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手记:第三卷》读后感摘抄
《加缪手记:第三卷》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有时会直接将感动化为呐喊。另外一些时候,我们是通过书写的方式,绕一大圈想找回记忆中仍栩栩如生的感动;一旦它真的被我们的文字叫醒了,那样的感动就再也不只是一个呐喊,而是一个巨浪,其壮阔……”//“我的职业是写书,并在我和人民的自由遭受威胁时挺身而出。如此而已。”
●终于把三本看完了
●第三卷伴随着加缪生命中一段充满争议的时光,也是他最后的时光。能看到一些很真诚坦白的文字,仿佛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地抚过心脏。我可爱又悲伤的加缪。
●“大型历史危机过后的第第二天,人们发现自己就跟彻夜欢之后的清晨一样不快乐和痛苦。没有能治历史宿醉的阿司匹林。”
●虽然是加缪的“毛坯” 但是能感受到他的精神 目标明确 生命紧凑 病痛和言论攻击带来的孤独和痛苦 看到美景就想哭 虽有一些游记(流水账)但是关于他自己的还是太少 多数仍是关于工作(写作)虽然在快结束的时候因为一直的焦虑(记忆衰退)记了一些日记(流水账) 因为他认为人生应该是个秘密
●翻完了加缪的微博
●第三卷可 看到《夏》《堕落》和《流亡与独立王国》的源起。还有几个未及完成的写作计划,因为这几本书没有读过,所以这本手记读起来相对前两本要困难些。有些话真是读起来很费劲儿,似乎是没有关联的词连在了一起,如“夜宛如一股黑潮从地表尽头席卷而来,然西天仍兀自地红艳、瑰丽、翠绿。”看似无意义,但仍非常有画面感。很喜欢那句:海上。月下的海,无声的壮阔。是的,是这里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平静地死去,在这里我才能说:“我是个弱者,但我已尽了全力。”
●激情五分!加缪应该是我读过的写作者里最能产生自我认同感的了,认真地做了很多记录,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巴黎和阿尔及尔重读这三本手记,更深切地感受他的所思所想。
●后半段意外有了流水账的感觉,生涯倒数,身体走向消极,还坚持立场在孤独中反省。他抑制本性,在目标渺茫时候,知道即使肉体能制造愉悦,泪水中的爱只会徒增衰老。追求丰富又不愿割舍悲观的男人,其实体验到太少的自由
●2019.9.2。每每潸然。看得好难过啊……感觉他心里很苦。这一本似乎更加personal一点,讲了很多很多关于“爱”的体悟,政治的部分少了很多,也许生命将尽,终有心力抵不过疲惫的时候,但他依然很倔强的,这姿态真教人心疼。“如今我只爱汪洋之中,那种不知何时才能靠岸的地方。”
《加缪手记:第三卷》读后感(一):第三卷摘录
1.我最喜欢的十个词,答案:“世界、痛苦、土地、母亲、人们、沙漠、荣誉、穷困、夏天、海。”
2.我总有种置身于汪洋的感觉:在一片壮阔的幸福之中摇摇欲坠。
3.在幸福之巅——然后黑夜就来找上我了。
4.海上。月下的海,无声的壮阔。是的,是这里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平静地死去,在这里我才能说:“我是个弱者,但我已尽了全力。”
5.他讨厌那些无知而且高傲的革命分子:“想要改造这个世界却不知真正的幸福在何处。”
6.殉道者必须在被遗忘和被利用之间做出选择。
7.我这人活着是为了努力创作,除此之外我找不出其他理由。别的一切我几乎都失败了。而且如果这点还不足以为我证明,那我的人生实在不值得被宽恕。
8.“两个对我有价值的东西:温柔和光荣。”
《加缪手记:第三卷》读后感(二):逃避
其实我一直对加繆和西蒙还有萨特的关系还是觉得很迷惑的,似乎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着些什么。
看这本手记觉得他还是蛮纠结的人,并没有表面上宣扬着的对所有东西的无所谓,人们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所以要去验证其正确性吗?深深的纠结于对单一爱情的认可,好像拼了命的害怕,再次被命运的齿轮抛弃一样,选择不断的留情再失去,然而内心真的认可这样子的存在吗,在他的文字里,我觉得是否的。很多短篇小文总是有很多的刻板印象环绕着,只是告诉我们这个人的某一方面表象的样子,然而他的全貌似乎被人们全部抹灭掉了。
活着就像一场炼狱,当然要选择享乐,痛苦能够成就一个人,这个是我否的答案,如果你可以更快乐,当然要选择快乐了。其实这句话少了很多的相对条件,就是每个人的选择,这个相对条件还是由每个人自己去选择的。
永远不会抛弃的在加繆来说只有母亲了,这个世界上自己唯一相信的女人。相信这个东西好难哦。
《加缪手记:第三卷》读后感(三):于温柔之处携你沧桑
伟大的心灵也有平凡的烦恼。这是我所不预期的。
我一直想象着,这些高高在上的文化丰碑,一定飨食着高雅的精神食粮而不闻人间烟火。他们时而如惊雷、时而如闪电地,为这个肮脏乏味低俗的世界增添声光。把我们这些沉睡的人,叫醒。
但不是。一来,我们从来不是被他们叫醒的。我们被自己叫醒,或者永不醒。我们沉睡着,沉睡着,突然有一天瞥见天花板上的裂缝,就瞥见了永世的自己。二来,他们和我们,食着同样的食粮,怀着同样的烦恼。
