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锦集

2021-04-18 00:33: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锦集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是一本由李军奇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一):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

  「有人说,人有两个根本的属性:自卑和俗念,一为“怕”,一为“要”。要而不得,怕愈深重,自卑油然而生。」

  「自卑是一种特殊的自卫,不想得到更大伤害时的一种情绪的本能收缩。」

  「自卑未必全是坏事,隔膜未必只能制造斗争。隔膜永恒而普遍存在。正视之,方能克服其中之魔障。而自卑者,也无须绝望,学着信任与爱,则能远离魔鬼的手掌。」

  自卑是一种自卫,看到后很是认同。所谓「要而不得,怕愈深重」,在人们抛弃自己之前,先自绝于人群,这或许是自卑者最常见的一种姿态吧。自卑是种痛苦的体验,没有人想停留在这种境地,但如何走出这才是最大的学问和难题。学会信任与爱,需要这个世界有更多充满温情的脸孔。所以我喜欢本书的书名,《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二):故乡,故去的家乡

  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旅人,内心多少都会对家乡有所牵挂。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自己记忆深处的故乡。仔细想来,那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情了,遥远到仿佛是我前生的经历一般。

  故乡,是和我的童年紧密相连的。思绪穿过十几个春夏秋冬,回到记忆中的小时候,一幕幕场景竟是那样鲜明。我依然记得那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那时候的太阳真的是金黄色的,照耀在辽阔的大地上。我骑着刚刚学会的脚踏车,在院子里兜圈圈,小狗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吃完早饭,妈妈提着洗好的衣服,在不远处架起竹竿准备晾晒。这样的日子是童年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但那份生活的宁静却再也不会有了。后来,等我上小学的时候,全家都搬到城里去了。最终,小小的我背井离乡,童年也随之远去了。

  繁华的城市生活让我遗忘了故乡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还会在梦里一次次遇见那条熟悉的小巷?回家的路上,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昏暗的路灯下,三个人的影子都被拉的好长好长。

  今年春节回了一趟故乡。久违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再一次踏上了那片养育过我的土地。唯一遗憾的是,我没能看到记忆中熟悉的场景。我未曾想过,我的故乡——那个僻静的小村庄,有一天也会被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吞噬。曾经狭窄崎岖的小路,如今已经是宽阔的沥青马路了。而记忆中一排排参差不齐的房屋,也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取代。那个见证我童年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她只能永远留存在我的脑海中了。

  亲爱的故乡啊,我是不是来晚了呢?

  谨以此纪念我早已故去的家乡。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三):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在看这本书的自序时,我看到了一位坚硬的父亲的影子,感同身受,我也有这样性格的父亲。我一直很难描述父亲的性格,但当我看到李军奇笔下的父亲,便一下触动了我对父亲的那种情愫!或许是从作者的文字间的父亲形象得到共鸣,相比之下,我总觉得我还是不够了解父亲。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这本书是一本随笔集,虽然是单篇文章聚集而成,但父亲的影子贯穿全书,时而若隐若现,时而形象清晰。一篇篇文字,不仅把读者带回了一个时代的片段,更清晰了父亲的形象。

  《母亲的眼泪》那篇,作者笔下展现的是生活气息浓浓的母亲,是牵挂儿女的母亲,也更是掩映父亲的一面镜子。

  当作者通过一件事来表达某种思想时,你会发现,也能对应到你的生活中,那些思想,比如,他写道,沈从文去世了,他的爱妻说她一辈子也不知道丈夫在想什么。这种隔膜事实上也存在于父子、母女间,兄弟姊妹间、同事朋友间。尤其是这个时代我们即使非常要好,相互了解,也还是能够感受到隔膜,有时候我们只会用“你懂得”来修饰我们看不见的隔膜。可是却无法修饰自己内心对于隔膜的凄然感受。

  用情书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个收获,现在很少读到这样的文字了,你能明显感到作者虽然身处城市,却仍旧怀着小镇人的淳朴和上进,而现在的小镇乡村已经不是他笔下的美好,甚至已经不再有他的容身空间。而对于他已融入的城市,似乎那最值得人生骄傲的奋斗全部倾情奉献,也没有感受到来自城市的归属感。根在小镇,而小镇已变,家在城市,而心仍漂泊。这样的心境在这个时代有着超多普遍性。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认同,原谅是一种岁月的成熟。也许我们的爱与向往将继续接受变革,但是爱的原则仍需建设: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我认为是维护我们情感联系的基准,不可荒废,值得铭记,这样在能真正懂得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与我们有关系或没关系的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最大的使命就是面对!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四):一部漂泊流浪人的心灵告白书

