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雍正帝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雍正帝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7 00:20: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雍正帝经典读后感有感

  《雍正帝》是一本由[日] 宫崎市定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雍正帝》读后感(一):不一样的帝王---雍正帝

  雍正帝希望成为中国式的独裁君主,并在向这个目标一味努力前进。他创造了一种中国前所未有的独特的独裁体制。他对强者过于严苛,对毫无抵抗毫无防备能力的普通人民无上爱护。他不喜欢战争认为战争是最不合算的。政治上也是充满善意的恶意政治。可以说雍正时期开辟了清朝特色制度,如秘密建储,军机处的创立,养廉银的原则。

  《雍正帝》读后感(二):雍正的正面与反面

  1-整体上与自己掌握和知道的雍正无出其右,他的克制和内敛,乃至隐忍成了最大的成功,也是后世的把柄; 2-雍正与基督的关系比较有新意,可惜不透,但是可以理解一切可能剥夺他的独裁权利的威胁他不喜欢,他的谨慎和来之不易,让他没有康熙的开放; 3-史书评价向来推崇文治武功,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武功,让雍正总归少那么些厚重,承上启下,只有继承者知道父辈的丰厚;

  《雍正帝》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这部面向大众的著作完成于1950年,早于后来史学和文学的雍正热,可见作者的眼光。根据附于文后的雍正朱批谕旨的概说和解说,虽并非专业作品,但有扎实的文献支持,以至于文中西方史料的引用,译者都没找到出处。 由于现在的雍正热,部分论述已近老生常谈,感觉有些地方还可以再充实和深入。不知是译者引用和翻译问题,还是作者解释有误,不知为何有文献和论述对不上的地方,请安折哪里说可用纸了?

  《雍正帝》读后感(四):集权的巅峰

  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一本书,是宫崎正定老先生研究了大量的雍正批阅奏折后写成的一本书

  雍正是中国几圈走向顶峰的一代君主,军机处的设立完成了最后的集权统治

  记住了一个瞬间:郭秀弹劾明珠,正大光明,无懈可击

  雍正对于亲近的人,那是亲密无间,对于讨厌的人,刻薄无情;

  雍正从在野成长为皇帝,深谙官场黑暗,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官吏

  雍正对于自己的要求甚高,对别人的要求更高。是个很难伺候的主

  《雍正帝》读后感(五):读宫崎市定《雍正帝》

  其中有关基督教一节,闻所未闻。在复习备考的阶段居然把这本书看完,好像中学时课堂上偷看武侠小说那般的快乐,触犯禁忌的快乐。对清史抱有浓厚兴趣就是因为雍正,前天在故宫,一个人去军机处旧址徘徊,浮想。日本人由自身角度,对中国历史自有其解释,比如,他们认为明成祖是华夷次序的完成者,因为只有在明朝,日本才向中国朝贡。比如本书对科举制度的鄙夷,认为这造成了寡头政治。因为雍正的勤劳敬事,才有军机处,毋庸置疑,他是独裁制度的集大成者。军机处的设立,鬼使神差,其实是双内阁制,为之后的辛酉政变和甲申易枢的发动完成了制度上的准备。毛泽东作为一个有着极强charisma的领袖,文革伊始,只能砸烂一切,以文革小组取代书记处,方能另起炉灶,独辟蹊径,这也是制度迫然,非人力可以抗拒。

  《雍正帝》读后感(六):充满善意的恶意政治

  见报标题:“真正的雍正帝是啥样的” 文/王绍贝(自由撰稿人,汕头) 《雍正帝》这本小书是日本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宫崎市定“雍正时代史的综合性研究”的成果。君主独裁政体在中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宫崎是把雍正帝作为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案例来研究的,雍正帝身上既有中国独裁君主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宫崎不仅想让日本读者了解什么是独裁君主,同时也想通过独裁君主制的分析揭示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

  《雍正帝》读后感(七):官僚集团,君主,传声筒或者吉祥物

  本以为经过《雍正王朝》《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的演绎后,四爷身上并无新事可以挖掘,不成想从却从书里读到诸多灼见。我觉得,君主制度下的主要矛盾是希望把皇帝变成非个人化的执行官或国家吉祥物的官僚集团和君主希望彰显个性,保持独尊地位,希望官僚机构作为皇帝的传声筒和连接君民之间无生命无私欲的导管这两种不同诉求之间矛盾。官僚以科举为纽带结为朋党,看似君主统治天下,实则官僚集团统治天下。雍正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君主独裁,实施奏折制,养廉银,对抗官僚集团,任务虽然艰巨,不因事难而放弃。书里对于雍正打压兄弟的行为,并不以简单的因夺嫡而结怨来解释,而将其作为雍正为了实现其理想中的君主制而付出的悲情的伦理代价。历史上聪明清醒的皇帝并不少,但认清现实之痼疾却坚持不懈以行动向痼疾沉疴挑战的却极难得,而雍正正是这样一位君主。只可惜,这样一位君主,施行的却是“善意的恶意政治”,是与世界潮流相悖,并最终使中国社会一步步走向僵化,并被资本主义打败的政治,

