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谈美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谈美读后感100字

2021-04-18 02:5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谈美读后感100字

  《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0元,页数: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精选点评:

  ●受益颇多

  ●常读常新

  ● 广义人生有着科学,艺术,实用。艺术与狭义人生有着适当的距离,并且文艺创造者必须能超乎象外,得其环中。从移情作用可以知道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美感并不是快感,联想或是考证批评与欣赏。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美是人与物相结合的产物。自然也不是本来就美。创造与模仿。至高的善便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美的享受

  ●读谈美,觉得自己三观很正,因为书里面讲得东西我都觉得很对。我想阅读的意义,有的时候就在于穿越时空,与作者产生认同感,疗藉孤独。老先生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然而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才35岁呀。看了下他80多岁的《谈美书简》目录,觉得还是心境成熟一点再说吧。

  ●读来也是一种美的体验

  ●好书,竟想不出话来夸。 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 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短短一百多页,谈了整个艺术史还多.大道至简,疑惑很久的事明白了,很感动.

  ●大道至简

  《谈美》读后感(一):美

  感叹朱老将美解读的这么淋漓尽致,一句“美是事务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就将难以用语言的描述的美的概念抽象表达地这么具体,让人不禁赞叹,可能限于哲学功底以及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欠缺,其中一些章节我理解起来比较难,希望能够再读时有更深刻的理解吧!下一本开读《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正好用此书里的一些美的定义、原则、方法来实践一下,“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二):“慢慢走,欣赏啊!”

  大学四年书评计划(大二下)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就是2020年最好的精神慰藉了。朱光潜先生的文笔柔美,把复杂的理论讲的通俗易懂,就像和朋友的对话感觉十分亲切。

  这本书我感觉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序言和最后一章,都讲到了美感艺术和人生的联系,其余内容则是第二部分谈美感的理论。

  这两部分都让我受益匪浅,但我更想谈谈美感艺术和人生的联系,这对我启发很大,首先就是序言部分的“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以及“把自己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满足理想与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朱光潜先生讲一个道理后面都跟着例子来阐述这个道理,让你觉得事情就该这样,成为这样的人多好,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文字的魅力。还有最后一章人生的艺术化:“所谓的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伟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之意,在认真时见出严肃,在摆脱时见出豁达。”这些都是我没思考过得问题,以前的我就只是单纯的欣赏,朱光潜先生把它深入的思考并剖析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感觉这本书是面向于所有的人群的,不单单只是人们口中的文艺青年,所有人都要懂得欣赏美,发现人生的乐趣,因为人生不只有实用的还有摆脱实用之外的美感存在,发现不了欣赏不了美感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

  谈美感理论的章节也很值得一读,需要人读完去思考,可能不会马上领悟但是知道了道理就有实践的可能了,开篇就阐述了美感的产生要和实际人生隔开一段距离,但是我觉得比起看结论看朱光潜先生如何通俗易懂地论证这个道理才是最享受的,所以需要读者细细观看。

  《谈美》读后感(三):最高的善是“无所为而为”

  读完很感慨,放着经典不读,去读一些莫名其妙的畅销书,读网红的博客,看《奇葩说》这样的综艺节目,根本就是上当受骗。

  原来很多我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前人早已给出了答案。

  “在文艺方面,个人趣味本来有高低“。这话说得多么痛快,而且用极小的篇幅就说清楚了什么俗,什么是实用的态度,什么是快感,我们所有对”美“和”艺术“的误会,都在这本小册子里被澄清了。

  民国文人受过文言文的训练而写白话,特点就是用字造句极其灵动,相比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些机械死板。惊叹于作者的表达能力,一些很抽象的概念,不知道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就突然变得清晰了呢。

  这本书对于文艺爱好者和创作者都有莫大的帮助。

  我唯一不敢苟同的,是作者提出的人生的“净化”这个观念,我首先不懂为什么俗人的人生是不净的(或人生存在不净的部分),其次不懂不净的人生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净化。虽然最后一章,作者提出的,人生的艺术化,严肃对待自己的人生,寻求人生的趣味让我非常感动。但在“净化”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作者也许有点陈义甚高了。虽然作者自己也说过,实用的态度也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但在书中我看到的是实用与美感的决然的分割。作者把求温饱求名气比喻为“蛆钻粪”,我无法苟同这种价值观,不过也许是我没读懂,也许是做艺术家就是要有这种与世俗一刀两断的决心吧。

  “无所为而为”是本书提出最重要的概念,我的理解是,所谓无所为而为,是不被实用的态度和目的性所完全占据,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当作一段完整的,有美感的故事,给自己一个“人设”,忠于她,然后学会跳出自我,客观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这真是一本文艺创作者入门必须的书。我热衷过摄影,但毫无天赋,读这本书才突然知道,自己缺乏的是与联想能力相反的“分想能力”,面对混乱复杂的视觉素材,无法取舍,无法选择。

  以前读纳博科夫的文学理论著作,里面提到读小说要用“脊椎”去读,不理解。但读了本书关于“格律”那一章后突然懂了。韵律,节奏,是一种身体的传达,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往往都要落实为身体感受的传达。

  无条理的乱写了很多,总之,读完后的感想就是,经典不可不读。

  《谈美》读后感(四):2021读书笔记(读后感)13/50

  

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里,通过谈“美”的属性、来源、发现途径,引导读者拓展人生的维度。

有意思的是,作者一面说着美是一种直觉,应当排除理性,一面采用富有逻辑性的言语解释“美感”的意义;一面说着美感是无实际用途的,一面又推导出人若能感受美,便能欣赏人生,那人就如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在我看来,这不就是在旁敲侧击“美感”大有用途吗!

