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年羹尧之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22 04: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精选10篇

  《年羹尧之死》是一本由郑小悠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一):权臣年羹尧之死,照映出了怎样的帝王心术

  看过《雍正王朝》等清宫戏的观众大概对年羹尧这个人物不会陌生,他年少扬名,官运亨通,是雍正继位的恩人,又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就在两年的时间内,他从权力顶端跌落至谷底,最终身败名裂。长期以来,人们注意力集中在雍正身上,而年羹尧的形象一直比较模糊。近日,由北京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年羹尧之死》在读者中掀起很大反响著名作家马伯庸曾在微博上这样总结这本书的优点:“最近越来越喜欢这种一本书讲一件事的方式,让作者有余裕把一个事件或一个人掰开了揉碎了讲,用大量细节一个点一个点地深入剖析。”通过《年羹尧之死》,我们可以循着这个人物人生轨迹观察到清代君臣关系之中许多微妙的细节。

  《年羹尧之死》的作者郑小悠是一位“85后”女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博士,现就职于国家图书馆。她专业研究侧重清代制度史、政治史,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科班出身背景,令她的书中逻辑清晰严谨细致,呈现出扎实的史学功底同时,她从大学时就在网络上发表小说,在网络清史圈也小有名气,在与网友交流互动中,更为了解大众知识误区阅读趣味,这就使得这本书不同沉闷生涩的博士论文,读来轻快流畅妙趣横生,让读者如同看清宫戏一般,很容易就被吸引到雍正与年羹尧的故事中去。

  对于年羹尧这个人物,《年羹尧之死》首先进行了一些纠偏,比如受影视剧影响,我们都以为年羹尧是雍正的家臣,是雍正从一个备受冷落的皇子逆袭成为康熙接班人重要帮手。但书中依据大量史料梳理告诉我们,雍正和年羹尧其实从来没有建立亲密友谊,年羹尧不是靠关系上去的,不是真正典型意义上的宠臣。在康熙末年,他已经成为朝中最年轻、最受皇帝信任的封疆大吏,这更多地是凭借个人出众的政治、军事能力,而非他和雍亲王胤禛的主属、郎舅关系。尽管年羹尧在胤禛即位的过程中起到了辅佐的作用,被胤禛视为恩人,但两人关系从建立之初就阴影重重,一方面,年羹尧与胤禵、胤禟、胤祉等多位皇子都曾有着密切的来往,难免让胤禛心生芥蒂,另一方面,作者在书中分析,年羹尧与胤禛的性格也很不协调:“一个是半生沉潜,一飞冲天,所以心细如发、城府深沉;一个是少年得志、顺风顺水,所以大大咧咧、狂妄不羁。”当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年羹尧也成为手握权柄的大将军,两个人的身份发生巨大转变,其矛盾冲突便不可避免

  《年羹尧之死》的特点在于,将故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的同时,始终将人物性格的影响贯穿始终,更加形象地为读者呈现出“性格决定命运”这一人类永恒主题。在描写雍正时,面对这个已经被戏说影视剧严重扭曲的帝王形象,作者试图还原其本来面貌,并且借助对雍正御笔朱批的梳理,呈现出一个“重度文字表演人格”的雍正。在年羹尧青海大捷后,雍正欣喜若狂,在给年羹尧的诏书中说道:“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倾慕流涎就是矣。”后来雍正为了缓和怡亲王允祥和年羹尧的关系,也居然会说出“怡亲王可以算得你的天下第一知己!他这一种敬你、疼你、怜你、服你,实出至诚”这样肉麻的话。

  然而一旦雍正下决心要“倒年”,他下手则十分决绝,通过朱批一对一地和大臣密切联络挑拨离间团结反年派,拉拢“关键少数”,一步步瓦解了年羹尧的军政集团。最终,雍正为年羹尧定下大罪九十二条。雍正说,这九十二条大罪,可判斩立决的,就有三十条之多。罪责之深,刑罚之重,也是清朝开国以来所罕见——拿康熙朝的权臣鳌拜为例,也不过定罪三十条而已。在书中,作者对年羹尧九十二款大罪一条条深入探讨,让年羹尧之死这一事件,像一面镜子一般,照映出了深不可测的帝王之心。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二):年羹尧之死

  

