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锦集

2020-09-13 19: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锦集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是一本由谦慎著作,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230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9年6月,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精选点评

  ●略温吞

  ●二王为中心经典帖学传承千年,碑学思潮兴起们的审美端庄精美转向了天真拙朴。发展极致,连“穷乡儿女”的字迹都竞相临摹...由此引发了白老师思考收集了很多“不规整,有意趣”的民间涂鸦..并将其中的“娟娟发屋”作为当代平民书法代表与唐代写经生的练习稿,北魏碑刻的粗朴体进行比较..500年后,这些民间涂鸦也变成了“古书”谁知道会不会像敦煌写经一样被奉若圭臬呢?哈哈哈!浩若烟海的书法长河,我恰恰最欣赏居延汉简,敦煌写经,北魏墓志这类有点野味,非庙堂之高的江湖书风..书法不同书写,经典之所以能称经典是因为其中的法度..在不违背法度的前提展现自己个性也就是“不规整,有意趣”地传达艺术热情.正因为法度的存在,艺术才拥有永恒魅力...不然,“娟娟发屋”这种笔涂鸦就也就真能传承百代咯

  ●明确了一个问题,但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斯顿艺术馆书写的一块牌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条街道无名氏书写的一个简陋招牌作者从这个牌匾出发,围绕着艺术的审美判断问题,写了书法艺术中古代艺术与代“艺术”、“平民艺术”与“精英艺术”之间的关系。一,作者对以娟娟发屋为代表的“素人书写”的赞扬之情,引用猛参将和儿童的书写,提出“不规整、有意趣”的观点;二,其指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崇古”态,其认为康有为等人提出的“穷乡儿女造像”是基于其为古物而非基于审美判断;三,其认为平民艺术这个说法不严谨,有向意识形态谄媚之嫌,是为了标新立异,还有显示开放的“现代”意识;四,娟娟法屋这样的作品不能被推广,基于艺术利益圈的基本意识,艺术不仅有意趣,还要有技法;五,“活的群众从不被收藏,因为他们太整齐,毫无经典性。”

  ●素人写作趣味问题:究竟什么是书法的平民精神指的是某种精神气质还是某种形式特征呢?前几章以教外国人书法为例来分析初学者写作非常精彩

  ●艺术永远会有争议 完本书一个感受 我也可以写出书法了 不算容易读进去的一本书

  ●作者说这本书若干年后的评价可能要超过傅山的世界,但我保留意见。这本书讨论不够深入全书对于什么叫做“不规整的趣味”也没有说清楚美学方面的讨论不尽人意

  ●灵飞经和佛说八阳神咒经天发神谶碑 感觉可以唬人 我完全理解不了这种不规整粗糙 这就叫有意趣了?那名家写的规整的里面 也有有意趣的丫 但不是作者定义的意趣 重复同语多 作者提出按照笔迹归类贵族or平民 随即又质疑如此 左右手互搏 内心都知道就是看时间 历史公正 但需时间大浪沙

  ●书法体系的关键是掌握笔法和章法,并且能累积和有取法,如果只是一味对陌生化地强调,必然会走入极端的境地。

  ●另一种视角的书法艺术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一):小论

  白谦慎先生这本书,初读起来如同戏言。由以王小二的故事尤为辛辣。,这其中也引出一段现实的公案。但细细品味起来,却嬉笑怒骂间却隐藏作者严肃的思考即:何为经典?尤其是书法在经历了碑学的洗礼之后,形成了一套完备又不同于帖学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标准。这一套工具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基于晚明以来文人保持自身优越性与独特性所采用的策略。但由此也就挑战了帖学的审美规范,由此而带来了审美的冲突,“巧”与“拙”、“俗”与“野”,曾经的乡野碑刻被奉为圭臬,成为了经典。对于经典的阐释也出现了歧义,白先生的书正是从这个视角来讨论书法经典性的问题。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二):白先生的书是文化反思不是书法批评

  这个春季学期有幸参加了白老组织的“题跋”认读小组。读“题跋”至少是研究书法史或是古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功。跟着白老师一字一句地读每一个题跋,确实收益非浅,期间也学到很多书仪方面的知识。再说白老的《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提出了好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就归纳起来有“无古无今”的“素人之书”(即没有专门训练,书法技法不成熟,但却毫无例外显示出不规则中的有意趣),民间书法与平民精神这两种提法是否正确(民间书法就一定具有平民精神,什么又是平民精神?)总之,这本书的价值对于后人或许正如白先生自己说的,比其另一本著作《傅山的世界》更值得关注。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三):不知大家为啥热捧

  中国的书法和法书,早有定论,无须再起争执,但白老师提出的“普通人的趣味书写”似有冲击法书范例、还笔于民的嫌疑。

  民间书法有没有?肯定有,去年春节我在黑龙江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偏僻到刚刚通电半年)被大雪阻拦,无法回沪,恰好村里有人家娶亲,被邀前去,一见人家礼单上那个毛笔字,真叫我惭愧!书写者是村小学一个40多岁的德育老师,双手粗糙、破衣烂衫,中国最基层的老师基本都是工作之余还要下地干活,但就是这样一双手,却写出了足以在上海开个展的书法。

  回头说“娟娟发屋”以及白老师举了很多范例的陈兮墨迹,不知别人怎么想,个人认为那根本不叫毛笔字,充其量叫练字,连最基础的毛笔字规范都不会,何谈书法?真真糟践了这个“法”啊!

