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本读后感摘抄
《户口本》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户口本》读后感(一):从此爱上你
岁月催人老,但在我手心展开的这一本《户口本》却将我带回童年,也许它就是我们值得永远珍藏的儿时日记。三言两语之间,呈现出了一幅画卷,这是《户口本》的神奇之处,爱上,就是这么简单!这本书初读,复读,再读,都有不同的领悟和共鸣,如果小说可以这么招人喜欢,我想我余生的闲暇时光必定不会再有所辜负……
《户口本》读后感(二):多少年了,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象《户口本》一样触动灵魂!
1988年7月离开全日制校园后,多少年了,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象《户口本》一样触动灵魂!不用象看其他书一样逼自己看下去,时而自己笑,时而内心哭,该书简直就是一代人的日记本!补习语文的上佳教材![强][强][强],今年中秋节之前,我计划购买多本《户口本》送给友人今年中秋不送礼,送礼只送《户口本》,来自北京的白印《户口本》,有此《户口本》,走遍全球很轻松![呲牙][握手]
《户口本》读后感(三):不被提及的历史
书断断续续看了很长时间。 方言看着吃力,但我一直认为方言是很需要保护的。 户口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奇葩,用出身将人简单的划分,“四条腿好,两条腿坏”,粗暴的决定你谋生的方式,活着的尊严。就像我不理解“农民工”这个词一样,一份工作,非要加上类似身份的标识,透露的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傲慢。 历史需要很多人的记录,不是教科书,不是电视报纸,而是很多人的回忆固化下来的文字。 推荐哈
《户口本》读后感(四):如烟往事不堪回首
史老师的《户口本》,带我们重温往事的同事,让我深深意识到了那些逝去的时光不只是诗情画意,更多的是狼狈不堪,是猥琐与冷漠,是麻木与失落……
父亲不只是独当一面的顶梁柱,他也有难以言说的懦弱与可怜;母亲也不只是贤惠与慈爱,她也有失去理智的歇斯底里与疯狂;还有在贫穷中挣扎的祖祖辈辈……
老师除了教书育人,也会在阴暗的教室里撒下丑陋的种子……
还有那些陪我们一起长大一起老去的所有乡邻,他们传递着愚昧与浅薄,却总是与文明相去甚远……
史老师直面人性深层的丑陋与残酷,这种坦诚与大气让我深深感动。
《户口本》读后感(五):无题
如同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这更像一本小说,其实是一本半自传体式的小说吧,书中描述了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及县城,围绕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写,可以看出当时的阶级分化,现在也何尝不是呢?
我对户口,阶级之类不感兴趣,更有感触的是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的章节,我记忆中的九十年代农村落后,封闭,贫穷却也静谧,祥和。比城市多了一种婉约的美。
本书通过不同户口的人的生活状态差别来描述一件件因此而造成的事。并不是流水账更像回忆录想起那件事说那件,却仍然按照成长路线来写,让人看了不至于感到混乱,文字简练不愧是学中文的。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在读的时候跟随作者的回忆去回忆自己的儿时,春天鸟语花香田地里麦子绿意盎然,晚上伴着青蛙的叫声入梦。夏天知了尖锐的叫声,晚饭乘凉时的璀璨星空。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傍晚时随着乍凉的秋风在田地奔跑。冬天大雪飘飞围在炉子旁烤火,还有家人烧的热汤。一点点一幕幕涌入脑海。
《户口本》读后感(六):有点丧
我不知道是该厌恶“旧社会”的昏暗还是该感谢“新社会”越来越“好”了。新社会真的越来越好了吗?现在虽然拿户口作为等级区格的越来越少了,但是那“金钱”作为区格的却越来越多了,更加悲哀的是,就像我女神说的那样,资本和权力往往是不会分开的。
用孩子的视角来看着被“户口本”两个字压住的世界,更加显得美好不起来。
“活着,对很多人来说,是多么可悲啊。但就是这么悲凉的过去,这么悲观的思想,有时候悚然一惊,年少时的生活画面纷至沓来,又会忍不住低徊感叹,心中不胜温暖。我总觉得自己是在争吵和被忽视中长大,但也明白,他们不是故意的,只是没有能力对我爱护。”
“其实猥琐才是生命的常态,高尚反是异类,只是为了社会的运转,有时我们不得不强打精神。”
“诚实,就意味着要勇于揭示内心,挑战自尊,这固然会让我脸红,也不是不曾让我犹豫,但最终,我还是厚着脸皮坚持下去了。我认为值得,而且应该。”
“原来,人不断长大,即在不断弱小。”
《户口本》读后感(七):让你笑着流泪
我不是作者的粉丝,知道他很久了,却也谈不上多喜欢。看《户口本》是朋友推荐的,本来只想翻几页打发时间,不料这一翻就是一小时,中间一口水也没喝。
不得不赞叹这是一本好书,我认为好书的标准很简单,精准有力的文字和自然灵动的语言,无论叙述什么故事表达什么情怀,作者的态度虔诚而真实 -----真诚地表达是对人性最好的尊重,人性本就如此嘛。就这几点,梁惠王这本书满分,还超载。
对于在农村度过童年的孩纸们,60、70、80 无论哪个年代生产的都能在这本书里看见自己,不止一次看见。灰秃粗砾的日常,困乏贫瘠的物质,人畜同行的肮脏环境,还有粗暴落后的学校教育,儿童成长/发育中的种种……,作者一点点地摊开画卷,彻彻底底地展示给读者看, 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行文用词。读着读着,忍不住嘴角上扬甚至笑出声来,然而细思又觉无限悲凉,心中隐痛。书里写得又何尝不是我们那回不去的童年呢?
