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哲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艺术哲学》读后感摘抄

2021-04-17 03:4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哲学》读后感摘抄

  《艺术哲学》是一本由(法)丹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5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哲学》精选点评:

  ●然而有备而来的孩子们是连这本都已经看完了的。。。

  ●艺术史???

  ●译笔真好。傅雷当年日夜灯下笔耕不辍,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遁吧。不过从美学译稿抬起头来,环视日益严峻的现实,还真不太能没心没肺。生存还是毁灭,对特定时期的知识分子,这真是个灵魂拷问。

  ●付雷先生忍痛誊写给儿子的翻译字段,丹纳对艺术整体极深的见解

  ●九分吧,书是好书,但理论不完全能让我接受

  ●美的永无止境呀。

  ●作为理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提纲挈领,其实是对丹纳的一种简单化概括,丹纳的社会学批评是人的精神的社会学批评,而非只注重物质忽略形而上学的一种批评。他的背景类似胡适,是“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需要,这种初衷似乎就是一种历史必然。 作为艺术史,对意大利、尼德兰乃至古希腊的艺术,是很有趣的课堂讲稿。古希腊艺术价值最终也是到诗的价值,与18世纪似乎是殊途同归。

  ●2019#16 2019年春节期间看完的一部经典之作。杰出的艺术观点配上杰出的译制,完美

  ●傅雷先生翻译的版本,其翻译功底自不必说,32个赞。但是书中大部分是文字内容,配图都在书的最后而且是黑白配图。对于我这种非艺术专业的大众读者来说这样的排版感觉不是很直观,像《20世纪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那样图文并貌可能会更好,被我扣掉的那一分大概是因为图扣掉了。作者丹纳主要想说明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主要特征;并且艺术的发展与种族、环境和时代相关。作为一名入门读者,不是很了解艺术,对其观点不做评论,但是感觉其逻辑有些以偏概全。最后一章作者认为艺术的理想是追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好坏评判标准是可以流传于世多长时间),这大概与科学所追求的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傅雷先生的翻译毫无翻译痕迹,一气读完一点也不出戏。对于初接触艺术的我来说颇有收获。优美确有文学气息。

  《艺术哲学》读后感(一):艺术哲学

  

2021.1.11读到一半突然出现一堆人物名字,措手不及,看到最后发现仅仅是人物表就一百多页,真是没点知识储备只能看个囫囵吞枣……回首一看,发现这书在微信读书上极其冷门,只有27人读完(所以我是第28个?)傅雷的翻译很有水平,极具美感,但配上丹纳的叙述又让我更加云里雾里了,这应该不是书的问题,是我的问题吧

  《艺术哲学》读后感(二):艺术的原理

  难得的好书,讲了艺术的原理,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因为是大部头书籍,需要一点决心,不是那种通俗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有些段落感觉比较难懂,但恐怕论翻译也没有比傅老再好的了。我觉得里面讲的艺术总是社会现实的特写是个非常有用的观点,大概想我们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他阐述的更加具体。

  作品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也拉近了跟阅读人的距离,感觉就像课堂上的教授在讲话,很有身临奇境的刚觉。

  还没有看完,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其中的一些章节,有一些感觉离我们的情况差距大,就直接掠过了。大概能看一半吧。

  《艺术哲学》读后感(三):这本书的好,是提供一个看艺术看文化的方法

  个人水平有限实在无法写出一个严肃的书评。但是能诚恳的安利给对艺术和哲学感兴趣的,又已经有成熟的阅读习惯的朋友。这本书很厚,我第一遍其实很多篇章有些忽略吞枣,因为对于欧洲历史以及风土人情并不了解,但是丹纳教授提供的看问题的方法还是让我印象深刻,严谨、克制、实证、横向与纵向结合,竟然 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分析艺术与哲学。其实一点都不深奥,只是篇幅长,丹纳教授的感性表述很多,需要读者跟着节奏去想象,傅雷翻译的中文非常好,中文节奏和表述精准和生动。

  除了方法让人印象深刻,感触极深外,其中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知识在第五编的融会贯通的类比,也很有意思。科学,无论什么门类,其实走远了,都是融会贯通的。这能激发大家对于各个领域知识的好奇。真的是好书,强烈推荐高中以后就可以开始阅读。至少读三次。买彩绘版,才能结合艺术品一同领略内容。这个数的哲学部分,其实比较浅,涉猎不多。一点都不深奥。

  《艺术哲学》读后感(四):什么艺术能够代表我们的时代?

