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鬼子”来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鬼子”来了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2 11:17: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鬼子”来了的读后感大全

  《“鬼子”来了》是一本由杨奎松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鬼子”来了》读后感(一):”杨郎才尽“?

  喜欢杨奎松的书,是自《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始,以一本书,让脑中诸多纠维缠不清的观念为之一清。但此书无非是某杂志中的专栏作品,无非是对近现代中国面对外来文明冲击、面对中西文化对撞的一种解读。从书中观点来说,无非新瓶旧酒,并未跳出已有的框架。说它借古讽今,却欲说还休;说它思想迸射,却言过其实。这样水准的历史随笔,实在有点矫揉造作了。

  《“鬼子”来了》读后感(二):读懂中国近代史,从杨奎松教授的书开始

  大学时候读杨教授的第一本近代史著作《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知道了历史书也可以写的如此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学术严谨。之后陆续又读了几本他近代史研究的书,只能说,要读懂中国近代史,从杨教授的书开始。

  这本书是杨教授的专栏文章合辑,主题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民族性以及和世界的关系。在这个“三千年所未有的大变局”中,所谓中国、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外来的思想、主义、文化、人,古老的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鬼子”来了》读后感(三):理解与包容

  杨奎松已然大家之风范!记得从前读过廖信忠的一篇《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记忆》,感触颇相类,而深刻犹过之。从《史记》到《清史稿》,我们看到的也许并非是倍感自豪的文明、富庶、智慧,而最直观的感受是野蛮、饥饿、愚昧。居庙堂而留青史的毕竟寥寥,只图一家老小假年糊口才是所谓的民族。如果马尔戛尼不是亲历中国,也许会一辈子沉浸在伏尔泰和莱布尼茨所描绘的“东方乌托邦”的海市蜃楼之中。所以,我们不能拿过来先想着去如何批判,大谈什么国家、主义,回溯历史,包容以及理解才是首要之务,更是难能可贵的。

  《“鬼子”来了》读后感(四):读物《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其实买这本书的吸引力来自副标题,“现代中国之惑”。作者开篇第一惑,便是,不知有国。

  为何,因为中国是一个小自耕农,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经济社会;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谁当皇帝就给谁纳粮的封建专制社会;更是只热爱自己土地,不出乡井的熟人原则社会。所以,不仅不知有国,而且遇事只会以自身利害为念。

  当然,“鬼子”来了。带来不单有坚船利炮,还有有科学民主,更有把百年来落后挨打,四分五裂的中国,一步步逼向民族独立,文化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作者在最后一章解惑,“一个人,只有属于一个国家并为之效力时,那个国家才会为他提供服务和保护,反之,他将无立足之地。”

  所以,按照人类社会现代进程,就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鬼子”来了,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鬼子”来了》读后感(五):为什么中国人会不爱国

  再大的国,不能与民众的幸福与自由成正比,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更大的牢狱而已,是一姓帝国的家私而已。帝国威猛如秦帝国,疆域辽阔如唐帝国又如何,与民众的福祉何干?!靠暴力与强权意志捆绑在一条战车上的民族,离心离德是必然的,稍有外力作用,必然坍塌。而每一次帝国的更迭,王朝的变换,都是血腥暴力的延续。前朝的掌舵者打着天纵神明、不二人选的旗号,走上权力之巅。后来,又被捆猪崽一样,拉成一片被咔嚓了。后来的权力欲们,又扛着解民倒悬、匡扶正义的幌子做着更改权力法人的勾当~再后来,被另一帮人又跟捆猪崽一样咔嚓了。而这城头猛换大王旗的事儿,与民众何干?人民不幸的一次次被代表着,在大一统的高墙里继续着顺民和被奴役的命运。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政府,宪法,权利,等等,这些高贵而神圣的词汇,都是洋鬼子文明的社会,西风东渐而来的。希望我们的民族能走出传统文化的陷阱,首先是摒弃大一统与中央集权政治的狂热崇拜,只有如此,才能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人。(听说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一直没能在电影院上映成功,广电总局的担忧是什么可想而知了)

  《“鬼子”来了》读后感(六):视角很重要

  本书算是一本中国近代史通俗启蒙读物,作者名气大,功底深,但毕竟这本书中文章是为了杂志专栏文章,所以内容较为通俗。但不少观点和立意还是有很多引人之处。

  作者刻画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势力入侵,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文化就这样在炮火中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洗礼,并渐渐和西方文明融合,吸收,同化,发展出带有浓厚西方特征又不失中华文明内核的现代中国文明。作者开篇便写不知有国一文,详细分析了为何近代中国在经历英美等西方国家入侵之时,由于两千年来封建皇权专制制度影响,“家天下”意识的深入,以及大部分国人维持乡土、族群、个人的意识本质,造成对国之概念近乎无感,改朝换代依旧交粮纳税,日子照旧,故而不知有国。书中通过同西方国民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对比,阐述了中国的特殊性,既在未经过文艺复兴、科学发展等文化启蒙的前提下,直接由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跨越吸收西方国民意识、民族意识甚至种族意识,从而引出抗战建国的内容主旨。当日本侵略开始,国人家族利益、个人利益受到侵犯后,老百姓开始拿起武器抵御外侮,起初也只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乡土不被侵犯,而非所谓的卫国。国家的概念,其实是西方文明冲击下带来的产物之一。正式这场抗日战争,成为了“中国复兴的枢纽”,推进了中国人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的树立。但也正因为整个过程较为迅速(百年内),国民意识尚不能同西方国家那样在经历启蒙运动后,构建起完整国民主权性质国家,这也正是我们后面需要进一步去“补课”的地方,从而让我们的祖国真正成为国民的“幸福终点站”。

  《“鬼子”来了》读后感(七):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并不悠久

  之前看过卜正民的《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该书全面展示了抗战初期沦陷区的历史图景,沦陷区居民对于日军入侵有着多种反应,有人被迫与日军合作维持沦陷区秩序,有人趁战乱机会捞国难财,有人希望借助日军组建伪政府的机会官运亨通。此时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沦陷区普通民众没有沦为亡国奴的意识,那么1937年时中国是否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而存在?

