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1000字

2021-04-21 03:2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1000字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是一本由车前子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一):那个年代典型的文风

  第一次读车前子的散文,是那本《明月前身》。当时我应该是在上大学。世纪之交,一切都是动荡,文化显然不是人们第一关注的。车前子的文章中流露出的意识,却如“罗格斯”,通过文字,在我心中,在我和江南那片土地之间流溢,生长。现在,这种文风不流行了,那就一颗星给文字,一颗星给作者,一颗星给江南,一颗星给回忆吧!(不是说文字和作者只值一颗星!歧义啊歧义( •̥́ ˍ •̀ू ))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二):描物记——《懒糊窗》

  散文散文,意味着文体形散而神不散,文字优美,非静心潜读不可。这本《懒糊窗》是作者车前子将自己五六本旧作中精挑细选出73篇散文,并加以精心修改而成,就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每篇散文在我选美之际都被我增之一点减之一点,煞费苦心,好像‘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宛如新作一般,仿佛多年婆婆又成媳妇”。故本散文集相当于其精华选集,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本散文集中的每篇散文描述的主题也就是其神韵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愧是杂文,让我抓不到终点,索性就跟着作者一起沉沦在其文字中吧。书中的文章有描述景点建筑的,有描述寻常事物的,有描述果实动物的,也有人物等等。在这些文章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运用文字的那种娴熟感,文字就有如作者的孩子般那么听话,随着作者的意愿在我们面前展现出千般姿态。

  例如在“国子监街”一文中,在讲到碰到的一对老头老太的对话,用了这句话:‘怎么烟火气?’这个‘烟’字在我看来非常有韵味。又如在“青花”疑问虽然整篇文章处处都在写青花,但有给了我一种感觉是处处流露出一种对自己之前时光的追思。文中开头就写到:‘我在影子里找到一片碎瓷。青花。’后面又写到:‘我后来之所以能够在影子里找到一片碎瓷,他在我十二三岁时候就埋伏在香樟树和她宽大衣裳的影子里。’然后后面的文字‘在两棵树之间我找到一片碎瓷。我用仅剩的一朵清华拼凑出暮雨家乡。她宽大衣裳飘起来她宽大衣裳。’

  以上种种文字无不处处在写青花而又处处不只是在写青花。虽然整篇文章形势很散,但是文字中处处点题,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当然文章中不乏优美的文字,现摘抄一二以供大家欣赏:

  香樟树。还有什么能比香樟树更浓。比香樟树更浓的肯定不是黄杨树。黄杨树。还有什么能比黄杨树更浓。比黄杨树更浓的肯定不是香樟树。

  一朵青花游鱼碗。一朵青花莲子碗。一朵青花斗笠碗。一朵青花灵芝碗。一朵青花鸡心碗。一朵青花花果碗。一朵青花葡萄高足碗。一朵青花蕃莲碗。

  当然书中优美的文字段落相当多,我仅举了其中一两例,更多的意境还需要您去发现。这本散文集我认为对于我们现代都市人来说不容错过,我们的生活应该多一点境界,少一点功利。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三):当时只道是寻常

  ——《懒糊窗》

  文/塞北1573

  说到“糊窗”,首先想起来的是《长物志》里对“窗”的讲究:“……冬月欲承日,制大眼风窗,眼径尺许,中以线经其上,庶纸不为风雪所破,其制亦雅……”妙在一个“懒”字,多了慵慵懒懒,懒懒洋洋的味道在其中,《懒糊窗》全书也颇合这种感觉,生活杂事,文人雅事,旧巷花草,日子就这么细水流长地淌过去,缓缓,平凡。

  《懒糊窗》是著名作家车前子的随笔集,这套丛书里还有《苏州慢》《味言道》《茶墨香》,其他的从书名里大抵都能看出全书的主题了, 选择这本确实是第一眼就被名字吸引了。读完后感慨已经许久没有看过这么地道的随笔了,“最杂的杂文,粒粒如金”,确实如此。粗略分开辩全书主要有三个方向:生活、艺术和哲理。

  生活点滴闲趣落笔,或是追忆幼时光阴,或是花花草草虫儿戏耍,绣球花、罗汉果、打牌、猜谜、西瓜、凳子,处处是过日子的烟火味儿和民间市井的情趣。一一晾晒的旧时风物,旧时人物,恍若只手拨开了时光,回到一个半旧时代。格子铺的城市小区不懂那种气氛,那是我们羡慕的一个时代,普通又踏实,弄点什么事儿都老老实实的,不像现在有趣的太多,什么都是玩玩之后也不知道有几分认真。