  我一直惊叹于古代艺术的精美,特别是希腊雕塑对人体力与美的刻画。去年在安岳资阳等地看到唐宋时期的石刻,其人物比例与姿态令人难忘,特别是现代仿制品与之相比,不知道相差了多少。对于相信科学和进化论的我来说,当即便惊讶于古代人如何能胜过现代人。《艺术哲学》给了我答案。 《艺术哲学》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观点,一是艺术是艺术家抓住事物最大的特征,运用作品所有的元素,把元素所有的效果集中起来呈现显著特征。二是艺术的产生是有其社会基础的。根据上述的观点,作者对“希腊雕塑、”文艺复兴”和“尼德兰绘画”进行了探讨。第二个观点解答了我的疑惑,如果全民都追求完美的裸体,加之对神的崇敬,把神想象为比人更高大美丽。通过大量的练习、运动会、公共活动来展示裸体。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无数的艺术品被制造出来,这样的艺术品是人们司空见惯而又充满理想的表达,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又高于生活。这样的艺术品与仅仅是模仿得来的泥塑木雕,相差何其大也。脱离了当时当地的艺术土壤,再要追求古希腊雕塑的沉静与美,追求文艺复兴时的庄重和以人为本,追求尼德兰的典雅精美,即使有3D打印这样的技术,也不再有艺术的灵魂。 科学与艺术一个是理性一个是非理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互相之间谁也替代不了谁,我们往往用科学的发展替代一切,这根本就走错了方向。“文明过度的特点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教育、谈话、思考、科学,不断发生作用,使原始的映象变形、分解、消失;代替映象的是赤裸裸的观念,分门别类的字儿,等于一种代数。日常的精神活动从此变为纯粹的推理。”

  《艺术哲学》读后感(五):不太哲学的艺术哲学

  傅雷翻译得很好。但这本书不太算得上哲学,内容和逻辑都很简单,不一字一段去读的话,几个小时就能翻完。

  这本书内容来自丹纳1864年冬季于巴黎美术学校的讲座。 虽然对艺术了解并不多,但总的说来,在艺术上的,这还是一个相对有逻辑的时期。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各个画派还以具象的模仿现实的绘画为主,肖像画的地位尤其显著。色彩的运用,结构的调整,内容的精心挑选,还是画家们创作作品的核心。从本书中可以看到,丹纳的思想,主要归纳自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还有希腊的雕塑。所以他的艺术哲学里,关注的重点是“人的肉体以及表现肉体的艺术”,论证的重点都围绕其展开,在最后一编里表现得尤其明显。

  虽然丹纳讲座的同时印象派也刚好在巴黎活跃。但在整本书中,并没有出现诸如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塞尚这些我们今天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艺术大师们的名字。这也很好理解,作为巴黎美术学校的讲师,丹纳一定是妥妥的学院派,这个时候的风格也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主导的。印象派们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大概被认为是野路子吧。我想,如果丹纳出生在现在,了解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许多作品,经历过20世纪到21世纪这个无论在音乐、文学还是绘画上都最多样也最混乱的时期,他的艺术哲学或许会重新写过。

  但是,尽管成书于一个多世纪以前,其艺术哲学思想也很有启发意义。丹纳说评判艺术品等级的高低,就看它所揭示出的特征是否更基本更深刻更稳定。无疑,现在公认的艺术品,或多或少都是符合丹纳的评判标准的。用丹纳的眼光看波普艺术,罐头和拼贴画的重复未必是美的,但它展示出了后工业时代人们的枯燥、重复、无聊的精神世界,就是艺术的。再看一遍现代展览,或许能如今的时代精神有更深的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