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的读后感大全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是一本由[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精选点评:
●特洛亚妇女>美狄亚>阿尔刻提斯>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酒神的伴侣;特洛伊妇女在古希腊时期的文学作品里无疑是对战争的残酷性描绘的最好的作品,对战争的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狄亚里美狄亚和伊阿宋的对话哪怕是放在现如今的作品里,依旧很完美,对男性和女性性格的把控的异常出色,起承转折却有娓娓道来,并且对话里的每句话的完全符合人物情绪节奏,欧里庇得斯是人类情绪的大师,哪怕后世的莎士比亚都没能达到他的高度;阿尔刻提斯里的女性塑造的算是古希腊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则更像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奇闻异事…酒神的伴侣真不好看…没有过考据,但感觉这五部戏并不像是一个人写的…
●美狄亚最酷滴!别的几部都不好看!还是索福克勒斯那一本很好看滴!
●欧里庇得斯的五部剧,突出的是他的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处处显现的神迹,却在揭示神存在的不合理性;站在战败者的一方慷慨悲歌,激烈反对战争对生命的践踏;崇尚自由和民主,歌颂女性,阿尔刻提斯、美狄亚、赫卡柏、伊菲格涅亚诸多女性形象闪闪发光。实在是太喜欢了!!!
●看完《美狄亞》 伊阿宋真的典型渣男,和公主結婚了還要跑來和(有法力)的美狄亞解釋結婚是為了她和兒子好,我一個白眼翻過去
●《酒神的伴侣》注释详细,从这部剧可以看酒神崇拜教仪。(此剧把酒神崇拜和地母崇拜平等视之)外邦神酒神降临忒拜城,以母亲血缘和父亲神力为由,力图建立教仪。我们可以在判断叙述(教仪)的真实性时看到权力的运行。狄奥尼索斯是一个不可琢磨的此在 - 他是乔装的客人,是歌队长,是率领狂欢队伍的男巫,是监牢里的公牛,是引导彭修斯又“半路消失”成声音的引路人。在这个过程中,猎杀者彭修斯逐渐成为猎物,不知不觉臣服于狄奥尼索斯的命令,接过狄奥尼索斯的神杖,或是扮成女装。另,人在限度中以德性超越神性。
●美狄亚真是过于睿智,女人的境况从前如此,现在也如此。
●一七年七月。读《特洛伊女人》两遍。安德洛玛刻说儿子:“为什么用手拖住我,为什么抓住我的袍子,像一个雏儿躲到我的翅膀底下?……那凄惨的跌落会打断你的呼吸,可没有人会怜恤你!”——很有力量,直击人心。
●"欧里庇得斯首先在文学的领域发现女性" 本书另有译者个人心得,译一部《特洛伊妇女》仅得两三袋麦粉(1931)
●《美狄亚》真的是太棒了!下周读原文选段,看完译文都喜欢得不得了。
●除了可以看出古希腊的妇女真的过的挺惨的之外,感觉欧里庇得斯非常不信任他们的神了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读后感(一):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读后感
最期待是《特洛亚的妇女》,19年在SIRACUSA的古希腊剧场实习时,有幸参与过这出戏剧演出的制作。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整个剧本里没有一点点令人安慰的事情,反而是接二连三的坏消息。说来也怪,我们总说一个故事要跌宕起伏,才是吸引人的剧情,而在读这个剧本时却丝毫不觉得无聊厌倦,反而是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许是作者还是留下了一丝丝微光,马上又将它掐灭,极大的加深了对故事的悲壮。