  在现代都市的喧嚣洪流中,很多人远离了故土,在外艰难奋斗、辛苦打拼。

  这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抉择,连不识字的老人都知道求学读书能改变现状、修改命运。这也是一场从乡村到城市迁徙过程中的痛苦抉择,是摆脱自身贫穷以及封闭现实的一次空前的洗礼和倔强抗争。

  作为一名陕西汉子,与贾平凹是老乡的李军奇,也曾经求学于商州,浸润着深沉土地的质朴因子,毕业后来到了广州,开启了新的人生之旅。

  在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他奋笔疾书,忘情于探索人之内心、自我与周遭世界、反省自我,力图读懂这个世界。

  一晃经年,他游走于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类媒体,不断切换着身份与角色,最后定居于湖南。并作为一名都市人,也偶尔回一下故乡。

  故乡难忘,军奇领着妻儿来到了久违的地方。但是,故土成了熟悉的陌生者,听闻父辈说东道西的故事,看罢过眼云烟的凡尘往事,渐趋了解着这么多年一片热闹与落寞交织的土地。孩子在田野中的嬉闹,让疏于了解稼穑辛劳的他们找到了乐趣。或许,让孩子了解乡村成了父亲的一种责任,试图在他们的记忆中抢救着点滴的零星历史留存。

  村庄,成了越来越隔膜的他者,也成了都市人的新奇。作为一名都市人,李军奇无法改变对生我养我地方的无奈与眷恋,或许留下几张照片,能让瞬间化为永恒。

  冉云飞曾经说过: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事过境迁,每次回到老家,他看到的是山乡巨变,人情冷暖。曾经淳朴的故乡,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变得道德日趋沦丧、人情趋于淡薄。老人唏嘘,闻者叹息。

  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李军奇试图用诚恳的笔触记下自己的心灵告白,这不仅仅是怀念,也是有一种想改变的冲动。

  但是,面对现实,你我无奈。当自己直面曾眷恋已久的亲属,想多说些什么,想感激她曾多年的照顾与疼爱,竟然发现再多的话都是苍白无力,最后只能匆匆拿出几百块钱,算是聊作自身告慰。

  军奇的故事发生在千千万万个你我身上。愿,你能懂这一切,也愿这种诚挚与坦白,能找到你的影子。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五):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贫富分化、物欲膨胀与文明冲突的大环境下,生活仿佛失去了原本的美好,作为农村人的我们想要扎根城市,默默地挤破了头,只因为条件好、待遇好、教学条件优秀;而城市的人则在赚的满满当当之后,不满足现状,把手伸到了农村,把房子盖在更高雅的地方,把孩子送到了国外;也有些人为了出名、成名而另辟新径,甚至有的无所不用其极,那种残忍的做法令人发指。人们都在努力得到更好的,不能说这种想法错误,只是若真的比较起来,恐怕我们永远也追不上富人的脚步。 虽然我们仿佛已看透一切,但却似乎没有办法去改变现状,只能在当前的状态下苦苦挣扎。《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媒体人李军奇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故乡的人和故事,用他的视角告诉我们生活的真实面目。在书中,作者用断断续续的文字表达了对父亲、对故乡的爱意与怀念。尽管少时因为想脱离父亲的“暴政”,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如今的他。也许人都是选择性记忆的动物,在失去之后,当初不怎么美好的事物如今想来也是温馨的回忆吧。 这是一本散文性的随笔集,内容丰富,充满了真情实感。有对故乡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残酷描写,有对时事的评判,也有对诸多文人的平静诉说,更有对生活的诸多感悟。一篇又一篇的故事,读起来随性而自由,想放下时便可放下,想拿起来便能继续阅读,没有丝毫不畅快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故事中的人或者事情,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的影子,让人格外亲切。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矛盾与纷争,有时候陷入其中,真的很难看不明白。正如作者所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隔膜。”无论是亲人、爱人、朋友,我们都会有不理解对方的时候,所以看不懂才是正常的,承认自己看不懂是诚实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试着多沟通,去化解隔膜的存在,让彼此更亲近,一起携手去面对世间的不美好,一起体验人生,一起感受生活,共同去摸索不可预测的未来。懂,一个简简单单的文字,想要弄明白确是不容易的,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寻找答案。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六):告白世界

