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交天性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社交天性读后感摘抄

2021-04-21 02:22: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交天性读后感摘抄

  《社交天性》是一本由[美] 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交天性》读后感(一):四星给本书,一星给湛庐文化精读班

  《社交天性》作者马修·利伯曼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先驱,在本书中用大量实验以及简洁的语言,从脑神经层面介绍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链接(依恋)心智解读(共情)、协调(自我控制),深入浅出的向我们介绍了大脑天生爱社交这一概念。

  我们不仅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位科学家如何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还可以了解到社交天性如何影响企业,学校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是谁”以及“如何才能更加幸福”这两大终极命题。

  《社交天性》读后感(二):书评(2)

  一

  但从写书的结构上,就是挺靠谱的一本书——作者在每个部分的结尾,用简短的语言总结本部分的核心内容,让阅读变得很简单。特别是对于我这类快读型的读者。

  二

  我一直以很功利性的态度看待社交,认为社交(至少是大部分的社交)必然是带有某种目的性的。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认为社交是人类的天性。几万(也许是几十万)年的进化,使得社交已经成为人类大脑的某种功能。人类从社交中得到自我的满足。这是与生俱来的需求,不可或缺。这改变了我对待社交的态度。我认为这种改变是有益的。

  《社交天性》读后感(三):大脑天生在搜寻周遭的链接

  作者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大脑进行了解析,佐证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和自己周边的链接的问题。大脑接收言语感受到的伤害和物理神经共用,这也是为什么语言暴力给人的感觉和别人切实打了你一拳一样难受。人类具备的镜像神经元,心智解读能力,及共情等观点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大脑本身比我们自己想的要有趣的多,甚至有自己潜在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系统。也从社交天性的角度对当今教育,企业发展等进行一系列实用解析,很有趣值得一读。如果说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实验部分,非心理学专业的人读起来会有点不知所以然。但是不影响这部书本身想传达的观点。想扩展知识面的可以尽情享用。

  《社交天性》读后感(四):基于大脑神经解剖的心理学研究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关于人类社会化研究的重要结论都结合了大脑的神经研究结果,核心观点:社交是促进人不断进化的核心动机,大脑有大量的进化是为社会化服务的。

大脑在我们空闲时,会激活思考社会认知的默认网络(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心智解读)社会痛苦/快乐和物理痛苦/快乐背后的神经机制是重叠的,社会奖赏激励人帮助他人人类拥有强大的心智解读能力,能通过不同的神经的合作完成心智解读,情感共鸣,移情动机最后达到共情人类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并通过内侧前额叶皮层内化自我控制能力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就

  本书最后一部分的论述有点脱离实际,想当然了。

  《社交天性》读后感(五):社交天性,同理心的生物基础

  关注了湛庐文化,跟着湛庐的精读,意外地读到了这本好书《社交天性》,于是过去的十五天就成了很多年来难得的愉快、丰富的“洗脑之旅”,收获大大滴:

  1、以前望而生畏的脑神经、脑区功能划分,看完书后轻松就能想起愉悦回路、报警回路啦,工作记忆区域,镜像元神经系统啦,大脑内部关于自我的“特洛伊木马”区域啦......于是跟着就能看懂其他一些脑神经方面的书了,比如《善恶之源》就轻松愉快看完了。

  2、“连接”、“心智解读”、“协调”这三个过程,这么神奇!从进化的角度,作者从2亿多年前的哺乳动物说起,到灵长类到智人;从个体的婴儿期到幼儿期到青春期。看到社会的发展对我们脑神经的发展奇妙的影响,真心地就接受了”社交是人类的天性”,从生理到心理到社会。

  3、直接影响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应对:如何看待刷朋友圈、如何看待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如何看待亲密关系、如何看待同理心的培养......

  一本好书!

  《社交天性》读后感(六):一本可能引起“三观”重塑的书

  书的主题是人脑的社会化机制,其实远远超出了侠义的社交网络中的“社交”含义。全书探讨的是人的社会化本性,建立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基础上,内容丰富,激发的思考和结论一样多。

  书中基于人脑中默认网络(指人在不从事具体的心理任务时大脑最活跃的神经回路)和社会认知神经回路的高度重叠,佐证了人的社交天性,颇有说服力。但要留意:不同的人,或者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大脑默认网络未必一样,比如佛教高僧的大脑默认网络。

  再比如,作者把“自我意识”比作社会放置于人脑中的特洛伊木马,在人脑中内化社会价值规范,这颇有新意。但这样的讨论已经带了点哲学思辨的味道,并不是完全的科学论证。

  最后,从人的社会本性的事实,并不能得出人应该怎么生活的伦理判断。顺应社交天性,还是有所超越?这不是科学能够决定的。要看到人的多样性,否则,孤独的人真的是可耻的,而那些道家的隐士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在遍地手机低头族的当下,是否还应该鼓励下人的超越精神,以克服社交过度带来的问题?