另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诗人用对话引起人们兴致的技术已经如此炉火纯青。当弟弟到达那个不欢迎客人土地上时,我会好奇姐姐究竟是否能将他认出;他们对话时我都不由得紧张,生怕下一行字就看到姐弟相残的画面。虽然这样的桥段在现在看来不免俗套,然而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剧情,对话必定是让人欲罢不能的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读后感(二):《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阅毕掩卷——欧里庇得斯笔下的女人
埃斯库罗斯悲剧辉煌余烬,索福克勒斯悲剧开创了新的时代,新老交替,破旧立新,是传承与创新共同催生的必然过程。而欧里庇得斯就没那么幸运了,前辈索福克勒斯只比自己大十五岁,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身居高位,甚至还特别长寿。这使欧里庇得斯在悲剧竞赛上一生都只能活在前辈索福克勒斯的光环之下,充当一个偶尔显露光芒的配角。是的,欧里庇得斯只得过五个悲剧头奖,并且其中两个还是他过世之后,他的儿子将他的悲剧拿出来表演才获得的。
但是,无论前辈如何光芒万丈,依然阻挡不了一颗金子终会发光。索福克勒斯曾这样说道,他笔下的人物是理想的,而欧里庇得斯笔下的人物则是真实的。欧里庇得斯被称为“心理描写的鼻祖”,他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使人物被刻画得更为细致和真实,将悲剧艺术中的怜悯和悲情由内而外的渗透。有人称,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文学领域第一位发现女人的诗人。的确,《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无一例外的都是女人的戏码。而在欧里庇得斯所生活的时代,虽然雅典处于民主时期,但是女人却被称为男人的附属,地位十分低下,活得卑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欧里庇得斯笔下的女人,却依然能感动着那个时代的“雅典人”,可见其魅力之所在。
美狄亚和阿尔刻提斯是欧里庇得斯笔下最具对比性的两个人物,同样是婚姻中的女人,同样是视爱情至上的女人,但是却走向了两个极端。究其原因,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的幸福与否也是两个人共同经营的结果。阿尔刻提斯遇到的是阿德墨托斯,妻子能代替丈夫走入冥府,丈夫能遵守妻子死后不再娶的诺言,刻骨的爱情能遇神助,阿尔刻提斯最终复活与阿德墨托斯团聚,结局完满。而美狄亚遇到的是伊阿宋,妻子背叛家族与丈夫私奔他国,丈夫却喜新厌旧另结新欢,黑化的美狄亚不仅杀了小三,还杀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以此报复伊阿宋的背叛,结局可谓惨不忍睹。
《美狄亚》是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欧里庇得斯给现代女性上的一堂婚姻必修课。美狄亚的悲剧能给现代女性一些婚姻的启示:一、一见钟情中意的是皮囊,两情若是久长终要忠于人品,拒绝闪婚,延长婚前考察期;二、不要为了奔向婚姻和新的生活,因为父母的反对,而与他们切断联系,反目成仇,因为原生家庭永远是女人婚姻受伤的避风港和最后的退路;三、学会向人倾诉,自我开导,保持心理健康;四、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对待婚姻中的不公平,切忌过激行为。不得不说,欧里庇得斯对女人和婚姻的见解可谓深刻。
《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中伊菲革涅亚因为远征特洛亚而被父亲阿伽门农献祭,在悲叹自己命运不幸的同时,又被迫沦为无辜者的杀献者,其中的隐忍是无奈和悲戚。《特洛亚妇女》中赫卡柏代表的是亡国之后女人沦为奴隶无所依的凄惨,丈夫战死了,儿子战死了,最后的小孙子也被摔死了,要多凄惨有多凄惨。《酒神的伴侣》中阿高厄代表的是为酒神报复成为信徒的疯狂,将自己的儿子分尸而不自知,要多疯狂有多疯狂。这些篇章中,无论是从形象刻画还是心理描写,这些女人都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这也正是欧里庇得斯给后世文学留下的最深远的影响。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读后感(三):《希波吕托斯》读思录