  这部分也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内容,作者的文风独具一格。周末下午斜靠着床头看,看到昏昏欲睡,醒来继续,也不怕忘了前文,外面骄阳炙烤,也就没人出来玩,难得的静,旁边的风扇呼呼地转。想来若是冬日里一边抱只猫暖手一边看,应是会生出“寒岁不知年”的感觉罢。

  写到另外两方向的时候,明显转了笔调。艺术部分充分显示出深厚的鉴赏功底,轻车熟路的点评和对比,塞尚、梵高、卢梭、夏加尔这些闪亮的名字代表了才华和天赋,车前子由作品谈及艺术家本身和技法,却没有超脱出生活,因为这显然也是他日常的内容之一,就像他于《花》一篇中琢磨“云想衣裳花想容”少了点闲气,又说“秦宫一生花底活”的“底”比“里”更传神一样,车前子真正做到了生活里“处处成文”。

  就这样在一身闲散的气质里,偶有几处散着哲理的句子,不动声色地传达出生活里的智慧。期间夹杂着两篇《我们是赤裸的》《貌似格言的脸面》,已经不是文章,甚至连段落都不算,意识流明显,暴漏了作者诗人的气质,最爱是那句:“书籍稀少的年头,意义茂盛”,透彻而冷峭。

  “在旧物的风声中,人才伤感得起来”,谁说不是呢?原本始终是一种欢欣的情绪在看,越看到后来却失落了起来,最后还有些伤感。书中那些锯子、野鸭、猜谜语,都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远去。越来越快的时代,怀旧显得那么矫情,只是越是后来看到了外面的繁华和精彩,便也开始怀念那在破旧的小山村里朴素的日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呵……

  2016.7.5

  晴天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四):推开纸糊处,窗外一角都成风景。

  《懒糊窗》是车前子的一本杂文集,东一篇,西一章的,世俗生活,讲物思人,无一不在其中,诚如封面所言;“杂文中杂到颗颗粒粒的极致,反而如冰渣一样熠熠生光”。车前子更是说,这本书里的73篇小文是他选美而出,再加以修改的。旧作也是新作,有种“多年婆婆又成媳妇”的感觉,这样的比喻实在有趣。

  中国风水墨画、爱写诗、赏美食品好茶、写上一篇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却能够沉溺其中的小文……种种都可以看出,车前子极具传统文人的气质。

  闲时,随手翻阅一页。记北京之行也道故乡苏州,写在腊月时候思念了九个人、在整理旧物时遇到一只旧纸箱、各种花花草草蔬果、动物、读书写诗评论、中外名人、记录下生活小事和抓住欲飘零的灵感……那感觉像是和读者漫天闲谈,光听他说,你一边想象那种闲情逸致的慢美好,便会有一番生活趣味涌上心头。

  正值夏天,梅雨季,大雨不断。那夜,正好读到书里的一篇《雨之集》,他写的都是关于雨的常事,娓娓道出。看到“久不下雨,就像人过不惑尚未婚配;雨下得久,又像是婚姻的甜蜜蜜气息过后接着就是臭烘烘的琐事”“大雨是腹泻,小雨是前列腺炎”……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又要感叹万物之细致处总能找到相似点的道理了……窗外是大雨声,眼下又阅读与雨相关的数段文字,只觉得畅快,与雨相遇是生活必须啊。

  有不少文章是由片段随感拼贴而成,写至一点,总戛然而止,看客有些摸不着头脑,又喜欢这种随意的微博体写作。《西洋画本》里纵观西方一些画家们,评价各人作品风格的独特;《貌似格言的脸面》里都是很短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语录存在吗?有些可以,还有些太过诗人的风格,实在细想不到字里意;还有一篇《随想蝉脱》,在我看来充满哲学的深奥……

  《懒糊窗》,字里行间中有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倒是意识流随性,得细品才能得出深意。或许,你总未明白他写的,看得云里雾里,却被在阅读这些段句时所带进脑海里的一种意境吸引住。

  看这些文字,可能是走进了旧时光,那绝不是城市的快速生活,有些乡村的幽静与忙碌,有些市井中带着风情,瞧得见真正文人生活的趣味,写写画画,舞文弄墨,品茶论食,和学问的人闲聊必能挖出深度。看似慵懒的风格,清淡内敛,显得不缺亲近感,却不是闲人卖弄,而有着一种真正的智慧。即便写生活烟火气,亦藏着所获所得出的哲思,看到他写画作评论,总要感叹此人知识渊博,见解自然独到。不少节选是关于诗,文字的组合在诗人笔下是灵动奇妙,却又太过隐晦难懂。

  车前子于自序里写道,是老式的那种窗,糊上一张棉筋纸的区别就是内外有分。“枯坐破窗,无所事事,有人破帽遮颜,我则破窗养眼,看到一点,记下一点,增之一点,减之一点。”推开纸糊处,窗外一角都成风景:经年成往事的回望、心思游离时的想法……造就真正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追寻着的人生乐趣。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五):绕不回来的车前子

