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洞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黑洞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6 03:00: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洞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洞简史》是一本由[美] 玛西亚•芭楚莎(Marcia Bartusiak)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4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洞简史》读后感(一):读《黑洞简史》之感

  最先了解到“黑洞”这个词是来自于霍金先生,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当时看到这书上写到,霍金先生说:“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其实我之前接触黑洞一词,也以为是一个黑色的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其实,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而且并不“黑”,只是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黑洞简史》读后感(二):【拾光书屋(书评)】穿越黑洞,发现你的美

  最早知道霍金是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当时就觉得这个人身残志坚,但是对于黑洞理论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直到后来才慢慢了解到黑洞理论对于天体物理学到底意味着什么。真正系统形象的认识黑洞还是从一部科幻影片里面了解到的,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他们驾驶飞船到临近黑洞的一个星球米勒时,飞艇亦因进水而需耗费约一小时排水才能起飞,众人返回母船后发现已渡过了超过23年,黑洞的引力场非常剧烈并且快速变化,任何掉进黑洞的物体都会像意大利面一样被黑洞的巨大引力拉伸,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即使时间这种抽象存在也会被拉伸,所以在黑洞附近的时间也被拉伸延长了。这是第一次真正形象了解到神秘的黑洞,而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

  《黑洞简史》读后感(三):Blackhole: 天文学上最强咸鱼翻身史

  本书简明而完整地介绍了黑洞从一个被科学家们鄙弃的虚构概念到迎来发展黄金时代------黑洞热潮的最强咸鱼翻身史。至此为爱因斯坦被当成普林斯顿老傻瓜心疼一秒。

  阅毕此书,仿佛星辰已变。抬头仰望星空时不会再认为头顶只有一片浩瀚虚空,亦不只是想到康德的二美金句,耳边更会响起莫扎特的《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o you are. 科学探索,更像一个反璞归真的故事。

  随之而来的那些相对论天体物理学术语和物理学家的名字在脑海中走马灯般闪现: 万有引力,狭义相对论,进动,奇点,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引力场,时空扭曲,双星,暗星,白矮星,新星,超新星,中子星,射电星,脉冲星,类星体,恒星坍缩,x射线,吸积层,冻结星,黑洞,视界,虚粒子对,熵值,引力波,牛顿,爱因斯坦,史瓦西,爱丁顿,朗道,钱德拉塞卡,玻尔,奥本海默,克尔,惠勒,索恩,泽尔多维奇,霍金等等,等等。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许几十上百年后相对论学者能证明宇宙深处确有一个和道教神话九重天有同样相对时钟的所在。那也许是一个类星体,也许是一个有超级质量的合并黑洞,也许是别的什么更奇异的东西。

  《黑洞简史》读后感(四):永无止境的探险《黑洞简史》书评!

  二零一六年的九月二十五日对于天文地理的科学界来说是兴奋的一天,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将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启用。

  FAST启用后将可能搜寻到更多奇异的天体,主要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等等,还可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外星文明的探索。

  第一次提到“黑洞”这个新名词的是罗伯特·迪克,之后约翰·惠勒在美国的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所作的主题发言中使用了“黑洞”这个词,来描述引力坍缩体。

  1968年,科学界开始把这个词语作为该物体的正式名称。

  关于“黑洞”的话题有增无减,主要分为:黑洞的合并、黑洞的磁化作用、能量的产生以及黑洞诞生时发出的伽玛射线暴等。

  本文的作者玛西亚·芭楚莎是一名获得众多奖项及荣誉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有着新闻学和物理学双重背景。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工作了长达三十多年之久,是第一位荣获过著名的美国物理学会科学写作奖的女性,太平洋天文学会克里普克·罗伯茨奖得主。

  了解芭楚莎的人可能对她的另一著作《星期四的宇宙》非常熟悉,那是一本讲述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学的入门读物。

  本书的内容严谨认真又不失枯燥乏味,作者巧妙的运用众多科学家的名言名句引入其中,为我们阐述了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史瓦西奇点、白矮星的发现、中子星的诞生及霍金的赌约开始,“黑洞”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接踵而来,科学家们也以严肃且谨慎的态度去探索和研究“黑洞”的最终结果及演变的过程。

  “黑洞”是令人振奋的,同时也是令人担忧和焦虑的。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珍惜我们所处的地球、爱惜环境、珍惜彼此,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何地,地球将被自身毁灭。