  这是一本漂泊流浪人的告白书。

  多少年恍然而过,

  故乡、故土、故人、故事……

  致那些在外漂泊流浪的人,愿你能读懂他们的内心。

  无论你我是否奋斗在路上,无论你我也都难免存在隔膜。

  故事中,有你也有我。

  愿我们真挚的内心不再孤单寂寞,

  在面对无奈与孤独中,诚恳地寻找自我。

  那些敲动内心与灵魂的话,说出来,就是一种勇敢。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这本书更多的是书写对故人和故乡的回望。对那些流浪在外的人来说,故乡是抵达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它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足够我们深入了解并为之动容。兜兜转转几十年,才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刻的体会,唯有经历过风霜雨雪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吧。

  说到父亲,笔者觉得父亲是位冷酷而大男子主义的人。尽管印象中带着偏见,但随着父亲的远去,他的对与不对,都让笔者对这个世界多份理解,多些坦然。

  这也是笔者在成长中逐渐懂得的: 懂,才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

  说到故乡,笔者的旅途是被火车串联的。在故乡,他看到了世情的变化,有向好的面向,亦有不那么好的变化。总之很感慨。

  面对亲情与现实,笔者说以金钱真挚表达。“钱是物质的,但此刻唯有钱,似乎方能传递我对亲情的眷念。面对贫困与离别,钱有其无法替代的深刻价值。钱,似乎又是精神性的。”这简直就是大多数人的心声与写照。

  写道母亲的眼泪,确实勾起了我思念的情怀。尤其是首尾呼应,经历过多少岁月,体味为人父母的感受,方知聚少离多,父母多么的不容易。里面这样描述: 大早上醒来,母亲已给我备好了行李,林林总总,摊了一地……如果是在前几年,我早就会埋怨:“不要,谁喜欢这个。”后来,母亲还是热心地张罗,我却答应全都带上。是啊,确实不重。渐渐地,我们都长大懂事了,对这个世界有了另外的看法。

  我们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么,不忘来时的路,方能走得更踏实与沉稳。作为一名记者,能够满怀诚意地书写自己的一切,也是一种慰藉。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七):【百味】漂泊流浪人的故事——评《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

  我知道终有一天,我是要回归土地的。而那片土地是我的故土,那里有我的故乡,有我的故人也有我的故事。拿到这本书,翻看这本书有种莫名的感动,后来仔细想下。那种感动是作者的文字里对于家乡有种淡淡的乡愁。、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这里不只有暴躁的河流,可怜的人性,还有灿烂的烟火和奔向梦想的青春。”时光的河入海流,流走的是光阴,是青春,是历史。作者李军奇一个从业多年的记者,他出自陕西,老家商洛位于秦岭南麓谷地,历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称谓。“《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古之商国。秦孝公后因卫鞅破魏有功,将卫鞅分封于此,故称其为‘商君’‘商鞅’。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秦国南疆的门户,它是秦楚两大国往来的必经之地。”这是一个处在南北文化的交汇处,有山有水,才能够滋养出有文化厚重底蕴的作家。

  “像我这样一脚扎入泥土,一脚伸向城市的孩子,算下来这是一群深入农村,亲近乡野而又在意识形态上靠近城市生活的半县城青年。”这句话说明了一个现象,一群出生在村庄的孩子,在经受过教育和见识过大城市后,胸膛里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开始要求自己变成城市人。这充分说明了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步子未曾停歇,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了守着土地过生活的那份心。

  看到作者描写家乡的文字,我很感激。对于我来讲,我是一个生在农村,渴望扎根城市的人。因为我想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儿女彻底的摆脱农村。请不要嘲笑我的想法,因为按目前的国情,国家的教育,医疗,住房,工作等诸多资源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城市。而我的根始终再生养我的那片土地里。我不曾也不会忘记我的根。

