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讲演录》读后感1000字
《霍金讲演录》是一本由(英)史蒂芬·霍金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40,页数: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金讲演录》精选点评:
●对于物理和物理男的门外兴趣
●挺不错的书,几篇讲座的汇编,每篇都单独成篇,而且容易理解。
●不是这个版本 是更旧的 译者一样 挺易读的
●很薄很精彩的一本自传!
●任何人在讲述自己的过去都是轻描淡写,任何人在说道未来的时候都异常谨慎。
●断断续续,新年看完的第一本。内容像科普,但回答的问题却很少。
●这本是霍金早期理论的合集,黑洞,黑洞无毛,多宇宙,宇宙的起点和未来... “他们也许没有看完或者不能理解其中的全部细节,但是,他们至少得到折中观念,我们生活在由合理的定律制约的宇宙中,而且我们能够发现和理解这些定律。” 看完最后一本霍金的书,这一段话让我深有同感,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霍金的理论,但作为如此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家,霍金是成功的,现在他去宇宙旅行了,希望他能够得到宇宙统一理论...
●这本书的好处就是:就算你物理很糟糕(比如我),每一章都提到量子力学,你也会有点印象了。
●比较不错的小册子,能理解霍金的一些想法,尤其当下需要研究的M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统一,虽然我个人特么不认为这两个能真的能统一起来,就像把苹果树和土豆嫁接,那么要修改的数据量得多么庞大,如果万一刚开始就是错的呢,可一旦成功,也必然是一种奇迹。当然,像这类书并不能直接给你什么启发,也许这里面更多的是追星的要素,比如:啊!霍金呀!天才的大脑在想些什么,读过你了,我也是天才之类云云……。这本书其实一直被我扔在书架上15年没翻阅,也就是最近才开始读。其原因是银行的事而太特么让我心烦了,所以不得不分出神来干点,打发一下,阅读是为最佳,而且近年的贱货长势越来越好,因为这个,我才有乐子可看。
●第一推动的好书
《霍金讲演录》读后感(一):黑洞、婴儿宇宙以及其他
以前的哲学都是跟科学息息相关的。但是现在的哲学家往往并不能够理解科学。纯粹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这个,很不好。哲学只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随着认识器官的改变,认识能力的改变。哲学思维也应该改变。 应该有新的思想。 所以,我只大体看看哲学相关书籍,比如那一套《知道点》就挺好,或者苏菲那个什么什么的那本,也很好。
《霍金讲演录》读后感(二):读书
《霍金讲演录》读后感(三):也许命运并非注定
继《生命是什么》和《时间之箭》之后,我又读了《霍金讲演录》这本书。这三本书共同的一点就是专业性较强,我离当初看这类书的大学时已经更多地忘记了高中物理,所以三本书都读得比较干涩。
往往人们常常认为生命有很多意义,生命有这么多缤纷的色彩,有这么多弯弯曲曲的坎坷,有这么多复杂的经历,那么人们就认为生命有了意义。因为,如果生命没有意义,生命为什么会如此丰富多彩呢。但是霍金通过对宇宙(宏观大尺度)和量子(微观小尺度)的研究,发现很多现象,比如宇宙的起源,比如微观粒子的运动,这些现象无法用经典理论解释,无法用决定论解释,而决定论存在的前提就是时间,时间不受任何影响滚滚向前,不然就没有因果,决定论、因果律就无法存在。所以,有物理学家提出了人存原理:我们所处的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存在着的我们去观察它。
所以,我就想到,命运,或者说是人生,也许没有那么多原因,没有什么缘由,只是概率在我身上的显示。从我的出生到死亡,有很多历史路径,但是我活着就只能显示一条路径。
《霍金讲演录》读后感(四):很好的宇宙物理学书籍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by霍金 get√ 实际上这本书并不是很厚,而且第一章到第六章,以及第十四章几乎都是霍金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得出这本书很旧,因为在这据说是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型图书馆里面,居然很少见到霍金的书,或者,难道已经被借完了,只找到一本。在此之前我只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时间简史》的确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籍,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幸好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读了《黑洞》,让我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霍金的理论,否则,看这么一本密密麻麻纯文字物理学书,的确会让人感到很生涩以及乏味。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霍金是如何成长学习,以及投身于宇宙物理学的。霍金在这本书里,讨论了虚时间,如何由黑洞引起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这种理论可以预言宇宙中的一切东西,霍金相信,这似乎是一种后代人会认为和地球是圆的观念一样自然的概念。