  正如苏不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所说——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巨响,而是伴着呜咽。

  《黑洞简史》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一部简明易懂的天文学史,哦,不对,应该是物理学史

  黑洞——作为一个天文学名词,在多年前对于我们是一个并不熟悉的事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宇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不再陌生,而黑洞,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这本书,对人类探究黑洞的奥秘的历程做了一次十分详细的记录与历史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宇宙以及黑洞的奇妙。

  作为黑洞的简史,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讲黑洞,而是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切入,从物理层面切入,对经典力学的记载,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讲引力与恒星,讲中子星到引力坍缩,再到黑洞与科学家们不断地猜测与观察、研究。整书下来,作者尽可能地避免了枯燥的堆叠公式与专有名词使读者、特别是无基础读者犯晕的情况,使得我在看书过程中,基本上是像在看故事书一般,2天全程无尿点看完(额,好吧,我看书确实比较慢,毕竟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啊,当然,我是说在对天文学有兴趣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很喜欢物理和天文类书籍,那么可能你会觉得并不是很吸引人,但总体来说,作为科普读物来讲,本书是值得推荐的,毕竟我一个文科生都觉得还不错不是吗?

  说回书上的内容,以时间为顺序来写黑洞理论,从一开始物理学的艰难发展,到米歇尔在论文中提到黑洞的设想,这便是基于牛顿理论的黑洞存在说,但终究是设想,限制于当时尚未被大众接受的万有引力定律和错误的光理论,直到后来,爱因斯坦带着他的相对论颠覆了物理学界,黑洞理论才被人们再次提起。

  如果是说黑洞,或许你会想象它是一个黑色的洞,其实不是,黑洞是由于某些恒星衰老后坍缩而形成的一个拥有巨大引力的——点,是的,是一个点,它的引力大到连光都无法通过,会被吸进去,所以黑洞无法被肉眼观测到,而在黑洞周围的物质,也会被黑洞巨大的引力吸进黑洞里,并且被引力拉伸撕扯成长条状。不得不说,真的得佩服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地球能够锲而不舍地研究这个无法肉眼观测的天文现象,甚至对其死亡后形成的白洞也进行研究,可见天文学的发展与物理学的发展十分紧密,研究引力到研究黑洞现象,他们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黑洞简史》读后感(六):来一场“黑洞”奇妙之旅

  小时候的夜晚,最喜欢站在自家门口看星星,和妹妹一起大声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那时候空气污染不严重,星空密密麻麻的;那时的自己经常梦到在太空中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有次还梦到一些星球离地球超级近,十分壮观的场面,直到现在也都非常喜欢看电视播放的太空天体之类的纪录片,不过,自己却对太空理论知识所知不多,是个超级“门外汉”,属于一个看热闹的人,仅仅被太空的壮观震撼的“看客”。

  曾经阅读过两本关于宇宙的图书,其中一本讲述的是一些太空景观以及一些浅显易懂的专业知识,另外一本则是理论性非常强的宇宙知识图书,对于我来说“啃”起来比较费劲。最近阅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研究学会会士玛丽亚·芭楚莎所著的《黑洞简史》,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所有学科的发展都会有一个漫长的经历过程,尤其是那些抽象的、系统的学科,往往一个很小的体系都会与很多其他知识体系紧密相联,这也许就是那些物理学家、化学学家等等科学家们为之着迷的地方,在那个我们不理解的领域里,他们却视若珍宝,那里有很多他们可以为之着迷的“宝藏”,就像《黑洞简史》这本书中介绍的那般,引力、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经典力学、电磁理论……这些想法、这些理论让米歇尔、拉布拉斯、爱因斯坦、惠勒等等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们废寝忘食地思考,解答一个又一个谜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受到的质疑和困难要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这些学者与科学家们针对黑洞产生的各种理论相互探讨、融合,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才解答了太多我们不知道的太空秘密。

  书中还摘录了很多这些学者们的名言,这些话语是他们对太空,对各种理论的感知和认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想想这些话语对自己生活、工作的指导性意义呢?

