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由李长之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一):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第一次知道孔子的父母的少量信息。以前一直在看他的观点。收益很多,这次感觉重新认识了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像读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客服的了困难与苦难。
而孔子在17岁母亲去世,而且对父亲的信息也没有。他的成长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普通而坚定。但他从小就有志向,虽然很模糊。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的意识形态是混乱的。朝代杂乱而不断更替,孔子就在不断动荡的年代下坚定成才的思想。不一定求欢官得道,确实专研比他人睿智。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二):028/八/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孔子说:“我没想到我当时是这样地被吸引到音乐里去了”。
孔子的故事里有很多情节,他研究礼数,并且期望在不同的国度能得到权利与传播理念的地位。
过去还以为孔子一直是只钻研礼数的,在他的故事里,却有许多权利争端在里面。包括为统治者提出,君是君,臣是臣。也是为传播理念,也要有地位才可以。
孔子到40-50岁了,还在等待机会,那么,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能等呢?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在孔子提出这些理论的时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他一直努力学习,包括与老子的相识。
老子在和孔子分别时,送了孔子几句话,包括让孔子丢弃骄傲。这或许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吧!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三):关于理想,关于教育,读《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关于理想,关于教育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我们这一生,都在花许多时间,在一些自已认为值得的事情上,用尽精力与心神,坚定的以为,自已的坚持是对的.特别是对于理想,这样一个奇妙而不可言说的词汇,更是让我们惊慌失措,心跳加快,兴奋不已.
当然,也永远不知疲倦,也有多少人在奔向关于理想这条道路的时候,草草退场.有时候尽失内心的颜面,有时候,高昂着头享受那瞬间的荣光.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太多人在奔赴这样的一条路上,奋不顾身,求同存异,包括我们的圣人孔子.
关于理想,在时代的车轮上,真实而坚韧
在读《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之前,对于孔子他老人家,更多的是关于他的著书立说,以及各种礼仪道德对我们的指引和发散思考.
我们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他毕生留下来的精神世界的精华,以及实践的教育体验和做人规则.读过书之后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更加多维的去看待一个人的一生.
孔子这一生带了许多的门生,各有不同.在这之前,对孔子并没有过深的了解和研究,这本书简要的描述了孔子这一生前大半断的人生理想.大体看来是用于追求仕途与名誉地位的,因为在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里,只有在政治的稳固基础上,才有机会传播思想,建立事业.
孔子历经多国,受过不同的待遇,也实施过自已的理想,但要么久治不安,要么,因为团队宠大,遭人嫉妒,要么,君王为固已局面,担心其团队庞大而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而无法重用于他.
大部分时候,孔子在政治维度得志不多.并且,在实施自已的思想过程中,有些礼仪信义,有许多是能够帮助统治者巩固政权的,但当他将长期的礼信义深入到政治中,便会遭到有利害冲突的关系的反对.大部分统治者也只看短期利益,满足即可,对长久治国,往往防胜于信.
所以,孔子前大半生的关于理想这一部分,被有的弟子认为宠图过大,所以施展不开.但是孔子在这一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他不断的在学习,不断的听取意见.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和老子的临别时,老子对他的君子之言,对他不要骄傲等这样的语言,他都觉得益颇深,是能够不断深耕自已,并勇于面对自已的人.
关于教育,在实践与思想上,施授相宜
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关于教育是一直持续进行的.但孔子前半生一直在追求自已认为的远大理想.在实践之中,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不断受到政治影响,而几次心生专门从教的意愿.
但人关于理想的执念,就像认定要作为一个思想家,音乐家这样执念一样,所以,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越发对教育开始总结与重视.在生活中,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也是重启发和引导,无论是从问题探讨还是意见交流,都是充满着尊重,引导每个弟子自已来说自已对待事情的看法,只笑不语.
经历过太多政治的纷争,以及不同的人与事的观察与实践.孔子甚至带着弟子流亡过.但是,在这些事件背后,都隐藏着太多时代的背景,战事纷乱,国情不稳,各国各据,私利纷繁,对于孔子的一些观点在政治立场,往往迭荡不休.
后期的孔子逐渐在年事已高后,渐渐淡出政治,但是,还是期望将自已的思想观念,传递给众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环境下,都能够有众多出色的思想传颂至今,孔子在待人,多听上,更是显现出了一个师者的度量.
当有的弟子不断询问他何故因一些弟子的想法而笑时,他才解释一些说不通的地方.但是不明说,从观念看人,看事,却不语冰.因为多听,故而能够拥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和机会.同时,这也是教育识人的一种令人深思的方式吧.
