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1 01:35: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的读后感大全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是一本由白谦慎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精选点评:

  ●挺有意思的一些小故事,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展开的一连串思考。

  ●提出的问题很好,本来以为是分析书法,但却是在反思“何为经典”。或许我们可以把吹捧古代“穷乡儿女”却对身边的类似写作不闻不问的人看做是咖啡馆左派吧。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

  ●有理有据。读完觉得自己的字写得不能说不好。

  ●看似浅显,却道出了书法界一直存在的心照不宣的隐性规则。提问一针见血,宽阔的视野,严谨的态度,比国内书坛的一些土炮不知高到哪里去。文化反思可能深度还待挖掘,不过筚路蓝缕,给国内书法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绝大多数的人是把工作和生活串联起来,工作的时候工作,生活的时候生活,反正不能同时进行;而另外一些极少数人,他们是把工作与生活并联起来的,对他们来说,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他们的效率不惊人才怪呢——我说的是人生效率。 在大问题上,能够想清楚做明白的人,相互之间在茫茫人海之中,是可以一眼识别出对方的,因为他们知道区别,而与之相对,剩下的人们,自以为所有人跟他们一样,甚至以为跟他们不一样的是傻子。 自主:我做什么?我决定; 专精: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目的:超越自身的渴望。给员工赋能。

  ●好看的书。“意趣”是个什么东西?是长久的专业训练会杀死的吗?时间令一切不朽?傅山对同代非专业书法的欣赏是否也是一种对古代的间接回归?中国书法的实践里,很触动我的一个例子的是公园里用水习字的老人:一个个字迹,成即隐去,“写在水面上的文字”,不拿不朽当回事儿。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 作者给出的答案也颇具启发性 然而终究还是没令我信服。。。 不过这书确实很好看。。。

  ●论证严谨又不失风趣 虽然探讨的问题比较陌生 还是能引发思考 带来阅读的愉悦感

  ●无古无今是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但很难说楷书系统的文字遗存真的没有历史属性。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一):書法遺傳的白描

  《以古為徒和娟娟髮屋》里,白謙慎先生對列代書法的傳播精神與書寫病灶提出了批量考證:自秦前碑拓到漢後名家,再到民間屁娃這一縱向線索,簡扼地為書法傳播真相代書時,為『敦煌書法』到『民間書法』傳襲歷程取證翻案。

  書寫技法以非功利性目的開始傳播,輒以探討何謂『書法之源』下的全民反思——反思雖顯漏紕乏力,尚亦能穿越理解為白先生對『傅山』世界仍是欲罷不能。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二):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学习书法以来,每次看道自己的字,总是不满意,规矩成死板,没有意趣。看到新手、儿童写字,往往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纯真感,与善书者写出来的书法感觉又不一样。今日才知,那是不规整的意趣。为什么初学的人往往可以写出纯质古感,而熟能生巧者却流失了这种意趣呢?读了这本书对书法又有了新的认知。理解和欣赏一种趣味需要知识,有意识地追仿或创作一种趣味也要知识。读书,多读书。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三):终极的终极是什么

  像是事物的发展爬升到一定程度而下落的趋势。在衣服易破易损的时代,人们追求布料的结实耐穿而造成牛仔裤的流行,当牛仔裤结实到不能再结实,就出现了“破洞裤”,毕竟不能在其耐用性上大做文章,于是只有反其道而行之,通过破坏原有的形式来求新求变。

  书法艺术技法臻于完美之时(假如这一状况真的发生),那么再向“终极“追寻的目标又是什么?正如绘画的目标,若只是画得像,那么照相机的出现便可以说已经摧毁了这一艺术形式。追求“古朴”似乎还只是初级阶段,而那些“喷墨”“泼墨”“丑书”,可能正是在寻求突破这一层障壁。但是如果做出了这样的突破,恐怕就与传统书法不再是同一种门类,化身为所谓的先锋艺术,超越字形的束缚,成为需要解读和描述才能欣赏的,只剩下黑白与线条却丧失含义的抽象存在。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四):“娟娟发屋”过多少年都不会成为被人临写学习的书法作品

  

“意趣”这样的概念显然不属于当代艺术,或者说从书法上讲的更多一点。然而,白教授写到最后又讲本书不是探讨的书法问题,是文化的某种反思。我是比较迷惑的,本书所谓的“反思”究竟“反”的是什么,“思”的价值又在哪里?“娟娟发屋”这种招牌的出现,作为一样是平民的我,非常知道它的由来,这种理发店极小,接待的顾客都来自平民底层,所以开店,店主想的无非是尽量省钱(所以不找广告公司文印店做正规招牌),店主自然是成年人,从小到大自然是看过各种各样的招牌,所以尽管没有练过字,但还是想往看到的店招上尽量靠,但能力确实又不允许,最后写成了还算清楚的四个字。要探讨“意趣”,首先是作品的作者自己先要有那个“意”,写出来的要有那个“趣”,不管是今人书法,还是古人碑刻行帖,没有这个前提去谈,都是伪命题。至于文化现象,进入到当代艺术的范畴,那么本书索要探讨的,早已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新话题。如果把未经训练,写什么样都要往意趣解读,“书法”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存在了。我们真正要反思的,其实就是应该针对这种“反思”来进行“反思”。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五):重读一遍

  循着清季以来碑学发展的思路,今世书家在继续重构着“民间书法史”,进而完成实现“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伟大使命。不独康有为极力揄扬的“穷乡儿女造像”被纳入书法经典的谱系,那些在龟甲兽骨、钟鼎彝器、竹木缣帛和片纸残卷上有幸留存下来的古代无名氏文字遗迹都被作为取法的对象,其中本处于历史和社会“边缘”的非名家书迹向“中心”发起了挑战,书法经典面临着泛化与解体的危机。然而,在古人书写的“字中之天”被今人频频师法和加工的同时,我们几乎不曾闻见当今普通人的趣味性书写为书家所激赏和仿效。其实,从来没有什么“民间书法”,“民间书法”也不存在什么“平民精神”,这些概念在逻辑上并不能自洽,它们只是利用了审美规律的政治修辞,是意欲解构传统和经典的霸权工具,是将经典的光环和神秘性褪去的政治谎言。必须言明的是,政治的平等不能抹煞艺术和文化在价值上的本质差异,历史主义对经典的颠覆或许终将把我们引入一个丧失基本的意义和价值判断的世界。厌倦了经典法式的既定束缚,在古代的非名家书迹中寻求视觉和心理上的新鲜与刺激感,以意趣和自然等概念工具疏离经典的稳定规制,不失为一种促进多元化审美变革的艺术追求。但不幸的是,这一源于不熟习书写技术者的书写趣味似乎拒斥临摹和二次创作,若视之为某种特定的视觉特征,自觉和主动地追求意外的稚拙之趣,其本身已与崇尚自然的艺术主张背道而驰。单论这种不规整的意趣,书法家写不过作为普通人的王小二,而任意一位未学或初学书法者皆有可能在自然书写中写出这种意趣。如果人人都是书法家,那么书法家什么也不是。基于对取法传统这一路径的依赖和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维护,书法家始终在恪守一条古训——“与古为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