  诚如作者在书中致中国读者的那句话,这本书讲述了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走过的令人着迷的历程,我想也会正如她所希望的,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喜欢上这本书,爱上那个令人着迷的天体,爱上这个神奇的宇宙。

  《黑洞简史》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黑洞理论的发展探索

  第一次知道黑洞还是小时候看的《蓝猫淘气三千问》,那时候动画片热播,了解了许多知识,黑洞就是其中之一,连光都逃不出去,那蓝猫淘气是怎么穿越黑洞的?后来逐渐的知道了霍金,又一伟大物理学家,写出了《时间简史》,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加深了我们对黑洞的理解,使我们初步了解狭了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而美国作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玛西亚•芭楚莎撰写的《黑洞简史》以时间为轴,用生动的笔法全面阐述了黑洞诞生和发展,成为了一部恢宏的黑洞理论发现史及发展史。看过这本书之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梦寐以求的答案。

  在人类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无数的事实说明真理的成长需要三个阶段:最开始的无情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终被人们理所当然的接受,而黑洞理论的发展无疑符合了这一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质疑,但是正是由于黑洞,迫使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开始认真对待爱因斯坦最令人瞩目的成就——相对论,并推向巅峰。对于相对论,我们也许都了解:如果我们的速度超过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倒流。而从关于黑洞初步猜想的诞生,到证实黑洞的存在,花费了人类两个世纪多的时间,幸好有黑洞研究者的永不言弃才使得科学界承认了黑洞的存在。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想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真理?而通过人类探索真理的发展历史,会发现我们需要一颗对自然怀有的童心——那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才使我们发现并认识黑洞。

  本书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讲起,让我们开始了解到星空间的吸引作用;再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如何弯曲;之后出现了一个密度无穷大,体积却为零的奇异之点:任何东西,无论是信号、光线还是物质,都无法逃逸,时空在此成为一个无底洞;到最后的星球变化:从恒星、白矮星,到新星、超新星、中子星,再到宇宙黑洞,让我们对星空的变化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而今年的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成为了黑洞存在的无可置疑的明证,同时也证实了恒星级双黑洞系统的存在。

  让我们在玛西亚•芭楚莎教授的带领下,进行奇妙的黑洞探索之旅吧!

  《黑洞简史》读后感(八):探索者的乐园

  对于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来说,黑洞有着其异乎寻常的魅力,正因为其未知未解,引得这世上最聪明的大脑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纵观美国作家玛西亚•芭楚莎(Marcia Bartusiak)所著的这本《黑洞简史》全书,会发现全书脉络非常清晰,按时间顺序详详细细写明了科学史上有关黑洞发现的来龙去脉。其间又穿插介绍了各类科学家的逸闻奇事,生动有趣的文笔将似乎很枯燥的理论写得非常有趣。

  有功成就的科学家,必然有做了大量研究而功亏一溃的失败者,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瞬间。所有真理的成长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遭到无情的嘲笑,然后是承受激烈的反对,最终被当成理所当然欣然接受。简单的话语却折射出命运的无情。正如真理的发现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样,哥白尼遭遇火焚,米歇尔拥有真知灼见却不引人注目,连伟大的爱因斯坦都不轻易将超越世人半个世纪的超前理论物理观点发表。我们普通的学子看到学到了什么呢?坚韧不拔的勇气,遭遇失败而不气馁的信念,这些源自内心的动力会支撑我们有勇气去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敢于挑战当时的英国天体物理学三巨头----亚瑟·爱丁顿、詹姆斯·吉恩斯、爱德华·米尔恩的钱德拉总是让人极为敬佩。这该是拥有多大的自信啊。所以还是弗里茨·兹威基的话“我会教训那些混蛋们的!”更为石破天惊。只有源于绝对的正确才敢发表这样有魄力的宣言。连爱因斯坦都会被时人当成老傻瓜一样看待,科学的探求之路上还能不能承受之重?探索的路上,有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的话“黑洞告诉我们,空间可以像纸那样被揉起来直至揉成一个小纸团,而时间则会像吹爆的气球那样消失;所有被我们尊为神圣的物理定律似乎恒古不变,其实不然。”有这样的话语在鼓舞着求知探索的心,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正如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里说过“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若干年的苏联的一颗人造卫星飞越美国一个偏远的矿山小镇时,被几名玩耍的孩童看见,一瞬之间的震惊改变了这几名孩童的命运,“世间有这么神奇的物体。”正是这旺盛的疑问造就了美国的一名来自偏僻小镇的天文学家。知识改变了命运,希望有幸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也能惊异于书中的描写,成就命中注定的邂逅。

  《黑洞简史》读后感(九):【拾光书屋(书评)】自然是一部科幻小说

  人类与其他动物对于看待事物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未知的好奇,从而去探索。在如此发达的社会,人类除了对自己以外最大的未知就是宇宙了,宇宙有没有尽头?它的尽头是什么样?本书主要介绍的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

