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加缪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加缪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9 03:23: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加缪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加缪手记》是一本由[法] 阿尔贝·加缪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缪手记》读后感(一):加缪手记 第一卷

  加缪手记第一卷

  《加缪手记》读后感(二):动人

  可能是年初买的,当时以为暑假不再实习,所以买了一批书寄回家,准备暑假看,但后来计划有变,所以这批书都是直到现在才拆开。《加缪手记》一共有三卷,是秋秋秋怡毕业前安利给我的。每一本都是加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载的所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尽管一段一段的话非常碎片,但又总是能够和加缪对世界的观念及作品所传达的理念结合起来。第一卷的序言,我觉得写得也很“紧实”。加缪因为患病而对于世界的感知更为敏锐,更为希望尽可能地珍视生命里的每一刻,这种观念,我觉得非常动人。

  《加缪手记》读后感(三):其实谁还不是个普通人

  这本书比较适合零零碎碎地读完,包括了随想、日常、写作构思等等,可以挑着看,看这类手记其实可以更好地接近作者本人,尤其是名气大的那种,会让人觉得亲切一些,厉害的作者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各种烦心事儿,会有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有些内容蛮精华的,还适合发发朋友圈装逼。 里面有句话谈到了工作的意义,很不错:付出一小部分的人生,避免丧失整个人生。 但是按照21世纪的现状,仿佛是——即使献出绝大部分人生,还是会丧失整个人生。人生早就被裹挟了。 我发现:人生只要接受了死亡就可以清淡很多。

  《加缪手记》读后感(四):他首先洞穿人,此外围绕着阳光,高原和星空

  

《加缪手记》第一卷写于三十岁之前,少年心意未散,大气已在。一颗深邃而敏感的心,入微却不失宽广,仍对世界纯粹的美和眼泪保有强烈的热望,日后将深深扎下根基的对荒诞和文学的洞见已在散碎的构思里隐隐显露却还不全然自觉。感受生活的丰美与浩荡,但又对内心的蠢蠢欲动和诸多情感面向保持了充分的警惕,一双眼睛紧紧盯着软弱,虚荣,自珍这些漏网之鱼。思想上守贞和律己,情感上热烈和柔情,灵魂检点,简单敞亮。生活不只是行动,爱和受苦,还有开阔轻盈的诗意,而澄澈的心也需靠毅力常清。青年时日记里流露出的某种人性的饱满,后来在《流放与王国》和《第一个人》这些集子里成为成熟而宽阔的对人的思考。加缪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小说不以小说为目的而仅仅用为起点,在层层深入的对人性的思考下,入微的感知和诗意都只是留给读者的额外福利。他首先洞穿人,此外围绕着阳光,高原和星空。王国是人类要重新寻回的某种自由和纯粹的生活,而流放是道路。

  《加缪手记》读后感(五):真实可感的加缪

  一是因为知识广度不够:对西方历史、名人、艺术并不很了解;还有就是作者原先的作品只看过两部,了解有限; 再有是作者私人笔记的原因,只写当时所思所想,且其信奉并遵行简洁原则,有些片段看着就有种“哇,写得好厉害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困惑不解。因此阅读体验有时不是很好,但“窥探”诺奖获得者的思想世界还蛮有趣的。 烈日、大海与星辰,散文家的文笔呈现了一个美学世界,色彩的对比与相谐、五感的丰富体验。整个场景静谧又浪漫、热情又克制,想与爱人亲吻,想与世界拥抱。 文字的力量还使人心潮澎湃。这本书最喜欢的是第一本最后一节,作者对人生及自我的明晰。朴素真诚如人生格言,像一道朝阳,温煦又明亮,直直地照进心坎。“我一定会努力将这样和自己的面对面一直延续到底,让它照见我在今生今世中的每一张脸,即使必须付出难以负担的寂寞代价亦在所不惜。不要退让:这一语已道尽。不要妥协,不要背叛。”整篇没有激情动员,却让人振奋鼓舞,同时理性自知。 我喜欢他这种写作风格,描述景物时自带柔情,描述事件人物时自制冷静。同样的文字符号,但在加缪的排列组合下绽放了别样的美丽。

  《加缪手记》读后感(六):这是一本碎片之书,但是不缺乏闪光点

  加缪也不是神,他也是拥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人,但是他追求自由,用零碎简洁的的语言诉说着他不平凡的生活,坚持面对自己.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想面对的困境,不得不越过的各种障碍.

