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摘抄
《寂静证词·呢喃》是一本由不明眼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2021-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一):既有社会属性又有逻辑看点
《寂静证词》系列的第二本是《呢喃》。这本书延续了前作《无声》对于媒体发声的思考,继续以舆论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进行故事的推进,文章风格依然干脆利落,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这本书中体现出来的情绪、故事和思考。 在《无声》中,虽然故事的背景和提出的社会观点很大,也十分值得思考,但是总会觉得其中表达出来的情绪没有那么强烈,会有一点缺少共鸣的感觉。但是在《呢喃》中,故事中人物深度在细节中体现的比前作更好。而且这次的故事中提出的关于校园霸凌和受害者有罪的社会现象也十分值得思考。 虽然我期待的双男主依然没啥cp感,但是这本书中的重点人物增多,无论是对手还是同阵营的友人,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展开,让整本书可以看的点更多了,有种格局逐渐打开的感觉。 而另外一点很有趣的阅读体验是关于“萧厉”的,他从媒体人到警察的职业转变,让他从外部枷锁变成了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这种转变让这个故事变得更有趣。其实在第一部结尾的时候,一直在说的萧厉适合当警察,建议他去考试深造,那个时候读起来我以为只是说说而已,毕竟警察和记者这样的搭档看上去更有“看头”一些,没想到作者真的会让萧厉去上学考试实现“转行”。 再说故事,从故事来看,共有三个案件。第一个案件是中规中矩的,第三个案件只是个开头便结束了,后续的解答都只能期待第三本《窃语》。而第二个案子虽然没有《无声》中7.14案件那么大,但是我个人十分喜欢,因为这个案件之中的逻辑推理十分细致可信,阅读体验比较好。 其实在《无声》中,也能看到比较清晰的逻辑条理,但是却并没有《呢喃》中第二案那么出彩。《无声》中“7.14”案件的逻辑更注重于对动机的分析,加上其体现出来的社会属性,会有一种偏社会派的感觉。但是《呢喃》中第二个案件的逻辑则体现在各个细小的方面,读起来顺畅清晰且合情合理,几次思路的突破也十分自然,最终呈现出比较有趣的阅读效果。 而这本书感觉起到的更大作用是“过渡”。在这本书中,萧厉的身份完成了转变,几个案子的中间穿插着埋下了伏线在结尾的部分,拉开的那件“大案”的序幕之后便戛然而止,期待作者在第三本书中的发力。
《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二):世俗的社会,终有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残暴行为
很多人认为,人性是卑微的,尤其是在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是非人的待遇。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很多人都在这一个大环境中生活以及生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害群之马,但有些情况却是不同的,因为有些人并不是天生就存有恶意,他们的恶意是在遭受到一切沉重的打击而造成的,而这才是社会中最为残暴的行为。
由国内作家不明眼创作的刑侦、推理系列小说《寂静证词》的第二部《呢喃》包含了三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刑侦队长阎非和刚刚成为警察的萧历,面对新的案件,相互协作,侦破案件的故事。
《消失的一家三口》主要描述了校园霸凌事件以及产生的相关恶劣连锁事件。缺乏家庭关心和温暖的初中生,其性格和行为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叠加校园中的不良行为,从而导致悲剧的产生,令人惋惜的是这种顽劣的行为影响到了无辜的人,还是只有六岁的小女孩。然而,一系列的悲剧由此发生了!
《夜班杀手》中的几位女性白领相继被残忍的杀害,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偏僻小巷中,似乎是有着仇恨女性的人专门作案,但是经过抽丝剥茧,作案的动机和案情的走向朝着不可思议的地步转向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没能逃离自身所能承受的痛苦之时,思维和行为变得更加偏激,从而导致悲剧,人性在这一刻彻底扭曲了!
《消失的另一半》主要讲述了萧历这段时间发现前女友罗小南的行为非常怪异,见不到面,电话也不接,到了门口也不让进,只看到那苍白、沧桑略显无力的面孔。萧历不得不跟踪她来到了临县的一个较为偏僻的山坡,他不明白罗小南为何来到了这里,只是在罗小南走后,萧历在那个山坡下面,扒拉出一具尸体。但令人更为心惊胆寒的是,等萧历报警以后,一共从山坡下面挖出了六具尸体,案情一下变得重大起来!
而此时的罗小南,正跟着父亲罗战去到了英国,似乎她的父亲罗战在这五年中拥有着太多的机密的行为,到底这其中隐藏着哪些秘密呢?罗小南最近这段时间的“消失”是否意味着她已经发现了一些什么呢?
世俗的社会,终有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残暴行为,一切的暴行都隐藏在残忍的恶意之下!
