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7 01:24: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经典读后感有感

  《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是一本由66著作,2016-8-2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读后感(一):以色列2:危机中生存

  1967年,埃及,约旦东西两面准备夹击以色列,叙利亚与以色列也是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切断了以色列从伊朗的石油运输通道。这个时候虽然以色列并没有想主动发生战争,而且主动发生战争在国际上将占有劣势。但是由于石油通道的封锁,即将大大影响以军的军事力量,面对虎视眈眈的埃及,以及周围的所有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主动发生袭击抢占先机,在三个小时内摧毁了埃及400多架战机和所有的机场,随后占领埃及的西奈半岛。同时,东面的约旦也被赶出了东耶路撒冷,以色列已经将整个耶路撒冷圣地收为麾下。叙利亚的格兰高地也被占领,以军所向披靡。这就是六日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 特别佩服以军的精密的作战计划和军事调度能力。小国之间的战争也是大国博弈的棋局,真正能拯救和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力量。

  《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读后感(二):六日战争

  如果说,以色列建国的历史让我为犹太人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精神由衷敬佩,那么,六日战争则让我对犹太人的才华和能力而感到惊叹了!整个战争短短六天,却体现出以色列人强大的军事、外交能力,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整场战争可以说是有如神助了。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建国仅十九年,周边被好几个阿拉伯国家包围,面积仅比北京市稍大的国家所创造的奇迹!

  书的结尾令人反思,一场战争会有胜负,但是赢得一场战争不可能带来永久的和平,负者总要怀着一颗复仇心,仍要再通过战争的手段把当初失掉的再夺回来。当初打赢了五个阿拉伯国家的以色列,一万五千人的精兵良将,却打不赢阿拉法特带领的几千名游击队员。法塔赫就像当初坚决捍卫自己国家的犹太人一样,坚决在世界上发出永不退让的声音。冲突好像永远不会停止,暴力只能带来更多的暴力,任何并非出于自由意志的个人选择只能积累更多的反抗。

  《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读后感(三):在危机中逆袭,在战争中涅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六日战争,第一天一早就全面打瘫埃及空军,这强大情报获取能力、指挥调度能力、精确计算能力和空袭时全面关闭通信设施的决心、信心、胆识使你读来酣畅淋漓,国界四面作战还和埃及等国打将帅心理战、国民舆论战和国际裁决战,不禁慨叹达扬以小搏大、用兵如神。这书名定为在危机中生存太为草率了,简直就是在危机中逆袭,在战争中涅槃。

  《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读后感(四):时势造英雄·信仰值得尊重

  读过了以色列建国史之后马不停蹄的来看了第二本,不得不说,知乎一小时做的很好。

  我个人对于以色列很感兴趣,很多人去过以色列,对目前的各方面状态评价很高,所以很好奇以色列的过去是什么样子。读过了这两本书之后觉得,纵使有很多人认为以色列是美国安插在阿拉伯世界的棋子,但是以色列犹太人确实是非同寻常的民族。

  以色列在夹缝中生存,因为信仰所以团结,因为阿拉伯世界的威胁,不断抗争。达扬在以色列人的眼中是英雄,只需要上任国防部长就可抵得上增兵十万,他在阿拉伯人眼中是魔鬼,他渴望战争,而且不易被感情支配,是个战争机器,而且从种种迹象来看,应该也是个种族主义者。达扬只是犹太人在军事方面的代表,事实上,各个领域的犹太人都有十分杰出的表现。

  可是,像达扬这样的人,是不是也让人觉得很熟悉呢。同样是战争机器的墨索里尼,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希特勒,都一度是被本国人称颂的对象。而达扬之所以会被历史铭记为英雄,是因为以色列生存的下来,而且是在阿拉伯国家的挤压之下生存了下来,达扬背后站着的仿佛是弱者,他化腐朽为神奇。但是,达扬确实让很多阿拉伯人成为难民,当以色列人进攻埃及、叙利亚的时候,难道不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么。所以,说回来,历史都有两面性,而类似于达扬,只是在关键的时间点出现在关键的位置,他的性格在这样的位置,最终留下的故事也就基本上定型了。