  这本书我一直摆在阳台上,有一天来了一位男同事,他随手翻几翻,说:“可能是白教授喜欢‘娟娟’这个女性化十足的名字,才惹起的作书灵感吧。”

  时间过去那么久,冬天了,准备把一些读过的书收起来。理到这本书,突然想起同事的话来,想想,也对。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四):值得思考的一本书

  立论的时代性和反思的深刻性

  高老师在民族文物的课堂上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起初,我仅仅是作为了解性的读物而将其忽视。高老师称其为“传世经典”,我有些不解。我认为“传世经典”不仅要在题材内容上无懈可击,在思想方面也要独树一帜或者是一种集大成著。拜读之后,方觉我资质愚钝,思维方式拘泥固化。先生从重庆乡野一个理发店的招牌,引出对有关书法经典问题的独特思考。这种“不规整”“有意趣”“无古无今”的书法写作。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史上的问题,也是一种时代性、经典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其实大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或许这本书能留给我们的不是书法史的故事,而是关于“经典性”思考的方式。

  这书与《傅山的世界》相比要抽象一些,但是也让我们反思一下什么才是“经典”?这本书我以为其最值得之处就是指出了古代所谓“民间书法”的“有意趣”、 “天趣” “奇古”、“高古”的意蕴,实际是“无今无古”,同样存在于当下书法初学者的笔下。从而白氏提出了其关键的反思或者说问题,为什么类似于“娟娟发屋”的当代“有意趣”的“民间书写”不能成为书法资源?作者没有给出结论。除了古代书迹珍惜和中国长期以来崇古意识之外,最关键的就是“陌生”。所谓古代“民间书法”一般说的是汉简、汉魏晋墓志、墓砖、魏晋南北朝“乡野小儿女”的造像记等等,也有认为包括篆书时代书的。这些书迹都是产生在典范的楷书定型之前的。篆隶时代的书法用笔、构型方面与楷书时代大有不同,再加之“碑”本来与“帖”或实际书法大有不同。后人学之不光在追求“奇古”或“天趣”,亦是借此突破楷书时代的范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所谓美是后天的、建构的,而陌生化大概就是建构美的手段之一。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五):乱评

  按照这本书里的措词,我大概写了16年的“平民书法”,也为家里亲戚朋友写过不少“娟娟发屋”一类的东西。练字的大量毛边纸和宣纸,最终成为我妈擦洗油烟机的得力物件,写得好到足以贴起来的春联,也总会在第二年大年初一被扔进垃圾筒。

  在最初大约十年练字的时间里,主要是技术训练,闷头写,柳欧颜赵写下来五六年,楷书就算是过关了。当时我还不知道“不规整,有意趣”为何物,只求临得像。后来我在初中还是高中的一个暑假在家边上的久留米美术馆参加了一个培训,临兰亭序。当时评作业,就有个笔拿不稳的小男孩“颠倒疏密,不可思议”的字深受书法家们的喜欢,今天想来,大约就是傅山所谓的“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当然当时我只觉得被耍了。

  后来我在瑞士的时候,有个机会教教外国人写字。那时一起搞活动的有个祖籍意大利的教中国功夫的老头子,表演的时候气运丹田,扎稳马步,很有那么一回事。老头子看我写字,也过来学,临兰亭。写得出人意料地好。我那时才真知道什么是“有意趣”,线条有力道,折转也很让人玩味,虽然他这辈子第一次拿毛笔,我说大约是您有内功,写出来的字都与旁人不一样。

  从大约两三年前我开始练魏碑,慢慢了解一些所谓“古朴”的“意趣”。另一篇评论里提到的“陌生化”(大约就是德语里所谓的Verfremdung)解释得很好。练魏碑的感觉就是不断打破原先的书写习惯:横划收笔时本来是顿的,结果像隶书一样挑上去;原本相靠相倚的结构,偏偏歪七倒八,最后竟然还不失紧凑协调;如此种种。大概正因为这种“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陌生化效果,就让人觉得“奇奥不可言”了吧。

  作者提的问题很大,也是很本质的问题,我有限的经历大概也就理解到这个程度。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话已经被说烂了,只是到今天,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幅字,一张画,好与不好,大约只能由市场价格说得算了。其实我更关心的是,今天“善书者”且不论,像作者一样能够从理发店招牌甚至厕所指示中发现书法“意趣”的人有多少呢。这大约也是艺术修养的一个体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