《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三):从“无声”“呢喃”到“窃语”,探寻真相的路上正义从来不会沉默
一个孩子,如果被人诬陷而难以自证清白,这种心理阴影会给他(她)以后的人生道路造成多大的影响?是在这种刻骨铭心的钝痛中掩盖伤疤、重塑自我,还是在忍无可忍的折磨中扭曲心性、报复社会?都有可能。而在左右其人生走向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无外乎其原生家庭以及周围环境在这场人生变动中扮演的角色。
《寂静证词》之《无声》就是在寻找这样一个罪犯中展开的。这个罪犯是刑侦队队长闫非心中永远的痛,他不仅杀害了数名被害人,还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了闫非的父亲和妻子。而作为受害人家属之一的萧厉,与闫非从最初的对立猜忌走向通力合作,最终将那起发生在十五年前的“七一四”特大凶杀案破获。
原来,造成凶手滥杀无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曾被诬陷过偷窃了别人两百块钱。他的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赔了钱,狠狠责骂了他;作为当时值班警察,闫非的父亲在没有处置完毕的情况下就移交了工作;而萧厉的母亲在没有掌握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把这件事情发表在了报纸之上。于是,一连串的报复行动上演了。
作为一部社会推理小说,豆瓣阅读“小雅奖”最佳作者不明眼创作的这套《寂静证词》很受读者欢迎,豆瓣系列评分高达9.6分,超过204万的点击阅读足以证明这部作品的畅销程度,作者也因此斩获豆瓣阅读长篇拉力赛、社会派推理主题征文赛等比赛领衔大奖。这部作品之所以拥有如此之高的人气,就在于作者在题材选择、人物设置和情节塑造上的匠心独运。
这不仅仅是一部凶杀推理小说,关注社会热点是作者创作的主要目的。在本套丛书中,舆论与法治的关系体现得尤为明显。“全民参与审判的时代,声音响亮便是正义?”网络暴力不仅能够彻底颠覆一个人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进而左右相关部门的理性判断。如果为了迎合舆论而不顾事实真相,就会掉进凶手布下的陷阱。“七一四”连环案误抓凶手就是因为一股舆论暗流从中作梗,导致警方误判形势,抓住了一个替罪羊,而让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当然,善于借助舆论造势,同样也可以为警方破案提供帮助。依靠舆论杀人的“七一四”罪犯,最终在舆论的旋涡中上套中计被警方擒获。
除此之外,人肉搜索、校园欺凌、未成年保护、心理障碍诱发犯罪等社会现象也是本书内容叙述的重点。作者以此为描述对象,以血淋淋的犯罪事实为底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另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扭曲的人性,有被绑架的舆论,有肆无忌惮的暴力,当然,更有战胜一切邪恶的正义。
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小说,本书的故事紧张程度完全可以满足读者对类似故事题材的期待。没有拖泥带水的细枝末节,没有脱离主题的卿卿我我,没有游离于主角之外的无关角色,所有的双方对话、环境描写、情景反转,都让故事情节更生动、更曲折、更加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这套书从寻找“七一四”连环案的真相入手,穿插讲述了“夜班杀手”“消失的另一半”“荒山恶魔”“无名女尸”以及“少女宋嘉坠楼案”等多个犯罪故事,而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总有一个“幕后黑手”若隐若现。每一个具体案件的侦破,都无限逼近事实的真相。
相对一般的小说创作,本书采用“双男主设定”的人物塑造模式,为读者提供了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作为书中的主人公,刑侦队队长闫非和前新媒体人、后从警的萧厉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十五年前发生的那场惨案,让闫非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妻子,让萧厉失去了母亲,更让萧厉在父亲的家暴中濒临自杀的边缘,二人都在这场令人发指的凶杀案中饱受心理折磨,这也为两人通力合作创造了思想基础。闫非的过硬侦察素质与萧厉的敏感新媒体素养相得益彰,让他们总能在犯罪分子布下的阵阵迷雾中找准“命门”,最终将其缉拿归案。
从“无声”“呢喃”到“窃语”,正义在媒体上逐渐发声,舆论也在为正义助力。随着声音的越来越大,隐藏在幕后的暗黑组织也逐渐浮出水面。他们以舆论为武器,通过严密的组织行动,通过左右舆论走向帮助客户摆脱警方追踪,甚至让警方在舆论包围之中陷入迷乱而错误结案。这个神秘的组织从来没有露过面,似乎也没有蛛丝马迹可以追寻,也只是在《窃语》的最后,短暂地出现过一次。那种阴冷、决绝而又充满阴谋的杀伐果断,让人不仅不寒而栗。“窃语”之后是“棒喝”还是“呐喊”?让我们拭目以待。
《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四):我们所说过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证词”
人言是灾难的起点,谣言是暴力的温床。
暴力是什么?是拳脚相向?是恐吓怒骂?不,远不止于此,暴力更是很多“听不见的声音”。
我们听过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知道语言暴力、身体暴力,可是那些“听不见”的网络暴力,同样可以置人于死地,甚至比那些“看得见”的伤害来得更加直接,也更加可怕,一根网线,却成了我们纵容自己那些不负责的言论的“杀人凶器”。
《寂静证词》系列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因为舆论带动而引发一场场触目惊心的悲剧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发表着那些自以为义正言辞的言论的时候,无形的伤害已经开始扩散。
不明眼塑造的这一系列与谣言和舆论相关的故事,实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犯罪小说,它的精彩是毋庸置疑的。暂且抛开它的推理严谨、情节紧凑不说,能够将“舆论导向”这一普遍存在却又极容易被忽略的社会现象作为故事的内核和推动力量,非常值得一看。
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想要用几个字、几句话来中伤一个人简直太容易了,屏幕的背后是一时激愤啪啪敲动的键盘声,屏幕之上呈现的却是足以毁掉一个人的难以磨灭的伤疤。
网络,从来不该成为法外之地。
“没关系,反正别人又不知道我是谁”、“没关系,反正大家都是那么说的”、“没关系,反正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苍蝇不叮无缝蛋嘛”……
可是,真的没关系吗?或许对于发言者本身真的没关系,但是对于被大肆议论的那个很来说,无异于一场雪崩。
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很多事件的发酵都是因为自媒体人的言论所加剧的,风向更容易倒转,而利益的关系渐渐让很多所谓的自媒体人失去初心,成为了控制舆论导向的“营销号”,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们又极容易受到带动,几乎都能凭借一点蛛丝马迹编造出一个狗血故事来。
没有人想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没有人承认自己是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像印在《寂静证词·无声》封面上的那句让人哑口无言的质问:
“全民参与审判的时代,声音响亮便是正义吗?”
