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饭一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10篇

2017-11-23 21: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10篇

  《一饭一世界》是一本由周华诚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一):把幸福吃到肚子里

《一饭一世界》看上去是讲吃的,但我更想大家觉得它是讲生活讲思乡情的。生活本来就是琐碎的事堆积起来的,吃是必须的。民以食为天,可是理所当然的事中的幸福感往往就被忽视了。。现在都市里的人们生活节奏快,每天面临的字眼往往是开会,上网,看新闻,堵车,股票等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拿起一本杂志三分之二都是广告,甚至吃顿饭都是在排队20分钟然后用10分钟时间消灭的两盒快餐。所以也许很多人都很少有时间去安安静静地拿起例如《一饭一世界》这样的书,泡杯茶晒晒阳光回忆一下童年和家乡。作为此书的插画作者,画完《一饭一世界》后,我的感觉就是很想自己种点小青菜,下个锅,认认真真的吃个饭!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二):当文人遇到美食

关于养生,有专家给出如下建议:男人养生靠“胃”,女人养生靠“睡”。也可能真的是为了适应自然,大多数男人对于美食有天生的亲近感,“秀色可餐”,美女可比作美食,更凸显美女与美食在男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顺应了“食色性也”这句古话。
当一个喜欢美食的男人,一个南方男人,一个有文化的南方男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遭遇到形形色色的美食,会发生什么呢? 这本《一饭一世界》给出了答案。
本人身为北方人,身处北方,虽然也号称“吃货”,可相比作者却相形见拙。作者是那样深谙“吃道”,并能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亲历亲为,敢于冲到厨房,大胆尝试,为了实现自己的美食理想真诚付出,真可谓“理论联系实际”。阅读本书,得到的并不仅仅是关于“饮食”的文化,还有关于“美食”的背景和做法,甚至有几道菜可以按照书中所述如法炮制,让我们读后不禁做吞咽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着为自己和家人做一桌美食以飨口腹之欲。
“吃一顿好的,人生观都会改变;而烧几个好菜,得到老婆孩子的由衷赞赏,一个男人社会风雨中拼打也不易得到的成就感,这一刻如此真实地升腾在脑袋上空。”没错,为家人奉上一顿美味,不管在社会上我们是否用名誉、金钱、地位证明了我们的价值,至少在家中,我们在家人面前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不也是一个男人存在的意义吗?
阅读本书,了解了很多关于饮食、菜肴的知识、典故,比如在《往事煮酒》里,我们了解了绍兴黄酒的各个种类。黄酒中,有一种叫做“加饭”,是黄酒中的佳品;加饭酒经过多年贮存就是花雕。某户生了女儿的时候,酿酒以备女儿出嫁之日饮用的名曰“女儿红”,这些还真的是头一回了解。
书中的菜肴,因作者而沾染了文化气息;而那些文字,又因了这些美味而活色生香。“总之,文人墨客与美食佳肴一相逢,便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佳肴从此沾染浓厚的文化气息,在饮馔史上留下独特的美名。”
朋友,还愣着干吗,还不快去菜市场,买一些好食材,给家人做一顿美食呢?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三):看了序之后想到的

每次和他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想要变着花样给他做饭。经常会和他说起以前妈妈做的好吃的菜,然后就会越说越兴奋,恨不得马上去买食材做给他吃。
也许是对于只存在于记忆中、再也无法再现的东西,一遍遍的回忆只会为其增加更美好的色彩,妈妈做的家常菜是我现在最魂牵梦绕的美味。
常常会突然很想吃一道菜,想到兴起就两眼放光开始对他描述那道菜的味道和我臆想的做法,听了之后他问:“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看来食物本身不是最吸引人的,是每道菜背后的故事让我无法忘怀。
记得很小的时候,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总说青菜是苦的。也许是受爸爸影响,我从小就嗜辣,特别爱吃妈妈做的辣椒炒肉,除了多多的青椒切丝外还会加干红辣椒碎。有一次感冒了卧病在床,妈妈端着饭菜来喂我,舀半勺米饭半勺菜,说:“火车钻山洞咯!”我就会乖乖张嘴,等着饭菜送到口中。妈妈又哄我:“吃一口辣椒炒肉再吃一口青菜好不好?”我又乖乖答应,妈妈边夸我真能干边用这种办法把青菜全喂我吃下。辣椒炒肉吃了这么多年,一直没吃厌,但之后吃到的辣椒炒肉再也无法超越来自妈妈的味道。现在每次回家,爸爸总说要亲自下厨犒劳犒劳我,问他做什么来犒劳我,他就说辣椒炒肉。以前出去下馆子,爸爸也总要点辣椒炒肉,次数多了,就开始被我们嫌弃说出来吃饭还点这么家常的菜,但每次辣椒炒肉一上桌,又会被大家火速瓜分干净。
记得小学那几年,每天傍晚放学,走到五楼楼梯拐角,一抬头就能看见我家的厨房和远处的夕阳。在那段被昏暗的暖光包裹着的时间,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传出吸油烟机的轰轰声、水龙头下的哗哗声、食物下锅的滋滋声、锅勺碰撞声……我抬头对着夕阳喊:“妈妈我回来啦!”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心满意足得转身上楼,掏出藏在衣服里的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打开家门,走进书房开始写作业,直到天色渐暗,听到从厨房传来的妈妈的声音:“开饭了!”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四):舌尖上的旅行 ——读《一饭一世界》