  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发展,全面阐述与黑洞有关的理论知识。这本书唯一的缺点就是,它不是彩色印刷,而是黑白的,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在其中学习知识。

  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黑洞的本质,它的密度无穷大,体积却为零。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对黑洞的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了,有的结果是错误的,它往往把后人的实验往偏路上拉,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的研究。就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不精准,史瓦西适时提出的几何模型令爱因斯坦大喜过望,但与此同时,黑洞出现了••••••

  物理学家通过先进的技术,模拟出了恒星濒临死亡时向内聚爆的过程,从而证实了坍缩的结果就是形成黑洞,由此开启了黑洞研究的黄金时代。大家都知道,黑洞能把任何物体吸进去,如果研究出一款黑洞吸尘器,那必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连垃圾都不用倒。人类如果进入黑洞甚至可能得到永生,永远年轻,这一切可能暂时还是个疑问,但是并没有不能实现的可能。

  黑洞的本质是什么呢?黑洞也有很多特征,在不同的尺度下会完全不同。但是本书对黑洞的叙述尚不能算完整,因为量子力学还没有被考虑进去。史蒂芬霍金,被诊断出患有卢伽雷氏症,预计活不到三年,但是语言被打破,他活了半个世纪。在他研究学术时克服了病魔,成为了他生活的动力。他不仅证明了宇宙大爆炸来自密度无穷大的质-能点,并且还证明了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产生大爆炸。其次,他发现了引力和量子力学之间的重要联系,在此之前,这两个领域是完全不兼容的••••••

  黑洞曾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存在,它是虚幻的,对这一天体的设想曾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是现在,它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的不可思议使人类产生了无比的兴趣。就如约翰惠勒说的,他从未读过科幻小说,他所需要的科幻小说,恰恰就在我们眼前。

  《黑洞简史》读后感(十):你一点都不了解黑洞

  关于黑洞,首先浮现你脑海中的词是什么,很黑,很大,深不见底,物理书上的。这只是黑洞两个词表面上的意思。而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霍金的黑洞学说,黑洞这广袤无比的学问,只在物理书上惊鸿一瞥,如此可惜可叹,所以,这本书,让你了解黑洞,了解物理,了解这黑洞的发现史。你会惊叹它的美,它的无比。它就在那里等着你。

  其实物理到了高中我就基本到了瞎子摸象的地步了,从未及格过,从力开始,已经进入懵逼状态,别说后来的牛顿几大定律,天体间的引力,我一头雾水,就这样迷迷瞪瞪的毕业了。对于我不擅长的学科,一般都是听之任之,躲避之,忽略之,这类书,也基本不看。但是命运就是这么神奇,这本黑洞简史到了我的手中,而我还要为它写评,于是我放弃了自己的“成见”认真阅读了起来。

  这是一部黑洞的历史,中间有无数物理学家在黑洞之路上熠熠夺目。而真理就这样被我们学习,我无比自豪生活在如今这个“捡现成”的年代。关于牛顿引力的发现,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后面出现的一系列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是在创新,在突破,在揭开黑洞的层层面纱,也许当时的他们不被理解,但是,做学问,就是这样投入又神奇的东西,发表论文,被打击,继续发表,被埋没,继续发表,直到死后,终于,被发现,被褒扬,但是这也是他们最伟大的成就。致敬伟大的物理学家,你们真是好样的。

  细细了解黑洞,其实又引出了很多东西。比如引力,比如很多,而本书作者就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有精美配图,有理论知识,有新的发现,这是本学科用书,涵盖了关于黑洞的一切。从牛顿的引力引出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发现时空弯曲,而史瓦西的奇点,引出了襁褓期的黑洞,接下来,又发现了天狼星和白矮星,恒星也会坍塌。新星大爆炸带出了中子的发现,而关于恒星的结局引出了黑洞。

  这就到了20世纪中期了,我们有更先进的仪器,全世界的人才来关注着伟大的黑洞。而接下来的黑洞探索更是让你叹为观止。谢天谢地,我们是安全的,而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也远在数百万光年之外,所以我们能高枕无忧而不无心跳地间接体验着这暗黑天体带来的神秘刺激感。

  关于黑洞的现在以及正在发生,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它实在太美太壮观,等着你自己去发现。

  最后,你会发现,你一点都不了解黑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