《年羹尧之死》,郑小悠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马伯庸马亲王推荐的。果然很流畅,既专业又普及。我也是越来越爱看一本书说一件事,宏大的主题可能啥都说不清楚。民科无处不在,但历史领域的民科可能影响远远超过专家,因为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深入人心了,特别需要这种普通人能看懂的小书。研究性专家和普及型专家同样重要。希望看到作者更多作品。有个疑问:年羹尧24岁散馆,30岁就出任四川巡抚,康熙到底怎么看出他的优点来,让他坐上火箭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三):功臣难为

  多半天翻完了《年羹尧之死》这本书,年羹尧在康熙年间就少年得意身居高位作为明珠女婿的他更是有着盘根错节的政治关系,与自己妹夫胤禛有着一系列的隐形矛盾。在雍正登基之后为了减少十四阿哥的影响稳定西北、对外作战,这对郎舅之间也有过和谐的君臣关系,但功勋卓著文武双全出身名门的年大将军却一次次对有着文字表演型人格的雍正帝缺少回应,与管人事的国舅隆科多管财政的亲王十三爷颇多矛盾,三巨头之间甚不和谐,飞扬跋扈、精于用事却疏于权术的他为自己的覆灭早已埋下了伏笔。深谙帝王之术的雍正皇帝的倒年运动颇具手腕,一点点蚕食分化川陕军政集团,善于利用内部矛盾恐吓拉拢川陕大臣,罗列了九十二条罪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年羹尧革职查办,为了今后的政局稳定而杀了大舅子但对年家其他人网开一面,也算对得起他所爱的温婉贤淑的年妃了。年羹尧之死的悲剧固然有出身经历形成的跋扈强悍性格的自身因素所致,也难逃阴鸷隐忍的雍正帝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下手的外部因素,读史果然令人不胜唏嘘

  读书摘抄:

  官宦子弟由于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乡试中成绩更为突出,其实有很大的合理成分,未必就是行贿舞弊的结果

  胤禛与年羹尧这对郎舅之间的感情基础并不牢靠,有许多隐形矛盾在突发情况和共同利益面前被掩盖下去。

  具有重度文字表演型人格的雍正帝。

  精于用事而疏于权术的年羹尧。

  即便每个官场中人都知道,帮上司好事公事,远不如帮他做坏事私事更容易产生亲近感。

  军事活动特殊性促成了军功集团的形成,进而对承平之下的制度运行造成破坏,这似乎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问题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四):从年羹尧之死看“功臣不可为”与帝王之术

  «年羹尧之死» 讲的是康末雍初年间,年羹尧从事业崛起、人生顶峰到倒台处死这一段历史。年大将军和四爷(雍正)的恩怨情仇恐怕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清宫戏桥段之一,著名的“雍正王朝”以及其他各清宫剧集、小说等,已向大家反复灌输了这段历史。但是很遗憾,截至目前几乎所有这些故事都是“戏说”,对于年羹尧崛起的原因,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以及雍正处死年羹尧的真正原因,这些“戏说”全部都误导了观众,年羹尧之死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功高震主”可以解释的。

  «年羹尧之死»的作者郑小悠,在自序里介绍了自己学习历史的渊源,她曾在论坛上做过“民科”,也曾写过网络小说,同时也是北大历史系博士科班出身,综合这些经历,使她的文笔生动活泼,更加贴近读者,但同时不失严谨性和专业性。纵览此书,个人觉得有三个方面是值得好好解读的,第一方面是正史中年羹尧的崛起和雍正的关系到底怎样?第二方面是“功臣不可为”,即身为大功臣的年羹尧,身居高位,如何自处?第三方面是雍正如何使用帝王之术,干净彻底的解决年羹尧的?

  1. 正史中年羹尧的崛起和雍正的关系

  年羹尧家族隶属汉军八旗,其父年遐龄在康熙年间已做到朝廷的封疆大吏,故年羹尧算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年羹尧年纪轻轻就乡试会试连续过关,考中进士,并受到康熙的格外青睐,连续破格擢升,年纪轻轻就成为封疆大吏。而且年羹尧的第一个夫人是明珠的孙女,第二个夫人也是明珠家族的,属于明珠集团的核心人物,由于明珠家族的关系,与八阿哥九阿哥关系不错

  而年羹尧之于雍正,并不是戏说中所说的“包衣奴才”,而是在康熙四十八年,雍正晋升雍亲王后,才将年羹尧所属的八旗部分划给雍正,是主属关系,严格来说雍正并不能完全控制年羹尧,在年羹尧的妹妹被康熙指婚给雍正后,他们之间才有了利益关联纽带,而年羹尧早期的发迹,都取决于康熙的信任和其自身的能力,雍正只是在年羹尧位高权重后才利用主属和亲戚关系将其拉入自己的集团。所以说,将年羹尧的崛起,归功于雍正是不正确的,雍正只是在继位后,让年羹尧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2. 功臣不可为