  故人故土故事,还有那回不去的故乡。在故乡那田地里的坟包,代表的是死亡。时间的流逝人们原有的观念和道德感也受到冲击,社会在不断变迁故土在不断的变化,那缕淡淡的乡愁,和不常见面的爹娘是自己与故乡的最后一份联系。

  “一个人,胸怀多少善,才能对冲种种扑面而来的恶?一个人,心中需要藏多少东西,才能隐忍生活里的种种不顺?”生活不易,对于那些我们抓不住的,那就痛快的放手。在我们还能自由奔跑的,自由呼吸的岁月,请珍惜!说出膈膜,才是真挚的坦白!作为一个在外流浪漂泊的人,我有回不去的故乡,感谢作者通过他的文字说出了那些我一直想说而没说出口的话。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八):我们先要懂自己,然后才能懂这个世界

  这本书的书名一度让我以为是一本市场上风行的鸡汤文集,翻开阅读之后才发觉不是,可是全书看完之后,我依然无法定义这本书的类型和主题,大概可以归结于是一个资深的文化传媒人对于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厚积的思想所进行的一次书写和整理吧。

  第一章很契合腰封上的文案,看下来让我想起了蔡崇达的《皮囊》,虽然文字风格上面差异很大,但都是写故乡的人和事,写自己的亲人,写自己和父辈的谅解。与蔡崇达文字间的苦楚与挣扎不同,李军奇笔下的故乡和童年往事更多了一种温情,回忆起故乡的河,故乡的柿子,故乡的粽子,这些细节在作者的心头历历在目,成为了乡愁的某种象征,他不厌其烦地将这些细节写下来,让我惊叹于作者观察的细腻和记忆的准确。在大多数人心中,乡愁只是一种如有如无的感觉,而李军奇写得很具体,这很难得。

  第二章有些跳跃,标题“没有同情,我们都是异乡人”以及前两篇文章,会让我以为这个章节里会开始写带着故土气质的乡镇青年如何在城市里漂泊和成长,这样的主题我其实是非常喜欢看的,然而后面几篇更加像是文化观察和文化随笔了,写了许知远,写了小餐馆,写了豆腐,虽然主题不够紧密,但是不得不说,作者浸淫文化传媒圈多年,很多的观点相当地深刻和犀利。比如他讲从土痞转变成的雅痞们,说“他们从书本上阅读的苦难多于生活苦难,他们文字里的忧伤多过现实中的援手相助,他们爱真理,他们鄙视一切以强权和强力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手段”,让人止不住拍手称快。

  第三章写历史人物,第四章写动物生灵,第五章谈灵魂信仰,章节之间缺乏了内在的主题联结,更像是一些专栏文章和博客的集合,但是其中很多的观点非常有意思,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句子比比皆是,尽管没有形成一种理论和体系,读这些有趣的小文章,就像一个洞察世事的人在面前侃侃而谈。

  大概是作者也觉得这本书的主题有点散吧,最后一篇文章里,他讲述了自己对于散文的一种理解,是一种更加自由和不受拘束的状态。我不擅写散文,所以也无法多论,但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内心独白,却让我共鸣不已,他说“没有比写字更简单的活计让我来置换忧伤和悲愤了。一无他长,于是祈求在白纸黑字间寻找宁静和关于勇气的箴言……”

  我们的感情和思考,笔下的文字,能够变成书籍出版和传播,我们是幸运的。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九):若能从一捧雪里懂得嗅到花香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告白》,初次看到书名的时候确实被吸引了。懂?懂谁?怎么懂?为什么要懂?又为什么说懂是一种告白?瞬间从心底冒出许多疑问,这是此书带给我的最初印象。看书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慢慢地有了一个答案:懂——它是一种成长。它不是说懂一个人,一件事,或是一种人生,一个世界。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漂泊久了,也是一种成长。若能从一捧雪里懂得嗅到花香,那便是学会了如何活着。

  这本书里写的是作者的一些随笔散文,时而写到古人,时而谈到今人,时而写写历史,时而说起自然,谈论的话题很有跳跃性。不过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独特的风格和思路。不过最令人感动的却是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写到的,作者本人对乡土的情结和对生活的感悟,写得很细腻,很动人。有一种淡淡的情怀,深深的眷恋……但对于世道人心,又颇具慧眼,看得很深刻,很睿智。