  读《懒糊窗》

  作者:苏术

  刚看完车前子的《味言道》又开始翻《懒糊窗》。翻着翻着突然觉得车前子的画真的不错。

  说实话,书的前几页都有车前子的画。一共六幅,诗情画意。

  gt;>>绕不回来的车前子

  这算是我第一次看车前子的散文,看着看着又回到了《味言道》的感觉,上段不接下段,散的一塌糊涂,似乎想到哪里就写哪里。没有什么逻辑可言。

  常人都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我平常也偶有写散文,讲究的也是这种形散而神不散。乍然间看见车前子的散文,思维跳跃,你觉得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他也能给你合在一起。我又想起金圣叹,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十分重视“闲笔”这一重要文法。车前子写散文,也是如此。要有闲笔。“只有闲笔才能让散文荡漾起来。好的散文,就是’荡漾’二字。”

  何为荡漾开来?车前子说:“就像水波一样,最外面一圈就是’无’。最后的边际空茫的,不要强烈的轮廓线和界面,这个界限很难把握。”车前子把散文的闲笔比作水波,荡漾开来,有即是无。鲁迅说,写散文不妨“忘破绽”,车前子则是处处是“破绽”。把“无”字发挥的淋漓尽致。

  gt;>>小隐隐于诗,大隐隐于市

  车前子是个奇怪的人。他原名顾盼,后改车前子。写诗出来的人,没想成为大诗人,却也写过经典的作品《一颗葡萄》。

  《懒糊窗》虽说是散文,可也能看出车前子写诗的本性。有一篇我非常喜欢,讲的是一个叫“邹静之”的人。邹静之,不能说熟,只能说我也知道人家是《诗刊》的编辑。车前子说邹静之是个古人,什么都古人的作派。车前子多次想写他,却一直觉得时机未到。如今下笔,似乎也是巧合。邹静之是诗人,车前子一直说邹静之是朋友,可文里行间都是满眼的敬畏。他说:小隐隐于诗,中隐隐于事,大隐隐于市。邹静之就是大隐,而自己却还在小隐的路上,迈中隐吧,却老是被俗事所扰。

  我很少遇见真的达到大隐地步的人。听车前子这样说,就非常想看看邹静之先生。我知邹静之先生写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也看过张铁林演的电视剧。看的时候只觉得张铁林演得好,把皇帝演的惟妙惟肖。后来又看了《铁齿铜牙纪晓岚》,又觉得张国立演的纪晓岚非常好,王刚演的和坤实在讨厌,张铁林演的皇帝,又爱又恨。邹静之先生诗人出身,却也把编剧做到极致,成为中国第一编剧的诗人,可不是一抓一大把的。人到了一定高度或者说到了一定年纪,当他对外界事物有了另一番看法和领悟后,就会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从诗歌到散文绘画,车前子给人的感觉散而不散。“诗歌和书法是独白,散文和绘画是对话。任何可以被商业化的东西都是对话,诗歌和书法是人的心电图,不能被消费的。”我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那个瘦骨嶙峋的身影,孤独,又高洁。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六):清风有信苏州慢,明月无声懒糊窗

  清风有信苏州慢,明月无声懒糊窗

  读201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车前子随笔精选集》

  文/方木鱼

  北大社的王立刚编辑送我一套《车前子随笔精选集》,共分为《苏州慢》《懒糊窗》《茶墨相》《味言道》四辑。在每一本的扉页上,都随形不拘地钤着一个“车”字的章,圆形的像象棋子的“车”,方形的像一个无心的繁体“团”字。

  车前子以中药名闻达于诗画两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熠熠生辉的真名字叫顾盼,这个生于苏州的北京人集合了江南的灵气和北京的大气,有着诗人、散文家、画家的多重身份,就像他这套风格迥异的随笔集。

  《苏州慢》,才子柳香川曾以此词牌名吟出“天下俊采钟吴郡”的佳句。在书前的几幅插画里,有一只蟋蟀,这让我一下子想起《诗经》里的句子:“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我想他画这幅画时一定想到了家乡的蟋蟀,甚至老屋。苏州是车前子的故乡。他在自序里说:“谁没有故乡呢!我是不是大惊小怪,居然不知不觉写下几百万字书苏州,好像前世欠它的债,这世偿还。”车前子写苏州,无处不可落笔,无事不可成文,他笔下的苏州风物,粉墙黛瓦,流水人家,网师园,虎丘塔,桃花坞,评弹昆曲,香樟桂花,腊梅海棠;苏州市井,男女性情,如诗,如画,如古装剧中的长镜头。按我的理解,车前子应该是有侠客情怀的,否则他怎会说,“我并不是太喜欢江南,无论是词,还是物,都有点软,有点粉。”他又说,“我眼中的江南很小,我常常把江南堪称苏州。”他对现代人改造的苏州是不满的,以至于说出“赔我一个苏州”的话来。