  (这是一本笔记,所以阅读的时候可能构不成连贯,但是我们往往觉得这样很真实,里面不乏金句.)

  个人总结:

  1.找到自己,千万不要迷失自我.

  2.意识到了哪些可能性只能由自己做主.

  3.所有聪明人都会受到的共同诱惑:愤世嫉俗

  4.一段友谊的构成,是否能长存.

  摘录:

  年轻时,我会向众生索要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友谊长存,热情不灭。如今,我明白只能要求对方能力范围之内的:做伴就好,不用说话。

  5.从来没有这么一种人想要成功却无法成功,然而即便无法成功也能带来收获.如果无法带来收获,那是因为懒惰.

  6.一个人对另一件事发表了客观的看法,是因为与他无关,而当事人则陷入"情绪"当中,感觉作者从年轻时就已经足够理性和智性了23333.

  《加缪手记》读后感(七):0000

  当惊诧于纪德或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如此使人信服时,他们的思想局限性便赤裸裸地出现在我面前,即只能表现为一种行动的力量——如纪德的影响是放弃思索,有极大的强迫力使人成为个体艺术家;如维特根斯坦使人放弃哲学,或干脆宣称已终止哲学。

  他们的思想当然是诚实的,却也在文化的层面成为一代教皇——他们的前辈尼采与罗素的思想有多让人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便有多让人封闭。——但耶稣始终只有一个,且自身没有书写。

  纪德或维的思想总能排斥危害自身思维的怀疑因素,用另一种语言去使语言跳出来,打破书写者的力量。

  当然知道,当“诚实”这一想法进入思想者的视线,并当作信条去执行,他们便不是思想者,而是一名结合自身经历并书写的语言艺术家。

  本雅明拒绝信条。他更是一位如尼采、卡夫卡式的“未完成者”。一位他自命为“文人”这一框架的真正的思想者。如今,思想者更像一位二流的艺术家而存在——因为不够完美,而受权威教皇的施压,而第一位教皇是老子。

  应该思考加缪的一句(或许是)无心之言:

  “因不诚恳而深沉。”

  ——《p40,加缪手记(传1)》

  《加缪手记》读后感(八):《加缪手记》第一卷读书笔记

  较之作为加缪先生的“朋友圈”或者“微博”,我其实更愿意把这本书当作前辈写作者给予后辈写作者的启示录。 不论是简短的一句句类似于“《局外人》写完了”“《西西弗斯》写完了”的话语,还是让我印象最深的那句“每一天都要在这本簿子上做笔记:两年后写出一个作品。”在情感、方法乃至生活本身上,加缪先生都像一个真正的前辈一样,给予了我非常大的激励和支持。 从情感上,有哪个有志于写作的人能够不为“良心不安,就必须告白…”、“别人写作,是基于迟发性的诱惑…至于我,从我笔下流露出的将会是我的幸福快乐。即使这其中不乏残酷的成分。我需要写作就像我需要游泳,这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等等的这些语段所鼓舞呢?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作家在成为作家之前就具有的,作为一个作家应有的勃勃野心和无限热情。而这野心和热情不仅吸引我、打动我,更是鞭策我、促发我。

  从方法上,正像我和宋劳斯聊天的时候他说的,“我感觉你的文章里面赤诚的部分很多,克制的就少了点”,“最近觉得,表达的载体越短越精越好”。可能也就因此出于互补,我最喜欢的海姆和加缪都是写作时“话少”的人。“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那种点到为止的”(第二本);“写作的人必须能够一分为二:最重要的,再说一次,是学习如何自制。”这是警醒也是启发。