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虽然主角是人,但导演却毫无疑问是神。对于希波吕托斯这位善良纯洁的好青年的悲剧,三位神在不同程度上都负有责任。作为全知全能的神,阿佛洛狄忒认为希波吕托斯守身如玉是对自己的傲慢和蔑视而决意惩罚他,她使其无辜的后母菲德拉爱上了希波吕托斯,并最终造成了德菲拉的自杀及其对希波吕托斯的诬陷;波塞冬虽然明晓一切,但仍遵照约定杀死了自己清白的孙子,造成了儿子忒修斯的追悔莫及;虽与希波吕托斯有很好的友谊,但阿尔忒弥斯却没有及时出来揭示真相,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可以说,诸神不仅没有给希波吕托斯的虔敬以回报,反而参与到了其悲剧的发生过程,甚至是这场谋杀案件的凶手。这对于古希腊的宗教观念是一场颠覆,原来神灵并不总是善良公正的,他们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和情绪,也会做一些坏事和错事。剧尾希波吕托斯知道真相后,对造成这悲剧的神也难免怨恨,“但愿凡人也能把诅咒加于神灵”[1],而忒修斯也在丧子的悲痛下,慨叹“啊,库普里斯,我将永远忘不了你所做的这坏事”[2] 。在此,神和人的位置发生了倒转,人是无辜和善良的,对犯了过错的神进行批评。这相对于之前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作品中神是命运的主宰而不可违抗及神代表公正不会无故赏罚的神义论是很不相同的,在《希波吕托斯》中阿佛洛狄忒喜欢被人尊敬,容不得希波吕托斯“拒绝床第,不愿结婚”[3],决意给予其死亡的严酷惩罚,并且害死了无辜者菲德拉,“我不能顾虑她的灾难,让我的仇人不受到惩罚,丢了我的面子”[4],这位神已经成为一个偏狭而不择手段的报复者,不具有高尚公正的合法性,丧失了人对其爱戴信仰的地位。
在与神的恶意斗争的过程中,人的尊严和品德展现到极致。虽然有强烈的爱欲,但菲德拉宁肯自己死也绝不玷污自己的婚姻;最后虽然误听乳母劝告使事情失去控制,但马上以死来维护名声,其对希波吕托斯的诬陷也是出于名誉的考虑,不能不让人同情和钦佩;虽然希波吕托斯是因其高贵的心带来了死亡,但这个善良的无辜者在知道真相之后并不怨恨自己轻信的父亲,他选择了与忒修斯和解免除他的杀人之罪。诚然,人类的诸多弱点和局限使其在神的力量之下难以避免悲剧的诞生,无力对抗险恶的命运,但神不能仅凭力量就证明自己的公正和善良,而人的高贵和伟大也绝不是神的力量所能泯灭的。希波吕托斯被阿佛洛狄忒仇恨,正是因为他坚持“对神和对人一样,我们有一些选择”[5]的自由意志,这是人独立于神的操控而自主生活的尊严所在,虽然遭致了神的惩罚,但纵然是死亡也没有削减希波吕托斯的高贵,所暴露的反而是神的偏狭和暴虐。面对现实中的不公正,欧里庇得斯所歌颂的正是希波吕托斯一样的高贵品格,质疑和挑战了神的正当性 ,标志着自然宗教的逐步解体和哲学时代的来临,人取代了神成为社会的中心。
然而,人面对一个充满的恶意神灵世界是难以生存下去的,他既难以与之对抗,也无法遏制人性中的恶,更不可忍受推翻神灵意义缺失的虚无,这或许西方在希腊之后又重新创生了全知全能全善上帝的原因。
[1] 第618页。
[2] 第621页。
[3] 第536页。
[4] 第537页。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读后感(四):美狄亚:来自“人”的呼喊
