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100字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是一本由傅雷 / 朱梅馥 / 傅聪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一):读一封封家书,看父子间互动,品教子之智慧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家书》是他性情中的文字,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世界的认知、看法,他对每个孩子独特的爱。
《傅雷家书》有很多的版本,选择这本推荐,是因为这本以傅聪的留学打拼经历、情感婚姻之路为经纬度,由傅敏先生选编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由子及父、由傅聪读傅雷、由傅聪成长轨迹领略家书精神。
金庸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二):读一封封家书,看父子间互动,品教子之智慧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家书》是他性情中的文字,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世界的认知、看法,他对每个孩子独特的爱。
《傅雷家书》有很多的版本,选择这本推荐,是因为这本以傅聪的留学打拼经历、情感婚姻之路为经纬度,由傅敏先生选编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由子及父、由傅聪读傅雷、由傅聪成长轨迹领略家书精神。
金庸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三):傅雷家书书评
傅雷家书这本书主要以傅雷长子傅聪的留学打拼经历、情感婚姻之路为主线,精心选编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内容偏重“人伦日用”,突出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做人”准则,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
这本书反映了亲子交流的重要性,可以增长父母跟子女之间的感情,也利于青年学子在阅读中理解父辈、增进沟通。还展现了傅雷家风,再现了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书中写了傅雷夫妇与傅聪的故事,还有弥拉往来的家信,把各自所经历过的事情都告诉他们。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应该跟爸爸妈妈多交流交流,增进一下感情,这样一家人才可以平平安安。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四):父爱如山一般的重量
父亲是个如假包换的文盲,不识字,人生阅历有限,无业在家,嗜酒。好给我讲讲”人情世故”,殊不知已经被自己狭隘的价值观世界观所局限,常常毫无理性可言。拿起这本书,纯属偶然。恰巧这几日刚离家到另一城市从零开始,心理有些漂浮,纯粹是抱着“就当是父亲写给我看的”的心态翻开这本家书。
也许是视角的问题,傅雷夫妇文字间表达的浓浓爱子和思念之情让我感动,情绪随之起伏。多次感叹,父子之间还可以如此亲密。有这样人生导师一般的父亲,学识渊博,慈爱也严厉,对于儿子所擅长爱好的行业能如此熟悉,实在很难不令人艳羡。这种感受,大概有对比,才能理解。
往后继续阅读,逐渐感觉这位父亲仿佛“讨情”一般,步步紧逼,期待儿子的回信。字里行间给人的感觉,可能不太恰当,但是感觉就像恋爱中的男女,一方追逼着另一方。仿佛在说,我对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也该给我回报这么多。这一点有些让我难以理解。而且,这不正是在给傅聪施加压力?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境的改变,越到后来,越觉得傅雷是打着交流沟通的旗号唠叨。先放放再看。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五):傅聪的乐趣
做一件事 最痛苦的 莫过于失去乐趣
所以非常羡慕傅聪,他自己也承认 喜爱音乐是上天对他的恩赐。我说的不是技巧方面的天赋。
而是给了他一种异于常人的 不太常见的乐趣或者一种敏锐的洞察力 关于音乐的。
所以他才可以每天倾心音乐 倾心练琴吧 不是么
你以为的重复的痛苦 在人家看来 可能都不算什么
他练习
他思考
他进步
这是一个多么 难得 又 美好的循环呐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六):一个老父亲对儿子的碎碎念
前几天出了一个大新闻,傅聪先生因新冠肺炎去世,于是想到这本书。其中的书信写于1954年到1966年,从傅聪的20岁到32岁,正是傅聪心智迅速成长,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时期。我和当时的傅聪差不多同龄,也正逢人生转折,困惑集中爆发,所以重温此书,希望能有所收获。
家书的内容比较细碎,我大致总结下,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一、父亲对孩子的思念与回忆。
二、对生活习惯的指导:傅雷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非常严谨细致的人,对已成年儿子的提醒也无微不至,比如:做客的时候不要把手揣兜里、寄的照片背后要写详细的时间和地点。提到最多的是要注意身体健康,最好要让日常生活科学化、计划化和纪律化。傅雷希望傅聪养成写家书的习惯,特意提到傅雷每月给傅聪写1万字的书信,但傅聪的回信篇幅不到父亲的三分之一。
三、对为人处世的指导:学问和真理第一。需要正视自己弱点的勇气(触动我了)。真理一定要坚持,但需要讲究表达的方式。
