,鸡汤文学应运而生——教人在职场如何能运筹帷幄,在情感上如何能百战不殆,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明媚的女子。没有批判这些的意思,但是这也只能是作为无聊时的消遣读物,认真你就输了。
二十一世纪是个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如何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是个问题。中国的教育向来是应试因素偏重,从一开始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以能考上名牌大学为口号。在这样的传统下,我们失去了一个在适当年龄中接受该有的科学普及的机会。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都是生在二十世纪,对于这个世纪科学进展之快,我们有些力不从心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恶补”!于是各种科普读物纷至沓来,眼花缭乱,读来甚觉乏味。那么我们又想了,有没有一本读来轻松,又能长知识的书呢?
《量子大唠嗑》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不是一本科普读物,没有很多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没有老学究们的照本宣科。有的只是诙谐的语言、有趣的人生经历,当然还有作者马兆远作为一个在量子物理界摸爬滚打十数年的圈里人对科学这个圈子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不妨先抛开那些鸡汤文学,拿起这样一本书,了解一些科学家的世界,看一看他的想法比我们超前在哪里。
而且这不是一本能读来消遣的书,它会让你精神高度集中,让你体验在科学中转脑筋的快感。如果你的生活已经波澜不惊,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不如看一看这本书,看看自己的大脑是不是还够活跃,心态是不是有够年轻。
如果你看过几遍之后,觉得深有裨益,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带给你的比不上那些职场情感鸡汤,那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和人的欣赏水平不在一条线上。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
首先不得不感叹一下,这本书的装订与印刷真的是太用心了,排版更是十分清晰。像这种专业性十足的书籍,很难会让人有不断看下去的冲动,但是不得不佩服作者与出版社,文字通俗易懂,知识专业、全面,内容调理很清晰。
我们生活在21世纪,却在用18世纪的眼光来看世界。人们总是感叹,那些发明出高科技产物的科学家为什么那么厉害。其实并没有人可以做一场梦,或者瞬间就制造出一个高科技产物。科学家们都是掌握了扎实的基础,在一次次实验与失败中得出不同的结论,再将这些大大小小的结论汇总在一起,从而通过漫长的努力与团队之间的配合,来帮助我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本书主要是给我们讲有关科学的一些知识,也会有许多其他细节的拓展。作者是神一样级别的人物,17岁保送北大,25岁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美国国家标准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还有许许多多的成功事迹,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么专业的成功人士,所著做出的这本书,可谓是汇集了他毕生知识的精华。作者也同我一样收李敖作品的影响,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做人做事的态度。
科学看似离我们普通人很远,但其实科学是很自由的一门学科,真正搞科学的人从来不会有被约束的感觉。也正是科学给这些科学家们以快乐,他们才会有动力从事下去这个行业。这本书为什么叫《量子大唠嗑》,而不是叫《量子的定义》之类的名字呢,就是因为作者想要用唠嗑的形式,来与我们交流这些有趣的知识,在此之间使我们良好地掌握并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科学这东西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美国在时刻发生着。美国人研究了苹果手机,研究了机器人。但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并不逊于他们,我们中国出色的科学家并不少,并且所研究出的产物也不少,只不过是没人关心这些罢了。作者是做物理的,恰巧也是做量子物理的,这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几乎所以的科学实验也离不开相关的知识。本书可以帮助新手读者在了解量子力学知识的同时去理解现代科学理论,但是科技在进步,毕竟有许多理论还不是很完整,也需要我们共同进步。随着这本书与作者一起去探险,去深究这世界的神器与奥秘。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八):没问题,这本科学的启蒙书,资深文科生也能看懂
文/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先生做评
昨天中午拿到的书,今天下午打开读,我是从第三部分“世界”开始读的,没小马哥说的那么难读。顺顺当当就过了几十页。然后,忍不住跳起来写几句。
当然,我能读得这么轻松,要得益小马哥十年来的教导。书里面很多知识点,比如福特汽车、泰勒的管理理论、知识工作者、工业4.0,我都听小马哥讲过。喝着咖啡聊着天,他随随便便说,我马马虎虎听。到今天看书,忽然都连起来;也豁然明白,我一直在充当那个角色。小马哥那时,必定无数次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赵老师都听懂了,没问题了”。没问题,这本科学的启蒙书,资深文科生也能看懂。
从2004年在牛津认识到现在,小马哥一直在充当我的业余物理老师,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业余了解物理的专业老师。他讲了很多,我当时都懂,后来一点儿也记不住。原谅我,赵老师实在太老了,而且从高一以后就没学过物理,高一物理也下70了。
但是,我感觉自己理解了他说的量子力学。我是这么理解的,量子力学证明了偶然因素的重要性。所以,我因此更爱历史学,爱细节,努力去追寻多种可能走向唯一结果的过程。跟量子力学有关系吗?你们轻砸。
跟包封上的作者简介类似的内容,小马哥曾经在一篇散文中写过。我当时就特别诚恳地告诉他读后感“太不真实了,像传奇”小马哥的确像一个传奇,而且是我亲眼目睹的传奇。
这传奇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从未改变的赤子之心,像孩子一样好奇,充满想象力,又能脚踏实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九):颠覆三观的一本书
之前看过几本量子物理相关书籍,都是单纯从物理角度科普,这本书除了梳理量子物理大致线条,其最大的价值点在于“跨界思考”,关于哲学、思维、教育、工业等等,也解答了我曾经很困惑的一些问题,比如:
1.为什么宗教信仰让一些人这么痴迷?