《美狄亚》被认为是世间最打动人的悲剧之一,而美狄亚被称为戏剧史上最能打动人的女性之一。我想,几乎没有人能否认,当他们读着美狄亚呼喊着的悲愤文字,想象着孩子们的鲜血在美狄亚的怀中滚烫地流淌时,他们的心已跟随着这位伟大的女性颤动。这种深入读者内心的感染力与其他大多戏剧不同:或许我们能够在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下感叹命运,或是在普罗米修斯的事迹中赞叹英雄气概,但唯独从欧里庇德斯的悲剧中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真正能感受到的——因为美狄亚正是“人”的代表,她的呼喊是来自每一个“人”的真正呼喊。
欧里庇德斯怀疑神的存在,质疑宗教的真实,这使得他在戏剧上打破了古希腊以神、命运等为中心的传统,将“人”作为主角,表达了社会中人们真正的所思所想。而通过美狄亚这样作为“人”的角色,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追求人格”的强大力量。
美狄亚始终在寻求着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在故事开端,美狄亚为了追求自己的深爱的异邦王子,背叛了自己的国王父亲,甚至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在传统中,嫁与外邦人代表了制度上的禁忌,而美狄亚对爱情的追求则是其对人格的追求,是对人性深处的真实一面的肯定。美狄亚逃离了家乡,也逃离了制度的约束,获得了人格上的自由。
而故事的中心部分,迎来了美狄亚对人格的第二次追求:对女性人格的追求。她的丈夫伊阿宋竟迎娶了新的公主,抛弃了美狄亚的忠贞爱情,同时仍然虚伪地自称一切是为了孩子,一切是因为关心美狄亚。美狄亚的反抗再次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的力量,她不屈服于丈夫,她密谋,她杀死了新娘,她要惩罚他丈夫的自私与虚伪。编者在前言中提到,欧里庇德斯所处的年代充满了矛盾,其中“妇女地位”便是一大矛盾。由于对妇女的“一夫一妻制”,雅典妇女必须严守贞操,甚至被禁锢在闺阁中,一般不得参加公共生活,没有政治权利,而男性则可以有外室,不受法律道德约束。很多妇女因此反抗,造成许多家庭悲剧。作为一个拥有人格的女性,美狄亚便是当时无数妇女的代表,或者她们内心深处的冲动,用不眨眼的冷酷手段宣告世界女性理应拥有的权利与地位。她对丈夫的反抗是作为一个女性对独立自由的勇敢追求。
最后,美狄亚迎来了第三次追求,也是全剧最打动人的地方——杀儿报仇。擅长表现人物内心想法的欧里庇德斯在此刻画了美狄亚的矛盾心理。她爱自己的孩子,她也要报仇,追求作为人的自由。在为新娘下毒前,美狄亚不断说着对孩子的爱怜,却又哀叹着将再也见不到他们。抗争的心驱使着她牺牲自己的母爱,这也使得她刚强的内心与反叛的精神更深入人心。然而,美狄亚的心依然出现了动摇,她对孩子的爱与对丈夫的恨进行了一场斗争,是她心理最为矛盾的体现。“哎!哎~软弱的思想”当美狄亚看到自己孩子的眼睛时,她开始不忍心下手。当美狄亚听到自己的计划成功之时,她的决心再次燃起,她要抗争到底。从一开始的打定主意,到后来的矛盾,到最后的痛苦的决断。或许,美狄亚最后的决定是明智的,她将孩子带离了自私的男人的身边,也将孩子从无助的自己身边送走,让他们获得最终的平静。这是她对自由人格的追求,也是对孩子的负责。但当孩子的鲜血流淌之时,我们不禁反思:造成悲剧的究竟是人物性格,还是社会本身?
人,无论男性或女性,都应有追求自由、追求人格的权利。我们能从美狄亚身上看到的便是人类的那份最真实最原始的力量,在禁锢中用惊人的爆发力追寻着自我与自由。我想即便是今天,这股力量依然值得被合理地珍存。在这个充满限制的现代社会中,适当地爆发一下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接受自己最真实的渴望,或许能找到更多我们想要的东西。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读后感(五):今日读剧-《美狄亚》
-潜逃的公主
在希腊神话中,落魄王子伊阿宋为了夺回父亲的领土,远赴极东之国科耳喀斯夺取金羊毛。结果,金羊毛的掌管者美狄亚对其一见倾心,于是用魔法助其夺得宝物。美狄亚的父亲,也就是科尔喀斯国王,知晓后竭力阻拦伊阿宋的逃离,但美狄亚竟在父亲面前将弟弟分尸,趁着父亲为弟弟叹惋之余,和伊阿宋乘着阿尔戈之船逃离了祖国。
之后,美狄亚使计扶持伊阿宋成为国王,但是伊阿宋之同伙实在难忍这两人一路以来的残忍诡计,于是将这两人逐出国家。