  从生活上,我把“如果循着这道光一直过去,我就会找到我自己”定作了今年的关键词。没有人能拒绝第一本最后那长长的几段,就像不管逻辑,没有人能拒绝“爱”。

  《加缪手记》读后感(九):一点摘录

  “这样的蓝,对眼睛和灵魂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因为美会令人受不了。美让人万念俱灰,因为我们是多想让这种刹那的永恒一直持续下去。”

  “人们总以为自己和这个世界是隔离的,但只需一株伫立在金色尘埃中的橄榄树,或晨曦下几片亮晶晶的沙滩,也许就能让我们察觉到内心的抗拒正在消解。”

  “面对这样的天空,以及那从天而降的光热,我觉得无论是感到绝望或喜悦,都没有正当的理由了。”

  “时间会过得这么快,是因为我们没办法在里面做什么记号。”

  “必须去活,去创作。活到流下流泪——譬如在这幢盖在长着丝柏的山坡上,有着圆形屋顶和蓝色窗板的房子前。”

  “那种拒绝敞开心扉的高贵情操。”

  “‘激情’让我们想起的大都是惊人而且无法自制的热切,以至于忘了这其实是一种苦痛。”

  “因为想要更快出风头,人们才不愿意重写。”

  “一生灵的无知状态乃对其所寄寓之天地之绝对适应者。”

  “阳光接着恢复了亮丽,水汽被蒸干,爱的气味又变得轻盈了,几乎闻不出来。就好像闷热的下午过后,和情妇外出上街,她望着你,两人肩并肩,周围都是光亮和人群。”

  “向往那种一旦我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就会陷身其中的赤裸状态。但最重要的是,要存在,就别去寻求显现。”

  “每个人生命中都要有爱,一种大爱,因为这样就可以有借口不用去面对那些令人不堪负荷、说不出缘由的绝望。”

  “付出一小部分的人生以免丧失整个生命,是很正常的。”

  “会让一件艺术作品受到破坏的不是热情,而是证明的意志。”

  “所有聪明人都会受到的共同诱惑:愤世嫉俗。”

  “人有种奇怪的虚荣心,想让别人或自己相信他向往的是真理,但其实他有求于世间的的是爱。”

  “p110”

  《加缪手记》读后感(十):舔舐自己的生命,仿佛那是一颗麦芽糖。

  六年级和初二的暑假,我作为一个典型性琴童在家里练琴,考八级和十级考试。三首指定曲目,第一首练习曲考核的是手指的灵敏性和速度,第三首乐曲考核的是乐感与段落呼吸,情绪把握。第二首曲子往往我不知道考核的是什么,两次遇上的都是巴赫的平均律。

  平均律是一种很神奇的曲式,它的意义并不在于场景的描绘和道理的解释,而是来自于某一个旋律的重复与变化。旋律永远是同一个,通过调性变化、切分音符的添加、节奏的张弛融合在一起,有时候两个手可以同时演绎四个不同时期插入的某一旋律。

  加缪平时会带着手记,从而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因此手记比其他完整的作品更具有多元性和复合调性。矛盾展现不再需要构建的冲突,内心的抒发不再需要借助于剧本角色对于观众的独白对话,而是通过不同片段的随想。

“我发现佛罗伦萨画派原始期画家笔下的那些脸孔,其实跟我们现在每天会在街上碰见的一模一样。因为我们已经不再习惯去看一张脸的本质,我们对同时代的人视而不见,只会记住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定位的(无论东南西北)”

  作品是告白,而手记却是记录,不具有作品的对象性。对于自我的呵护常常令莫名泪目。

“终于又出太阳了,我的身体也蠢蠢欲动。不要多说——要有自信”:“莫离群索居。活在光明里的人,不会有失败的人生。”“如果我们很确定自己的无望,那就该像个有希望的人一样去行动——或自杀。受苦并不会带来权利”

  加缪手记和巴赫的平均律,在我看来真的很相似。松松散散,内在稳定且一致。他真诚地舔舐自己的生命,仿佛那是一颗麦芽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