  除此之外,一个细节让人动容,就是当以色列人攻入老城区,来到圣殿大门时,守门人的话以及士兵的态度。老城区的特殊历史地位使得免于六日战争的摧残,而守门人必生的等待终究有了回响,仿佛能够感受到信仰之震撼,让人驻足,这种震撼无关自己是否有信仰。多么期待有一天能够亲眼目睹朝圣的盛世。

  希望还能有关于以色列的下一篇短文,另外,这两本读物让我对深入了解以色列历史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读后感(五):用通熟易懂的方式讲述历史

  历史本身是很有趣的,里面有复杂的人性、盘根错节的症结、不同势力之间的角力、高超的军事智慧,非常精彩。国家不再是抽象的国家,国家之间的冲突、矛盾,像极了具体的家长里短的矛盾,摩擦冲突的结果有可能是吵吵架、骂骂街,也可能演变成双方打架,打不过了拉外援打群架。苏联大哥造谣生事挑拨是非,埃及小弟忍气吞声、养精蓄锐十多年,听信传闻拎着棍子堵在以色列家门口示威想先发制人一血耻辱,联合国居委会大妈装模作样劝架,被人堵在家门口的以色列家里头还发生分歧,大当家总理说家里刚装修完能不打就不打,国防部参谋长分析对方来势汹汹一场恶战避不可免,赶紧做准备,苏联、美国大哥扯着嗓子喊”冷静点,别动手啊,谁先动手谁理亏,我们要生气的”,就在冲突双发都犹豫不决不敢先出手的时候,以色列家里一位身手好、爱打架、有威望的达扬将军跳出来了,带着训练有素的家丁上来就是一顿胖揍,把埃及打得眼冒金星,埃及见势不妙,赶紧向邻居求救,怕邻居们躲着不来,还得虚报战况,“以色列被我揍得不行了,你们快来踢两脚啊!”约旦小弟闻讯赶来想捡个便宜,结果也被揍了,还被追打到自家门前小花园里,躲在家里的叙利亚也被以色列踹门威胁。最后苏联、美国大哥、联合国大妈们发出了严厉的呵斥,以色列才收手了,收手前把约旦的小花园给占了。

  有几个地方印象很深刻。

270万以色列人该如何在1亿2千万阿拉伯人的包围中生存下去呢?在达扬看来,以色列发动战争的目的不是攻城略地,控制更多区域,而是在敌人心中形成一种威慑力,让他们彻底打消入侵以色列的念头。敌人心中的恐惧,就是以色列最有效的武器。

  达扬分析非常准确,虽然还没有读到后面的历史,但是据此推断,以色列一定会因此获得数十年的和平。把恐惧当作武器,很难说是对是错,当今社会,有多少人、组织、国家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小到人与人之间的打架,大到恐怖袭击、大屠杀、专制政权的对平民的暴政、国家间的核威慑。用得好,换来和平的日子,用不好,使用者很快被反噬。

战机返回后,需要重新加注燃油和悬挂武器,并对飞机进行机械检查之后才能执行下一次任务。埃及空军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八个小时,而经过严格训练的以色列空军仅需要八分钟,通过这样高效率的后勤措施,以色列空军让自己的200架战机发挥了400架、600架甚至800架战机的威力。

  以色列军队真牛逼,8分钟和8个小时的差距啊,战时有个好领导当然重要,平时能制定和执行这么高效的训练模式,更令人钦佩。以色列甚至一比一建了模拟的机场,日常训练空袭精准到战机投弹的高度、俯冲到角度,如此严苛的、精细化的管理和训练,令人佩服,成功是必然的。当今社会里的公司、个人建立核心竞争力,不也是如此嘛。