  《懒糊窗》,这几个字营造出来的意境,余味悠长。恰如作者所述:“懒糊窗,首先得要有窗,还要老式那种,一推,差点掉下来。”然后,“若干地方,若干山水、朋友、鸡鸡狗狗和市井。”这些东西,推窗可见。书里明显带了许多的北京印记,比如开篇的《国子监街》,起笔便是“雍和宫香火很旺”,看他写罗汉果、绣球花、菖蒲花、悬铃木、香椿、西瓜,又让人想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明显有了寓居的一丝隐隐的忧愁。他写古人、乡人,妻小、花鸟虫鱼,手艺物件,也写到中外作家,江湖四方:老舍、郁达夫、沈从文、艾青、张兆和,也写艾略特、川端康成、毕加索、凡高。他写文人雅事,也写纸箱、锦盒、水井、尘埃,杂到极致。在窗也懒得糊的日子里,我们在这些悠悠的文字中看他写字,画画,读书,一招一式,尽收眼底。

  《茶墨相》,这才是文人的风骨,文人的魂魄。茶,遇水而成千百滋味,墨,遇水而生万千情状。喝了不少好茶,看了不少名画,读了不少法帖,听过琴,游过园,做过梦,所以,写了不少好散文。他对茶是真爱啊,你看他写《紫砂之旅》《茶意五帖》《回忆茶》《茶梅》《茶渍记》《茶渍又记》,你看他《在虎丘喝茶》《在紫金庵喝茶》《在假山石后边喝茶》,他从茶里边喝出禅意:“好的茶香,香之意味回到空无。”他说自己某年在兴福寺方丈室画了一下午画,黄昏时上山转,发现一棵茶树,他的第一反应说它永无出头之日。他对这棵树心生怜悯,因为他觉得,他和它是兄弟。你再看他读那些法帖,有名的《韭花帖》,还有残缺不全的《夏热帖》,欧阳修的《灼艾帖》,苏轼的《一夜帖》,他说,苏东坡说中国最会聊天的人。其实他才是,他从那些龙飞凤舞的字中,看到一个个行走的古人,他们活过来,走到他眼前,坐在他身边,就像朋友和兄弟之间,然后,喝酒、聊天,聊聊茶叶和笔墨纸砚,还有那些镇纸、笔山、月份牌、藏书票、印章、玉石等体现文人情趣的小物件。

  《味言道》,文坛盛产吃货。古代的比如张岱、袁枚、李渔,近人如汪曾祺、林斤澜、陆文夫、老舍等,现在活跃的则有香港的蔡澜,和导演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沈宏非。车前子却能吃出不一样的味道,好比他在自序里说:“草草杯盘,昏昏灯火,你信不信?我一口吃出一幅北宋山水,够这辈子回忆的了。”于是,慈姑、菱角、蟹黄、河豚、江南点心、山西面食、饭局、酒聚、玫瑰竹夫人、青木瓜女子……他写江南的夏天,杯盘草草灯火昏,咸鱼咸肉、咸鲞鱼炖蛋、茭白或榨菜炒肉丝、毛豆子炒萝卜干,然后夏天就过去了。秋天:“秋天吃糖炒栗子,一件美事。秋天吃新橘,一件美事。秋天的吃中,一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秋天还有两样好东西:鸭梨与水萝卜。”然而,纵然吃遍天下,车前子说,“于是我怀念薄荷小院。”还有人说,烧鸡也比不上俺老家的猪头肉。是啊,纵然你吃遍千山万水,天下美食,最美的味道依然是家乡和妈妈的味道。在这本书的最后,柔软的舌头与香甜的美味背后,车前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母亲见过一个孩子活活饿死,车前子质问母亲为什么不分给他一点吃,母亲只说:“人在自身难保的时候,怎么可能却救人。”民以食为天,只有吃的味道是人类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记忆。

  车前子是真正的文人,他以天地为师,与诗词歌赋、书画琴曲为友。从苏州到北京,从车前到窗下,他以一个最能传承文明的生活世界营造出一个文人的江湖,让疲惫的心灵安顿皈依。这份分享,大概是作者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七):夏日懒糊窗