这本书所说的大部分理论,我在之前给《黑洞》写的书评有写了,例如:
霍金说,我要非常遗憾的告诉未来的星际旅行家们,通过穿越黑洞我尽心履行这个场景是行不通的,如果你掉进一个黑洞就会变成粉碎,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你身体的粒子会跑到领域,一个宇宙中去,但是,已经不是你本人了。
这本书同样也说了黑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白洞的推论,并且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的确存在的。
我另外还想说的是,世界上首先讨论黑洞的是在1783年的一位剑桥学者,名叫约翰.米歇尔。在那个时候,我们伟大中国的学者们都在忙着干嘛呢?忙着考取功名。
《霍金讲演录》读后感(五):轮椅上的宇宙游戏
一个体重不超过90磅,身体瘫痪整日坐在轮椅上的人,不能说话,甚至无法抬起头来,只能向前垂着,但正是这个人,被称为“爱因斯坦的传人”、“20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天才”,“活着的最聪慧的人”。他就是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撰写的一本介绍他理论成果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许多国家成了畅销书,在中国也不例外。但这本畅销书,我并没有读过。我最初认识“霍金”,缘于感叹他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物理学家。至于他的理论,如“时间为什么总是向前”之类,距离我的生活和智力过于遥远。“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整天沉浸在生活“在别处”的遐想中,这个人怎能不是一个诗人呢,霍金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他的科学疑问:
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
宇宙有开端吗?
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先发生过什么?
宇宙从何处来,
又往何处去?
正是这种梦幻般的精神探索,点燃了他生活中的神灯,照亮了他灰色的人生,成为他生命的支点,也成就了他的科学追求。他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对他来说,这种探索宇宙奥秘的思考,如同一个成年人的童趣游戏。当他在剑桥戴上博士帽,到他建立震动学术界的理论学说,二十多年来所有这一切惊人成就几乎都是在轮椅上取得的,对于一个患肌萎缩症的残疾人来说,这种轮椅上的游戏实在是一个天才般的奇迹。
与其说对霍金的理论感兴趣,不如说对轮椅上的霍金更感到好奇。几年前当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问世后,尽管我没买到《时间简史》,但我还是高兴地买回了他的《时间简史续编》和《霍金讲演录》。这两本书,满足了我对霍金的认识,尽管这种认识非常浅薄。
《时间简史续编》是私人访谈记录,是从电影记录片《时间简史》派生而来。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已成为一项世界出版奇迹,发行近40种语言文字,印数更是达千万册以上。霍金已不仅仅是一位大科学家,简直成了一位大众推崇的明星。既然是明星,自然就要在大众面前亮相。这本“续编”有他的母亲和妹妹叙述他的少年生活和成年后的情景,有他的同学和师长回忆他在大学里的求学历程,更有他的同行对霍金学说的解说和推崇,展现了一个轮椅上的大写的诗人。
而《霍金讲演录》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中有他的简略自传,写得朴实而生动;有他的科学哲学,他对科学和宇宙中觉得激动人心的东西的思考和阐释。霍金的语言幽默、坦诚,如在谈到《时间简史》的畅销时,他说,“毫无疑义,人们对于我克服残废而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人性好奇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时间简史》很少有谈他自己的内容,倒是这本讲演录中,通俗地介绍了他的学说,并有趣地谈到了他自己。
时间从我的身边匆匆地向前走,收入《时间简史》的这一辑“第一推动丛书”又再次印刷,我在书店里遇到了夹在这两本书中间的《时间简史》,我从书架上取过来翻了翻,又放了回去,我发现自己已没有了阅读的欲望。初春时,逛书店偶然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心里为之一动,也许是封底印上的那些评论摘要打动了我,大略翻阅了一番,未加迟疑便从那几本霍金的《科学生涯》中精心挑选出了一本。在两个窗外风声夹着雨声的晚上,细细地寻觅霍金的《科学生涯》。读后感到封底上最后一段评价恰如其分:“它表达了科学研究不只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追求,而是一种充满欢乐、失望和幽默以及一切人类活动中所特有的那种人际问题和竞争的冒险事业。”放下书,不由地联想,假如霍金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他能这样充满希望的坐在轮椅上沉浸于他的宇宙游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