四、对工作和学习的指导与讨论:学问不能速成,要长期有耐心,比如傅聪提到自己一天练琴12小时,傅雷回信到,一天练习6~7小时就足够了,重要的在于长期坚持。而且学习需要避免分散精力,抓住重点。对于工作,技术固然重要,但审美修养更加重要。
对于审美的培养,是直觉+理论+逻辑+历史。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文学一定要多了解。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书信中提到最多的西方文学作品,以后可以细读。
五、对于家庭:傅聪和弥拉恋爱之后,傅雷夫妇也经常写信指导家庭生活。傅雷认为,对于夫妻二人,有共同的崇高理想,感情才能持久,形成平静、含蓄、温和的终身伴侣关系。理财非常重要。需要抽空亲近自然,增加生活的乐趣。给弥拉推荐几本人生艺术的书:《恋爱与牺牲》、《人生五大问题》、巴尔扎克的《两个新娘的回忆》、《夏倍上校》、《奥诺丽娜》、《禁治产》。
遗憾:因为傅聪先生写给父亲的书信大多丢失,少了很多背景信息。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七):《傅雷家书》:身为人父,既悔恨又热爱
谈起傅雷,总是很难将他同《艺术哲学》《名人传》《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今人耳熟能详的法国名著(美学理论或是文学作品)割裂,以及巴尔扎克、梅里美等文学史常客分开。傅雷对中、法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他本人则在离去以后逐渐成为神话,无论是翻译界,还是文学评论界(特别是他对张爱玲的评论)。不过,多数读者接触傅雷,恐怕还是从《傅雷家书》开始的。
自古而今,“家书”或“诫子书”并不鲜见,但常为时人提及的,或许还得推《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这两本;而比起前者,更具现代气息的后者,似乎能引起如今的读者更多共鸣。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只侧重其快捷便利),写信,早已成了往事,成了仅供缅怀的“从前慢”(放肆借用木心语)。书信固然只是形式,但内容为王的浮华时代,形式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内容。
在公共领域,傅雷是声望显赫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在家庭内部,他又是怎样一副面孔?家书最初的写作(多半)没考虑出版,因此能够保证一定程度的私密特性,而非遍布表演、套话,以及矫饰。对傅雷来说,子女便是他此生最佳的艺术品,身为人父,“悔恨与热爱”,两种矛盾的心情将他紧紧裹挟。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的人格构成中,情感多过理性,冲动多过克制,却又无法或无力扭转,另一方面,他竭力希望为子女提供指导,不使其重蹈覆辙,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傅雷写作推崇凝练,然而,在这些家书中,读者看见的,却是一个唠叨不已(因此平易)、满嘴琐碎的老爸,从待人接物到学习外语,再到夫妻相处,乃至如何平衡音乐会开的次数与休息调节之间的关系,其“触手”可谓无处不在;难怪傅聪回信不勤。——当然,玩笑而已。身为人父,无论子女多大,或许总是不能不暗自担心,生怕周遭世界对他不公,将他欺侮,恨不得制造纯金保护罩,护他一世安康喜乐。然而,曾经身为子女的他们也知道,父母的爱一旦过度也会成为束缚,甚至是绞索。这种纠结,非凡夫俗子能轻易排解。
既然是家书,必是一来一回的互动,但根据如今市面上可见的《傅雷家书》,收录的信件中总是傅雷寄给儿子傅聪的占多数,傅聪的回信相对来说较少,因此,傅雷屡屡催促(或直接或委婉)长子来信,以慰藉父母思念子女的心(特别是傅聪前往波兰留学期间),也就丝毫不会显得奇怪。然而,某种程度上或许不可避免的是,尽管傅雷的确在为人行事、乐理学习、经营家庭方面为傅聪提供了无数的建议,但这种标准的双向交流,独白的成分似多过对话,子女的不够耐心、不以为然,即便放置在数十年后,今日的读者读来仍不陌生。
傅雷是否算得上好父亲,这个问题不由读者如你我发表意见。为父之道,显然没有标准答案。出生贫寒家庭,不妨碍父亲为你做的沉重付出——只为了你的学杂费,他在烈日下滴尽汗水;出生富裕家庭,不代表你的一切便理所当然——你带着叛逆轻易挥霍的,或许是他辗转各个饭桌、喝下不少烈酒方才积累下的。人生有很多无奈,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亲是其中一个,但如果可以,真的有必要吗?更好的父母,或最好的父母,总是一种基于对现实的否定构想出来的彼岸形象,现实当中并不存在。也许,经营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是承认父母与自己的不完美,并认识到这种不完美状态中的不时闪现的闪光点。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八):傅雷家书读后整理
以下是一部分摘抄:
做人处事
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再做钢琴家。
全中国没有哪个学音乐的青年有你这么好的条件。你要为国争光,用音乐给更多的人带去光和热。
成就的高低、大小,是不在我们掌握之中的。但是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从此你就可以孤军奋斗了。
赤子之心。赤子自然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我给你写信,第一,我的确想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生活细节方面,艺术修养方面,做人方面。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首要是坦白!坦白!坦白!