正义从来不是看谁的声音大,正义也不是看支持哪一方的人数多,人们常说“公道自在人心”,可当那悠悠众口堵住了那些发声的声音,人心之中的公道真的还能被看到吗?每天喊着“不信谣,不传谣”的人们,是否又在无形之中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呢?
《寂静证词》中的双男主都是“舆论”的间接受害者。警察闫非的父亲阎正平是二十年前主办“七一四案”的警察,萧厉的母亲胡雨新是三个受害人之一,也是死状最为惨烈的一个,然而他花了5年时间却没有找到杀死萧厉母亲的凶手,还曾经将萧厉的父亲萧粲列为嫌疑人进行了审讯。
被审讯后的萧粲即便以后洗脱了嫌疑,但仍一直被人指指点点地说他是杀妻凶手,各种负面言论导致萧粲失去了工作,精神也趋于崩溃,而他更是将这一切归罪于自己的儿子,只因为当时八岁的萧厉无意间说出了一句“证词”,这句所谓的“证词”让萧粲被舆论压垮,也让萧厉遭受了父亲长达十几年的毒打。
而阎正平这边所遭受的舆论压力也是扑面而来,五年没破的案子却被一个“匿名网友”列出了各种线索公布在了网络上,“警察无能”的骂声也此起彼伏,阎正平不久后也死于非命。
二十年后,闫非的妻子白灵被用一种很残忍、极具侮辱性的方式杀害,这让闫非怀疑是当年“七一四”案受害者家属的寻仇,却三年依旧没有线索。与此同时,在和萧厉一起破案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当年“七一四”案件的蹊跷之处,于是两个人毅然决定重启“七一四”案。
舆论将人逼至悬崖峭壁,萧厉的父亲被逼的精神崩溃,也让萧厉经历了一个无比凄惨的童年,时不时就被父亲一顿暴揍,导致了他长大以后的自卑、敏感,他将一切错误归咎于自己,常常深陷于恐怖的梦魇之中无法解脱;而闫非的父亲被逼的戴上“无能”的帽子,工作下调,更是惨遭杀害。
而这一切悲剧的元凶竟然也是因为学生时期的一场“舆论”的重压导致了心理扭曲,当年的议论二十年来仿佛一直都没有消失过,甚至当真相即将被揭开,他也依然会觉得“那些窃窃私语已在他的耳边响了一整夜”,就是这样的恐惧、怨恨、愤怒,让凶手变成了一个恶魔,然后展开了这样一场长达二十多年的血腥报复!
带有误导性的、不负责任的舆论,毁掉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会形成一种连锁反应,让更多的人深受其害。
半路出家的萧厉在成为警察之后,随之遇到的一些列案件也几乎都无“舆论”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无论是《呢喃》中因为被指责“大半夜穿这么少走在路上,摆明了就是要勾引男人对你下手”而制造多起惨案,只为了证明穿着保守的女性也不再是安全人群的冯殷,还是《窃语》中因为舆论压力饱受质疑、最后选择“既然他们想控制舆论,我就让他们尝尝舆论的苦头”的罗小男,《寂静证词》的整个系列都巧妙地将各种离奇的案件与舆论的影响和推动结合起来,让人读完不禁内心深受震动,却又陷入深深的沉默。
如果说《无声》是隐忍,《呢喃》是倾诉,那么《窃语》就是爆发前的震颤。舆论寂静无声,中伤无影无形,而那些未知全貌之下给出的评论,将会成为伤害一个人的“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