  夏日懒糊窗

  1

  夏日午睡醒了,最宜读车前子的《懒糊窗》。

  糊窗,是小时候的一抹记忆。也或者是小时候听奶奶讲起过,不记得了。但是对于糊窗,有着清晰的画面在脑子里。不透明的毛纸,把白面粉熬好的浆糊涂在纸的四边,这白面粉熬制成浆糊很有考究,煤火,小苗,奶奶用铝勺放了一点面粉,一点水,慢慢地搅动。一只手搅动,一只手拿着铝勺,放在小火苗上,几分钟,浆糊熬好了,然后从铝勺扣在一个白菜帮上,这个白菜帮是方才从墙根那竖放着的长白菜上扒下来的。

  然后,涂好了白面浆糊的不透明的毛纸,就拿来糊在窗格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窗棂,糊好了的窗,外面透过来的光把纸变得半透明了,光不再那么霸道了,柔和了许多。这样躺在炕上午睡,都不用有窗帘了,光照之下,毛茸茸的,瞌睡虫就来了。

  想起这些也不容易,因为都是年代久远的事了。想起这些,是因为读了车前子的《懒糊窗》。车前子的童年与我的童年经历有些相仿,只不过一南一北,他写的尽是南方的事,我在北方长大,这没关系,他写的文字里,我能窥见,有一样的,或者差不多的童年。

  午睡醒了,夏日的知了都歇了一会儿,窗外有风。还想再慵懒一会儿,打个盹,拿起《懒糊窗》。恰巧看到那一篇写小时候的“偶然”。他被父母送到爷爷奶奶家中,待周末才接回,他起初不愿意每周六的回家,后来却很盼望了,只是因为他偶然钻入父母床下,发现有捆蒙尘已久的书。他偷偷地剪开那发黄的绳子,摸索着,趴在床底下,借着手电昏黄的光亮,囫囵吞枣,读上半晌……

  而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我约摸是在三四岁时,开始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来渐渐长大,偶尔才有机会见到父母,每次见面都甚为别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疏离感。独独吸引我的,却是父亲床下,藏着的那些发黄的书籍。那时候父亲认识几个画画的叔叔,他们竟然有毛姆的几本书,好像是绿色封皮的《克雷杜克夫人》,还有一小本的《月亮和六便士》。还有一些手抄本,写着爱情的故事,《一双绣花鞋》、《第二次握手》都是被反复摩挲翻烂了多页的手抄本。我小学毕业到上初中那阵子常去父母家,打个招呼,就偷偷地窝在阳台的一个角落里,读这些书。虽然读得一知半解,却有满满的快乐。

  午睡醒来,还需要醒盹……有时读车前子的文字,有醒脑的作用,让人不由忆起往事,不胜唏嘘。

  2

  躺着读《懒糊窗》,最神仙。

  早些年,舅舅家种梨。到我上了大学,暑假里从天津去涿县的舅舅家,还能在午后去梨园中玩。有些人家为了看管梨园,会在园子里搭起简易的三角窝棚,窝棚里可以铺上凉席和被褥,两头的敞口处晚上可挂上布帘,早上收起来,像极了观景棚。我最爱躺在窝棚里的凉席上,任凭园子里清爽的风从身上拂过。嗯,梨园里的风,有点香气。

  再摸出《懒糊窗》看,竟然就想起那一阵子的梨香气,想如果能在那时的梨棚里午睡片刻,醒来,摸出《懒糊窗》读一段,那也是极好的事吧。

  但是,舅舅家早已不种梨树了,成片成片的梨树,在某年某月都被砍了,不只是舅舅家砍了,他们村子里都被砍了,说是不赚钱,土地有限,改种别的了。拿着《懒糊窗》去梨园的梨棚里躺着读,这念头刚出现,就只能掐死了。车前子说他读张宗子的《陶庵梦忆》,睡在北京的躺椅中,双脚搁在暖气片上,是神仙日子。

  看了一本书,老能想起自己经历过的事,这也是奇了。摸出书,读一小段,已是神仙片刻。

  车前子的文字,我还是看浅了许多,差着境界,差着阅历,也差着南北。《懒糊窗》里的行文时松时紧,有时散漫而灵动,有些杂乱却精致,躺着闲翻,翻到哪篇算哪篇,这么读书,就更是夏日午后的欢宜。

  散散松松地写来,如灯花坠月,似柳枝逆风。车前子这是形容郁达夫的条幅。我看了他的文字,竟也有同感。散散松松地,落了一地的碎月。清凉。

  3

  车前子,我没亲见过。但知道他是著名诗人,散文家,美食家,水墨工作者。曾也看过一个他水墨画的折子,《懒糊窗》里也附着了几页,瘦、漏、透,有着禅意,也略有古意。不用猜,也知他是南方水乡里出来的人。不过他却也北漂。所以,书中也有写北方的点滴,北京的人和北京的食,有赏的,也有贬的,话说的娇俏,也有些挠痒痒。不如他写苏州,爱恨分明。