现实世界从来就是一个俗世,人们由利害关系连结起来,看到一样物件,谈起一桩事情,首先讨论它有什么实用价值、能达到什么目的;稍微不那么功利的科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则会去分析它的结构组成、前因后果。

前者持实用态度看世界,后者持科学态度看世界。朱光潜认为这两种态度都目的性太强,主动的成分也太多,不利于发现美。

美感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你将注意力集中到一棵树、一片景、一幅画本身,关闭自己的理性思维,虚化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只是纯粹地去感受所见所闻与你当时情绪之间的共鸣。你高兴时,听虫鸣如赏欢歌;悲伤时,见浮萍更感动荡。

这种共鸣,是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叫做“移情作用”。

如果没有人的移情作用,美是不会从物体本身自发产生的。美的主观性质,可以从你看一个人觉得TA美,而其他人看TA却并不感到美中得到验证。

而对人来说,如果只功利地生活着,不去使用自己的移情能力,不去发掘(或者说创造也可)世间百态的美感,生活中便没有什么情趣,没有情趣可不就要感到烦闷,质问人生意义何在了么?

所以我觉得,朱光潜在字里行间没有写出、却设法用心电感应让读者明白的道理,正是欣赏看似无用的美,实则对身心充实大有裨益。

以上。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萤灯读书】

  《谈美》读后感(五):一本入门美学绝佳小册子

  

这真的是一本入门美学绝佳小册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和现在最前沿的神经美学一起交叉验证,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和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都有很强的连接。

以下为笔记:一鼓作气记录下来,脑海里会存在一个big map:

对一个事物的三种态度——事物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变化

实用的态度:维持生活,利用环境(木匠)

科学的态度:纯粹客观,理论的。(植物学家)

美感的态度:注意力集中,意向孤立绝缘。美感的经验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的特质。(画家)

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艺术家和审美者,能跳开利害的圈套,聚精会神的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本身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俏人生与自然,艺术和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因为,它回将人引回实际人生。

艺术:若干形式化理想化不自然不近情理,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坐着的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份客观化,艺术家要由站位的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宇宙的人情化——移情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人不但移情于物,还吸收物的姿态于我,还要不知不觉模仿物的形象。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的往复回流而已

美感与快感——直觉,自主心智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美感的经验特点是“无所为而为”,而快感则起于实际满足。——打倒享乐主义美学,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美感经验是直觉而不是反省——打倒实验主义美学

美感与联想——知觉,记忆,发散思维

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

多数时候,人们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内容派和形式派:内容派:题材和道德;形式派: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形式主义)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所以不能离开联想,但是过于杂乱的联想,使得无法聚精会神,就不能引发美感。

考证、批评与欣赏

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了解和欣赏相互补充

批评的态度与欣赏的态度

美与自然

原则:

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的整体

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有一个限制,事物需要有本来就有综合成整体的可能性

美的欣赏,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写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后裔,自然主义起于卢梭。

理想主义与古典主义携手并行,古典主义最重类型,类型就是全类事物的模子。——精炼的写实主义

二者看似想法,基本主张一致:承认自然美模仿的出来,可以依葫芦画瓢。

艺术的要点:

艺术与游戏——社会学

游戏是艺术的雏形

游戏和艺术相似的地方:

将欣赏的意向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景

想当然

移情

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艺术与游戏的区别

创造的想象——隐喻

创造:平常旧材料的不平常的新综合

创造的想象有2种心理作用:

创造与情感

在艺术作品中的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其,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旧经验的新综合,动力就是情感。

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最易通感。

创造与格律——进化心理学

格律起源于归纳,应用于演绎

格律必要也需忌讳呆板

格律的必要:情感的原始性,进化的结果。

格律的弊端: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就是因袭。自然律是人类共同情感的需求,但是群体也需要个性。

创造与模仿——具身认知

模范是一种技巧:关于传达的方法;关于媒介知识

创造和欣赏都要见到一种意境,欣赏见到意境止步,创造要更进一步,将这种意境外射到具体的作品上去。

学习一门艺术首先需要模仿,学习学问和技巧。利用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的文化——具身

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组合。艺术家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天才与灵感——发散性思维

天才:遗传、环境、努力

努力能出灵感

灵感的三特征:突如其来,突如其去,不由自主

灵感的来源:潜意识,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所以艺术家需要处处留心,培养深厚修养,得到灵感,然后用本行的媒介将其翻译

人生的艺术化

完美的生活如同好文章,具有如下特征:

完整的有机体

修此立其诚,深情流露,忌烂俗和伪君子

寓有欣赏,彻底认真。人生的严肃主义

至高的善:无所为而为

慢慢走,欣赏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谈美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