他说,科学知识众多人类认识世界、自然、自己的方式之一,还有很多事情是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认知途径如果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就应该保持“温情的敬畏”。
2.世界明显是客观的啊,为什么这么多人相信唯心论?
他说,量子物理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客观的,客观只是相对于主观而言,世界的本质是概率,不是客观存在和因果性的,只要在我们观察的时候,世界才坍缩成我们看到的样子,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应该有客观和主观的二元对立。
3.人类思维的运作机制到底是什么?
他说,人类的思维类似量子行为,并不是线性的。人脑量子化体现在:量子关联,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死去的细胞并没有带去我们的记忆等功能;非定域性;整体性等等。
……
马兆远利用自己的专业融通了众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思考。他既在牛津大学的“唠嗑”式的自由思想碰撞的环境中浸染,又在伯克利大学的“工匠”般体验式教学中锻造。从马兆元的经历来看,他是个“通才”,他反对越来越专业化条块化的分割,因为他认为,人在和他人“唠嗑”交流的过程中,大量的冗余信息会激发出创造性的东西,如果想跟他人交流,那么你如果是个全才,你才有基础自己和自己交流思想,让更多的看似冗余的信息产生价值。
我虽然不一定转变我的三观,但是至少让我不再盲目排斥一些本来不信的东西。很好的一本书。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十):这是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故事
《量子大唠嗑》这本书,是作为一本物理方面的量子力学科普类书籍上市的。作者马兆远可以说是物理方面的天才,年少时就参加物理竞赛直接保送北大,毕业后又去了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和博士之后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后,跟随他的两位在物理学方面十分有权威的老师学习量子力学知识,30岁时还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后来还为天宫四号书籍了世界第一个空间冷原子量子实验平台。《量子大唠嗑》也可以说是他在35岁时,离开科学领域干实业,把实业作为一场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联系的实验的心得笔记。题外话,中信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是做的比较优秀的,裸线装设计,在翻开时可以平摊在桌面上,每一页下面还另外带了三行的空白处,可供我们阅读本书之余做做笔记,写写心得体会之类的,可谓是相当地贴心。
全书布局比较合理,作者一开始上来没有与我直接交流量子力学,毕竟对于我这种文科生来说,突然跳到量子领域也未免太难以接受了,好几年没接触物理,可以说,第一部分的文章相当适合我看,第一部分叫科学,上来就和我们聊三个终极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我们谈信仰、谈科学,然后他和我们讲了经典力学的故事、聊科学与信仰还有技术的关系、还顺带聊聊神秘论和中医学术,讲完这些,基本上是让我们了解完后能够在大脑里有一个基本的物理学科框架和大概地对物理学史有个理解,那么接下来作者才带我们进入正题——量子。
第二部分进入量子的世界,我们开始了解与经典力学完全不同的量子力学,了解量子力学从无到有、到他的逻辑建立,之后是双缝干涉实验、量子模拟实验、还有量子与哥德尔和体验主义的故事,顺带也聊聊薛定谔的猫这个著名的实验,到这里,我们算是基本上在思维上可以多多少少理解量子力学的概念和框架了。
第三部分是世界,作者和我们聊量子模拟和人工智能的事情。科学技术的创新、量子对教育的影响、量子对工业化的影响、还有就是量子的影响与社会的进步,使我们步入设计师社会的事情。全书下来,通过以量子为线,作者为我们串起了物理学、经典力学、量子力学、再到我们的现实世界与未来发展,量子大唠嗑,轻松活泼地科普,可以说,他做到了,这场关于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联系的实验无疑是成功的。
特别鸣谢拾光书屋提供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