  各朝各代有许多大功之臣,有创立基业型,如张良、韩信;有开疆扩土型,如卫青、霍去病;有挽狂澜于既倒型,如郭子仪、李光弼、于谦、袁崇焕;有改朝换代拥立之功型,如义社十兄弟、姚广孝。年羹尧虽然并不是改朝换代,但雍正得位有质疑,且在朝中无势力,边疆还有外敌入侵,算得上是内忧外患,而年羹尧在内稳定了朝局,对外击败了外敌,可以算的上是和平时期的大功臣了。这些功臣的命运各异,有急流勇退的,如张良,有韬光养晦而善终的,如郭子仪、姚广孝,有含冤身死的,如于谦、袁崇焕,而年羹尧之死,一方面是其罪有应得,但其也罪不至死,相比较更为复杂

  年羹尧巅峰之时,身兼抚远大将军、陕甘总督太子太保等等多项头衔,权力和风头一时无两,但短短三年就名裂身死,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夺嫡之争、储君之争、功高震主、骄横狂妄等等,具体原因不再讨论,但身居高位,功高震主且处于风口浪尖,如何自保应该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参照历史上其他各位功臣,可以有以下几种:

  (1) 起兵造反:这是最不可能的了,看戏说的小说或者电视剧,我们会有疑问,为什么十四阿哥或者年羹尧,手握大军,一道圣旨就得乖乖回去任人宰割,而不是起兵造反。实际上,虽然他们手握大军,但大军构成十分复杂,不仅有满族八旗,还有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甚至当地的部落军队,这些军队分别从属于如西安将军、四川将军、陕甘总督、部落头领等等,他们只有调动指挥权,涉及造反,根本不可能指使的动,另外年羹尧是汉人,完全不可能指使满蒙八旗造反,这也是雍正拿下他而不担心其造反的原因

  (2) 急流勇退:辞官归隐,回家做个富家翁。这个方法不适用于年羹尧。年羹尧的妹妹在宫中地位很高,其皇子甚至有做太子的可能,且年羹尧时年年富力强,不可能置身朝堂之外

  (3) 韬光养晦:这才是年羹尧正确的道路。我们看一下年羹尧实际上是怎么做的:对于雍正的热情,总是表现出而不是爱理不理,往来文书间从不对皇上溜须拍马,相比较同时期的重臣鄂尔泰,虽然也是政治之能臣,但其在文书中多对雍正溜须拍马;对同僚颐指气使,甚至要求级别官员下跪,这就犯了官场大忌;滥荐官员,甚至被称为“年选”,严重干扰了吏部正常工作。年羹尧这种骄纵的心态,肆意的行为,同时得罪了皇帝和群臣,为自己的倒台埋下了伏笔。而年羹尧如果可以低调一些做人主动放弃兵权,回朝廷做一个内阁大臣,认真侍主,可以让雍正感觉对年羹尧有所亏欠,同时不再抱有戒心,当可保持前途无忧

  3. 雍正的帝王之术

  雍正对于年羹尧的处理过程,并不是直接拿下年羹尧,而是设置并一点一点收紧绳套,堪称教科书般的帝王之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 先对皇帝自己的亲信吹风,暗示自己要处置年羹尧,要他们组织罪状并弹劾

  (2) 再对“年党”的官员吹风,做出暗示,观察这些人是愿意投效朝廷还是给年羹尧通风报信,以此孤立年羹尧并区分打击对象

  (3) 对于年羹尧的核心亲信,如岳钟琪,进行摊牌和拉拢,对于年羹尧手下的军方将领,也逐一进行策反

  (4) 在年党内部派出卧底

  (5) 通过很小的事件,在朝堂中进行暗示和吹风,如打击年羹尧手下之人,用文字狱这种小伎俩小题大做

  (6) 在下旨免除年羹尧军权和职务时,指派岳钟琪接任,同时派出皇族权贵接管当地的军权以防事变

  (7) 发动群臣弹劾年羹尧,罗织创下吉尼斯纪录的九十二项罪名

  (8) 年羹尧和其涉案最深的儿子被处死,其余年家的人一律既往不咎,所有年党人员也未牵连

  (9) 利用年羹尧案,同时打击和削弱八阿哥党和隆科多党的势力,为后面进一步剪除他们创造条件

  通过上述方法,雍正在没有伤及朝堂的情况下,完美的解决了年羹尧的隐患,帝王之术之高深可见一斑。但在这其中,作为皇上,雍正也不惜两面三刀,背后造谣中伤,甚至颠倒黑白,而且对于年羹尧,雍正本身也有先捧杀,再利用,然后卸磨杀驴的嫌疑