  诗人的气质,写出的文字,跳跃性很强,用我们工科人的思维定势,这行文属于漫无边际,逻辑顿失。一本《懒糊窗》看下来,多有经不住推敲的杂意。其实一推敲,反而上当。文章中隐着一种狡黠,诗人在嬉笑怒骂,却又点到为止。这杂文或散文比诗文来得透彻和痛快,却也没有论文的严谨,所以,一推敲,反而上当。

  如此,放松了读《懒糊窗》也就好玩儿了。即便是暗有所指的话,也就觉得车前子这个怪人,自说自话,有没有同感,放下书再思量。

  比如,他说,荷马够累的。好端端不骑马而荷马行走,怎么不累呢?但我们常常如此。

  4

  《懒糊窗》读得有些慵懒,夏日的午后也差不多就过去了。这书中说,一粒米回到稻壳之中,仿佛美女熄灯睡到床上,她在暗夜里胡思乱想,美女的胡思乱想也美,白天看到蝴蝶,此刻就能起飞。

  就像跟着车前子做了一回夏梦。从小时候父母床底下,到他儿子把《米罗画风》读成“十四田虫”;从塞尚、高更、卢梭的西洋画本,到郁达夫、老舍、沈从文的文章妙处,还有被他渗了古意的邹静之;从带了脸面的格言,到如呓语般的随想蝉蜕;恍恍惚惚地,好好地游荡了一回。

  夏日午后读书,脑子不是特别清醒,这些梦游很有些古意,想着最近微信里有一组红楼意淫的表情包,其中有一个斜倚在榻上的美女,一旁潦草地写了“生无可恋”四个字,就又想到《懒糊窗》里写的稻壳美女,一粒米回到稻壳之中,已不习惯稻壳之中的暗夜了,她雪白的肌肤已被蹭黑,偏偏想在肌肤上背叛它,这种背叛不一定肤浅,但已无话可说。

  “这么多人混在一起”,车前子说。有时候他想,蚕死到临头才结茧,而母鸡天天生蛋,它们的创作方法或者生活方式真的不同。

  细细思忖,我也想说,这么多年我也依然跟“这么多人混在一起”,还得继续混下去。

  懒糊窗,屋外的光都不再那么霸道了,经年往事所思所想也不那么锐利了,一切恰好。

  夏日午后,这光景恰好。《懒糊窗》这书名恰好。

  《懒糊窗(精装水墨版)》读后感(八):铁马读书志:懒糊窗

  书名:懒糊窗

  作者:车前子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精装

  1.

  经历中,常常枯坐灯前,想写点什么,思绪于是象手中的香烟,袅袅发散,虽然丝丝缕缕,实则漫无体系;偶尔灵光一闪,一两句好句子爆了个灯花,那是碰巧喷了个烟圈,颤颤巍巍地浮了浮,也就散了。

  习惯了读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文章,以为那就是一个人的思路。其实思路哪有那么康庄,哪有那么阡陌分明。闲时的思路,无不是东粘一枝枯花,西惹一片败叶,敛巴敛巴,归置归置,稍稍别类,集而成束,也就能分头去作不同的文了。

  思路就是捯饬过得思绪,要出门见人了,免不了要刮刮胡子,找件还像个样子的衣裳,找双还算干净的鞋子,好歹给人个有距离感的形象,像擦干净的窗户,看着明净透亮,实则还是隔着一层玻璃。

  而家常思绪,懒洋洋,碎碎念,亲切切,絮絮叨,捯个什么饬?不捯!

  糊啥窗啊?不糊!

  所以,《懒糊窗》。

  2.

  读散文的乐趣,是有时能见些“花窗影痕”,有时,又能听见些“老槐树下的狗叫” (《粉红摘》)。也许精致的散文读得多了,仿佛逛了一个又一个园林、公园,以为那些是真山水;等到真的进山傍水,陌上花开,莲叶田田,才发现要见些真颜色,是必须跋山涉水,攀藤爬树的 -- 好文字都藏在生长万物中。

  3.

  读《懒糊窗》,不是游园惊梦,是驾一叶小舟游太湖,去西山的香雪海,访梅花。

  。。。。。。。。。。。。。。。

  摘句:

  1. 枯坐破窗,无所事事,有人破帽遮颜,我则破窗养眼,看到一点,记下一点,增之一点,减之一点。

  2. 我用剩下的一角山水拼凑出暮雨青花。春江骨冷冷于秋水。秋水之上一船青花行走快得如电影四周黝黑。它是中国文化的放映孔。江南一道湿漉漉的光。你们会明白的。

  3. 一个人一生能够做成一件事也就足以可称英雄……文人甘苦并不多于常人,只是敏感往往使其步履维艰。

  4. 听说文人味最接近药味,哪怕回味也甜。

  5. 石菖蒲,唐菖蒲,我都喜爱,有时候竟会把它们混淆一块:都有晚唐风味。石菖蒲郊寒岛瘦,唐菖蒲温李一脉,孟郊,贾岛,温庭筠,李商隐,他们尽管各有面目,有一点是一样的:耐看。……我总觉得晚唐的诗比早(初)唐中唐的诗耐看。我一厢情愿地把唐朝诗歌史分成早中晚一天,唐诗的一天,多么不虚此日的一天!