舌尖上的旅行
——读《一饭一世界》
  ●杨 凯
  舌尖上的味蕾,是一种悠远的乡愁。
  乡关何处?我们行走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故乡早已渐行渐远。回眸故乡湛蓝的天空,回望父母远眺的身影,我们嗅到了故乡的味道。这便是最原汁原味的食物。
  有这么一本书,打开了故乡久远的门,连接着你我。阳光明媚的午后,捧着周华诚的《一饭一世界》,便像是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舌尖上的返乡旅行。
  《一饭一世界》大多是在城里回望、想念故乡菜味道后写下的文字,有点明清小品的味道,读来清新自然。“舌尖上的故乡”一辑里,你看到的都是乡间最普通的食物,白菜、老南瓜、春韭、南瓜叶、田螺、板栗、番薯、杨梅等,却充满了盛情厚意。白菜清新淡雅,“地是干燥,白菜却水嫩,叶柄如玉一样白,带着青,亭亭玉立。”(《白菜》)老南瓜饶有趣味,“老家刨南瓜壳,多用锅铲,刮擦刮擦,连那响声也好听。刨壳后剖开,掏出黄红的瓤,漂在脸盆中。待到饭后无事,再来把瓤中的南瓜子一一挤出,于太阳底下晒干,留到冬天落雪时,在铁锅中炒熟,那叫一个香,香飘十里!一群人围炉吃南瓜子,那叫一个惬意!”(《老南瓜与南瓜花》)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有福品尝到各种风味的美食。但更让我们享福的是,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美食的简略制作方法。做煎辣椒“只用刀面将整颗的辣椒拍扁,油锅烧热,辣椒下锅不停煸炒,搁点盐,略略加点水,几分钟后即可起锅。”(《煎红椒》)做板栗“把老板栗洗了,在背上砍出一道口子,放到锅里焖,只放少许的水。两三根枯枝在灶里噼啪燃烧,细细火苗焖一个时辰,栗子香就从锅盖的缝隙里袅袅而出了。”(《板栗从秋天跌落》)作者呈现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美食,更是动态的制作工艺,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安慰了心头之痒。
  食物是有情感的,它连接着一个人对故乡的记忆。《乡村酒席上的肉》描述了乡村人的狂欢,《艾草如故》是端午的味道,《粥样年华》传递出来的是休闲和平静,《年味儿》是故乡对亲人美好的祈愿。这些乡间的食物一一沉淀着父辈们的爱,烙印着最美好的祝福。
  在《一饭一世界》,我们跟着作者几乎吃遍了他故乡浙江的所有美食,但这远远不够,还品尝了凉州三套车、沙盖菜、洛阳5元一顿的美食、成都的火锅、徐州西安衢州的南北胡椒汤、球川的豆腐贡面雪片糕、贵州的酸汤等等。每道菜不仅味道绝佳,更是一道道香喷喷的文化。
  今人吃饭讲究排场,讲究大吃大喝,其实吃饭也是有学问的。周华诚还探讨了古代人如何吃饭的问题。古人如何吃蟹、喝酒、吃夜宵以及介绍著名的杭州文人菜、蔡府家的包子,在《世说新语》《红楼梦》《随园食单》里,作者一一找到这些古人吃饭的姿态,可谓生动有趣。
  是的,就是这样一本书,让你我知道了食物背后博大精深而又简约朴素的文化哲学,这是关乎中国人的心灵和故乡的精神纽带。这些饮食笔记,“皆是舌尖上的旅行,亦有味蕾上的乡愁散漫。”好吧,拿起书,找到属于你的美好饮食记忆和乡愁吧。
已发《四川政协报》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五):乡愁喊你回家吃饭