  年羹尧之死,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世和官场斗争的经验,不是戏说胜似戏说,真实的历史远远比戏说的故事还要精彩!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五):年羹尧的过山车人生

  最近,郑小悠博士出版了《年羹尧之死》一书。早在这部书的原稿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的时候,我便津津有味的“催更”。现在能够看到它正式出版,自然更是欣喜,所以谨作书评一篇,聊为推荐。

  既然书名叫做《年羹尧之死》,显然这就是一部描写年羹尧的书籍。年羹尧是清史里十分重要的一位人物,他不仅仅与怡贤亲王“御弟”允祥、吏部尚书“舅舅”隆科多构成了雍正朝初期的“三巨头”,同时也是“功臣”的典型。在传统帝王将相的思维环境下,作为一个立志于出仕的士人而言,弱冠卓尔,少年高第,青年得意,职掌封疆,拜将封侯,位极人臣,这些是最为理想,也是最为追求的状态。而这些也恰恰就是年羹尧所曾做到的。但是另一方面,年羹尧在达到顶峰之后,却逐渐与主君雍正帝失和,乃至于最后以大罪九十二款“加恩自裁”,身败名裂。这种“处理规格”,在清代也是罕见的。当然,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年羹尧这一人物颇可玩味。

  郑小悠博士的这本书即是以年羹尧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作为主轴,分了十余个小章节,从年羹尧的身世背景,到他少年得意,入仕打拼,再到封疆大吏,位极人臣,最后逐渐失和,从顶峰跌落,以至于身败名裂的下场。每一节的文字都不是很多,但是却环环相扣,也让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情势的发展与变化。通篇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坐“过山车”。想起一些人评论年羹尧的一生是“非常之遇”,这种形容真的十分贴切——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

  另一方面,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和主轴都以年羹尧为名,但其实贯穿其故事的,还有清世宗雍正帝这一条暗线暗轴。在清初八旗制度的束缚之下,作为当时“雍亲王”的属人,同时作为属人里少数的精英高官,年羹尧的一生必然是要与其属主雍正帝产生相当的纠葛,而雍正帝则是清代皇帝里“画风”很特殊的一位。正如前辈学者们所提到的,雍正帝是一位“真性情”的帝王,也是一位“有理想”的帝王。对于君臣之间,他有一种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是君臣知遇,是如鱼得水,是千古榜样。这种理想在其大量朱批之中都有体现,相信是他的至情。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一旦这种理想破碎,对于“辜恩”和“欺罔”,他的仇恨也就更加强烈。所谓“非常之事当有非常之人”,正是年羹尧和雍正这对“非常之人”,才能形成这个“非常”的故事。

  从某个方面而言,做人物史,其实是一个特别“神奇”的事情。很多人觉得人物史好作、好写,整理整理资料,做做年谱,梳理一下就出来了,殊不知绝非这么简单。首先,清史去古未远,留存的史料相当庞大,远不是简单就能够完全整理下来的。初期搜集,后期整理,比较不同,进行考证,这些都是需要相当的功夫的。而且所谓人物史,说到底是做古人的构建,模拟一个活生生的“人”。人是多变且复杂的,不仅仅有直接史料,还有更庞杂的侧面、相关史料,这些“涟漪”都是“人”所带来的。所以,如果想要做好某一个人物史,就要对这个人物有相当长时间的关注和积累,才有可能从一定高度上梳理辨析,而这正是郑小悠博士所拥有的特点。如郑小悠博士自序里所提到的,从高中时代开始,她便关注康雍时期的人物,其中以年羹尧、雍正帝等为甚。正是这种十余年的不断积累、不断丰富,才能让故事更加立体,也让我们更接近历史事实。

  从最早的兴趣与积累,到后来论坛上的交流与碰撞,再到专业的学习与沉淀,最后才能流畅的成文。“厚积而薄发”是对于这种“小书”最恰当的评价。相信对于郑小悠博士而言,这个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自身发展的过程。在人生的诸多过程阶段之中,可以留下这样一部有意思的书,也是一种不错的纪念。

书影书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