  《以色列 2:在危机中生存》读后感(六):第2、3次中东战争

  本书主要讲述以色列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的一段历史,和1一样精彩。 上次1v5战败后,作为5国中的老大埃及,在纳赛尔政变上位后,背靠苏联爸爸成功垄断苏伊士运河,卧薪尝胆10年后又对以色列封锁帝朗海峡,处处挑衅“来打我呀”,结果被以色列团灭。其中以以色列的焦点行动(3小时摧毁埃及空军)最为惊心动魄。东线约旦北线叙利亚也相继战败。这次1v3,史称6日之战,666。 以色列打下西奈半岛、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老城,彻底占领巴勒斯坦,却也激怒了巴勒斯坦法塔赫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 阿拉伯国家的陆空正规军没有打退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散兵游击队却做到了。此时的法塔赫一如当年以色列的伊尔贡,历史总是轮回,大家不断换位。 悲剧的是战争的最开始不是这些国家决定的,每次战争的结束也不是他们决定的。看着有点无辜,细想又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 Notes: 1. 第一次中东战后重建 - 分裂的耶路撒冷:西属以色列,东属约旦(旧城,三教圣地),分界为Mandelbaum Gate - 圣城:基督教- 圣墓教堂/复活大堂,耶稣墓地Sanctum Sepulchrum/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苦路Via Dolorosa;犹太教- 西墙Western Wall,圣殿残存的墙;穆斯林-Dome of the Rock 圣殿山上的圆顶清真寺,穆罕穆德在此登云听真主指示by古兰经。犹太极端正统派甚至怀疑建以色列是否违背上帝旨意? - 三年内涌入一倍人口,但住房拥有率、大学以上人口比例世界前茅 - 1960年:审判纳粹、建核反应堆 2. 第二次中东战争 - 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老大纳赛尔垄断苏伊士运河,以偷袭埃西奈半岛,英法配合;苏联军事威胁,沙特美石油威胁,三国撤军,英首相法总理辞职;埃及赢,联合国入驻西奈半岛,纳赛尔成英雄 3. 第三次中东战争 - 埃及挑衅:1967年纳赛尔入西奈半岛,联合国撤军,埃入侵以领空,封锁帝朗姆海峡The Straits of Tiran,阻隔伊朗伊拉克石油运输。以色列总理Eshkol息事宁人,依赖美国。埃及+苏联 vs 以色列+美国 - 以色列空袭埃及:焦点行动,莫西·达扬独眼将军,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用188架飞机在三个小时内摧毁埃及空军的 400 架飞机和所有机场(已为此训练几年),留12架防御伊拉克和叙利亚。183架死士,不许通讯,故障不得求救,傍晚7:45到达埃及所有机场同时空袭,第一轮摧毁了204架,回去补血只需8分钟,埃及要8小时;第二轮107架,埃及空军被摧毁,对外隐瞒消息。 - 约旦参战 - 埃及撤兵:6.6 甩锅给美英,愤怒民众袭击美使馆,6个阿拉伯国家与美断交,10个对美石油禁运。西奈半岛撤退士兵被以色列军队堵住,再空军摧毁,死亡10000+。以占领西奈半岛。 - 约旦战败:以占领耶路撒冷老城。 - 联合国参与:要求大家停火,埃及不同意,以色列狂喜 - 叙利亚交火:叙利亚轰村庄,达扬禁止三线作战,埃及约旦败后开炮,占领戈兰高地。 - 停火:苏联威胁(埃及叙利亚亲苏)美国,6月10日以叙停火。 - 阿拉法特:巴解武装组织法塔赫领导人,后巴勒斯坦总统。制造阿以矛盾挑起战争。 - 以色列围剿法塔赫:15000正规军坦克轰炸机vs几千游击队,约旦一支军队看不过去参战,法塔赫击退以军,成英雄 1967年第一次泛阿拉伯峰会,三不政策:绝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绝不与以色列谈判,与以色列之间绝无和平。 *1970年纳赛尔去世,1967年战后辞职民众游行复职,但丧失斗志 *在停战两天后,达扬派伞兵占领了戈兰高地上赫尔蒙山(Mount Hermon)的几座山峰,以军可以直接从这里俯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达扬说,占领这几座山峰的目的是「促进以色列天文学的发展。」 *在短短六天里,参战的阿拉伯国家有超过一万名士兵阵亡,而以色列的阵亡人数只有敌人的二十五分之一。埃及在战争中失去了全国 85% 的军事设备,价值 20 亿美元。此外埃及还有 320 辆坦克、420 门大炮和 10000 辆汽车被以军缴获。阿拉伯联军一共有 469 架飞机被以军摧毁,而以色列的损失只有 36 架。 *谋长拉宾命名“六日战争”: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而以色列在六天之内重塑了中东的政治版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