  何其可惜。

  《雍正帝》读后感(八):雍正帝

  雍正确实是中国千年历史上将独裁制度发挥到极致的唯一人,我也是在最近才能明白当年课本所谓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真实意义。 但要摒除横亘在天子与人民之间的官僚阶级既得利益群体实在是太难了,雍正通过直接与各级官员朱批谕旨来试图击破朋党,但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又有几人能做到呢?雍正为帝十三年,正如宫崎所言,倘若不是四十余岁年纪即位,又或在位时间更长,雍正自己能否将这一制度始终贯穿下去也未可知。而且这对于天子的能力要求可以说十分严苛了,一代两代英主或许是大概率事件,但以血脉承袭的君主专制想要延续更长时间则是痴人说梦。 宫崎的这部书浅显易懂,是非常好的科普读物,言简意赅地叙述了雍正朝时期的特点,严肃政纪也是雍正之于清朝的重要性。两代盛世间的过渡期正如马鞍,虽低却无可替代。历史本身就具有着非常的趣味性,又有何必要去戏说历史? “在与别处新建房屋再毁坏旧屋不同,他的工作更像是将旧房子中被虫蛀的柱子一根根取下来更换为新的,将其改造成全新的建筑一般。革命容易而改革实难正在于此。” 正在于此。一样是关键时期。

  《雍正帝》读后感(九):感想

  这本书的思路:弥补康熙时代独裁政治的裂缝,并最大程度地完善它。雍正帝的个人魅力还是很大的,朱批妙语连珠,真是个洞若观火的明白人,落笔处亦颇见其真性情。而且他谨慎刚强,坚韧不拔,不计骂名,蔑视士林,实心任事,以猛治国,在天命的感召之下,力图一振中原数百年颓风,并扫清满洲人氏族余习。可以说是个励精图治的好君主了。雍正帝的施政既有他个人的性格特色,也从侧面反应了入关之后满族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代表着中国独 裁政治达到了最高峰。不过,他的统治注定不能持久,也难以完全实现其理想的最高境界。说到底,王朝的统治不能只靠皇帝一人,后来者总要和官僚士大夫集团和解的,用给予官僚种种特权来换取他们的忠诚。而且,正是这种发展到最高程度的君主专制在百年以后根深蒂固的阻碍着中华民族的进步。 只不过这本书文学色彩很强,那一段段的心里独白好像好像在读轻小说๏_๏。 PS:对于雍正帝而言,最好的政治就是大权统一于皇帝一人,根绝一切朋党贪腐之弊,使得皇帝的命令如臂使指,这样皇帝便可推善政于万民。一言以蔽之:建设绝对化的独 裁政治。从这个角度来看,今上颇有几分雍正的味道。

  《雍正帝》读后感(十):看过凌晨四点皇宫的皇帝

  这本书意外的薄且封面霸气,像极了他十三年看似短暂实则不可忽视的执政生涯。雍正作为一个勤勉尽责的皇帝,独裁看起来在集权社会是必然的。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以后第三位,正是清朝与汉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他很好的衔接了康乾两朝,但围绕他的话题似乎总是九龙夺嫡,诛杀功臣,迫害兄弟,文字狱,中年暴毙。

  异族王朝的汉化是必然,作者认为他迫害兄弟其实是多数目的是为了完成满族从部落家族制向独裁、君臣制度的转变。书里提到雍正重用的大臣田文镜,其幕僚揣测圣意,经常在奏折中留下漏洞让雍正指正,反而可以掩盖奏折中的其它问题,古代官场厚黑学实在是叹服。

  有些意外的是作者是位日本学者,以大和民族的单一构成,竟然可以准确把握有清一代与汉族的微妙关系,观察力敏锐。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让人佩服,他精准的指出,雍正更接近于法家,他的存在极为重要,历史选中他承上启下自有道理。他谨慎冷静,并不像他的兄弟们仍保持大部分狩猎民族的豪放。他统治的时代被作者称为充满善意的恶意政治,值得好好回味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