中国人大部分都对得起“老饕”这个名号,个个善饮好食的。欢舞的舌头一点都不寂寞,还有飞扬的笔头共同来诉说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巧和曼妙,尤以殳俏、蔡澜等一干美食作家最为神奇,单靠一支笔就把“吃的那些事”说得格外活色生香,似乎让人对着数段文字吞沫垂涎,便会嗅到那香,尝到那味。公允的说,周华诚算不得专业的美食作家,可是,偶然捧读《一饭一世界》片刻,就爱不释手,家人端上来的喷香饭菜也似乎食之无味,竟比不得书中所陈示的各色美食和背后的人生滋味,更耐人咀嚼。
许是作家都有颗善感之心,寻常生活的点滴经由他们的艺术加工,像酿过的酒一样,格外醇绵。周华诚所描绘的浙江乡间老母亲做的家常菜,却是最令人动容的“中国味道”——明着来看,不过是酸甜苦辣咸等寻常口味,暗里却包含着喜怒哀乐等五味杂陈的生活况味,皆来自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难怪我在阅读的同时,思绪竟然会游移到乡下老家那古旧的八仙桌上,大抵也是想在离家千万里的游浪生活里,寻找一点怀乡的愁绪,殷切地盼望着乡愁喊我回家吃饭吧。
当然,只浅尝辄止地停留在对菜色样品的介绍上,《一饭一世界》就会流于稍有文化气息的“菜谱”。周华诚还谈出了另一重关于吃的诗意和文化。比如冒着清新春雨采摘新韭时,吟诵几首关于韭菜的古诗,格外有意境,仿佛果腹之物也同那音乐、舞蹈、文学作品一样,脱去了俗,平添了几分雅致的情趣起来;另比如,他回想起和初恋女友吃烧烤的场景,虽简陋而家常,却因爱情甜蜜而使得这看似不健康、不卫生的街边食物,也多了几许温暖的情分,让人想起古巨基的那首《路边摊》里年少青涩的桥段,竟会沉浸在初恋的记忆里有些许不能自拔的微醺。
食除了与味道、记忆有关,还与文化(尤其是程式、礼仪)有关。比如,传统老式中国大家族用餐,格外讲究合家团座,每一个重要家庭成员均得入席。按照长幼尊卑、竟有“上席”、“下席”之排位。在某些偏远落后地区,女人是不得入正席的,尽管辛苦操持了一整桌可口饭菜,她们却退居二线,反而不在入席名单之列。家里地界儿空阔的,甚至还专为未成年的孩童们专门架设一个小桌子,明里是营造一方儿童的自在天地,实则把黄口小儿与成年人的天地之间划出了泾渭分明的分界。祭宗拜祖,逝去的先人们自然为大,接下来就是掌握家族权力的男性长者发号施令的疆域了——何时动筷,具体到上菜的秩序以及座次安排等皆有一整套完整铁制的程式,整个一顿饭哪叫用餐?分别是一场别有用心的仪式——用餐的人、餐具的摆放、上菜的顺序等元素,皆像一颗颗棋子,被权力之手刻意地设计和安置,美食之外的匠心也着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周华诚在《一饭一世界》里畅谈中国人因为“饮食”而缔结的人情、社情、世情,把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吃”放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里去看,不由得让人感慨:吃的艺术耐人寻摸,吃的文化更耐人品咂。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六):记忆深处的家乡…美食

 文/郑渝川
(《一饭一世界》,周华诚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拥有时虽觉美好,失去后才显珍贵,这番话对于老房子、传统文化适用,也同样适用于描绘那些伴随我们长大的家乡美食。家乡无分南北,或者沿海内地,即便受气候和环境限制农产品出产较为稀少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几种带乡土气的的食物。这些食物取于普通食材,“仍在锅里油盐酱醋大火小火煮熟”,不会带给你惊艳般的鲜味,却最能让人吃出食材的本味。更重要的是,这些食物构成了我们成长经历的一部分,是我们各自家乡风土人情组成部分,我们一直要到客居他乡的时候才会体味到家乡美食的宝贵。
近几十年来剧烈推进的城市化、城镇化,不仅在城市建筑形态上制造了趋同的产品,让大城市与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老城区与新设的开发区变得面目类似,让我们伫立在街头,很难一眼洞悉所在城市的文化脉相;而且也造成口味的趋同化——城市改扩建带来了更宏大更亮丽的商业地带,也意味着更高的铺面租金,让经营地域美食的小店小铺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房屋中介、服装店、快餐店。至于乡村,则彻底陷入衰败。不经意间,许许多多的地域美食、家乡美食,已然成为绝唱,只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简言之,故乡从宏大到细微,从外到里都已经面目全非。
《一饭一世界》这本书首先写的就是作家周华诚对故乡美食的怀念追记。书中第一部分“舌尖上的故乡”把作者家乡(浙江)的平凡菜式写活了,鲜嫩的菜叶、奇鲜无比的鲶鱼、香至浓郁的老南瓜、甜糯的粥汁,等等。食材取用、烹制方法及食用过程都既有乡村固有的豪爽风格,却又不无细致深幽的特点。过往品尝这些美食,我们只会觉得好吃,而今想起来,有了“一种温暖的情怀”。
走出自己的家乡,边走边看边品尝,趁着城市化、城镇化彻底吞没各地的地域美食之前,给自己留一份丰富的念想。《一饭一世界》第三部分“行旅吃天下”分别提到了颇多地域美食,包括甘肃武威的“三套车”、陕北的沙盖菜、洛阳的牛肉汤、成都的蹄花汤、衢州的黄酒、贵州凯里的酸汤等数十种,在行旅故事的叙述中,对美食由来、食材及制法、口味、与其他地方的类似美食的对比娓娓道来。地域美食的背后,藏着的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的性格决定一方小吃”,在“吃”背后,可以品读地方,可以知人。
《一饭一世界》第二部分“边吃边幻想”收录了作者多篇写得俏皮有趣的美食杂谈,单看题目,就会让人觉得有趣:《恋爱中的排骨》、《我们的生活像面条》、《番茄嫁给蛋》、《快乐爆成花》、《动什么别动碗底》。而从这些混杂插科打诨或戏说轶事典故的美食杂谈文章的叙述来看,书作者还真不是个标题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