而这些心灵之所以伟大,抑或就在于他们的出淤泥而不染,他们不沉沉睡去。他们所见的每一粒凡沙中,都是一个个精致的世界。他们给所有的肮脏一个肮脏的理由,给所有的乏味一个跳跃的雄心,给所有的低俗一个存在的解释。
就像他自己写到:作为一个创作者,我让死亡这件东西活了起来。
我注视他的所谓的平凡,从中看到他的伟大,看到他从同样痛苦和无聊的人生品味出的厚重和欣悦,看到他描绘的爱和希望,忍不住默默流泪,觉得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鸣响才不为苟且。
但其实,这难道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之处吗?是每一个我,让这个客观的世界变成了主观的光海。是一个个的我们,让这个世界活了起来。
不,还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生命。为什么有些人如他,可以广阔、可以充盈、可以丰满,可以把这许多、稀松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不以为意的、轻描淡写的日子,幻化成意义。可以让自己的光海那么耀眼、张扬而高峻。有些人,就只能低低的,存在过如同不存在,光临过如同未光临。
《加缪手记:第三卷》读后感(四):他说得真好
这是真正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比“尽人事听天命”更加睿智。他能写出我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能道出我没认真思考过却期待答案的疑问。这个世界可以有丑陋,但仍然需要追求美好。就算全是丑陋,也可以努力创造美好。
不知道名人公开的手记是否是他的刻意,但是能看智者的思考,就算是经过修饰,也是一件不错的事。“修饰”这一行为本身就包含了他的思想。
阅读时能够体验到,他说得真好,这种感觉很好。
《加缪手记:第三卷》读后感(五):智慧借助语言,在瞬间中完成了自身
智慧借助语言,在瞬间中完成了自身
《南方日报》2017年1月13日
王威廉
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购买了太多的书,坦率说,很多书还没有拆封,但是,有一套书,对我个人而言,有着里程碑样的意义。
那就是三卷本的《加缪手记》。
这是一部由随感、笔记、灵感、独白构成的碎片之书。不过,仔细想来,称其为书都不知道是否成立,因为它完全不具备一本书所具备的条理性。那只是一行行的句子,零零散散,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完全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也不像诗集,在捕捉着精致的意象与语言。这些手记,只是一个作家躲在幕后的喃喃自语。
可我盼这套手记在中国出版,已经很久了。很多年前,读加缪的传记,便知道他有随手写笔记的习惯,这个习惯陪伴着他,直到车祸发生的最后一刻……因此,它的珍贵来自于一个伟大的灵魂:作家在源源不断地把生命的样态注入到这些手记中。
这套书不妨视为一个精神性的空间,一座捕获了时间的语言建筑。我们的阅读,是对作家生命的一次次复活。文学作品的完成,意味着切断了与作者的联系,那些文字终于获得了独立性;而这些未完成的,或者说,把完成置放在未完成之中的,像是依然完好的血脉与神经,连接着另外一端那看不见的生命。
因此,这些手记绝对不是草稿,它是一个作家最隐秘的生命瞬间,它揭示了写作的来路与去处。甚至,能看到究竟是什么在激发着写作的生成。那是瞬间的思想,如事物彼此撞击时强烈而炫目的火花。智慧借助语言,在这样的瞬间中完成了自身,万分迷人,叹为观止。加缪自己也被这样的景象迷惑了,他写道:“我是个写作者。但不是我而是笔在思考、回忆或发现。”这不是什么谦逊的托词,而是一种直觉的感受。
寥寥数语便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写道:“人们习惯用影像去思考,如果你想成为哲学家就去写小说。”他还写道:“心理学是一种行动——而非对自我的反省。人们终其一生都在界定自我。完全了解自己,就是死。”这样的话对我如大音入耳,是难以承受的颤栗。
这是顿悟的智慧,也是加缪在不同生命状态和生活境遇下的真实体验,不可能借由长篇大论,条分缕析,去弄成一个四平八稳笼子样的体系。这些出自生命根基的思想,有着激光一般的精确,它不懂迂回,它只听信自身,它所击中的,往往是沉疴陋习、陈词滥调、蒙蔽教化,不乏我们信以为真的那些口号。加缪的思想比萨特的哲学更有对历史与未来的洞见,无非是因为如此。
类似这种笔记式的哲学表达,自然不只有加缪,还让我们想起维特根斯坦和尼采等巨擘。那两位的絮语也是极为迷人的,但相比较而言,加缪的絮语所构造出的,还是一个作家的世界,也就是说,它永远牢牢立足于生命和语言的本身,不希图僭越,也不试图转移困境,而是真诚与直面。这样的世界,是普通人能够进入、也深得滋养的世界。这与维特根斯坦的缠绕、以及尼采的冷漠完全不同。那些天才影响巨大,但是时过境迁,终归不及生命的涓涓细流。是的,加缪不是天才,他只是用尽心力去深情活着的一个普通人,一个男人,一个写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