这样作品,个人感觉有着非凡的意义,试图去记录和触摸一个时代人的尊严,哪怕触摸之处什么也没有。
《户口本》读后感(八):我生,故我在
献给所有活在户口本里的人--史杰鹏老师如是说,而我们确实都活在户口本里,以前、现在、将来。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史老师的作品,然而就这样被他深深吸引了:如此朴实的语言文字,如此真实的情景再现,如此不修边幅的平铺直叙,如此胆大心细的深刻披露。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虽然我们也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但是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南昌那个小乡村的浓厚气息,我们也无限畅想于作者笔下褚枕石生活的那个家庭氛围,作者说:“生活,大多情况下都充斥着猥琐”,因为人无完人,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人物写的那么完美,就应该允许人物犯错误,就应该允许人物讨人厌,这也是成功的一种表现,更是“诚实”的一种体现。
《户口本》读后感(九):户口斗争
虽然书中例如“你这只夹沙糕不知几夹哦”、“我戳你娘的别”这种口语以及铁公鸡和我“妈”的争吵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那句贯穿全书的那句“你看看你的户口哦”和作者对金塔街与城南乡下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对比让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鸿沟无限扩大。
城南这边,恬愉遍墙,鸡鸭屎遍地,妇女边洗衣服边说黄色笑话,一家人像虾子一样在田里劳作,以及治安混乱,道路崎岖,夜晚一片黑暗,关系网复杂等等。而在金塔街这边,菜市场有卖干子的摊子,夜晚八一广场灯火通明,电影院鳞次栉比,随着拆迁以及租房,肉菜变得普通等等。仿佛农村户口代表野蛮,肮脏,无知,低俗,而城市户口代表文明,美好以及未来。
这种厚此薄彼,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城乡差距,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变得无法调和。我眼中的作者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破旧腐朽的农村,洗干净因为上一代给自己带来的出身印记。放下裤子来掩盖自己是泥腿子的身份。
其实,与其通过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来挑起阶级矛盾,不如将其写成两个故乡。这两个故乡里的亲戚都护犊心切,在这两个故乡里有无数连环画和好看的电影,年夜饭上有平时难得一见的大鱼大肉,一家人捂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电视机。
《户口本》读后感(十):沉郁顿挫,哀而不伤
《户口本》加印了,非常开心,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读梁惠王的书,越多越好,大王的书犹如良药,可以医愚。
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十年前,撷取了众多往事片断,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贯穿在每段故事背后的,是主人公的成长和对生活现实的观察。读第一遍的时候,觉得“户口本”这件道具的统摄力不够,不足以承载作者的叙事野心,使得小说本身的打击力变得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但我后来逐渐修正了这个观点,虽然户口本并未在每一段故事中都扮演中心角色(尤其是初恋故事),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主人公与他所存在的世界的关系。在由亲情、友情、爱情构成的关系网中,户口本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精神烙印,控制着网中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并进而左右其行为模式)。全书是在一个以巨大的户口本为背景的舞台上展开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全书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部分都各司其职,都不可缺少。
我最想说的是,《户口本》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小说,或者毋宁说,这是一首让人心生万千感念的无韵之诗。本书反复描写现实的肮脏,但文字却干净透亮,描写贫穷对人心的荼毒,但未让所有人都失去爱的能力。这是一本一旦捧起即难以释卷的书,读之如饮佳酿,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非亲历则不足为外人道也。
题外说一句,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小说作者叙事手法的进步。与《旧时天气旧时衣》相比,同样的题材,户的文字要鲜活得多情绪要饱满得多,节奏控制要有力得多,遣词造句更趋从容,锋芒更趋内敛。作为一个追随大王多年的读者, 每一本书都没有让我失望,相反,让我对大王的不断进步、不断突破抱有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