  杨奎松的这本书算是部分回答了我的问题。 《爱乡还是爱国》一文中提到鸦片战争中三元里抗英事迹,教科书错误地解读为“普通民众奋起反抗英国侵略军的民族情感”,实际上只是广州当地民众保护家乡的行为,并不是保护清朝或者中国。保护家乡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意识”并不一致,后者是“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上,由市民身份发展而来”。

  《不知有国?》一文中则解释了古代中国“精忠报国”的内涵。在农业社会下,“国家多半只是代表着权力正统的君主,代表着政治正统的官僚和代表着文化正统的社会精英阶层的寄身之所”,故而在外族入侵时,甚少有普通民众自觉反抗,除非外族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命财产。

  民不知国的传统,一方面可以说是因为民众愚昧,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建立时何曾给他们带来了保护。《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经历的改朝换代事儿多了,“该交的钱都交了,但政府却跑了”,此时中国对于祁老太爷而言,真的只是一个没用的幻象罢了。

  《“鬼子”来了》读后感(八):中国社会与现代国家的种种不兼容

  作者在财新周刊杂志上的历史随笔专栏合集。虽然是合集,但是整体上还是有一个脉络的,就是中国从一个前现代的农业国,转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种种努力和艰难历程。这个转变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开始的,所以书名叫做《鬼子来了》。

  中国传统上的家天下体制,与建立在自由民主或者民族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国家格格不入。家天下体制下长期形成的社会模式与文化传统,也很难转变为以自由和契约为核心的公民社会。书的前半部分描述了中国社会与现代国家的种种不兼容,原因在于中国人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认同,也就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主义。

  实际上,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不过是为了抵御列强的侵略才提出的,年代并不久远。正如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概念,也是为了增强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感而提出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学术意义。

  民族主义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毕竟在家天下体制下浸淫了近两千年。直到日本大举入侵,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在这场严重的危机之下,才真正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而即便此时仍然有很多农民像电影《鬼子来了》里面的马大三一样,只想活命,不讲民族气节,政治觉悟相当不高。

  脉络在写到共产党建立政权之后对于苏联模式的迎与拒之后便戛然而止,没有回答当今中国与自由民主和民族主义的关系,以及是否完成了到现代国家的转型这两个问题。而是转头写了看似跟前面不相关的两篇文章,一篇关于当下民族认同热潮中的乱象,一篇关于势头正盛的移民潮。这大概是作者在出版尺度内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了吧。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鬼子”来了》读后感(九):爱国·卖国·害国

  近年来,对于爱国还是卖国的问题,中国的知识精英和普罗大众之间日益撕裂,论战没完没了地进行着。一方是各种抵制出征,一方是各路长文短评,一方怒骂对方卖国,一方哀叹对方害国,双方都坚信自己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这一切,杨奎松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接下《财新周刊》文化版的专栏,到集结出版这本《“鬼子”来了》,他一直在思考着中国民族主义的问题。作为一名长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他从史料中爬梳出相关话题,以史学随笔的方式娓娓道来,产生以史为鉴的效果。

  面对外来的他者,那些人为什么不爱国?当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可能是:他们根本不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国为何物,或者他们不认为国是一个好东西,又或者他们眼里的爱国在你看来不过是卖国和害国……唯一不靠谱的答案是:他们被收买/洗脑了。毕竟,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认为建构出来的。

  一本书,两种读法。是按照字面意思,跟着杨奎松探讨一番康梁孙蒋们的国族观念史,还是玩一场微言大义的把戏,从杨奎松的隐微书写中读出他自己对爱国的理解,读者们请随意。

  杨奎松:《“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6年8月10日

  《“鬼子”来了》读后感(十):大家小品

  如果不看作者,只是当作一本杂文册来看的话,这也是一本不错之作。特别如果平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闲暇时翻翻这本,应该能从中摘取到一些收获。

  如果是杨奎松老师的粉丝,那大概是要失望不少了。和杨老师倾注心血写就的那些大部头来说,这本小书的可读性就很低了。连近几年聚焦大历史中个人遭遇的两本都没法比,更别提革命系列了。

  毕竟只是给周刊写的专栏,明白这个背景就好,大家也有小品,小品也有收获。比如:

  傅斯年、顾颉刚等强调中华民族是统一体,而吴文藻、费孝通认为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其实都没有错。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语境下,有不同解读。

  日俄战争两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开战,原来当时竟还带给过国人兴奋,用以证明黄种人是可以战胜白种人的。

  毛泽东初时认同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也不认可武力。孙中山、毛泽东都是在现实中认清温和改良之路走不通, 必须掌握武装,通过暴力革命多去胜利才能掌握政权。

  文中关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真实与否的分析最为客观有理。一方面,没有将华人与狗并列表述;另一方面,即使因国人文明程度低导致禁入,亦有极大不妥。其实,租界工部局对华人从厌恶到友善的演变,和西方自由、平等、博爱基础上的人权思想和民主政治兴起有很大关系。

  日军侵华初期,中国还称不上是一个成型的现代民族国家。日本的入侵迫使散漫分裂的中国人从1931年以后以特殊的方式加速组织起来了。国民党提出“抗战建国”的概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