两人在一路颠簸后来到柯林斯定居,组成家庭并生下三个儿子。逃离的公主来到希腊成了侉女人,而伊阿宋,这个野心始终向外逃窜的人,想迎娶发达城邦的公主为妻。公主始终是公主,而伊阿宋看中的是这一身份后的机遇,财富和荣耀。对于伊阿宋和美狄亚而言,身处异国始终是恐惧的根源。就像第一幕第一场中美狄亚所说,“我可不赞成那种本地人,他们只求个人的享乐。不懂得个人的社交礼貌,很惹人讨厌。”空间的流转意味着境遇的变化,而人总是渴求变化又恐惧变化,或者说,只想要符合自身利益的变化。意气风发的少年和足智多谋身怀绝技的公主,因其总在身处绝境又奋力逃离的过去,是不可能在希腊做个安居乐业好公民的。美狄亚作为一个妻子,将这种落差以丈夫和孩子来弥补,毕竟,这个故事的开端始于 美狄亚初见爱人时的沦陷。但是,伊阿宋却一次次错失当国王的机会。他最想要的是权力和领土,而不是身边的老婆和三个孩子。在他眼里,这个家庭只是意外的赠品,而建功立业始终是他难以释怀的追求。
-绝望的主妇
该剧的第一幕极力描写了美狄亚的悔恨。如果伊阿宋的船没有驶至她的国家,这场悲剧是否得以避免?这种拷问命运的悲剧主题在爱情的惨淡结局中格外突出。美狄亚的魔力,一路呼风唤雨的才能,无不借助神的力量,呼唤神力者,也就是说,美狄亚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份爱情却是阿芙罗狄忒的剑导致。到底是人决定了命运还是神的旨意控制了人。这是美狄亚悲剧的矛盾点,也是生活中暧昧无奈之处。
美狄亚对神的哭喊放在今天仍旧能引发共鸣:
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会变成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购买丈夫,那又是更可悲的事。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人是不名誉的事,我们又不能把我们的丈夫轰出去。他们男人反说我们安处在家中,全然没有生命危险;他们却要拿着长矛上阵:这说法真是荒谬。我宁愿提着盾牌打三次仗,也不愿生一次孩子。(摘自欧里庇得斯原文)
作为男人的肋骨,美狄亚所恨的并不是丧失了丈夫,而是自身主体性的死亡。所以,美狄亚面临丈夫的抛弃是一种等待死刑的过程,其中的绝望和痛苦只有她自己能表述“愿上雷火飞来,劈开我的头颅”。作为男人的伊阿宋,无法理解这种丧失感,并且仍旧向美狄亚展示自己的物质能力。这种两性的割裂和无法共鸣在两人的争吵中显现。
-复仇的美狄亚
美狄亚的复仇逻辑是:我和孩子本来都是你的,但是你现在选择了别的女人和别的孩子,所以我要让你的除了我之外的所有物都因你而死。这样,你的所有物里面便只有我的印记,恐惧也好,仇恨也好,那也都是我。美狄亚不选择自尽,因为她的复仇就是让自己重生,美狄亚不选择先杀了伊阿宋,因为伊阿宋死了美狄亚也死了。美狄亚这个角色真正诠释了肋骨这个概念,也反映女性一直以来作为第二性的悲剧。
这场复仇的使者是自己的孩子,复仇的诱饵是女人对奢饰品的迷恋,复仇的强效剂是以伊阿宋为代表的男权。面对美狄亚的孩子,柯林斯公主有着出于本能的厌恶,但最后是伊阿宋的强制使得她接受了孩子的礼物。“承认你丈夫所承认的亲人,请你为了我的缘故,请求你的父亲,不要追逐这些孩子。”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纵然是身份尊贵的公主,面对丈夫的要求时也要压抑自己选择服从,并且转而请求另一个权力-父权。最终,这场复仇成功实施,公主和国王都在毒液中遭受腐蚀。倘若没有美狄亚的智慧和这场复仇,被腐蚀的必定是美狄亚,并且是在丈夫和新欢婚礼的华彩乐章里,悄无声息地,一个灵魂就此失去了颜色。
看完这个剧本,我首先想:男人到底能对女人感同身受吗?美狄亚的极致痛苦在我身上发生过,也在无数其它女性身上发生过,这种痛苦到底怎么描述呢?大概就是人类看似独立于这个世界,却仍要借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先有了世界才有了人类。当然,如此比喻不符合现实常理,只是我对于 这种“感受”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