在孔子的生平故事里,有太多令人深思之处,需多读几次,不断探究.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四):《孔子的故事》:孔子的伟大与失败
《孔子的故事》最早出版于1956年,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这本书又多次再版,甚至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向海外,成为了读者了解孔子的一个窗口。
而且这本书和其他谈及孔子的著作不同,尽管《孔子的故事》中也多次引用了《论语》以及其他儒学著作,但这本书的重点放在了孔子的生平上,对于儒学并没有过多的介绍,因此我们可以更加独立地看待孔子,作为平凡人的孔子,而非儒学大家孔子。
01.普通人孔子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通俗读物,虽然孔子是我国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地位无比崇高。但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教育家还是什么其他身份,在此之前,孔子首先是一个普通人,这一点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这本书的重点就放在了孔子的生平故事上,作者试图给我们还原孔子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是如何看待孔子的。
隔着数千年光阴,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这本书通过详实可靠的史料还是尽力为之,我们也因此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真实的孔子。
鉴于孔子杰出的成就,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有一个显赫的出身,但事实上,早在孔子出生以前,原本的宋国贵族就已经没落了,继而逃往鲁国避难,孔子的父亲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而孔子自身曾官居高位,但更多的时候,孔子处于壮志难酬的尴尬境地,在当时没落贵族以及原来的下层贵族和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阶层,孔子正是“士”的最早期代表。
和孔子日后取得的成就相比,孔子的出身显得有些悲惨,他三岁丧父,十七丧母,并且由于孔子父母的结合没有履行当时的合法程序,孔子曾备尝人情冷暖。
早期的困苦并没有随着孔子的长大而结束,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孔子无论是作为思想家还是教育家都是很成功的,孔子的学生中不乏一些出身高贵的人。
然而在孔子七十余年的生命当中,他的诸多理想并未实现,甚至孔子曾在其他国家流亡数十年,还被人称之为“丧家之犬”。
孔子的这些遭遇很难和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众多身份联系起来。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孔子的人生中也充满了众多的坎坷,甚至孔子的人生要比我们多数人更坎坷。
02.伟大与失败
孔子生命中的多数时光是在鲁国度过的,而当时的鲁国虽不强盛,但却拥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左传》记载,“周礼尽在鲁矣”,全备的政治文化法律体系正是孔子取得日后成绩的基础。
同时孔子人生中最荣耀的日子也是在鲁国渡过的。公元前501年,孔子已经51岁了,这时他的政治抱负才有了显露的机会,孔子先是做了鲁国的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随后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又由司空做了司寇,主管司法。
孔子担任司寇的第二年,齐鲁两国举行夹谷之会,由于孔子的强硬表现,齐国的这次鸿门宴彻底落空,齐国因此返还了以前攻占的鲁国城池,孔子在外交上一战成名。
然而孔子的政治生涯并没有走得很远,随后在齐国的挑拨之下,鲁国国君疏远了孔子。孔子在失落中离开鲁国,开始在列国周游,一走就是十余年。
可即便孔子走过了列国,他之后再也没能在政治上有太大的建树,于是最终孔子又回到了鲁国。孔子似乎终于承认,自己的政治梦想破灭了,失败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孔子接连遭受死亡的打击,先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最后是孔子最好、最亲的弟子颜回和子路。亲人和弟子的接连离世无疑给孔子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颜回死时,孔子感叹,“天丧予!天丧予!(上天是要我的命啊)”
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这一年也是孔子生命的最后一年。孔子死前,身边只有子贡、曾子这些年轻一辈的弟子陪伴左右。
孔子死后,弟子们哀痛不已,在孔子的坟上搭棚,住了三年之后才离去,子贡不忍离开,之后又住了三年。于是在《左传》中我们会发现,孔子死后,孔子的诸多弟子都突然消失数年。
孔子的政治抱负屡屡碰壁,最终失败,但作为教育家,孔子的学说不仅在当时受到了重视,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主流的学说,孔子也成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这一层面,孔子又是伟大的。
0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现代人心中,孔子具有多种不同的身份,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其中政治家大概是孔子一生中最梦寐以求的。
和众多古人一样,孔子在成年之后始终想在国家政治领域有所建树,这一点在孔子留下的诸多学说观点中都可以窥得端倪。而且在孔子短暂的政治生涯中,孔子确实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能力。
但遗憾的是,孔子的政治抱负没能得到赏识,他每每被礼遇,却又每每被忌惮。
好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孔子没能在政治上留下姓名,但却在教育史上和思想哲学史上名流千古,这或许连孔子自己都没有想到。
孔子的学说经过上千年的流传,早已家喻户晓,但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乏对儒学断章取义的理解,甚至在一度时期,那些被误读的儒学反而成了正统,最后的攻讦却落到了孔子和儒学的头上。
宋明时期,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无疑是对儒学的极大误解,但这一误解随后却受到了统治者以及不少民众的认可。儒学在后来因此背负了不少骂名。
到了现代社会,关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儒家学说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于是我们会发现,孔子的不少观点在两千年后依旧适用。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承认,儒家学说之中也难免存在糟粕,这是孔子以及其他儒家先哲作为普通人,以及在当时时代局限下难以避免的。