  6. 要知道简陋的学问就去看看论文,要知道深奥的学问就去看看眼神,我在培养甄别能力,从眼神中看一个人比从论文中看一个人更为可靠。也就是说我从一个人的眼神中更能学到知识。

  所有能诉诸文字的学问都是简陋的学问,伟大的学问必然失传。话说回来,失传也不要紧,因为伟大的学问之所以伟大,它是满足当下,时过境迁或许真没什么用处。

  7. 三月中旬,江南玉兰就开白了。李渔说过,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众花之开,无不忌雨,而此花尤甚。故值此花一开,便宜急急玩赏。

  8. 我想太湖石旁如果有辛夷花,或许就是一个老实人忽然要飞,也是很好的。

  9. 人在荒芜的日子里,才产生猜谜语的兴趣。

  10. 而激动人心的一代人,都发胖了。

  11. 郁达夫的小说思路非常个人化,大体而言,有点落魄。尤其是游记日记一类的文字。……在“五四”名家中,郁达夫写作,取的是斜姿。这斜,是“竹外一枝斜更好”的斜。

  12. 沈从文文章的妙处,在于拖泥带水而不浑浊。这是一只干净的杯子所盛起的泥水,泥沉杯底,清水浮了上来。但他并不把泥倒掉。这泥,是他的野性,是他的生命力,也是他隐密的话语。后来一些向他学习的人,只有清水而无泥,显得小器。

  13. 前几天我逛琉璃厂,想到老舍先生,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现在中国文化人少有的过日子的劲头,或者说他把握世俗快乐的原则。快乐的人,必定是对生活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必定是内心富于诗意的人,必定 -- 甚至还怀有绝望。…… 快乐总是不做作的,总是从容。

  14. 有人说巴金是一个民族的良心,我说老舍 -- 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

  15. 你的朋友胡适之,我的朋友邹静之。

  静之是个古人,在北宋与南宋之间,开足芍药的院子里,自然有一番人事。

  16. 古风是什么,我这几年捕风捉影下来,觉得古风就是喜气。起码古风的影子就是喜气。

  17. 诗人是一种质地,天生的。静之就是天生的这一种质地。小隐隐于诗,中隐隐于事,大隐隐于市。

  18. 阳光长高的早晨,大地也会飞。在阳光长高的早晨里,大地也是轻松的。

  19.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花朵一直在沉睡的,不眠者是人。花朵沉睡在自己怒放的美里。

  20. 男女之间,关键要在白天相安无事。

  21. 明代春宫画线条流畅,构图简洁,那些衣纹都带着空灵的欲望。清朝的就繁琐嘈杂,特别是仿大西洋笔法的,弄点明暗,似竹头木屑,像没澡身一般。我曾对朋友说过,明春宫如小品,清春宫像公文。一个让人觉得性是岁朝清供,一个让人觉得性无非是例行公事而已。

  22. 如把景泰蓝敲碎一地,斑驳光艳。有欲望。

  23. 一首歌词是一片指甲。被剪下的一片指甲。有的时候,它要出发去寻找它居住过得一根手指。

  24. 夕拾朝花也,所记童话矣。

  25. 面孔就是脸蛋。那些行走于梯上的吠月女伴,被剥掉蛋壳了。脂粉在六朝的南京桨声灯影。

  26. 我很少有好心情。愉快并不是好心情。好心情是发条松弛的钟表,它还在上路,但不与到来的夜晚合拍。

  27. 关心心灵,关心体魄,对肤色就不大计较。肤色的地位有点像诗歌 -- 一般人大致是缺乏兴趣的。散文是心灵;小说是体魄。诗歌就是肤色。心灵会转换,体魄会变化,而肤色永远如此。