  茫茫经年,作者灰心过,丧气过,沮丧过,难堪过,唯独没有绝望过。异乡的生活,没有更多的融入,也没有更多的排斥。作者甘愿以旁观者的身份欣赏和批评着这个养育着他的城市。但对于故乡,作者的情感要复杂的多。家乡农耕基本靠手,农事盈亏仰仗老天。有专制的父亲,强横的巨子近邻,曾眼见村社道德的衰落,也眷恋亲情,留恋故时校园。每年回故乡,目力所及,是不那么光鲜的建筑和乡亲,见多了外面的所谓日新月异,难免叹息故乡的迟暮与呆滞。目击了太多的流泪与诅咒,使作者失望于故乡,而善良的本性,让他把关于淳朴乡村的想象,总是寄望于远方。后来才明白,原谅是一种岁月的成熟。

  中间几章作者写的比较广泛,在谈古论今中融入了许多个人感悟和见解。第二章写了关于小镇青年与县城青年的精神发育史,对商业道德与功利主义的看法。另外,作者也许还是个吃货,写了饭店的经营,又写了清代袁枚偏爱豆腐,使豆腐流行于大江南北的趣事。第三章则是作者对文艺界和历史上一些知名人物的解读。写了胡兰成与张爱玲,写了沈从文,写了鲁迅,写了聂绀弩,写了《时代》的缔造者之一——鲁斯先生,还谈到了美国的奴隶制。第四章却写猫啊,鸟啊,鱼啊。看得出,作者敬畏山林河谷,喜爱自然。

  拯救自己,是最大的生存意义。自由,有趣,快乐,心安。无论你我是否在奋斗的路上,也都难免存在隔膜。那些敲动内心和灵魂的话,说出来,就是一种勇敢。

  说出隔膜,才是最真挚的坦白。

  《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读后感(十):忆

  “这里不只有暴躁的河流,可怜的人性,还有灿烂的烟火以及奔向梦想的青春”书本的扉页上赫然的树立着这几句话,一下子让我对《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这个书名中“温柔”起了疑心。

  书中通过5个章节,从童年的记忆,乡愁,到岁月静好的人生态度,从人性的悲凉到最后的真挚的坦白,无不透露着人性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人的一生中,童年的记忆时刻会陪伴他一生的成长,悲伤,别离,欢乐,幸福,很多经历伴随着年龄的成长更加记忆深刻。关于父亲这位铁路工作者特殊的职业,作者有着特有的思考,正因为它的特殊性,隔断了父子相距的时光,造成了父子间永远的隔阂。在父亲去世后,他试图去寻找与父亲的记忆,重新开始理解父亲,原谅父亲,原谅,是一种岁月的成熟。其实很多人很多事,我们要珍惜当下,说不定一转身想要原谅已经成往事。像作者一样,我也是一个从外地融入到长沙的异乡人,从出生到现在,我的骨子里更多的带有家乡的气息,不管是从工作接触,还是日常的生活,表面上融入和谐,在夜深人静深处,乡愁就会涌上心间。家门口弯弯的小溪,山谷间回荡的笑声,老房子浓浓的亲情都可以让我落泪。每个人总有那么一处的内心柔软。因为迷茫,所以我们努力奔跑,我们用尽方法让自己融入在异乡,成为异乡的新成员。

  在第三章中,作者用自己特有的观点阐述古今中外的文青学士以及社会人士,悲凉的叹息张爱玲爱情的悲情,沉思沈从文这一生的“照我所思,能理解我,照我所思,可认识人” 也会对一个鬼子兵老人的谢罪赞赏,从社会角度,人性角度,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愿使岁月静好,安能得一清净。从家猫的青春风流倜傥到年老的花甲摧残,岁月匆匆,时间带走的是更多的美好回忆。作者也从动物界的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律,体现了生与死不过是一场生命轮回。保护频临绝境的动植物,不只是人类的爱心,同时也在拯救自身。

  回忆种种,这本书也算是老师对他这辈子的一个清晰回顾。很多人很多事学着去原谅,一篇篇的散文心境给了自己最大的诠释机会,放下浮躁之心,回归内心的平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