  《社交天性》读后感(七):《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中有感

  其实这本书只读了一个开头,就深深震撼到我了:“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与他人相互连接”,也就是说大脑闲下来的时候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在处理社交。这意味着人类要么是在主动思考,要么就是在处理社交。意味着人类分为两种:一种主动思考更多,一种处理社交更多。前者更多的身份可能是学者、思想家、研究人员,后者是企业家、社会活动专家、群主。前者更善于处理客观世界的关系,或者自称内向,或者有社交恐惧症,后者更善于、或者仅善于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通常他们更外向,更容易担任领导职务。

  书中甚至根据获得感通过社交在财富与幸福之间建立了一种量化的相关性:拥有一位随时可以见面的好友,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当于年收入增加了10万美元(与没有这样的朋友时相比)。结婚对幸福的贡献也相当于年收入增加10万美元,而离婚则相当于年薪减少了9万美元。甚至,只要经常能看到你的邻居,就相当于每年额外多赚了6万美元。

  反观中国传统价值观,我们一直所称颂的“真意”(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实是反社交的,也可以说是反人性的。

  《社交天性》读后感(八):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

  一个自认比较享受孤独的人对“社交”二字选择飘过,但是对于湛庐后来奖励我的徐卓老师的课程还是认真对待了,幸好没有想当然,于是有了改变自己认知的机会:1.大脑的进化从神经机制上形成了社会脑的天性;2.人天生有建立连接,心智解读和自我控制、反思的驱动力;3.这项研究对于在企业管理、教育方面以及构建人类自身幸福方便很有借鉴意义。尤其书中第6章,7章关于镜像神经元和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自己刚刚参加了一次公益活动,与那些被称作“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一起画风筝,放风筝。活动中我看到那些孩子的表现,与我们同去的同事孩子的比较,心中留有很多疑虑:比如这些孩子的诊断真的都准确吗,为什么表现的特点有所不同?自闭症确诊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他们的家长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用常人眼观看他们与他们自我的感知是怎样?如何帮助理解他们让星星的孩子未来生活更顺畅?而这本书中给了我某些答案,至少在关于自闭症的评判方法标准,研究的方向和进展成果方面。

  这本书还从社会神经认知科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与他人的关系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读书期间忙和两个好久不联系的好友见了面,原来冥冥之中造物主都有安排。

  《社交天性》读后感(九):社交加油~

  #年读100本书的来呀#

  2019年1月 4本/100本

  书名:《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类型:脑科学/心理学/社交沟通

  不擅长社交的自己认为对提升社交能力和理解社交还是蛮重要的。(书籍可读性蛮低花了2天几个钟硬啃)

  主要观点:人天生有喜好社交的大脑,因为我们默认的大脑,思考的都是社交,即是放空自己,走神睡觉的时候,大脑会不自主思考社交。

  用来社交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心智,心智是一个主动努力思考的过程,类似共情,想象,表达情感,理解他人的需求等等。不过人倾向不思考,不努力,省脑子什么的是人天性最爱呀~~提升心智一个方法是冥想。

  对个体的帮助是?社交是可以提升的能力。通过社交,可以更好的合作,人天性倾向利他,倾向合作。

  还是得尝试,值得反复啃的一本书,要记忆的东西蛮多,记忆起来才能应用。

  可能先应用起来的是3点:

  1.人喜欢利他,喜欢合作,从婴儿时期就需要情感的链接,所以大胆的社交吧,哈哈

  2.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是这样。所以,勿以己度人。

  3.社交是幸福的来源之一

  《社交天性》读后感(十):社会性是人的本能属性

  我一直非常习惯于通过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集合”在酒桌上强调“情谊关系”的重要性,而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的这本《社交天性》中更为直接的定价了人类的这项本能:有一个随时能见的好朋友,相当于年收入增长十万美元,有一个舒适的婚姻,相当于年收入再加十万美元,甚至有一个只是熟悉的邻居,都相当于六万美元收入!

  几乎独自在陌生城市工作的弟弟近日常抱怨幸福感的缺失,大多数人痴迷熟悉“连接”的维持。甚至,就算是仅仅一面之缘的生命过客,我们也惧怕其对我们没反应或负面反应带来的“社会疼痛”。而且,在这个连接中,人往往是舍己利他的,但是由于利己主义的社会论调,很多人为了让自己合群而不显突兀,就算是完全为了别人做的事,往往也会谦逊解释成为了自己,这点相信很多人中枪。

  人有心智解读的需求,天然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镜像神经元(非自主的在脑中模拟他人的感受)让人不自觉的去理解别人的想法,而最具这种能力的高情商在社会中是最被肯定的。

  每个人人都想融入社会,且对自我的认知也建立在别人的反应至上,小时被诸多人追的女神往往被捧得高冷,被欺负嘲笑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为了不被捧杀、虐亡,需要自我调节、控制。

  “连接”“理解”“融入”这三点被作者归纳为社交天性的三大驱动引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