  28. 北方的理发师手脚特重,捧着我的脑袋,像捧读武侠:刀光剑影,大风呼呼。

  29. 一对想使婚姻有趣的夫妇,应作如是观:我们是偶然的组合,并非命定的姻缘。

  30. 夫妇之间的默契是因为更多的时候都能发出 -- 自如地发出响声。

  31. 长流的水不一定就细。

  32. 蜷缩在穷乡僻壤,一本没意思的书也会读出意思。

  33. 书籍稀少的年头,意义茂盛。

  34. 死在韩愈笔下的人,是有福的。

  35. 游过芦根的鱼,梦痕亦青。

  36. 世俗的快乐有点悲剧性,也许才能避免为一场胡闹。或者说鬼混。

  37. 一朵猩红和一朵雪白的花,凋谢,开放。看到它在今年里凋谢,觉得美,就像要等一个人死了才觉得他的好。

  38. 父子之间,父亲觉得儿子有心计了,就会放下架子,客气起来。

  39. 桂花一开,日光里都是碎碎的金粒,在蹦,在跳,蹦过一泓秋水,跳过半堵影壁。而到夜晚,月色间的桂花,只听其香,不谋其色,这色已无足轻重,因这香正流金溢彩。香既是色,仿佛一入侯门而悄然寄水而出的几片红叶。

  40. 这种呼唤,落实到纸上,年代般地开出了一朵又一朵“兰桂菊” ( Language )。在苍白无力的呼唤中,制作者的手艺却越发炉火纯青。

  41. 川端康成是一个做减法的人,随着艺道精深,他把自以为是的多余的统统减掉。到最后,只剩一颗心!他的美丽又哀愁,这时候使他无力再把减法做下去。

  42. 一位作家使另一位作家又大驾光临了。像找出遗忘多年的某件瓷器,拭去尘土,看到那青花的山水或粉彩的花卉:山道上有人执杖而行,杖头挂着酒钱;石榴花枝下,我们分明看到那摘花素手。

  43. 在旧物的风声中,人才伤感得起来。

  44. “影青”这词美得像情缘(初起)。

  45. 春水在地,秋云行空。

  46. 宽容不是处世态度。

  宽容是时间意义上的 -- 一份耐心、一份热情和一份虔诚。

  从宽容中产生不出道德,道德的基础是社会批评。

  道德,是一份批评的热情。

  47. 善与恶,是人性的两头。从这两头中,都能夸张出神性。

  48. 人类到某一阶段就会集体无意识地共同参与,把人性中的善与恶单方面夸张出来,夸张出神性,用来照亮自己。这是人类历史上的戏剧化时代,也是幸福或灾难的年头。

  49. 大众的感激是可怕的社会心态,它会导致个人专制的产生。

  专制借助感激起家,当大众发现感激不得的时候,已深深地陷入恐惧和自救之中。

  50. 美的另一面,不是丑。是不美。

  丑的另一面,也不是美。是不丑。

  51. 美与丑其实是很少见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在不美不丑里。美与丑是大富和大贫,有悖我们的生活理想。我们的生活理想,也就是我们可能做到的,是不美不丑的小康水平。

  52. 谈恋爱 -- 从这个“谈”字上,我们充分感到语言的力量,由此,叙述文学产生了。

  做爱 -- 从这个“做”字上,我们知道行动必不可少,由此,行为艺术产生了。

  53. 人类有其弱点,才产生艺术家。而不是道德家。

  54. 历史和现实永远掺和不到一起。现实有时为了寻求安慰,就硬拉上历史。

  55. 当下诗歌:技巧出色,但独创性的缺乏也更显得突出…… 其实向一位当代诗人要独创性像向当代要诗人一样困难。

  56. 人一生下来,就朝死走去 -- 死是唯一可以达到的目标。正因为这目标明确,所以人就弄出些艺术、文化之类的东西,为了能在赴死途中,改变一下方向:本来是直线走的,现在绕个圈子。

  57. 自由的心灵和心灵的自由,这是两个概念。自由的心灵来自外部环境的宽松、自由。而心灵的自由恰恰是外部环境缺乏自由的因素,退而求次。

  58. 唐才子的才情由酒酿出,宋才子的才情由茶点出,明清两代才子的才情大抵是由妓女所熬出的。妓女是末世之药。现代的才子,只落得一个钱字 -- 要由钱铸出了。“收拾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即使年纪轻轻,都已老态龙钟,那种穿青衫拂水袖容华若桃已随所供奉的舞台一并消失。

  59. 大块文章遇到小刀割肉,老祖宗们是一帮揭竿而起的社会闲杂人员,统统加入“小刀会”。

  60. 看着一粒芒种在处暑里急如霜降。身在教室,胸怀世界,听校长的话,跟班主任走,小雪小寒,大雪大寒,无雪不寒。

  61. 生命中哪有不能承受之轻,当它还是一枚精子之时,就是负重的。

  62. 人的求知欲也很可怕。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冥想的能力。冥想才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63. 一个人离开故乡的时间长了,我想,是再也回不到故乡的。即使已经到站,他也只能徘徊故乡附近。

  64.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看来仙人生活药也是少不了的。子曰:凡有生命处,皆有暗毛病。

  65. 篱笆边是蔷薇和玫瑰,薰风徐来,蔷薇似套曲,玫瑰如小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