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谈美》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谈美》读后感精选

2020-03-28 23:1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谈美》读后感精选

  《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1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精选点评

  ●居然是1932年的作品,如今看来也竟如此开阔可以说是一口气看完了,脑海始终想着,一定要更加认真 努力的去创作生活啊。

  ●带着欣赏看世界 认真生活 严肃豁达

  ●通俗易懂 好多熟悉观点 文字不错 有些内容落后时代了 比起旁观者的省视 还是更喜欢直接看艺术家自述

  ●「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灵的主宰

  ●字字珠玑

  ●美之于美,言之有物,画之有韵,书之有风,行之有神

  ●十五篇每篇标题就可以玩味半天的。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艺术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向上一代美学大师致敬。

  ●意象的蕴蓄就是灵感培养我的生活忌俗滥。

  ●美学入门的经典之作

  ●大略翻过,对最后一节谈到的俗人、伪君子及艺术家的说法不太赞同

  《谈美》读后感(一):距离产生

  从朱光潜先生这本书对“美”、“美感”有了一点点新的认识,也让自己觉得要重新开始感悟美。不知从何时起,或者可能一直如此,好像对花草树木鸟兽星空晚霞没有兴趣也许实用主义态度让自己专注于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得失,所有事物都成了工具,只剩欲念和嫌恶,缺乏发现身边事物美的一个方面。在社会潮流的裹挟下,大概成了俗人一个,没法暂时性地摆脱实在的世界的缰锁。美可以说是“无用”的,需要我们暂时性跳出实用的世界,跳脱柴米油盐的生活,与实际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无所为而为,这样才有可能到“美”的世界中去避风息凉。美好的人生不应该只有物质,不应该一直充斥着追寻物质财富,偶尔跳脱出来,为沉闷的生活增添一些美感,增添一些情趣,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的。时代的列车虽然匆匆前行,但不要慌张,偶尔下车,去发现美欣赏美,不要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成为一个无趣的囚牢。

  《谈美》读后感(二):艺术是代替观者表达的一种高超表现方式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这段话对我写文章和剪辑视频有启发:

  1. 写文章时即便有很深的个人领悟,但若不能从个体感受中抽离出来,就会给人自说自话的感觉。这点和小学语文老师说的“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应该是两回事。但究竟是哪两回事我还没想明白。

  2. 剪辑视频时,会放一些特效。放特效的时候,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第一人称的特效,让特效和视频主角的表达内容完全契合;另一个角度是让特效代观众表达,也即思考观众看到这段视频是想有什么反应,然后把观者的反应做成特效放在视频上。

  根据我的经验,第二种做特效的方式得到的弹幕数量比较多。有点像双口相声,好的捧哏演员是要代替观众去反应和表达,观众就特别有代入感和共鸣。

  所以,艺术很有可能是代替观者表达的一种高超表现方式。越能表达出观者所想表达而未能表达的,艺术价值越高。

  再比如我最近看《这就是街舞·第二季》。里面最打动我的是张晓龙的独舞和他编的以王者荣耀做背景音乐的起舞。这两段舞蹈我反复看了两次。它们打动我的很重要的原因即是表达出了我一直无力表达的情感。

  《谈美》读后感(三):艺术人生:“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这是一本娓娓道来且平易近人的小书,一口气读完,就能在脑子里搭建起美的大体框架。

  美的中心,是无为,是无欲。因而它孤立且绝缘。故而与实用和科学相区别,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而人的内心唤起美感的,需要物我同一的境界。而在物我同一之际,极易移情。或人移于物,谓之投射,或物移于人,谓之模仿。移情作用,是“宇宙的人情化”。

  美感与快感相区别,在于是否满足实在的欲念。美感与联想相区别,在于美感在艺术之内求价值,而联想求之于艺术之外。美感与考据批评相区别,在于美感要求主体入乎其内,考据批评仅仅立乎其外。

  自然美与自然不同,自然美是艺术化加工后的自然。艺术的美丑与自然的美丑是两码事,艺术的美不是由模仿自然得来的。以此两观点可证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谬误。

  艺术比游戏成熟,它会自主选择媒介,会钻研技巧,会面向更广阔的人世与天地。

  美的创造需要想象,是平常的旧材料赋予不平常的新组合;美的创造需要情感,情理与物理要融合,创作之际,创作主体既是主观的,亦是客观的;美的创造需要格律,一切格律先是自然律,后成规范律;美的创作需要模仿,模仿传达的方法,掌握媒介的技巧,以此为基石,才得入艺术之门;美的创造需要灵感,灵感是突然的,但不是无端的,任何灵感都是酝酿在潜意识中的情思。