关于音乐
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乐理和技术都要抓
没有矛盾,艺术家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莫扎特的生活是痛苦,音乐却只有欢笑轻盈,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了。
贝多芬思索哲学问题,特别是道德和政治的关系。而舒伯特则是追求”超自然“。
西塞罗”It's an art to look like art.“(能看起来浑然天成,不留痕迹,才是真正的艺术)。他认为自然不是无意识的天赋,而是要靠后天的学习,甚至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要靠苦功磨练出来。此话固然不错,但我觉得首先要能体会到自然的境界,然后才能往这个境界迈进。要爱好自然,也不能操之过急,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感情观念
真理至上的人,不会爱情至上。眼光志趣变化尚多,个人想法变化也多,交由时间考验。
务求尽快展示缺点,坦白真相。
冷静观察,经过时间多方面审视。对方的优点,要认清是不是真实可靠的,是不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是夸大的。对方的缺点,要分出是否与本质有关。与本质有关的缺点,不能因为其他次要的优点而加以忽视。次要的缺点也得辨别是否能改,是否发展下去会影响品性或日常生活。
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在于找一个双方确定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正,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
金钱理财
你历来厌恶物质,避而不谈;殊不知避而不谈并不解决问题,要不受物质之累,只有克服物质、控制物质,妥善安排。
记账的好习惯。量入为出,节俭生活。
个人感想:
傅雷作为一个性格急躁清高的爸爸,管得太多太严了。
“聪儿安乐!----爱你的爸爸”
许多封信都提及没有收到儿子的回信而失落忧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去信多,回信少。
此外,还谈到了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傅敏可怜。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九):《傅雷家书》:父母眼中的最好,孩子就一定喜欢吗?
《傅雷家书》是2019年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我从未见过一个父亲能够如此全方位而又细致的引导孩子。
傅雷本身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在艺术创作上给予傅聪指导不足为奇,值得敬佩的是他为此付出的精力和心血。
其中一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傅聪在信中屡屡提及艺术方面的希腊精神,傅雷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连续一个月每日花费数小时抄出丹纳《艺术哲学》中第四编“希腊的雕塑”译稿六万余字,并添加注释,以便傅聪能更好的领略书中精髓。
反观我们身边的父母,对孩子教育虽重视,却很少有人能像傅雷先生那样付出大量心力,只为孩子能更好的理解一个知识点。
他们大多只负责支付各项培训费用、买来辅导材料或者其他学习工具,看起来很努力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有些父母连看起来很努力也没有,一边要求孩子专心写作业,一边却自己肆无忌惮的娱乐。
我还不是一个母亲,但已经到了可以做母亲的年纪。我想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不是孩子,也不是母亲,来谈谈这本书引发的我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想法: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全书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沉的、无微不至的爱,但仔细想想,这份爱又过于严苛,甚至带着一点控制欲,父亲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所有大事小事,仿佛他不能有任何隐私。这样过分的关怀,对孩子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带给孩子光亮的同时也留下了阴影。
傅雷先生本人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幼年教育,也是有歉意的,“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我想,这不应该只是一个父亲的觉醒。
现实生活中,太多父母都执着于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奉献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自由。而父母眼中的最好,孩子很可能并不喜欢。
就像金庸在《白马啸西风》结尾写道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那么,终其一生做着不喜欢的事,又如何能幸福?甚至,因为生活中的一切都事先被父母定义了好与坏,孩子从一开始就不具备感知自己内心喜好的能力,这样的人生是否有些可悲?
父母应该做的是为孩子分析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利与弊,然后给孩子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应该走哪条路。这种自主选择的能力正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无论大事小事,都为孩子作主了,那么孩子将很难成为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社会人。
傅雷不是完美的父亲,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父亲。但傅雷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他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遗憾的是,笔者阅历有限,寥寥数语不足道尽书中父子情深,希望将来有机会当母亲了能为这本书写一篇精彩的长评。
我的公众号:送你1颗子弹
特别说明:是数字的1,不是汉字的一
主要内容:不定期更新原创书评
你关注或不关注,我就在那里
最好你关注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十):《傅雷家书》阅后有感
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楼适夷
这次看的《傅雷家书》是译林出版社的,新版的选编内容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更偏重人伦日用,真的是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斑斑血痕。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妇一共给傅聪写了346通信,由傅敏摘编了159通,再加上与之呼应的37通傅聪家信,编成了这本精编本。
这本名著自然是从小就久仰大名的,那时还很惊讶怎么家信也能成名著了,直到自己认真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什么叫不愧是必读课本。让我下定决心要把这本书买来看看是很偶然的事情,那时候在知乎搜书单,看到一位朋友说可以从你欣赏的某位大家来列书单,他就是从傅雷先生来列的书单,文中写了这本书对他产生的影响多么巨大,于是这本书就进了我的书单里。感谢这位朋友。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谁都能从《傅雷家书》中有所得,并且得之甚巨。傅雷先生给儿子的家信内容可谓是无所不包,从对希腊艺术的探讨到苦口婆心地劝傅聪学会理财,从对音乐艺术的见解到夫妻之间如何相处,都能让我们有所得。字里行间完全能同时看到一位关怀备至的父亲和一位学术修养甚高的大家。
傅雷先生的家信里有太多东西都可以为己所用,反正是写给自己看的书评所以随意地摘抄几段感触颇深的句子好了。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这段话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失恋的悲伤 古战场的比喻真是直击心灵,读好书就是这样,能把你心目中所想的那种感受用优美形象而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所谓和作者心灵上的共鸣大抵就是如此了。大家就是能把这些细腻的情感写的优雅不矫情,贼厉害。其实感情上的伤害不仅仅是能立刻联想到的爱情亲情和友情,甚至是丢东西、被骗钱、工作上的失败等等等等,都可以称作ruin,爸爸从小教育我对待失败的态度就是难过一晚上就够了,好好分析原因,引以为戒,总会慢慢提高的。和傅雷先生的见解其实不谋而合,很神奇。希望我以后真的能一直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失败和伤害,做一只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小猪崽。
“真了解西方的东方人,真了解东方人的西方人,不是没有,只是稀如星凤。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彻底消化的人,文化遗产决不会变成包袱,反而养成一种无所不包的胸襟,既明白本民族的长处短处,也明白别的民族的长处短处,进一步截长补短,吸收新鲜的养料”
这可以说是对待不同文化教科书般的态度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智地看待各个国家的文化,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抵制,怀着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博采众长,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怀揣着这样的态度去广泛涉猎。
傅雷夫妇不堪其辱双双自尽于1966年9月3日,十年动乱制造了多少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留下了多少遗憾。看着信上的日期渐渐接近66年9月,我真的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似乎我不翻到最后一页就可以不用面对他们惨烈的逝世一般。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拳拳爱国之心和他们最后所得到的结局,真是想想都讽刺。还好清者自清,世人终究会明白你们真正的为人。你们影响了多少后人啊,我们在,你们就在。
这本书就是那种随着自己的成长,能得到不同收获的那种书,值得我一遍遍地阅读,我甚至在傅雷先生推荐的书、石刻、音乐等等上都贴了荧光小标签,希望我有一天能把所有的小标签都取下来,骄傲地说我跟着傅雷先生的步伐走了很美的一段旅途。我想这本书会在我的书架上随手可及的位置呆一辈子。——这是我对一本书能做出的最高评价,也是最能表达我敬意的一种方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