  艺术之人生,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人类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自由。

  《谈美》读后感(四):建议设为注册豆瓣的入门书籍,就是没读过不给注册的那种(狗头)

  我真觉得大家要是都看过这本书可以避免好多互联网在线吵架现场。

  高赞短评说没介绍什么是美,是在说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其实还真说了,然了,都比较浅显且基础,就是介绍了几个美学相关的基础概念,而且叙述非常简明易懂,例子举得也很恰当。大体脉络为 美是什么——欣赏美——创造美,创造美和欣赏美部分用诗作例子还有详细展开,或许还可以当做小半本诗歌鉴赏看......

  反正我看得很开心的,发现很多平时曾困扰我的问题(有的在看这本之前我自己找到了答案,有的还在一知半解之间),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多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理论支撑。这本的介绍,或者说美学本身就有些哲学或者说形而上的意味,但我在看书的时候,这些理论或者说基本概念带给我很多联想,尤其是里面的很多问题,其实很早之前就和朋友讨论过,比如道德到底和文艺作品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美和现实生活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还有某一种艺术形式,对它的评判到底是应该以个人体验为准还是说它本身其实是存在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的,还有美的创造的社会性,让我想起之前蛮喜欢的一个歌手说“没有一个歌手不希望他的歌被更多的人听到”。之前孤陋寡闻没想过原来还有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学科,而且这个学科还既心理学又有点哲学......巧的是,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朱先生所支持的理论大部分我都非常认同,所以这一本的阅读体验非常愉快。

  读完之后顺手整理了笔记,才想到朱先生本来就是想把这本写成给青年的信第二部,所以就像序里说得那样,他就是陪读者在闲聊,所以他选择解释的很多问题是我们日常都能接触到的,或者说都或多或少有过疑惑的,于是尽管是在说一些有着美学哲学意味的概念,但却异常地有亲近感。

  最后很有趣的一点本书写于1932年,朱先生在前言里说“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将近九十年过去了,虽然如今问题表现的形式有了点变化,但其实问题的内核还是同一个啊。

  《谈美》读后感(五):人生是件艺术品,你有没有在做合格的艺术家呢?

  在《谈美》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从什么是美感谈到什么是美,然后又谈到了,怎样去创造美和欣赏美,不仅仅对艺术上的美谈了如何去创造和欣赏,其中更是不乏对人生态度的一些阐明,发人深思。

  关于什么是美感,什么是美?

  美感要从实际生活中中去发现,首先你要与这个事物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以过近,也不可以不及,凭直觉去发现美,而不要过多动用思考和价值判断。其次,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与外在事物在精神上交融的艺术作品,才更能使人获得美感。

  关于欣赏美与创造美。

  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能够仅仅是欣赏或是单单是考据,而要把考据和欣赏二者结合起来,知道创造这文学作品的原由及背景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从而产生一种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共鸣的状态,甚或是从这共鸣之中,反思出另外一种属于读者自己的体悟。以往读书的时候,我总是在考据方面欠缺,往往在评价作品时带有太多的个人色彩,未免显得鲁莽了,于是在此处受教了。

  进行文学创造的人,不得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学习。一个人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方才能有神,所以平时要加强艺术细胞的培养,善于感悟和发现美的存在。同时在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也不能够只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真正的美,总是有规律和节奏的,它以某种大众能够理解的形式呈现,杂乱无章的,没有次序逻辑的文章是不被人所认可的,所以,无论哪一件艺术品在创造的时候,都要遵循某一种规矩,孔子说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对于艺术创造者来说,去学习和打磨相应的技艺是非常必要的。

谈美9.0朱光潜 / 2018 / 译林出版社

  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

  人这一生也是一个艺术品,每个人都是这件艺术品的创造者,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够仅仅是去关注生活中实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没有生活情趣的人,只知道与蝇蛆争温饱。另一种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感受美,同时也能够创造美,做一些看似无意义事情的有趣的人。这第2种便是艺术的人生,什么是人生的艺术?看大多艺术家们,对于小节不放过,大节才能够把持住。在一般人看重的东西,艺术家们往往看轻,而对于一般人看重的东西,艺术家们又不屑一顾。拿得起放得下,把握住生活中的重点,这就是人生的艺术。

  此书虽简短但却让人受益匪浅,值得反复阅读领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